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園小班科學教案:什么是靜電(精選4篇)
幼兒園小班科學教案:什么是靜電 篇1
設計意圖
孩子們都有過這樣的經歷:在干燥的秋季節玩滑梯時頭發會豎起來,晚上睡覺脫衣服時,黑暗中常聽到噼啪的聲響,而且伴有亮光;見面握手時,手指剛一接觸到對方,會突然感到指尖針刺般刺痛;早上起來梳頭時,頭發會經常“飄”起來,越理越亂;拉門把手、開水龍頭時會“觸電”的感覺,這是什么現象呢?我們通過科學實驗的形式探索靜電產生的原因及消除靜電的方法。
活動目標
1.了解生活中靜電現象產生的原因,掌握清除靜電的方法。
2.學會運用摩擦的方法使物體產生靜電。
3.對解決生活中的問題產生濃厚興趣。
重點難點
重點:
了解生活中靜電現象產生的原因,掌握清除靜電的方法。
難點:
學會運用摩擦的方法使物體產生靜電。
活動準備
1.塑料梳子、塑料彩條、紙杯、科學實驗盤、電光紙制作的蝴蝶、噴壺(裝滿水)、
2.電光紙碎片、毛皮、尼龍襪。木棍、紙片、塑料手套、氣球、棉布等不同材質的材料
3.背景紙、電光紙碎片、毛皮、尼龍襪。
4.輕音樂
活動過程
一、“小小魔術師”魔術導入
1.小朋友快看,老師帶來了什么?(出示“蝴蝶”引起興趣。) 猜一猜這是用什么做的?(引導幼兒大膽表述。)
2.怎樣才能讓蝴蝶飛起來呢?(請幼兒嘗試,教師及時鼓勵。)
3.聽說有一位魔法師能讓蝴蝶飛起來,讓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出示小動物手偶操作)
a.拿梳子直接在蝴蝶上面吸。(現象:蝴蝶沒有動。)
b.用塑料梳子和毛皮摩擦后在蝴蝶上面吸。(現象:蝴蝶飛起來了。)
4.提問:
?你看到了什么?(引導幼兒大膽表達。)
?為什么蝴蝶會飛起來呢?(引導幼兒大膽猜測。)
5.小結:原來兩個物體在一起摩擦后會產生“靜電”,叫做“摩擦起電”,塑料梳子好毛皮摩擦后就產生了靜電,所以“蝴蝶”就被吸起來了。
二、幼兒實驗操作(重點部分)
1.小朋友,你也想變魔術嗎?現在讓我們一起來認識今天的科學寶貝吧。(請幼兒一一認識操作材料)
?塑料梳子、?背景紙、?電光紙碎片、④毛皮、⑤尼龍襪
2.操作:
?請把彩片倒在背景紙上。
?請你試一試,怎樣才能讓彩片飛起來呢?(引導幼兒用梳子和毛皮、尼龍襪摩擦。)(播放輕音樂)
?提問:你是怎樣做的? (引導幼兒大膽表述。)
④請你試一試,怎樣才能讓你的頭發飛起來呢?
⑤提問:你是怎樣做的? (引導幼兒大膽表述。)
三、拓展“靜電的秘密”(突破難點)
1.小朋友,你們還知道哪些靜電現象呢?讓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吧!(出示生活中靜電的圖片,并進行簡單講解。)
2.靜電有時候會讓我們感到不舒服,你知道怎樣消除靜電嗎?(引導幼兒大膽猜測。)
3.小實驗:梳子摩擦頭發后會發生靜電現象(頭發會立起來。)
提問:怎樣才能讓頭發乖乖聽話呢?(引導幼兒大膽說出自己的想法。)
實驗:用噴壺在頭上噴些水后再用梳子梳頭發。
小結:防止靜電的有效方法:
a.出門前去洗個手,或者先把手放墻上抹一下去除靜電!還有盡量穿純棉的衣服。
b.為避免靜電擊打,可用小金屬器件(如鑰匙)、棉抹布等先碰觸大門、門把、水龍頭、椅背、床欄等消除靜電,再用手觸及。
c.勤洗澡、勤換衣服,能有效消除人體表面積聚的靜電。
四、了解靜電在生活中的應用
1、科學家利用靜電原理發明了許多有用的發明,如靜電印花、靜電噴涂、靜電除塵等,都已在工業生產和生活中得到廣泛應用。靜電也開始在淡化海水,噴灑農藥、人工降雨、低溫冷凍等許多方面大顯身手,甚至在宇宙飛船上也安裝有靜電加料器等靜電裝置呢。
2、教學延伸:
小朋友,回家跟爸爸媽媽一起來聊一聊你學到的關于靜電的知識吧!
