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科學活動《二等分》(精選16篇)
大班科學活動《二等分》 篇1
活動目標:1、積極創設輕松的探索氛圍,培養幼兒參與操作活動的興趣,體驗分享的快樂。2、操作探索二等分,體驗整體和部分的關系。3、積極培養幼兒的動手操作及邏輯思維能力。活動準備:1、毛線段、圖形(圓形、正方形、長方形)、剪刀幼兒人手一份。2、黃瓜段、蛋糕、香蕉、果汁、牛奶、蘋果等。清潔用毛巾人手一份。活動過程:一、手指游戲——餅干圓圓。二、操作探索二等分。(一)、探索二等分毛線繩。1、出示毛線繩,提出要求。2、幼兒操作,教師巡回指導。3、交流操作結果。師:我想請一個小朋友說一說你用什么方法把一根毛線繩變成兩根一樣長呢?(先把毛線對折,再看兩端對齊,找準中間點,咔嚓剪剪開。)4、教師小結。師:像這樣,把一根毛線平均分成一樣長的兩根,叫做二等分。二等分就是把一根毛線繩平均分成了幾份?(兩份)而且兩份是(一樣長)。(二)、探索二等分圖形(圓形、正方形、長方形)1、出示圓形、正方形、長方形,并提出要求。2、幼兒操作,教師巡回指導。3、交流操作結果。①交流圓形的二等分方法。師:誰來說一說,你是怎樣二等分圓形的?(幼兒演示)(先把圓形對對折、壓壓平,打開圓形看中線,看準中線剪剪開,圓形分成兩半來)。圓形二等分變成了兩個什么圖形?(半圓)二等分后的半圓是原來圓形的多少?(一半)二等分的兩個半圓合起來又會變成原來的圓形。②交流正方形的二等分方法,并請幼兒上前演示。(對角,對邊)③交流長方形的二等分方法,并請幼兒上前演示。師:請小朋友們把圖形收到操作筐內,操作筐放在椅子下面。三、幼兒操作——二等分立體實物。1、介紹操作材料(香蕉、黃瓜、牛奶、果汁、蛋糕等),提出操作要求。2、幼兒分組將食物、飲料二等分。活動延伸:和好朋友分享飲料和美食。
大班科學活動《二等分》 篇2
(一)活動目標:
1.嘗試用多種方法將一個物體分成相等的兩份或四份,解決生活中的問題。
2.能大膽介紹自己等分的方法。
3.感知整體與部分的關系。
(二)活動準備:
1.幼兒每人2張圓形紙、剪刀。
2.分組活動材料,每組材料若干份:①糖果若干,小盤若干;②顏料水若干,量杯,不同大小的本子若干;③正方形、圓形、長方形各2個,剪刀等;④補圖游戲材料 。
(三)活動過程:
1.能小熊"分蛋糕"的問題導入,激發幼兒興趣。
師:小熊過生日,準備了一塊圓形蛋糕,小熊把蛋糕分給朋友吃。如果來了兩個朋友,它要怎么分才好呢?如果來了四個朋友,又應該怎么分?請小朋友幫小熊想想辦法吧。
幼兒動手操作,在圓形紙上進行二等分、四等分(可用折或剪的辦法)。
師幼交流:①一塊圓形蛋糕,平均分給兩個朋友吃,怎么分?分幾份?平均分給四個朋友吃,怎么分?分幾份?
②小朋友剛才是用折疊和分割的方法把一塊圓形的蛋糕平均分成2份和4份,如果是糖果、飲料可以怎么分?
2.幼兒分組活動,嘗試用多種方法將物體二等分、四等分。
(1)介紹分組操作材料。
分糖果:將一盒糖果平均分給四個小朋友吃,怎么分,分幾份?
分飲料:將一瓶飲料平均分給兩個小朋友喝,怎么分,分幾份?
制作拼圖玩具:分別將2塊正方形、圓形、長廊形的紙進行二等分和四等分,鼓勵幼兒想出不同的等分方法。
補圖游戲:先找出圖形缺少的部分,再把圖形補成整體,并讓幼兒說一說補成的圖形是什么圖形,幾等分后又是什么圖形,有幾份。
(2)幼兒操作活動,教師重點觀察幼兒能否根據不同的問題采用不同的等分方法。
鼓勵幼兒每一組的內容都要嘗試。
3.分享交流等分的做法:
①你用什么方法、什么工具來分糖果和飲料?分幾份?一樣多嗎?
②你用什么方法將正方形、圓形、長方形進行二等分和四等分?
活動反思:
在學習活動中,我本著以幼兒為主體的原則,讓幼兒親自動手去操作、去探索、去發現、去解決問題,我在操作活動中充當好支持者、合作者、引導者。幼兒通過操作和探索,自己找出了二等分的分法,建立等分的概念。整個過程下來大部分幼兒的積極參與性還是比較高的,有個別兩三個幼兒不喜歡動腦筋探索,在以后應鼓勵幼兒大膽探索,不要太過于拘謹。
大班科學活動《二等分》 篇3
此次活動設計源自幼兒生活,幼兒分點心、分玩具、分學習用品時常常會引起爭執,為了多一點,少一點的問題。因此我設計了《二等分》活動幫助幼兒解決生活問題。此次活動中我為幼兒準備各種材料讓幼兒大膽地嘗試,積極的與操作材料互動,讓幼兒充分體驗到活動的樂趣,真正做到“玩中學”。接下來我對本堂課進行了課后反思:
本次活動最大的失誤是活動準備沒有到位,早上看到的吸鐵石不見了,我事先沒發現,輪到我上課了才知道,只能用雙面膠來代替,一貼一撕浪費了好多時間。教學設計從第一環節引導幼兒根據已有經驗對圓形、三角形、正方形進行二等分理解二等分的概念都還好,幼兒興趣很高,能積極參與活動。但在這一環節結束時我急于引出下一環節,忘了細節部分,忘了要求幼兒把操作材料放回籃子,干擾了下一環節的操作,幼兒的桌面很亂。
第二環節讓幼兒嘗試找出長方形的不同二等分方法,對幼兒掌握的知識進行提升,探索、并對二等分的概念有進一步的認識和理解。通過二等分來感知整體與部分的關系,環環相扣,層層遞進,完成了活動目標一,解決了活動的重點(在嘗試性地操作和判斷活動中學習二等分的方法,感知整體和部分的關系)。這一環節是活動的重點和難點,老師高估了幼兒的能力,以為幼兒都會用對折的方法,孩子們可能沒聽清楚老師的要求,有的還是以目測來分長方形,導致分的不一樣大。影響了他們不同分法的探索。這環節的時間把握不住,拖堂了。第三環節以森里舞會要制作項鏈為引子引出幼兒把吸管進行二等分,并借助老師提供的工具來完成,幼兒興趣特別高,此環節是活動的難點所在,還需要幼兒小組合作完成制作,達成了目標二。在完成項鏈后孩子們很高興地來講述自己的操作,體驗成功的喜悅。但是個別幼兒可能還不理解用工具幫助吸管二等分是怎么回事,有個女孩子干脆把吸管剪了一小節一小節的,這是教學活動中的突發事件,我沒有很好的處理,只能請她按老師的要求再分一分。同時邀請幼兒參加舞會的環節由于時間的關系只能作為活動的延伸了,請幼兒到教室參加。
