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科學活動:物體的下落(通用2篇)
大班科學活動:物體的下落 篇1
活動目標:1.能仔細觀察,感知各種物體在空中都會自由下落。
2.通過動手操作,探究物體的下落速度跟重量、形狀與掉落方向有關,學會做記錄并能清楚地表達自己的發現。
3.對物體下落的現象產生興趣及探索欲望。
活動準備:每組相同的普通紙兩張,大小相同的黑卡紙一張,橡皮泥一盒,積木一塊,石頭一塊,剪刀一把,筆一支,記錄表一張。
活動過程:1.教師引導幼兒探索物體都有下落現象。
(1)教師引導:教師手里拿著一塊積木,提問如果松開手會怎么樣,教師操作,并用多種方式拋、扔。提問,所有東西都會這樣嗎?
(2)幼兒試驗:請小朋友運用多種材料試一試,看看和剛才的猜想是不是一樣。(3)幼兒分享結果,教師總結。 2.比較不同物體下落的速度。(1)提問:剛才你們都扔了那些東西?它們落下來的速度一樣嗎?哪些快哪些慢?(2)請個別幼兒上來示范,教師引導要在同一高度松手來比較。(3)幼兒再次操作,并將結果記錄在紙上。(4)教師將結果貼在黑板上展示,請幼兒回答發現了什么,幼兒猜想為什么有些速度快有些慢。 3.探究物體下落速度與什么有關。(1)教師引導幼兒正確操作,比較普通的紙和黑卡紙的下落速度不同,請幼兒回答發現了什么,驗證速度與重量有關。(2)幼兒操作,不增減東西,怎樣使兩張相同的普通紙掉落的速度不同,再交流討論。驗證速度與形狀和下落方向有關。 活動延伸:將材料投放到區角內,鼓勵幼兒運用不同的材料對生活中的落體運用現象進行新的設計,嘗試改變物體下落的速度。 活動反思:1、第一個環節沒有讓幼兒充分體驗物體都是下落的,示范的時候關于如何拋和最終結果這兩個指令不明確。這個環節只作為初步感知,不應該占活動的大部分時間。2、第二個環節比較時,應讓幼兒在五中材料中隨意選擇兩者進行比較,如果五種比較則很難有明確結果,也浪費時間。在幼兒操作之前我引導幼兒應該在同一高度松手來比較,但是幼兒實際操作過程中并沒有都這么做,有的根本沒有兩兩比較就憑感覺寫結果,幼兒較亂,應該讓幼兒上來分享他是怎么比較的,也可以讓幼兒將下落的過程畫下來。3、材料選擇:用紙來做實驗每次都受空氣阻力會導致速度不同,而且形狀不固定。應選用重量相同形狀不同、形狀相同重量不同的材料來比較,這樣更加能控制變量,要先從幼兒最易認同的經驗來探究。材料投放的時候應隨著環節的遞進一步步投放,不應所有的都放好。4、科學活動目標應該是讓幼兒學會怎樣探究,而結果并不是很重要。5、第三環節應該讓幼兒操作之后再得出結論,挑戰幼兒原有經驗。
大班科學活動:物體的下落 篇2
設計意圖:戶外活動時,看到孩子們喜歡去接飄落下來的樹葉,我就設計了這個探索物體下落現象的活動,希望能引起孩子們對探索落體運動的興趣,并嘗試記錄。新《綱要》指出:幼兒是教育活動的積極參與者而非被動接受者,活動內容必須與幼兒興趣、需要及接受能力相吻合。我想,作為教師,應根據幼兒的興趣、需要和原有經驗,引導幼兒走向最近發展區。由此產生了大班科學活動——《物體的下落》。
一、活動目標
1、通過探索,發現物體從空中會自由下落,不同物體下落的速度、方式不一樣,同一物體形狀不同下落也不 同。引起幼兒對物體下落現象的興趣,激發幼兒的探索欲望。
2、嘗試對不同物體的下落方式進行記錄。
3、體驗科學活動的樂趣。
二、活動準備
1、不同物體的操作材料(糖紙、報紙、回形針、積木、沙包、塑料包裝繩、夾子、羽毛)。
2、記錄表 筆。
三、活動過程
1、激發興趣、引出課題:散步的時候看到一片片樹葉是怎么樣落下來的?
2、幼兒探索,不同物體下落的速度不同。
老師為小朋友準備了一些材料,想想、猜猜、玩玩這些材料落下來又是怎么樣的?有什么不一樣?
3、幼兒第二次探索,不同物體下落的方式也不同。請你再玩一玩,看看這些物體落下來有什么不一樣,并
用合適的線條記錄物體下落時的方式。
4、幼兒再次探索,同樣的物體通過變形下落時也不同。
5、延伸活動:在生活中找尋直直下落或彎彎曲曲下落的物體,記錄在表格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