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音樂活動:賬房先生
2、真高興、真高興的地方怎么辦?
3、全部算對了的地方可以怎么辦?
教師和幼兒共同將整首樂曲配樂設計完整,并畫下來。
(四)、大家一起聽著音樂嘗試表演。
四、大家來做小賬房先生,一起來算賬。(幼兒聽著音樂共同完整表演。)
專家點評:
教師能將具有中國特色的藝術形象與傳統的民族音樂有機結合起來,并利用算盤來表演節奏樂,讓我們處處感受到活動的新穎,也深深的吸引了孩子們。符合大班幼兒的年齡特點,讓孩子們在聽、玩、演的過程中,感受樂曲、理解樂曲,從而表現樂曲。孩子們學得愉快,學有所得。
活動反思:
算盤是我國古時候的計算工具,一直沿用至今。在音樂活動中使用算盤,是取用它被人們撥動時,發出的“噼啪噼啪”清脆而富有節奏的音效,激發幼兒的興趣,符合幼兒的年齡特點。看到算盤,就會聯想到賬房先生,這個傳統鮮明的形象使整個活動貫穿在一個跟賬房先生學算賬的情景中。“鳳陽花鼓”的音樂,節奏鮮明歡快,便于幼兒跟著音樂撥動算盤。句式雖不工整,但和算賬的過程中表演的內容恰到好處的吻合,如長句的地方是表演算賬,短句表演算對還是錯。整個活動的設計即將這三個方面有機的結合在一起。
音樂活動《帳房先生》中,教師較為有效的指導策略有:
策略一:創設節奏語言情境,幫助幼兒感受樂曲的旋律變化。
在樂曲中,后半段音樂教師利用節奏語言幫助幼兒感受旋律變化,節奏語言為:“拿起 賬本 | 看一 看,| 想一 想,| 對不 對,| 想一 想,| 對不 對,| 哎呀 呀,| 怎么 辦,| 哎呀 呀,| 怎么 辦,| 糟糕 糟糕,| 真糟 糕,| 全都 算錯 | 了! — |”
這段節奏語言的運用,起到了這樣幾個作用:
1、 將整段樂曲劃分為兩個小部分,前半部分表現“帳房先生在認真算帳”,后半部分表現“看看算對還是算錯。”這一劃分正好與樂曲的樂句劃分吻合。節奏語言也與后半段樂曲節奏自然吻合。
2、 渲染情景。節奏語言表現出帳房先生算錯帳后著急的心情。使得幼兒在跟著語言兒歌做動作的過程中感情投入,著急的心情自然而然表現出來了。
3、 幫助幼兒感受樂曲后半段的節奏。前半段音樂樂句長,變化少,較為穩定。而后半段樂曲樂句短小,變化多,但又有部分對稱。所以在節奏語言的設計上就和樂曲后半段自身特點結合起來,有利于幼兒的感受理解。
策略二:搭建學習的階梯,層層深入,逐步解決教學重點。
在每個學習階梯環節,教師都配合不同的指導形式,使教學層層深入,逐步遞進。
第一環節:想象故事(聽、講)——融入情景——欣賞音樂
第二環節:完成故事(畫、看、講)——畫下故事——分析樂曲結構
第三環節:加入節奏語言——表演故事(做、講)——動作表現——嘗試表演
第四環節:利用算盤表現(器樂表演)——配器表現——“樂器”伴奏
教師在每個環節采用不同形式的指導方式,幫助幼兒打開不同的感官通道(視覺、聽覺、語言、動作),讓幼兒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學中,每個環節的新指導方式,又牢牢吸引著孩子,共同討論解決教學難點。
獲得的經驗:
1、 為幼兒搭建學習的階梯,要由淺入深,層層深入,使幼兒達到一個階梯后,又有了新的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