整個活動中注重了讓幼兒運用體驗、觀察、實驗等手段發現和解決問題,體驗和感受生活。總之,我相信只要在活動中本著“以幼兒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思想,幼兒一定會在活動中獲得成功的喜悅。
大班科學活動《二等分》 篇4
活動目標:1、通過嘗試性的操作活動,學習將一個整體分成相等的兩份,感知整體和部分的關系。2、愿意參與討論活動,探索不同材料的二等分方法。3、體驗數學活動的樂趣。活動準備:1、分別在兩塊黑板上布置小熊寶寶和小熊貝貝及它們的大盤子。2、長方形、正方形、圓形、橢圓形彩色紙若干,剪刀人手一把。3、每人一份食物:飲料、糖果、花生、方形面包片、豆腐干、干果4、人手一套工具:兩個小盤子、兩個小量杯、紙條、線、尺、餐刀活動過程:一、導入活動,引起幼兒的興趣。師:熊媽媽有兩個孩子,一個叫小熊寶寶,另外一個是小熊貝貝,這一天熊媽媽買了一些各種口味的餅干,小熊寶寶和小熊貝貝吵著要吃到每種口味的餅干,這可難住了熊媽媽,怎么辦呢?二、第一次嘗試:二等分長方形1、請幼兒嘗試將長方形分成一樣大的兩份。師:現在請小朋友試一試,看能用什么方法把長方形的餅干分成一樣大的兩份,好嗎?2、幼兒嘗試操作,將長方形二等分,教師巡回觀察幼兒的操作,鼓勵幼兒想想有幾種分法。3、嘗試操作后提問(1)師:請小朋友告訴大家,你是怎么分的?怎么知道分出來的兩份是一樣大的?根據幼兒的回答教師邊操作課件邊提問:原來長方形的餅干和現在分出來的一份餅干,誰大誰小?(2)小結:像這樣把一件東西分成一樣大的兩份叫做二等分,二等分后的每一份都是一樣大的。而且每一份都比原來的整體小,整體比部分大。4、師:現在我們把二等分后的餅干分別送給小熊寶寶和小熊貝貝吧!(幼兒把分好的餅干分別放進寶寶和貝貝的大盤子)三、第二次嘗試:二等分正方形、圓形、橢圓形1、熊媽媽這里還有許多各種形狀的餅干要分給寶寶和貝貝,你們愿意再來幫熊媽媽分一分嗎?記住要二等分噢,不然寶寶和貝貝會不高興的。2、幼兒自由選擇圖形進行二等分操作3、幼兒將各種形狀二等分后,貼到寶寶和貝貝的盤中。四、第三次嘗試:實物二等分1、師:為了感謝小朋友,熊媽媽為小朋友準備了好多好吃的東西,有、面包、豆腐干、花生、糖果、飲料……可以用什么方法把它們分成相等的兩份呢?2、師帶領幼兒集體觀察、交流:你分的是什么?使用什么方法來分的?(用了什么工具)分得對嗎?為什么?有不同的方法嗎?哪個方法更好?為什么?五、師:現在讓我們拿著自己二等分后的食物一起回教室和你的好朋友一起分享吧!活動后反思:在我園“園本教研”中,我有幸參加了“一課多研”活動,我把大班的“二等分”這一活動經過了“設計-教學-再設計-再教學”,其中自己也經歷了不斷的反思。在數學活動中,幼兒是通過活動、通過與材料的相互作用,發現和建構數學關系的,教師設計的材料是否適宜直接關系到幼兒的操作興趣,探索效果也直接影響教育目標的達成。1、緊扣活動目標,遵循數學知識內部的邏輯規律操作材料的特點以及由這些特點規定的活動方式往往決定幼兒能獲得什么樣的學習經驗,獲得哪些方面的發展,所以“操作材料應暗含幼兒通過操作能夠達到適宜的教育目標的內容。”在第一次設計的二等分圖形材料,請幼兒幫忙分窗紙,通過這樣的操作,幼兒能將材料分成兩份,但目的性很不強,對于相等的兩份概念不清,整體與部分也難搞懂,貼的窗花較為凌亂,所以在設計操作材料時,教師要從目標出發,把教育意圖和要求融入到每一種材料中,充分挖掘材料的潛在價值,發揮其最大的功效,如在第三次設計的方案中,把圖形材料設計成餅干及設置的給熊哥倆分餅干的情境,幼兒把二等分的概念深入理解后,把餅干整整齊齊的分別置于兩個盤中。2、滿足不同發展水平幼兒的操作需要操作材料的難易度應適中,既不能讓幼兒輕而易舉地得到答案又不能使幼兒覺得太難,失去操作興趣。在活動中,提供的材料難度應層層遞進,由簡到難,在“二等分”這一活動中由讓幼兒嘗試多種方法二等分一個圖形——用多種方法二等分其他圖形——二等分不同實物。由于同一年齡班的幼兒的發展水平并不平衡,所以應從不同幼兒的發展水平及“最近發展區”出發,允許他們從不同的起點,按不同的發展速度選擇操作材料,逐步達到目標。3、要多樣化操作材料的多樣化有利于幼兒獨立思考,相互學習,獲得更多的信息,在活動中,我為幼兒提供的實物,準備了顆粒狀態的、液體狀態的、固體形態的,這些材料難易程度不同,供不同幼兒選擇,幼兒也可選擇不同的材料。另外,數學知識存在一定聯系,在設計操作材料時,我提供幼兒的測量工具,以激發幼兒回憶先前的學習經驗,調動幼兒的操作經驗,促進了學習能力的遷移。
大班科學活動《二等分》 篇5
活動目標:
1、讓幼兒嘗試在操作過程中將一個物體等分成兩份,知道部分小于整體,整體大于部分。
2、鼓勵幼兒用(目測、計量、數數、折疊)等多種方法大膽去嘗試、探索二等分的多種分法。
3、引導幼兒大膽講述操作過程和結果。
4、引導幼兒對數字產生興趣。
5、了解數字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初步理解數字與人們生活的關系。
活動材料:
教具:天線寶寶兩個、蛋糕一塊。
學具:長方形紙、剪刀、尺、毛線、包裝紙;吸管、圓片、三角形、正方形;硬幣、蠶豆、雪花片、紐扣、小碗;量杯6個、天平、蛋糕、番茄、豆腐干、刀子、菜板、橡皮泥等。
活動過程:
1、幼兒將長方形紙進行二等分(PPT)。
(1)班上請來了兩位小客人,看看是誰?(天線寶寶)它們還帶來了最喜歡吃的蛋糕,可是只有一塊蛋糕,兩人都想吃,怎么辦?
