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音樂活動《打豆歌》
設計意圖
靖江人杰地靈,地處蘇中平原,是名副其實的魚米之鄉,在這塊土地上,孕育著豐富的民間藝術。《打豆號子》是其中具有鮮明的本土特色,在民間廣為傳唱的一首歌。它曾在中國江蘇民間藝術節“三民”演出大賽上獲金獎。
為了讓幼兒感受民間文化的藝術魅力,我將《打豆號子》稍加改編,使歌詞富有童趣,易于讓幼兒接受,在整個活動中,我引導幼兒嘗試用說、唱、做、等藝術形式創造性的表現打豆時的勞動場景,體驗表演的快樂,激發幼兒愛家鄉,愛勞動的情感。
活動目標
1. 學唱靖江民歌《打豆歌》,會用一領眾和的形式,熱情飽滿的聲音演唱歌
曲。
2. 引導幼兒創編不同的打豆動作,能用形體動作表現打豆場景。體驗集體
表演的快樂。
3. 感受歌曲活潑歡快的曲調風格和濃郁的地方特色。
活動準備
1. 事先了解有關打豆的相關知識。
2. 視頻《連枷打豆》,錄音《打豆歌》。
活動過程:
一、律動《拾豆豆》
幼兒在歡快的音樂中邊聽音樂邊做拾豆豆進入場地。
二、學習表演歌曲《打豆歌》
1.引出課題:秋天到了,黃豆豐收了,那你們知道農民伯伯是怎樣收獲黃豆的呢?(幼兒自由回答)
2.聽錄音《打豆歌》
師:農民伯伯一邊打豆》還一邊唱歌呢,我們來聽一聽。
提問:這首歌中,你最喜歡哪一句歌詞?
幼兒回答后,老師帶領幼兒一起哼唱
3. 看錄像《連枷打豆》理解打豆工具
幼兒說一說并學一學農民伯伯是怎樣用“連枷”打豆的
4. 學唱打豆歌
(1):用一領眾和的形式演唱。
a:師領唱,幼兒唱和聲部分。
b:請個別幼兒領唱,師帶領大家唱和聲部分。
(2):完整演唱歌曲
(3):用靖江方言演唱
(4)創編和聲詞
師:在勞動中除了用哼那哼那來和以外,還可以用什么詞來和可以使我們勞動的勁更大?
幼兒嘗試用其他詞來替換哼那哼那
幼兒用自編的和聲詞演唱。
三、引導幼兒用身體動作表現不同的打豆場景
1. 幼兒創編不同的打豆動作(可以腳踩,可以用手在地上甩……)
想一想:還可以用哪些方法來打豆。教師鼓勵幼兒用動作自主表現
幼兒替換歌詞演唱,邊唱邊做動作
2,創編豆兒動作(可以轉,可以跳……)
3.啟發幼兒想象豆兒被打時的各種形態,并用肢體動作表現出來
4.合作分角色表演(一個打豆,一個做豆兒)
四、玩游戲——
1.教師介紹游戲玩法
幼兒圍成一個圓圈,圈外幼兒做打豆者,圈內幼兒做豆豆
2. 幼兒聽音樂游戲
附:歌曲,《打豆歌》
動作說明:1—4小節:小節圈上幼兒拉手上舉隨音樂擺動,圈內幼兒蹲在圈內.
5—8小節:小節圈上幼兒手臂下垂隨節奏擺動.
9—16小節:圈上幼兒做打豆動作,圈內幼兒做豆豆動作.
17—20小節:“豆豆”任意找一個圈上幼兒相互擁抱轉圈表現豐收喜悅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