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寶寶分家家》課后反思
幼兒園中班的小朋友,他們對五彩繽紛的顏色十分喜愛,同時也對五彩繽紛的東西充滿好奇心。今年是龍年,因此我選擇了以龍為題材,運用龍的不同顏色、不同大小進行對龍的分類。在活動中創設問題情境,整個活動以孩子們熟悉的龍為活動題材,龍寶寶出來玩——給龍寶寶分家家——最后龍媽媽叫龍寶寶回到自己相應的家,緊跟這一線索,引導幼兒按龍的顏色、大小等特征進行分類的活動。活動中,讓孩子們主動探索、嘗試操作,在玩、試、想、做、議中不斷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從而獲得有關分類的經驗。“分類”是數學活動中的一個重要內容,在日常生活中也經常要運用。比如:超市里物品的擺放、圖書館里的圖書的擺放、家中整理房間等等都要運用到有關的分類知識。新《綱要》中指出要讓幼兒從生活和游戲中感受事物并體驗到數學活動的樂趣和重要性。
我將活動目標定為:1.通過觀察、操作,引導幼兒按龍的顏色、大小等特征進行分類,發展幼兒觀察比較能力。2.培養幼兒良好的操作習慣,并用語言講述操作過程及結果。
活動重難點:學習看標記,根據所提供的龍進行二維特征分類。
活動準備:物質準備:幼兒每人一份龍的操作材料;標記四個,房子四個。
經驗準備:引導幼兒初步了解一些龍的傳說。
我將活動設計成三個環節:
一、以猜謎形式導入,激發幼兒活動的興趣;
吸引孩子的眼球,并運用了一塊布遮住,把謎底藏在黑板上。在看看、說說中引導幼兒初次感知大小、顏色不同的龍。不過我準備的材料有橘黃色、藍色的龍,在活動中,讓幼兒回答什么顏色的龍時,“橘黃色龍”不是很順口,所以顏色的選材也要便于活動的需要。
二、初次嘗試給龍分家,感知一次分類的特點;
以“分家家”游戲為切入點,自然而然帶孩子進入主題。在自主探索、互相交流,教師引領的過程中,學習新的知識。讓孩子自己去發現龍寶寶的不同之處,孩子操作過程中感知一次分類的特點。初次嘗試用語言來表述自己的操作過程及結果。我在這部分,是個別探索在前,集體探索在后,剝奪了孩子自由探索的權利。應該出示觀察這些不同的龍寶寶后,放手讓孩子們自由探索分類,然后教師再作小結。
三、再次嘗試給龍分家;
讓幼兒都來嘗試根據不同特征有不同的分法,感知分類的多元素。在自主探索、互相交流,在教師引領的過程中,學習新的知識。
四、提高嘗試給龍寶寶分家,感知分類的多元素。
第四個環節是活動的難點,這是在第三環節操作的基礎上的提升,期待孩子能較為輕松和快樂的完成任務,逐步實現知識的內化。最后把龍寶寶送回家,這樣設計的目的是起到層層遞進的作用,首先讓孩子認識符號,然后再按符號(黃色大龍、黃色小龍、藍色大龍、藍色小龍)把龍寶寶們送到相應的家里去。但是在讓孩子們把龍寶寶送回家前,我先請了個別幼兒送黃色大龍、藍色小龍回家,其實在這個環節我可以大膽放手讓孩子們自己送,到最后檢查時再討論、糾正。
在教學過程中,通過游戲化的情境,操作活動、游戲活動積極主動地引導幼兒動腦、動手。給龍分類是活動的主要部分,我層層深入,循序漸進的原則,讓幼兒自由探索按龍的特征分類,每個孩子都有操作的機會。同時最大限度的發揮他們的主動性,通過教師和幼兒互動,激發幼兒的學習興趣,與孩子一同發現觀察、經驗交流,讓孩子感受到成功的喜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