(2)請一位幼兒動手試一試,有什么辦法分成兩塊一樣大呢?
(3)教師小結:把蛋糕分成一樣大的兩份,這種方法叫二等分。想想蛋糕除了這樣分,還有不一樣的分法嗎?每位小朋友面前都有一張像蛋糕一樣的長方形紙,請你想出和別人不同的方法進行二等分?
(4)幼兒動手操作,展示幼兒分法。(邊與邊對折、對角折)請幼兒比較一下,分出來的圖形和原來的圖形有什么變化?
(5)教師小結:小朋友用了對折、對角折對長方形紙進行了二等分,把它分成了兩份一樣大的圖形。
2、幼兒講述操作過程、方法。
(1)小朋友分過很多東西,請你想一想你分了什么?怎樣分的?
(2)幼兒講述各種分法,教師引導幼兒聯系生活想想在什么時候用過目測、數數法。
(3)教師小結:小朋友在樂園里用了目測法、折疊法、計量法、數數法等對樂園里的東西進行了二等分。
3、游戲“看誰說得對”
天線寶寶想和你們做游戲,請你看圖形說說它是不是二等分?比一比誰說得又對又快?
4、延伸活動
在生活中,除了進行過二等分,還可以分成幾份?以后我們還會繼續學習四等份、五等份。
注意事項:
1.教師事先應將天平調試好,在幼兒操作天平稱量物體時,教師重點觀察、指導幼兒稱量物體時,要使天平保持平衡。
2.如果幼兒在操作中對樂園里的物品進行了四等分,教師可請該幼兒說說自己的分法,鼓勵幼兒的創新,自然引申到四等分。
知識背景的材料:
幼兒在園吃蘋果、蛋糕等點心時,有的幼兒常要求吃一半,我說:“怎樣才能分成一樣大的兩塊?”想想平時在生活中還對哪些東西進行過分塊?幼兒紛紛從家中找來了吸管、毛線、硬幣、紙、橡皮泥等多種材料,并三五成群地聚在一起,商討著具體的分割法,有時還爭論不休,看著孩子們有如此濃厚的興趣,便產生了二等分的課題。
活動反思:
二等分最重要的知識點在于掌握二等分的操作,知道二等分必須是兩部分一樣大或是一樣多;知道二等分中整體比部分大,部分比整體小;掌握等分的方法。對二等分的知識點進行準確的分析后,活動按以下幾個流程進行:
一、故事導入,是以故事《狐貍分餅》導入,一下子吸引住了孩子,把孩子帶進如何公平的分餅的情景中,使孩子們的興趣很自然的被調動起來。
二、操作探索,我本著以幼兒為主體的原則,活動一開始,我就為幼兒提供可操作材料,每人一個圓圓的餅(圓形卡片),讓幼兒親自動手去操作、去探索、去發現、去解決問題,老師在操作活動中充當好支持者、合作者、引導者,孩子們通過操作和探索,自己找出了圓形二等分的分法,建立等分的概念。接下來,對幼兒掌握的知識進行提升,探索、操作各種圖形二等分的方法,對二等分的概念有進一步的認識和理解。 三、游戲鞏固,出示PPT,讓幼兒找出進行二等分的禮物,進一步鞏固認識二等分。四,拓展延伸,老師為孩子提供了許多可操作實物:如飲料,讓幼兒知道生活中,許多東西都可以二等分,把學過的知識與生活結合起來,進行生活中的實際操能夠作,幼兒通過切食物、分飲料等實踐,拓展二等分的知識,同時激發了幼兒對等分的興趣,在操作中幼兒體驗到了成功的.喜悅。
在集體備課時,理想的狀態是在活動中通過操作、探索、觀察、比較,掌握二等分的方法,在學習和探索中引導幼兒由淺入深,學習從不同角度、不同方向思考問題,能通過觀察、比較、類推、遷移等方法解決簡單的數學問題,培養幼兒對數學活動的興趣。但在課堂實踐中,我發現還是存在需要反思、調整的地方。
本節課活動優點:在上課過程中我比較注重幼兒的等分結果, 材料準備較充分,幼兒的參與性較高,回答問題都很積極,動手操作 也很主動的探索等分并且記錄。很好利用了大班幼兒的年齡特點能獨立完成教師布置的任務,能大膽的表達自己等分的結果,與他人分享。給幼兒輕松愉快大膽創新的探索環境,讓幼兒沒有拘束感的上課。
活動缺點:我的思路不是很清晰,條理不明確,只注重分的結果,沒有強調幼兒等分可以有很多的分法。當幼兒單一的橫一下的分時,教師的引導有些牽強。在講述整體與部分時候教師有些嗦,幼兒都有些注意力不集中了,教師沒有很好的調整課堂氣氛,導致整體與部 概念模糊,總的來說知識點太多,教師沒有把握好隨機教育。
整改方向:今后教學中一定要思路清晰,語言簡短有目的性,知識講解時候一定要把握幼兒的接受程度,緊緊圍繞目標來制定活動過程,了解孩子個體差異進行選擇適中的課程,知識點不要太多,有貫穿游戲活動才生動、有趣。
大班科學活動《二等分》 篇6
一、活動目標:
1、初步理解二等分的含義;二等分后每份是一樣大的,并能比較整體與部分的關系。
2、探索同個圖形不同的二等分方法,發展幼兒的觀察力和嘗試能力。
二、活動準備:
正方形、長方形、橢圓形、圓形、花形和心形的紙片若干、剪刀
三、活動過程:
一)、請幼兒幫助小兔子,引起幼兒興趣。
教師:小朋友,今天小白兔來到我們的教室里,想請我們小朋友來幫一個忙。動物城里造了許多新房子,小動物們從店了買回來了許多漂亮的窗紙。可是,窗紙太大了,要分成一樣大的兩份才能用,小動物都不會分,小朋友愿意幫助小動物嗎?
二)、第一次嘗試:二等分正方形
1、教師提出嘗試要求,將正方形分成一樣大的兩份。
教師:現在請小朋友試一試,看能用什么方法把正方形的紙分成一樣大的兩份,分好后剪開。
2、幼兒嘗試操作,將正方形二等分,教師巡回觀察幼兒操作,對分得好的幼兒及時給予表揚,并鼓勵幼兒想想有幾種分法。
3、嘗試操作后提問。
1)、你是怎么分的?怎么知道分出來的兩份是否一樣大?(用重疊的方法比較)
2)有哪些小朋友的分法是跟他一樣的?哪些小朋友的分法分他不一樣?