活動反思
這節教學活動目標體現了三個維度。
導入環節“蝴蝶會飛起來”引起了孩子們的注意力,從而引出“靜電”現象,孩子們知道了摩擦后會產生“靜電”,叫做“摩擦起電”。
在幼兒的操作環節,我給了孩子們自主探索的機會,讓孩子們嘗試著拿著梳子反復摩擦,然后用摩擦過的.梳子對著自己的頭發,嘗試把自己的頭發吸起來,可是“靜電現象”并不明顯。我發現這跟操作材料有關,于是我請孩子們更換不同的材料來嘗試,孩子們驚奇的發現動物毛皮經過摩擦后靜電效果更明顯,于是孩子們用毛皮在梳子上反復摩擦之后仔細觀察現象,從而得出結論。
在拓展“靜電的秘密”環節中,我出示了生活中的靜電現象圖片,孩子們恍然大悟,原來開門時電到手、玩滑梯時頭發飛起來都是靜電現象。孩子們從中學會了消除靜電的方法,如:開門前摸摸墻、頭發靜電飛起來手沾些水……
在結束環節,拓展了孩子們的視野,孩子們了解到靜電在生活中的應用呢!
在“神奇的靜電”活動中,孩子們在直接感知、親身體驗、實際操作中獲得了對于靜電的知識產生濃厚興趣。
幼兒園小班科學教案:什么是靜電 篇2
設計意圖
《綱要》中指出:科學教育的內容應從身邊取材。引導幼兒對身邊常見事物和現象的特點、變化規律產生興趣和探究的欲望。正值寒冷的冬季,空氣干燥,經過物體間的摩擦會產生有趣的靜電現象。
例如有個小朋友在關燈后脫毛衣,聽到了噼里啪啦的聲音,問老師為什么;有女孩子老師給小朋友梳頭時,看到好多頭發站了起來。生活中的這些靜電現象吸引了孩子們的興趣,也引起了孩子們的好奇,因此,本次活動從孩子們的.興趣出發,設計了這次探索靜電現象的科學活動。幫助孩子們通過自己動手動腦實驗探究來解決發現的問題。
活動目標
1、愿意主動參與探究,體驗動手操作的樂趣。
2、了解摩擦產生“靜電”,嘗試探索不同的材料摩擦產生“靜電”的現象。
3、能動手動腦大膽進行實驗探究,并交流實驗探究的過程和結果。
重點難點
活動重點:
幼兒嘗試探索不同的材料摩擦產生靜電的現象。
活動難點:
對實驗結果進行記錄,并交流實驗探究過程及結果。
活動準備
知識經驗準備:
理解摩擦的含義;有觀察到過身邊的“靜電現象”。
物質材料準備:
記錄表,大小碎紙屑,塑料小勺,塑料梳子,鉛筆,水彩筆,吸管,塑料玩具。
活動過程
一、導入:魔法小視頻激發幼兒興趣
牙簽為什么會隨著吸管動起來呢?
二、基本部分
(一)第一次實驗,幼兒初步感知靜電的產生
1、設置情境:小小魔術--吸管吸紙屑
(1)剛才楊老師是怎么把紙屑吸起來的呢?引出摩擦的概念。
(2)吸管還可以在哪里摩擦吸起小紙屑呢?引發幼兒猜想。
2、幼兒以小組為單位進行第一次實驗并做記錄。
3、小組展示實驗結果。
4、小結:原來在有毛的如毛發,毛衣或絨布上摩擦容易產生靜電,然后就可以成功地吸起小紙屑啦!
(二)第二次實驗,探索生活中常見物體的靜電現象。
1、出示材料,提問:除了吸管外,這些材料都能通過摩擦產生靜電嗎?
