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班打擊樂《楊柳青》活動反思
《楊柳青》是江蘇揚州的一首民歌,它所要表達的意思是:“美麗的春天,柳枝換上了綠衣裳,在春風中輕輕飄舞,大燕子,小燕子從南方飛回來了,藍藍的池塘里,鴨子嘎嘎叫,大魚小魚快活地游來游去”。《楊柳青》還是一節打擊樂活動,節奏鮮明,樂曲是2/4拍,節奏特點是強弱,第一拍強,第二拍弱,樂曲旋律優美,幼兒能很容易的找到節奏。
根據主題活動《我找到了春天》的進展及中班幼兒的年齡特點,我開展了本次音樂教學活動。首先是讓幼兒欣賞樂曲,利用課前折來幾枝發芽的柳枝讓幼兒觀察,以幫助幼兒理解樂曲所表達的意思;然后提供樂譜和不同的的動作來讓幼兒感受不同快慢的節奏,通過游戲首先讓幼兒自己找節奏,用拍手的方式將節奏拍出來;最后,提供三種小樂器:鈴鼓、響板、串鈴讓幼兒嘗試演奏,我也盡量讓每個幼兒玩到不同的樂器,在演奏的過程中進行交換,讓每個幼兒都能體驗到演奏的快樂!尤其是在打擊樂活動中我進行了有效嘗試:情境圖譜的共同編制。
圖譜是打擊樂教學中經常使用的輔助教學工具,它能將音樂作品形象化、簡單化,并在節奏練習中幫助幼兒建立良好的節奏意識。在《楊柳青》活動中,我一改以往圖譜繪制及呈現方式,在充分分析音樂形象、結構性質的基礎上,以“小朋友們想出了這么多的節奏,可調皮的節奏們和大家玩起了捉迷藏游戲,躲進了春天的美景中”游戲口吻,邊帶領幼兒再次欣賞樂曲邊根據音樂在春天背景圖上有節奏的畫出柳葉生長、小草發芽、花兒開放的情景,同時引導幼兒將剛才創編的幾個節奏型與情景進行匹配(孩子們能從教師的畫畫節奏及柳葉、小草等形態上很好地感受幾個節奏型,所以能進行有效匹配),從而串聯、編制成一張情境圖譜。因為情境圖譜有效地反映了音樂形象和音樂結構性質,同時,圖譜中的節奏型又來自于幼兒,所以他們能更有目的、有興趣、主動地參與到打擊樂活動中。
通過這次活動,也讓我感到中班的孩子在打擊樂方面的不足方面:比如:樂器的正確使用常規、演奏時手眼耳的協調、對音樂的感受能力等都需要我們平時的進一步培養,再次我們也應該提升教師自身對音樂方面的修養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