4、教師將正方形的分法操作演示給幼兒看,并展示在黑板上,請幼兒比較整體與部分的關系。
5、小結:像這樣把一個圖形分成一樣大的兩份叫二等分,二等分后的每一份都是一樣大的,而且每一份都比原來的小,整體比部分大。
三)、第二次嘗試:二等分其他圖形(長方形、橢圓形、圓形、花形、心形)
1、教師提出第二次嘗試要求:二等分其他圖形。
教師:小朋友想出了正方形二等分的方法,真聰明。請你們看看籮筐里,還有些什么圖形,我們來試試看,幫助小動物們把各種形狀的窗紙二等分。
2、幼兒第二次嘗試操作,把長方形、圓形、橢圓形、花形、心形等圖形二等分,教師觀察幼兒操作,了解幼兒不同的二等分方法。
3、教師請選擇不同圖形進行二等分的幼兒講講,自己分的是什么圖形、是怎樣分的,然后教師將各種圖形的二等分方法展示到黑板上。
小結:原來,有些圖形只有一種二等分方法,而有些圖形有好幾種二等分的方法。
四、延伸活動:思考如何將圖形四等分。
教師:小朋友真了不起,幫小兔子分好了窗紙,小兔子知道了一定很高興。我們能把各種形狀的紙分成一樣大的兩份,那你能把它們分成一樣大的四份嗎?老師把材料放到區角里,請小朋友們下次去試一試看。
在幼兒操作的過程中,引導幼兒發現和探索四等分的分法,找出不能四等分的圖形:心形。
大班科學活動《二等分》 篇7
活動目標:
1、探索物體等分的多種方法,激發對等分的興趣。
2、學習將一個物體分成相等的兩份,學習感知二等分。
3、發展觀察能力、比較能力。
活動準備:
各種圖形若干、各種實物圖片若干、夾子若干、拱形兩個、記錄卡人手一張。
活動過程:
一、參觀商店導入,引起興趣,初步感知二等分。
1、導入語:“今天天氣真好!我們一起去參觀商店,好嗎?”
2、幼兒自由參觀。
3、小結:“你看見了什么?”
4、自由探索二等分的分法。
5、要求:請用折疊的方法把喜歡的折成相同大小的兩份。
6、小結:把一個物體分成相等的兩份,叫做二等分。
二、幼兒操作探索,進一步感知二等分。
1、示范演示。
2、操作要求:
(1)請用折疊的方法把圖形分成相等的兩份,并完成記錄卡。
(2)操作時注意自己的坐姿和握筆姿勢。
三、游戲:
“找朋友”,鞏固二等分的.學習。
活動反思:
在本次活動中,教師能設計情境、游戲讓孩子們學習感知二等分。孩子們的興趣高,活動目標基本上能達到。另外,在材料的準備上,分組準備了不同水平的材料,讓不同水平的孩子在自己的基礎上得到發展。不足的是:、整體與部分的概念不清楚。
大班科學活動《二等分》 篇8
設計意圖:
根據幼兒生活中出現的等分的問題,如:吃午點,還剩了10個小西紅柿,有兩個孩子們吃,讓他們兩個自己分,一人一半;或在美工區活動時孩子們分紙等問題,展開了此次的活動。
活動目標:
1、認知目標:理解二等分的含義,學習二等分的方法。
2、操作目標:通過操作探索出不同的方法給圖形二等分,體驗等分中的包含關系、等量關系。
3、能力目標:探索對不同圖形進行二等分。
發散點:運用不同的等分線對圖形進行等分。
活動準備:
正方形彩色紙片若干、多項操作學具、棋盤若干,記錄單,剪刀,鉛筆、手偶
活動過程:
(一)等分圖形
1、以情景引入。結合大班幼兒的年齡特點,創設了這個問題情境,吸引幼兒參與活動的同時,也能夠更加生活化地展現生活的數學,更加易于幼兒的理解。
(1)出示手偶:"你們看誰來了?"幼兒:"是平平姐姐。"
(2)以手偶表演,教師問:"平平姐姐今天怎么不高興了,有什么煩惱嗎?"平平(教師扮):"今天早上吃早點,我發現只有一片面包片了,可是我要和盈盈一起來分享,小朋友,你們快幫我想想我該怎么辦呢?"
(3)教師:"誰想到好辦法了?"幼兒:"把面包片分成兩份不就行了嗎!"
(4)平平(教師扮):"可是分完了會有大有小,怎么辦?"
(5)教師出示正方形的彩色紙片,提問:"面包片是什么形狀的?"幼兒:"正方形的。"教師:"那我們就用正方形的紙來代替面包片幫平平姐姐來分成兩塊一樣大的!"
2、提供幼兒正方形紙和剪刀,請幼兒操作。提供給幼兒嘗試的機會,驗證自己的想法,并可以不受限制地嘗試各種二等分的方法,用剪刀將其剪開的方法便于幼兒驗證兩部分是否相等。
3、小結:
(1)教師:"你把正方形分成了幾塊什么形狀,你是怎樣分的?"
(2)教師:"有幾種分的方法"(對角和對邊折)
(3)教師:"怎樣證明這兩塊一樣大呢?"(比一比)
(4)教師:"怎樣分才能一樣大呢?"
(5)教師于幼兒共同總結:只要找到了中心線,就可以將一個分成兩個一樣大的。進一步引導幼兒掌握二等分的關鍵要點。
(二)運用學具進一步探索。
只用紙來等分,以現階段幼兒的年齡特點所致,比較精確的二等分方法只有對角和對邊折兩種,運用學具,抓住學具有洞洞點的特點,可以讓幼兒進一步嘗試以各種折線為中心線進行正方形的二等分,并且能夠保證精確性。促進幼兒發散性思維的發展,是幼兒在明確等分要求的基礎上自由地嘗試二等分的多種方法。此環節更加注重幼兒的創造性和獨特性,同時滲透了做一件事情可以有多種方法解決的道理。
1、教師:"你們用了兩種辦法,還有沒有更多的方法呢?"