2、幼兒第二次實驗,并做記錄。
3、交流、分享實驗結果
4、小結:經過摩擦后,有的物體容易產生靜電,有的不容易產生靜電。
三、結束部分
觀看PPT,了解生活中常見的靜電現象。
四、活動延伸:
區域活動:幼兒利用活動區的材料進行靜電實驗。
家園共育:家長和幼兒一起搜集資料,了解靜電與我們生活的關系。
【自我評價】
在干燥的秋天,小朋友們常常會發現這樣的現象:和別人猛的一碰,會感到被電擊了一下,還有脫毛衣的時候會聽到“滋拉滋拉”的聲音,還伴有亮光。小朋友們對這些現象都充滿了好奇心,很有興趣隨老師一起去探索。
在本次活動中,我首先以魔術視頻導入,用吸管摩擦后將牙簽控制的左右轉。小朋友都感到很神奇,一副不可思議的表情,繼而歡呼起來,一個個躍躍欲試。所以接下來我讓孩子們自己動手嘗試,用小棒棒去吸小紙屑。通過與自己身體或衣服摩擦產生靜電,大部分幼兒操作成功,很有成就感。接著我便讓幼兒繼續用其它物品去吸小紙屑,看看哪些是可摩擦起電物品,哪些是不可摩擦起電物品。最后我還讓幼兒了解電對人類的危害以及如何防止靜電。
通過此次科學活動的展開,讓我認識到科學活動要與日常生活緊密結合,要多引導幼兒去觀察生活、發現生活,從而熱愛生活。
【存在問題】
本次活動中還存在一些問題,比如在活動中,有兩次幼兒進行實驗探索操作的地方,我通過讓幼兒邊做實驗邊填記錄表來記錄實驗的過程和結果。但對孩子們記錄的結果沒有充分地進行探討。
【課堂重建】
科學探究活動是對幼兒進行科學教育的重要形式,幼兒在對自然事物的探究活動中,不僅獲得豐富的感性經驗,而且形成受益終身的學習態度和能力。
科學活動的過程是發現問題-提出猜想-驗證猜想-總結交流。在本次活動中,在驗證猜想的環節沒有給與孩子們充分討論自己實驗驗結果的機會。在今后的科學探究活動中,要注意以幼兒為主題教師發揮引導者的作用,鼓勵幼兒進行大膽的科學實驗探究活動。
幼兒園小班科學教案:什么是靜電 篇3
活動目標:
1.充分體驗身邊的科學,對摩擦生電現象感興趣。
2.培養幼兒的觀察能力和操作能力,能大膽猜測,獨立完成實驗。
3.初步了解感知”靜電”現象,知道摩擦生電。
4.活動中體驗到成功的快樂和幫助別人的快樂。
5.體驗解決問題的成就感。
活動重難點:
知道物體摩擦后能生電。
能獨立完成操作摩擦生電的操作現象。
活動準備:
吸管若干、塑料尺若干、木棍若干、塑料筆桿若干、碎紙片若干。
活動過程:
一、提問導入。
1.教師出示操作材料和碎紙片并提問:桌子上的物品都認識嗎?你能用桌子上的物品讓彩色的碎紙片站起來跳舞嗎?請你試試看。
2.提要求,請幼兒自由嘗試。
3.交流操作結果。
二、教師操作,引起幼兒觀察和探索的興趣。
1、教師摩擦吸管,然后輕輕靠近紙片,讓幼兒觀察紙片的變化。
2、對剛才的現象進行猜測和交流。提問:”為什么小紙片會自己蹦到我的吸管上呢?”3.幼兒猜測討論,可以讓幼兒摸摸吸管,大膽猜測,鼓勵幼兒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擴展思路來思考。
三、感知體驗摩擦生電的現象。
1.幼兒動手操作,驗證自己的猜測。
師:”小朋友,你們猜了這么多的方法,是不是這樣的呢?自己動手去試試,當吸管靠近碎紙片時,小紙片會主動地跳到吸管上嗎?”
