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音樂活動:《何家公雞何家猜》
大班音樂活動:游戲《何家公雞何家猜》一、教材分析:
在《祖國真大》主題中,孩子對模仿各地方言產生了濃厚的興趣。由此我們選擇了《何家公雞何家猜》這首歌詞簡單、旋律歡快、充滿童趣的廣東童謠,并對它進行了些微的改編,使它既能讓幼兒感知廣東話與普通話的發音區別,又易于體驗、表現其音樂性。
分析了樂曲結構后,我們又進一步嘗試把《石頭、剪子、布》這個幼兒常玩且十分喜愛的猜拳游戲引入活動,以歌曲為載體,增強活動的趣味性,同時也讓幼兒在活動中獲得音樂節奏感、合作能力的提升。
本活動的重點是民間游戲和音樂的自然結合,通過對句末和間奏的感應,知道該在什么時候出拳、什么時候表現輸贏。活動的難點則是幼兒的應變反應速度,猜拳游戲需要幼兒在較短時間內對輸贏作出判斷,并合上音樂給予形象的表現。因此在活動中,我們最關注的是為幼兒搭建學習的平臺,使他們能在原有基礎上有所提高。一是了解、拓展、梳理已有經驗,提供多種可供選擇的表現方式;二是教師示范,讓幼兒感知新經驗,為自主表現打下基礎;三是提供簡單的圖形符號,為幼兒記憶與表現提供隱性幫助;四是自主選擇合作伙伴,選擇各種表現方式拓展游戲,在重復中體現變化。
二、活動目標:
1、結合廣東童謠玩猜拳游戲,感應音樂的句末和間奏。
2、能較快地對游戲結果做出反應,并用動作予以表現。
3、進一步感受童謠的趣味,體驗與同伴共同游戲的快樂。
三、活動準備:
游戲圖卡若干張
四、活動過程:
一(一)回憶廣東童謠,進一步感知歌曲的活潑與韻味。
1.回憶歌曲,感應歌曲中個別字、詞的發音變化。
提問:“公雞、母雞、小雞”是什么意思?“何家公雞何家猜”呢?
小結:這是一首廣東話歌曲。廣東人說話和我們不太一樣,比如歌里的雞要唱成“gi”,你要唱成“lei”。
2.師生共同歌表演一遍。
((二)梳理民間猜拳游戲經驗,學習音樂游戲。
1.幼兒自由結伴玩猜拳游戲,教師運用圖卡梳理游戲方法。
(1)引出游戲,幼兒自由玩猜拳游戲。
師:老師要把這首廣東歌變成一個好玩的猜拳游戲。你們玩過什么猜拳游戲?讓我看看你們是怎么表示輸贏的。
(2)梳理玩法。
請幾對幼兒到前面演示各自的玩法,教師出示相應的圖標。并補充出示一些幼兒沒有說到的玩法。
2.引用其中一種猜拳游戲的玩法,教師示范音樂游戲,引入新經驗。
師:現在老師要選一種玩法,把它玩到歌里去。請看仔細,我們是怎么玩的。(兩名教師示范打槍玩法)
3.分析游戲規則,學習新游戲。
(1)猜拳起始部分感應。
師:我們是在音樂的什么地方開始猜拳的?(練習開始猜拳部分)
(2)(規則感應。
①句末的感應——出拳。
師:我們是在什么時候出拳的?(練習句末猜字時出拳)
②間奏的感應——輸贏。
師:打槍的動作在什么地方做?(練習間奏時表示輸贏的動作)
(3)解決平局問題。
幼兒講述自己的想法,師幼討論并確定一種比較友好的表現方式。
(4)完整練習猜拳游戲(打槍)。
①練習猜拳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