2、請幼兒運用學具進行嘗試,并準確找到不同形狀的中心線,探索檢驗的方法。檢驗能夠證明所分的兩部分是一樣大的,檢驗的方法并不是單一的,為幼兒投放了與一塊學具板相同的作業單的目的就是能夠在記錄等分方法的同時,還可以剪開記錄后的作業單進行比較證明。除此方法還可以比較等分線兩側的洞洞子每排數量是否相同等方法。
3、幼兒分組操作,教師針對尋找不同的中心線以及檢查的辦法進行指導,并引導幼兒記錄、檢驗。
4、小結:展示幼兒作業單,誰來說一說你用了什么方法進行了等分,你是怎樣指導它們是一樣大的。請幼兒將有創新的分法介紹給其他的幼兒,并展示不同檢驗相等的方法。讓幼兒能夠有交流展示的機會,并且結合大班幼兒集體學習的特點,鼓勵幼兒創新。
活動反思:
在活動中通過操作、探索、觀察、比較,掌握二等分的方法,在學習和探索中引導幼兒由淺入深,學習從不同角度、不同方向思考問題,能通過觀察、比較、類推、遷移等方法解決簡單的數學問題,培養幼兒對數學活動的興趣。
大班科學活動《二等分》 篇9
一、活動目標
1、通過操作感知許多物體(圖形)可以分成相等的二份。
2、知道整體大于部分,等分后的一份叫整體的二分之一。
3、探求知識的興趣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二、活動準備
1、操作材料:絲帶、桔子、吸管、大米等物品,三角形、圓形、正方形、長方形等各種圖形。
2、所需工具材料:尺子、剪刀、一次性透明杯、一次性紙盤、果凍盒、月餅盒、鉛筆、橡皮若干;天平、秤等
3、統計表一張、找朋友音樂、圖形二等分VCR
三、活動過程
(一)幼兒操作,初步感知物品的二等分。
1、導入:故事VCR《兩只笨狗熊》今天張老師也為這兩只小熊準備了很多東西,請小朋友動腦筋把這些物品分成一模一樣相等的兩份,送給這兩只小熊好不好?你們可以使用尺子、剪刀、一次性透明杯、月餅盒、天平、秤等來幫你們。
2、幼兒操作,教師巡回,并鼓勵幼兒積極動手動腦遇到問題自己想辦法解決。
3、幼兒體驗活動后,教師驗證正誤。
①絲帶,幼兒展示結果,教師肯定是相等的兩份后,提問:你是用什么方法把絲帶分成相等的兩份的?使用了什么工具?(長短的等分)
②吸管,幼兒展示結果,教師肯定是相等的兩份后,提問:你是用什么方法把吸管分成相等的兩份的?使用了什么工具?(長短的等分)
③米,幼兒展示結果,教師肯定是相等的兩份后,提問:你是用什么方法把大米分成相等的兩份的?使用了什么工具?如果米很多,怎樣分會省事一些?(用秤稱、相同的量杯)(重量的'等分)
④桔子,幼兒展示結果,教師肯定是相等的兩份后,提問:你是用什么方法把桔子分成相等的兩份的?使用了什么工具?(數量的等分)
教師小結:把一個物品分成兩份一模一樣相等的兩份叫做“二等分”。教師播放幻燈幼兒自己總結經驗,并用完整的語言表述出來。
(二)學習圖形的二等分。
1、生活中有許多的東西可二等分,今天老師給你們準備的是幾何圖形,現在請小朋友用折的辦法把幾何圖形進行二等分。
2、幼兒操作,教師巡回,并鼓勵幼兒積極動手、動腦遇到問題自己想辦法解決。
3、幼兒體驗活動后,教師總結并記錄在統計表上。
①出示圓形,教師提問:你是怎樣分的?還有不同的分法嗎?(幼兒講,教師演示,總結:圓形從任意邊對折都能分成相等的兩份)
②出示三角形教師提問:你是怎樣分的?還有不同的分法嗎?(幼兒講,教師演示,教師總結:角對角折)
③出示正方形、教師提問:你是怎樣分的?還有不同的分法嗎?(幼兒講,教師演示,邊對邊、角對角,有兩種分法)
④出示長方形,教師提問:你是怎樣分的?還有不同的分法嗎?(幼兒講,教師演示,長邊對長邊、短邊對短邊、角對角,有三種分法)
教師小結:(出示圓形)下面我們來看看等分后的一份和原來的一份相比哪個大。(原來的一份大)分后的一份正好是原來的一份的一半,我們把這一半叫做整體的二分之一(老師手勢演示)。
(三)游戲“找朋友”(播放找朋友音樂及圖形VcR)。
1、我們現在來玩找朋友的游戲,游戲時每人拿一個圖形的二分之一,跟隨音樂去找另外的二分之一,找到之后,要說:我是圓形的二分之一,我也是圓形的二分之一,我們合起來是一個圓。
2、幼兒游戲,教師判斷幼兒找的是否正確,語言是否完整。
(四)幼兒小組活動:智力大沖關。
第一組:作業單,圖形的二等分;
第二組:根據影子拼找圖形;
第三組:畫出圖形的另一半;
第四組:圖形七巧板。
四、活動結束
1、評價
2、總結
大班科學活動《二等分》 篇10
活動目標:
1.使幼兒掌握將一個物體二等分的方法,知道二等分后的每一份都一樣大,都是原來物體的一半。
2.使幼兒掌握整體和部分的關系。
3.培養幼兒互相關心、互相謙讓的優良品質。
活動材料
1.課件、《兩只笨狗熊》動畫片段、《餅干歌》視頻音樂。
2.各種圖形的教具、三張餅(圓形紙制成)。
3.幼兒操作材料:各種圖形的彩色紙、漿糊、剪刀。
活動過程
1.欣賞動畫片段《兩只笨狗熊》,引入課題。
(1)師:小朋友們,看,誰來了?有幾只熊呢?它們遇到了什么事情呢?請欣賞動畫片《兩只笨狗熊》。
(2)播放動畫片段。
(3)提問:狐貍是怎么給兩只小熊分餅的?教師根據幼兒的回答,用教具演示分餅(圓形紙)。
2.學習等分圓形。
(1)小熊他們為什么會上了狐貍的當呢?他們應該怎樣做?(教育小朋友們要互相謙讓)
(2)師:熊大媽知道兩只小熊上了狐貍的當,沒吃上餅,就又做了一個餅,它說我們大五班的小朋友們可聰明了,想請我們幫助小熊分一分餅,你們愿意嗎?
(3)出示圓形餅,提出分餅的要求:要分得一樣大。該怎樣分?(幼兒討論,教師示范)
3.掌握二等分圖形整體與部分的關系。
(1)比較分出來的兩個部分的大小。(兩個部分一樣大)
(2)告訴幼兒:將一個物體分成一樣大小的兩個部分,就叫“二等分”。
(3)將每一部分與整體進行比較,使幼兒知道:二等分以后的每一份都是原來的一半。
4.幼兒發揮自己的創造性,給各種不同的圖形進行二等分。
(1)師:熊大媽的餅真好吃啊,小動物們也想吃,怎么辦呢?
(2)看,《熊大媽餅屋》開業啦,看看都有什么形狀的餅?
(3)師:你們愿意幫熊大媽將這些餅進行二等分嗎?
(4)幼兒操作活動:二等分各種圖形。
(5)講評:出示幼兒的各種分法,觀察,總結各種圖形的幾種分法。
5.幼兒操作活動:點心拼盤。發揮幼兒的想象創造力,利用各種圖形將其二等分后進行圖案拼貼。
(1)師:熊大媽太高興了,請我們到她的餅屋去玩玩,小朋友看,紅果果和綠泡泡也在呢,讓我們和紅果果、綠泡泡一起跟熊大媽學做餅干吧!(播放視頻,表演:餅干歌)
(2)師:熊大媽送了許多好吃的餅干給我們,我們準備怎么處理這些餅呢?(幼兒自由討論)老師來出個好主意,將這些餅進行二等分后,制成點心拼盤,送給身后的爸爸媽媽、叔叔阿姨們,好不好?
