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美術(shù)活動《小猴變變變》
活動目標(biāo):
1.用線條表現(xiàn)小猴的形體變化,感受形體變化的趣味性。
2.探究畫面造型變化與折紙的關(guān)系,在自由的氛圍中產(chǎn)生對繪畫的濃厚興趣。
活動準(zhǔn)備:
前期經(jīng)驗(yàn):對小猴的外形特征有一定了解
勾線筆、粉色紙(未折14張)、黃色紙(已折14張)、小猴簡筆畫范例等
過程:
一、觀察理解——表現(xiàn)“頂天立地的小猴”造型
1.幼兒理解并繪畫“頂天立地的小猴”。
(1)教師:今天,我們來畫一個“頂天立地的小猴”。什么叫頂天立地?
(2)出示圖片,引導(dǎo)幼兒仔細(xì)觀察“小猴”的造型。
2.幼兒在畫紙上表現(xiàn)“頂天立地的小猴”。
教師請幼兒找出小筐內(nèi)的粉色紙(沒有折過的),把觀察到的“小猴”畫在這張紙上。
3.教師邊交代邊取走圖片,觀察幼兒繪畫的過程和結(jié)果。
4.幼兒再次修改小猴,教師巡回指導(dǎo)。
小結(jié):頂天立地的小猴一定要畫得高、畫得大。
二、觀察討論——發(fā)現(xiàn)“小猴”造型的變化與折紙的關(guān)系
1、幼兒第二次在折紙上表現(xiàn)“頂天立地的小猴”。
(1)教師:請你取出另一種顏色的紙(折好的紙),再次把觀察到的“小猴”畫在這張紙上,而且要增加一個要求:不準(zhǔn)打開這張紙。
(2)幼兒在折過的紙上繪畫,教師巡回指導(dǎo)。
2.幼兒觀察打開折紙后“小猴”的變化。
(1)你畫的“小猴”怎么了?
(2)他畫的“小猴”為何沒有斷開,你畫的“小猴”為何斷開了?
(3)想一想,斷開的地方為何不一樣?他們斷開的地方都是畫在哪里的?
小結(jié):畫畫的大小和位置都是有關(guān)系的。
(4)有的是腿分開了,有的是嘴分開了,為什么斷開的地方不一樣?他們斷開的地方都是畫在哪里?這個地方叫紙的什么地方?
小結(jié):原來什么東西畫在折線上,什么東西就斷開了。
3.幼兒思考并嘗試連接斷開處的方法。
(1)有沒有辦法把斷開的地方連起來?
(2)請你用連線的方式把斷開的地方連起來。
4.幼兒將自己的作品展示在黑板上。
教師引導(dǎo)幼兒觀察同伴的作品,說說他們分別把“小猴”的哪個部位變長了?
小結(jié):有的是腿分開了,有的是嘴分開了,原來什么東西畫在折線上,什么東西就會斷開了。
5.幼兒第三次在折紙上繪畫。
(1)教師:如果再給你畫一次的機(jī)會,你會把小猴的什么部位變長?如果要把某個部位變長,必須畫在紙的什么地方?
(2)鼓勵幼兒再畫一次,比一比這次誰畫得與眾不同,變化最有創(chuàng)意。
三、欣賞作品——激發(fā)進(jìn)一步探究的愿望
(1)再次欣賞同伴的作品。
(2)教師提示:如果把紙換個方向會怎么樣?再折一下會有什么變化?如果嘗試畫別的東西,又會有什么好玩的發(fā)現(xiàn)?小筐里最后一張紙是送給你們的,帶著這張紙回去試試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