2.小結實驗結果:請幼兒將自己使用各種材料操作的情況和結果,用語句表述出來。
四、引導幼兒了解感知摩擦生電的原理。
1.教師請幼兒在頭發上或者衣服上摩擦操作物品,再次嘗試操作。
2.小結結束:”摩擦生電”是一種靜電現象,就是兩個物體互相摩擦,沒有摩擦或摩擦的時間力度不夠都沒辦法產生靜電。在日常生活中遇到過很多的靜電現象,梳頭的時候頭發飄起來,脫衣時候有聲音和點點火花。被靜電”電”到了會有疼和麻的感覺。
活動反思:
幼兒在探索活動中感知哪些東西是可以滾的;幼兒嘗試用語言表述自己在活動中的發現。在整個活動過程中,首先我把已經準備好的各種珠子(珠子有三角形的、方形的、圓形的`)分發給幼兒,讓幼兒挑選自己認為可以滾動的珠子。接著做滾動實驗驗證預先幼兒的猜想。請幼兒把珠子放到斜坡(教師發給幼兒硬紙做斜坡)試一試,看看這些珠子哪些會滾,并把會滾動的珠子放進自己的碗里。并請幼兒說一說。再接著,教師引導幼兒比一比、看一看中去發現會滾的物體都有圓形的一面。最后,老師總結并延伸。整個活動過程幼兒是在探索中感知了哪些東西會滾,充分體驗玩滾動游戲的樂趣,滿足了幼兒的探索欲望,使幼兒在探索中獲得了知識、提高了能力。但存在著不足之處:我自身語言不夠簡潔、指導語不夠明確,幼兒操作這一環節有點亂,我需要加強控制課堂的能力。
活動中以游戲的形式貫穿始終,適合小班幼兒的年齡的特點,以幼兒興趣為切入點,不斷豐富活動內容和材料,為幼兒創設一個輕松愉快的活動學習的環境,讓幼兒與各種材料進行互動,從而感知滾動的科學現象,形成圓圓的東西能滾動的關鍵經驗。整個活動孩子們充滿了濃厚的興趣,觀察力、動手能力、口語表達能力、想象力都得到不同程度的發展,目標達成度極高。
幼兒園小班科學教案:什么是靜電 篇4
活動目標
1.通過操作,引導幼兒感知摩擦起電后,能產生靜電的現象。
2.激發幼兒探索周圍事物的興趣,培養幼兒觀察能力和操作能力。
活動準備
泡沫板、碎紙屑、塑料尺、氣球、絲綢、手帕、手套、衣服、頭發等。
活動過程
1.“變魔術”活動導入課題,激發幼兒的興趣
用“神奇”的泡沫板吸起碎紙屑。
2..幼兒自由操作,引導幼兒想一想、試一試怎么做才能讓泡沫板把紙屑吸起來。
3.教師示范泡沫板吸起紙屑。教師用泡沫板在衣服上擦呀擦呀,邊做邊說,紙屑起來吧!
總結:
兩個物體在一起摩擦會產生靜電,叫做“摩擦起電”。泡沫板在衣服上來回摩擦產生了一種電,叫靜電,所以能把小紙屑吸上來。
4.幼兒再次操作,體驗操作成功的快樂。
分別請操作成功和不成功的幼兒操作示范。
總結:摩擦時時間要長一點,速度要快,就容易產生靜電,吸起碎紙屑。
5.幼兒分組操作,嘗試泡沫板、塑料尺和氣球可以和哪些別的東西摩擦產生靜電。
發現:泡沫板、塑料尺和氣球跟絲綢、手帕、手套、衣服、頭發摩擦都可以產生靜電,將紙屑吸起來。
6.發現生活中的靜電現象。
脫衣服時聽到了滋啦滋啦的聲音。梳頭發時,頭發被梳子吸起來。
7.活動延伸
在科學區里提供毛皮、絲絨、鐵梳、木梳等各種不同材質的物品,供幼兒繼續探索。
這是一節非常有意義的課哦!孩子們的興趣也很高漲,課堂氣氛活躍,積極性高,同時也存在著許多不足之處,讓便我能夠改進!讓自己下次會做的更好!
不足之處:
1、開始部分,我的語句組織的不太好,所以有的孩子沒聽清我的問題,所以一時孩子沒摸到頭腦,后來我是又經過引導后,孩子漸漸的明白,并能自覺操作了,方法也越來越新穎、有趣,很讓人欣慰!在語句方面以后要加油!
2我可以將“小章魚”這一環節可以放到開始部分,這樣更能調動起孩子的激情;
3、碎紙屑我是準備了一個小方盒子,可是做完實驗后,弄的到處都是,以后在做實驗時我要先
講清規則,讓孩子有意識些,這樣也不會弄那都是了;
4、如果我下次要講的`話,我一定會準備的更充分些,讓孩子在不同的物品中去體驗摩擦起電的樂趣!加油!
本次上課的優點:
1、課堂氣氛比較活躍,能積極的配合老師的活動,整堂課還是比較輕松、活躍的;
2、每做一個活動都會有小結,孩子掌握的比較好的,課下后幼兒還能繼續探索摩擦起電的樂趣,讓我很開心!同時家長的反應也比較好!所以,我們以后還會多上這樣的實驗課,讓孩子在玩中學,在玩中學到更多的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