(3)幼兒操作活動:制作點心拼盤。
(4)展示幼兒作品,進行評價。
大班科學活動《二等分》 篇11
教學目標:
1、培養孩子的動手,動腦的能力。
2、了解二等分的概念。
3、感知圖形的對稱。
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了解平等分是平均分
難點:感知圖形的對稱
教學準備
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圓形、梯形的彩色圖形各一個
教學課時:
1課時
教學過程:
1、導入新課今天老師帶來了8個蘋果,6個梨4個桃子。我先把8個蘋果獎勵給作文競賽獲獎的兩位同學。老師把蘋果分成3個一組,5個一組分給兩位同學。問你們有什么想法?同學們都紛紛舉手搶著說,老師這樣分不公平?老師問:怎樣分才公平?學生說:應該一個人得4個才公平。好了,同學們:今天我們學習二等分。
2、新授課
①折紙每個同學把手里準備好的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對折。對折后就是二等分,也叫做"平均分"。
②分梨、桃、蘋果
教學反思:
學生對二等分容易理解,對對稱比較抽象。讓學生知道對稱就是左右能夠完全重合的圖形,教師多演示讓學生理解。
大班科學活動《二等分》 篇12
【活動目標】
1、積極創設輕松的探索氛圍,培養幼兒參與操作活動的興趣,體驗分享的快樂。
2、操作探索二等分,體驗整體和部分的關系。
3、積極培養幼兒的動手操作及邏輯思維能力。
【活動準備】
1、毛線段、圖形(圓形、正方形、長方形)、剪刀幼兒人手一份。
2、黃瓜段、蛋糕、香蕉、果汁、牛奶、蘋果等。清潔用毛巾人手一份。
【活動過程】
一、手指游戲——餅干圓圓。
二、操作探索二等分。
(一)探索二等分毛線繩。
1、出示毛線繩,提出要求。
2、幼兒操作,教師巡回指導。
3、交流操作結果。
師:我想請一個小朋友說一說你用什么方法把一根毛線繩變成兩根一樣長呢?(先把毛線對折,再看兩端對齊,找準中間點,咔嚓剪剪開。)
4、教師小結。
師:像這樣,把一根毛線平均分成一樣長的兩根,叫做二等分。二等分就是把一根毛線繩平均分成了幾份?(兩份)而且兩份是(一樣長)。
(二)探索二等分圖形(圓形、正方形、長方形)
1、出示圓形、正方形、長方形,并提出要求。
2、幼兒操作,教師巡回指導。
3、交流操作結果。
①交流圓形的二等分方法。
師:誰來說一說,你是怎樣二等分圓形的?(幼兒演示)(先把圓形對對折、壓壓平,打開圓形看中線,看準中線剪剪開,圓形分成兩半來)。圓形二等分變成了兩個什么圖形?(半圓)
二等分后的半圓是原來圓形的多少?(一半)二等分的兩個半圓合起來又會變成原來的圓形。
②交流正方形的二等分方法,并請幼兒上前演示。(對角,對邊)
③交流長方形的二等分方法,并請幼兒上前演示。
師:請小朋友們把圖形收到操作筐內,操作筐放在椅子下面。
三、幼兒操作:二等分立體實物。
1、介紹操作材料(香蕉、黃瓜、牛奶、果汁、蛋糕等),提出操作要求。
2、幼兒分組將食物、飲料二等分。
大班科學活動《二等分》 篇13
活動目標:
1、學習將不同形狀的物體分成相等的兩份、四份,感知整體和部分的關系。
2、探索物體等分的多種方法,萌發對等分的興趣。
3、發展觀察能力、比較能力。
4、初步培養觀察、比較和反應能力。
5、引發幼兒學習的興趣。
活動準備:
1、剪刀,不同形狀(圓形、正方形、長方形)的彩紙。
2、操作卡
活動過程:
一、故事導入:
1、今天小劉老師給大家帶來了一個有趣的故事,請你們在看故事的同時,想想兩個問題:1、故事中發生了什么事情?2、為什么會發生這樣的事情?
看完故事,師:發生了什么事情?
幼:兩只笨熊在分面包。
師:后來呢?
幼:被狐貍吃了很多。
師:總結:哦,他們沒有分成大小一樣的面包。
2、師:老師這里有一根非常漂亮的彩繩,要講給今天非常聽話的2個小朋友(強調2個),誰能來幫老師把這一根長繩分成長短一樣的2段呢?
幼:就從中間剪。
師:好,那你來操作一下。
幼指著繩子:就是這里。
師:你來用手比劃來剪一下。
幼:隨便指個地方比劃剪。
師:把繩子折起來問:這樣是一樣長嗎?
幼:不是。
師:那怎么樣剪才能剪成一樣長短的繩子呢?
幼兒再次嘗試。
師:你是怎么把它分成相同的2段的呢?
幼兒說完教師總結:兩端相對,從中間對折就可以吧一個彩繩分成2個長短一樣的彩繩。
二、操作過程
1、圓形:今天大黑和小黑熊沒有吃到蛋糕,老師這里有1個圓形餅干,想把它分給大黑和小黑,但是該怎么分才能把一個餅干分成2個大小一樣,形狀相同的部分。
幼兒進行操作。
師:這兩個是一樣大小,形狀相同嗎?
幼:是的。
師:你是怎么觀察他們是一樣大小,形狀相等的?
幼兒說完教師總結:從中間對折,分開的兩個形狀能完全重合。
師:引出2等分的概念:二等分就是把一個物體分成大小相同,形狀一樣的2個部份就叫二等分。
2、幼兒探索將不同的圖形進行2等分,進一步感知2等分的含義。
正方形:對折可以得到2個長方形(請幼兒演示)教師請幼兒繼續探索還有什么辦法?(有一塊正方形的餅干,但是兩個熊寶寶都喜歡吃三角形的餅干,怎么辦?)長方形:
師:長方形呢?對折后能有幾種分法?也能折出相同的三角形嗎?
幼兒折出的三角形是交叉不重疊的,會猶豫長方形能不能分出2個相等的三角形。
師:剪出三角形讓孩子比對。
3、每人一把剪刀,把長方形對角后二等分剪開變成2個三角形。
師:請幼兒仔細觀察看2個三角形能完全重疊嗎?能完全重疊的就是相同大小的2個等分。
把其他圖形也剪開試試剪下的2個圖形是否能重疊?
三、比較整體與部分的關系給幼兒發操作卡
師:看看老師發給你們的餅干跟操作卡上的是一樣大嗎?
幼:是的。
嘗試用我們剛學過的方法把他們分成二等分,把剪下的1個等分還原到操作卡上的各種圖形問:你們發現了什么?
