學習方式的轉變--《火車開啦》案例及評析
“改善學生的學習方式”是新課程改革的目標之一,也是本次課改的顯著特征。與此相應的,在《音樂課程標準》的總目標中,專門提出了“過程與方法”這個目標維度,并提出了“體驗、模仿、探究、合作、綜合”等方式方法,這就為實現音樂學習方式的改變提供了具有針對性的建議。如何在教學活動中轉變舊方式?新的方式會給音樂課堂帶來什么樣的變化?下面,就以三個教學片段為例,評析音樂學習方式的轉變所帶來的變化。案例:《火車開啦》
案例背景說明
《火車開啦》是國家課程標準教材人音社音樂教材第一冊中的第九課。此課教材圍繞“游戲”主題,依次展開了欣賞《火車波爾卡》、演唱《火車開啦》、游戲《躲貓貓》三塊學習內容。很明顯,本課所涉及的音樂“知識與技能”教學目標是:在“開火車”的游戲中,聽賞《火車波爾卡》,感受樂曲的情緒和音樂形象;學唱《火車開啦》,感受歌曲的歡快情緒,并演唱歌曲;為了體現音樂課程標準中所提的“三維一體的教學目標”,完成教學任務,教師進行了以下的教學設計。
案例實景
師:同學們,火車是怎樣開的?(同學們自由的圍著老師,老師站在教室中央進行教學)
生1:“邊叫邊開的”。
生2:“很快的開過來的”。
生3:“開始快,離我們近的時候就慢下來了”。
師:那我們一起來模仿火車開過來的聲音和動作吧。
生1:雙手合成筒狀,邊走邊發出“嗚---------” 的聲音。
生2:雙手放置胸前,如劃漿狀,嘴中發出 “轟— 隆—,轟—隆—,轟 隆 ,轟隆 轟隆轟隆 ”的聲音。
生3:雙臂在胸前交*畫圈模仿,嘴中發出“轟隆轟隆,轟隆,轟—隆—,轟— 隆—”的聲音。
師:“能借助其它的工具,模仿出火車開的聲音,比如用手掌、我們的身體、我們的桌椅等等”。
學生自由創作表現,有的拍打書本,模擬火車開時的聲響;有的幾個同學一組,搖動桌椅表現聲響和動作,有的┄┄。
師:老師也想與你們一起學火車開的樣子,你們歡迎老師嗎?(生:歡迎)
教 師充當火車頭,學生一個個牽著老師的衣服,如火車接龍樣,做起開火車的游戲。游戲中,師生共同練習、創作表現不同的節奏與聲勢。
在游戲開始時,師生、生生之間相互合作,模仿表現火車啟動的聲音;在游戲過程中,可以不斷的讓學生變換角色,充當“火車司機”,并根據實景創作一些簡短的節奏語言(如:“同學上車”、“到站了”、“ 火車司機,開著火車”)和動作(如:用椅子當“火車座位”)等進行練習,還可以將聽賞《火車波爾卡》溶入其中。
【案例評析】
對一年級的孩子來說,音樂學習的最好的方式就是“游戲”。只有當孩子在音樂游戲過程中獲得快樂,才能喚起他們對學習的那種緣自心底的熱愛,并成為他們終身學習的不竭動力。因此,本課的設計將欣賞、唱歌、節奏、聲勢練習、創作表現等“知識與技能”均溶入游戲之中,讓學生在游戲中聆聽、在游戲中自由想象、在游戲中積極表現、在游戲中大膽創造。
游戲中,學生有個體的獨立活動,更有充分的師生、生生合作活動(如:合作模仿火車開啟的聲響、分角色扮演開火車等),在這些合作的游戲活動中,學生不僅學會了相關的音樂,體會到了音樂活動的快樂,更為重要的是:在合作學習中,學生學會了與人交流,與人對話,鍛煉了膽識,增強了自信力。在這樣的學習方式中,“知識與技能”的目標達到了,“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目標也達到了。真是“一舉三得”。這“得”全受益于采取了“游戲、合作”的學習方式,方式的改變也讓老師教得輕松愉快,學生學得快樂有效,并使音樂課堂充滿了生命的活力,散發著濃濃的人文氣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