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科學《奇妙的聲音》活動反思
本次送課我選取了《奇妙的聲音》這一科學活動,主要是想通過對聲音產生的體驗活動,較完整的將科學“做中學”活動的理念及基本環節展示給聽課的每一位老師,同時也想把我園的特色活動打擊樂帶給兄弟幼兒園。
本次活動有兩個目標:1、通過活動,讓幼兒了解聲音是怎樣產生的,知道不同材料的物體可以發出不同的聲音。2、通過各種嘗試活動和操作活動,激發幼兒對周圍世界的探索興趣。由于是在師生雙方陌生的環境中上課,因此備課時我重點考慮了鄉下幼兒和老師的配合,以及如何調動幼兒的積極性等問題。游戲是他們最感興趣的一種活動形式,因此,本次活動采用游戲化的方法創設教學情景,貫穿活動的整個過程。于是我在活動開始就利用手指游戲,拉近幼兒和我的距離,消除幼兒對我的陌生感。幼兒配合的很好,從而使整個活動順利進行。《奇妙的聲音》這個活動符合幼兒好奇、好模仿、好動的特點。通過幼兒自身的探索,感受與同伴、老師一起玩的快樂。從活動情況來看,孩子們能達到目標要求。
在《奇妙的聲音》這個活動中,我設計了以下活動環節。一、創設發現聲音的情景。通過老師和幼兒玩《找小貓》的游戲,提出主題——聲音,進而提出如何聽到聲音?如何保護耳朵?聲音是如何產生的?使活動環環緊扣,過渡自然。孩子們的注意力很快地被吸引過來了。聲音是如何產生的自然成為幼兒要提出的問題。在解決“聲音是如何產生的?”這一難點時,我通過讓幼兒自己摸著自己的脖子聲帶處,想讓幼兒通過感受說話聲音產生的振動而了解聲音是如何產生的,可能由于幼兒摸聲帶位置不對,以及幼兒年齡小,聲帶薄等客觀原因,幼兒沒有按照我的預想將聲音是通過聲帶振動產生的這一結果說出來,于是我就及時進行調整,告知幼兒聲音是通過聲帶振動而產生的。接下來我為了讓幼兒能接受振動產生聲音的道理,用敲擊大鼓讓大米在大鼓上跳舞的環節讓幼兒親自觀察感受振動的存在。又一次引導幼兒突破“聲音是如何產生的?”這一難點。二、聽聽聲音。讓幼兒聽聽我準備的一些打擊樂器發出的聲音,從而知道聲音的不同。活動前我考慮到鄉下幼兒園的條件有限,于是我就把在我園活動中選用的一些生活中的材料改為一些打擊樂器,讓幼兒自選樂器玩樂器,讓自己的樂器發出聲音,盡可能的發出大的響聲。這一環節在活動中掀起了幼兒興趣的高潮,幼兒探究、活潑、好動的天性被大大的激發。于是我就抓住有力時機,讓幼兒匯報這樣的聲音好聽嗎?“太亂哄哄了”。“太嘈雜了”…… 一個新的知識點:噪音和樂音在玩得過程中被引出來了。三、如何使聲音變得好聽呢?既然噪音大家都不愛聽,于是我就順勢引導幼兒在我的手勢指揮下,聽著生動的樂曲,有節奏的演奏樂器,一場小小演奏會又上演了。
在整個活動過程中,孩子們積極主動探索,始終保持活潑、愉快的積極情緒,在輕松、自由的游戲中自娛自樂。活動中調動了多種感官,在看看、聽聽、玩玩中增長經驗,在“玩”、“聽”中,感受著不同的聲音,并體驗與同伴一起分享快樂。所以他們真正做到在玩中樂,玩中學。在評價活動環節中我適時的給予幼兒鼓勵,在活動結束時我給參加活動的每一個幼兒都發了貼畫以示獎勵,讓每一個孩子都能感受到成功的喜悅,我想這些孩子一定會記住曾經有一位老師讓他們那么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