小結:整體由部分組成,整體大于部分。
四、在二等分的基礎上,發放圓形材料探索四等分的方法。
五、幼兒動手操作,教師引導幼兒在活動過程中的經驗分享、交流。
六、活動結束
師:小朋友們今天很厲害,學會了2等分發操作選擇題,有空可以當堂完成。
教學反思:
在執教的過程中缺少激情,數學本身就是枯燥的,那在教孩子新知識的時候,就需要老師以自己的激情帶動孩子的學習,在今后的教學中這方面也要注意。
大班科學活動《二等分》 篇14
一、活動目標:
⒈在嘗試性的操作和判斷活動中學習二等分的方法,感知整體和部分的關系。
⒉培養幼兒的比較和判斷能力。
二、活動準備:
⒈材料:紅綢帶,,紙(正方形、長方形),吸管,毛線,紙條,直尺
⒉工具:筆,剪刀,天平稱,量杯
三、活動過程:
㈠講解演示
⒈師:看,今天余老師的頭發有什么變化嗎?(扎兩個辮子)我還要給兩條小辮扎上漂亮的綢帶,只有一根綢帶,怎么來扎兩根小辮呢?
⒉組織幼兒討論,等充分表達意見后,教師邊講解邊演示,讓幼兒注意觀察,⒊把一個東西邊對邊對折,剪成一樣大小的兩份,叫二等分。使幼兒感知二等分的含義。
以形象直觀的綢帶二等分形式導入活動,吸引了幼兒的注意力,并讓他們動腦筋幫助分綢帶,把操作的過程與結果展現給幼兒,為幼兒發現規律,理解二等分的含義作了有效的鋪墊。
㈡操作探索
第一次操作:
⒈提供幼兒材料,指導等分方法。
材料:正方形,長方形,
師:請小朋友想辦法把桌上的圖形分成一樣大小的兩份。
⒉幼兒動手操作,教師巡回指導觀察。
⒊組織幼兒討論各材料的等分方法。
師:小結:很多小朋友用了邊對邊對折的方法來二等分。
⒋操作驗證材料的二等分。
師:怎樣讓別人相信你的兩份紙是一樣大的呢?(疊在一起比較)
師:這有個好聽的詞,叫“重疊”
第二次操作:
⒈提供幼兒材料,指導等分方法。
材料:長方形,
師:請小朋友用其它對折的辦法把桌上的長方形分成一樣大小的兩份。
⒉幼兒動手操作,教師巡回指導觀察。
⒊組織幼兒討論等分方法。
師:小結:除了用了邊對邊對折的方法來二等分,還可以用對角線折、對邊折的方法來二等分。下課了可以在試試。
⒋討論整體與部分的關系。
⑴師:請幼兒把剪開后的兩部分與原來的材料作比較,看它們有什么不同。
⑵總結:二個部分合起來是原來的一份。
把正方形、長方形的紙放在兩次操作活動中,第一次是讓幼兒自由發揮,用自己想出的折法二等分。第二次操作探索活動中提升了難度。操作活動中,指導適時,要點正確,鼓勵幼兒嘗試多種二等分的折法,拓寬幼兒思維,培養幼兒仔細觀察和思維能力。
㈢鞏固提高
第三次操作
材料:吸管,直尺,毛線,紙條
⒈師:在桌上還有些硬硬的吸管它們不能象紙那樣省力的折,但它們也可以二等分,請你們想辦法試試看。
⒉幼兒操作,教師觀察
⒊教師講評:用什么方法二等分?幼兒演示
⒋教師小結:這種硬的吸管可以借助毛線、紙條、直尺來二等分。沒有成功的小朋友下課了可以再試一次。
活動的難點在第三次操作活動中,有了上述的二等分經驗,幼兒在活動中思維活躍,討論熱烈,
教師考慮到不同幼兒的不同操作探索水平,適時的延長操作時間,給予指導,增加了幼兒成功操作的機會,提高幼兒動腦、動手能力。
四、活動延伸:
師:水,沙子,黃豆這些不能折,不能用紙條測量的東西,它們可以二等分嗎?
其實它們只要借助一些更精確的測量工具,如天平稱、量杯就可以二等分。
我把這些工具放在區角,一起去探討它們的測量方法。
活動評價:
本次活動從幼兒感興趣的幫助老師分綢帶入手,在引導幼兒在多次操作探索、驗證二等分和運用輔助材料給吸管二等分和運用輔助材料給吸管二等分等一系列操作活動中,逐步讓幼兒理解二等分的含義,發展初步的判斷能力。整個活動結構嚴謹,形式多樣。小組活動、個別交流、集體交流相互交叉,既增加了師幼互動頻率,又較好地體現了面向全體、照顧個體的原則。從幼兒的表現來看,可以看出幼兒對此活動的積極性很高,參與的熱情也很大。在第二次操作活動時很多幼兒都想不出好的辦法,但都沒有放棄,而且向老師、同伴請教,尋求二等分的方法,同時也可看出此環節的難度。因此,可在下次活動中先講解,出示圖譜,讓幼兒更好的掌握與了解。
大班科學活動《二等分》 篇15
活動目標
1.借助四季花圃設計活動,引導幼兒學習將物體分成兩份和四份。
2.探索各種圖形四等分的方法,激發幼兒對數學的學習興趣。
3.通過種花的活動體驗園丁的辛勤勞動,培養幼兒綠化意識。
4.讓幼兒懂得簡單的數學道理。
5.提高邏輯推理能力,養成有序做事的好習慣。
活動準備
正方形花壇圖片一張,長方形、圓形、橢圓形各種形狀花壇卡片若干;剪刀;膠水
活動過程
(一)圖片導入,引出話題
1.出示迎春花、荷花、菊花、梅花四季典型的花圖片。
師:這里有一些是特定季節的花朵,你能說說它們是在哪個季節開花的嗎?
2.在教師的示范下,幼兒在白紙上繪畫這四種花,并剪下。
(二)實例操作,理解知識
1.出示正方形的花壇。
師:裴老師家的小院子里要建造一座小花壇,準備種上剛才的那四種花,小朋友請你們幫我想一個辦法,在這個花壇里種上四種花卉,并且讓每種花卉所占的地方一樣多呢?(幼兒自由發言)
2.教師小結:要把正方形的花壇分割成大小相同的4塊,才能保證四季的花卉所占的地方一樣大。
3.師:觀察一下這個正方形的花壇,怎樣才能把它平均分成大小相同的四塊呢?你是怎么分的?還有沒有其他小朋友有不一樣的分法?
