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嘎子和胖墩兒比賽摔跤》案例
[設計理念]以學定教,拎出“慣手”一詞,很快把文本分成兩個板塊,學習思路一下子變得十分清晰:一塊是感受小嘎子特點,一塊是感受胖墩兒的特點,先進行自學,學生寫批注,然后在交流的過程中兩個板塊抓側重,重點學習描寫小嘎子的詞句,感受其特點;關于胖墩兒的詞句以小組合作學習為主,以演或朗讀的方式進行交流學習。這真是“牽一發而動全身”,后面學生的學習自然就水到渠成。
四、 總結提升,學習寫作方法
1、 總結課文寫作方法
作者僅僅用了三百多字就把那么精彩的摔跤比賽,那么鮮明的人物特點,淋漓盡致地展現在我們的面前,那么作者到底是抓住人物的哪些方面進行描寫?(課件出示全文)(生再次默讀全文思考。)(生:動作、語言、心理)主要是抓?(動作描寫)
(課件出示:作者主要抓住動作描寫來刻畫人物的個性特征。)是的,難怪老舍爺爺會說,只有描寫行為,人物才能站起來。足可見動作描寫的重要性。[板書:動作 特點]
2、 劇本表演,感受動作描寫的精妙。
精妙的人物描寫,讓咱們覺得小嘎子和胖墩兒就來到了身邊,不如咱們都來當回導演,請演員們上來演演如何?
(課件出示劇本:精彩的摔跤比賽開始了,倆人各自虎勢兒一(站),對起陣來。起初,小嘎子(圍)著胖墩兒猴兒似的(蹦來蹦去)。小胖墩兒呢,(塌)著腰,(合)了襠,(鼓)著眼珠子。(轉)了三四圈后,兩個人(揪)在一起,任憑嘎子(推拉拽頂),硬是(扳)不動他。小嘎子剛想用腳去(鉤)他的腳,結果反被胖墩兒(別)住了腳,再一(推),小嘎子摔了個仰面朝天。)(兩名學生上臺表演摔跤)
[設計理念]總結提升是從感性認識到理性的認識的上升過程,對于寫作方法及時提煉,為寫作打好鋪墊,真正做到“讀”為“寫”服務;劇本的表演,更讓學生感受到了動作描寫的精妙,讓學生更輕易地掌握動作描寫的方法。
五、 課外拓展
1、寫一寫“第二次摔跤”,學以致用。
大家是高興了,可是小嘎子不高興了,小嘎子你怎么想?(生:再比一次)好,第二次摔跤馬上開始了,請大家欣賞,一定要認真觀察人們的動作。
(課件放映去掉結果的“第二次摔跤過程”)我們來編一編第二次摔跤!(課后寫一寫“第二次摔跤比賽”)
2、激發閱讀名著的興趣。
寫好后可以跟徐爺爺去比比,請大家去閱讀中篇小說《小兵張嘎》。
[設計理念]在開展讀寫結合的同時,“讓書香溫暖童年,用經典濡染心靈”這應是語文學習的“主打歌”。巧妙的“點擊”,“激活”了學生閱讀的興趣,讓其在不知不覺中愛上課外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