4.教師小結:用對折的方法,先把正方形二等分,然后再對折一下,就能得到四塊形狀、大小都一樣的花壇了。
5.師:小朋友,我們來想一下,在我們的生活中,你在哪些地方還用過對折的方法?(整理跳繩、折疊小手帕等)
(三)問題拓展,升華課堂
1.出示各種形狀的紙(長方形、圓、橢圓)。帶著幼兒再次認識一些這些圖形。
2.師:花園里還有許多各種各樣形狀的花壇,都要種上四季花卉,請你們試著把花壇分成大小不一樣的4塊。
3.布置任務,幼兒從三種圖形中任選一種自己喜歡形狀的花壇進行等分活動。
4.完成任務,交流挑戰成果:
(1)誰分的是長方形花壇?你是怎么分的?還有其他方法嗎?
(2)圓形花壇怎么才能平均分成4塊呢?你是用什么辦法分的?
(3)橢圓形花壇的分法和哪種形狀的分法是一樣的?
5.幼兒將課堂開始時畫的花粘貼在花壇上。
(四)延伸活動
想一想,三角形的花壇能分成4塊同樣大小的花壇嗎?怎么分呢?
活動反思:
今天的數學教學中,我準備了一些圖形(正方形、三角形、圓形、長方形等)。我邀請幼兒自己來動腦筋先將圓形分成兩份,并且分出兩份的要一樣大。調動了幼兒的興趣,興趣是幼兒學習的最好老師,正式這樣,在教學中才能有效的和幼兒互動起來。幼兒都非常愿意的嘗試,讓幼兒自己動手操作,更能讓幼兒去集中精神思考如何能將物體進行二等分,也能大膽的嘗試各種方法。但是幼兒對“二等分”這個詞是很陌生的,這是需要老師幫助更好的理解。經過這一環節,提高了孩子的學習興趣,使孩子的數學學習成為他們自愿進行的、快樂的事情。也使幼兒思想集中,開始研究怎么樣進行二等分。通過學習二等分之后,已經初步形成了分的概念。接下來的四等分,幼兒們就更容易掌握。
接下來的環節“分蛋糕”,是要求孩子進行四等分。這個提材非常好,使幼兒認識到生活中的許多場景充滿著數學知識,使孩子能主動地進行自主學習,并且能從中體會到學習的樂趣。
整個活動下來,幼兒逐漸認識到運用數學知識來解決現實問題是一個比較有效的方法。久而久之,孩子會自愿從數學的角度來思考現實生活中的問題,進而去解決問題,即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生活中的問題。通過這次活動收獲頗多,做為一個教師應該更注重數學在教學中的重要性。
大班科學活動《二等分》 篇16
【活動目標】
1、通過操作和判斷,學將一個物體分成相等的兩份,感知整體和部分的關系。(重點)
2、探索物體等分的多種方法,激發幼兒對等分的興趣。(難點)
3、發展觀察能力,比較能力,判斷能力。
4、體會數學的生活化,體驗數學游戲的樂趣。
5、知道按事物不同的特征進行排序會有不同的結果,初步了解排序的可逆性。
【活動準備】
1、材料:綢帶,紙(圓行,正方形,長方形),等分稿紙。
2、剪刀
【活動過程】
一、講解演示,出示繩子(以形象直觀的具體事物——繩子為材料,吸引了幼兒的注意力;并提出問題,讓幼兒開動腦筋,幫助分繩子。通過把操作的過程與結果展現給幼兒,使幼兒初步認識“二等分”這一概念。)
1、老師這里有一根繩子,請小朋友想一個辦法,將繩子分成相同的兩段。
2、組織幼兒討論,等充分表達意見后,教師邊講解邊演示,讓幼兒注意觀察。
3、把繩子對折,兩頭對齊,剪成一樣大小的兩份,叫二等分。使幼兒感知二等分的含義。
二、操作探索。
操作一:(讓幼兒開動腦筋想出對折的折法來二等分圓形,得到一樣大小的兩份,然后通過驗證來證實二等分和理解整體和部分的關系,充分感知二等分的實際含義。)
1、為幼兒提供圓形材料,幼兒動手操作,教師巡回指導等觀察。
師:你想不想試一試,將物體進行二等分。現在老師給每個小朋友準備了一張圓形紙,請小朋友將圓形紙二等分。
2、組織幼兒討論等分方法。
師:你是怎么將圓形紙進行二等分的?
3、小結:把圓形對折,然后剪成一樣大小的兩份,叫二等分。使幼兒進一步感知二等分的含義。
4、操作驗證材料的二等分。
“怎樣讓別人相信你的兩份紙是一樣大的呢?”(疊在一起比較)“這兒有個好聽的詞,叫“重疊””。(學詞:重疊)
5、討論整體與部分的關系。
(1)等分后的兩部分與原來的一份一樣大嗎?等分后的每一部分和原來的圖形哪個大?哪個小?
(2)總結:二個部分合起來是原來的一份。
操作二:(提供正方形和長方形的紙,讓幼兒操作,探索多種二等分的方法,給幼兒增加了難度,有個別能力強的幼兒能想出對角線折的方法二等分,)教師讓沒有嘗試對角線折和對角折的幼兒一個充分學的機會,再次鞏固新的二等分方法。)
1、為幼兒提供正方形,長方形材料,考慮有沒有其它對折的辦法來二等分正方形、長方形。
師:剛才小朋友都很棒,已經能將圓形進行二等分,現在老師再來考考你,每人一張正方形紙和一張長方形紙,看你能用什么辦法進行二等分。
2、幼兒操作探索,教師觀察指導。
3、請幼兒分別介紹正方形的二等分方法和長方形的二等分方法。
4、教師小結:向幼兒介紹講清對角線折、對邊折的方法。請沒這樣折過的幼兒再試一次。
三、鞏固:(為幼兒鞏固二等分的知識而設計,在活動中幼兒通過判斷,選擇正確的二等分圖形。)
教師把各種幾何圖形等份成二份,一份在黑板上,一份在參加游戲的幼兒手中。幼兒找到和自己手中一份同樣大小的圖形,并把兩份圖形拼成一個整體,看誰找的又快又對。
師:剛才小朋友都很認真、也很能干,現在我們來玩個游戲吧,老師已經將各種圖形進行二等分了,一份在黑板中,一份在籮筐里,看誰能快速將兩份圖形拼成一個整體。
1、教師講評幼兒的活動結果
2、幼兒展示自己拼貼的圖形
四、活動延伸(給幼兒思維拓展的空間,為學四等分作鋪墊。)
正方形的紙能二等分,它還可以進行四等分,八等分呢,怎么分呢?開動腦筋想想辦法。
【活動反思】
在教學活動中,我本著以幼兒為主體的原則,讓幼兒親自動手去操作、去探索、去發現、去解決問題,我在操作活動中充當好支持者、合作者、引導者。幼兒通過操作和探索,自己找出了二等分的分法,建立等分的概念。整個過程下來大部分幼兒的積極參與性還是比較高的,有個別兩三個幼兒不喜歡動腦筋探索,在以后應鼓勵幼兒大膽探索,不要太過于拘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