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如何在區域活動中培養幼兒動腦動手能力
。
四、不斷提高難度,使幼兒動腦動手能力逐漸得到發展。
例在區域游戲“給好朋友喂吃的”這一活動,是通過游戲中豆的種類變化,裝豆的容器的變化,容器距離的改變,以及勺種類筷子的種類的改變來設計的系列游戲,使難度不斷提高,使幼兒手部肌肉也逐漸得到發展。
材料:中班時幼兒用勺子,現在孩子到了大班就開始用筷子,幼兒隨著年齡的增長難度逐漸提高、紅豆若干、表格、筆、容器兩個。把活動分為四步:第一,幼兒首先看游戲的玩法,總結出游戲規則。第二,幼兒在規定的三分鐘內,看誰喂小動物的最多。第三,把豆子到在右手上,用左手數。第四,把夾豆的數目記錄在表格中。
在夾豆的過程中,孩子們都想取得第一,表現自己,所以都很著急,可越急小豆子越不聽話,越夾不住豆子。當然這跟幼兒動手的準確性,協調性及 幼兒拿筷子的姿勢有很大關系。我們就讓夾的最多的孩子來講一講他的體驗和感受,是怎樣夾那么多的豆子的。夾的多的孩子滿心喜悅,夾的少的孩子躍躍欲試,在下面的比賽中紛紛仿效夾的多的孩子,改變握筷子的姿勢等,幼兒在交流嘗試,再交流再嘗試中不斷改善自己的動作,改變夾豆的方式方法,尋找最佳方法,使其水平不斷提高。所以每一次游戲,孩子們都有明顯的進步。我們可以通過一組數字變化來看一看:就拿一個幼兒舉例:他第一次夾了18個小豆,是全班第一名。第二次夾了25個,反而是第二名。最后一次夾了40個,成為全班第一名,可以看出幼兒動手能力水平有了很大提高。
第三步中我要求幼兒左手數豆,主要為了促進幼兒左手能力的發展,使幼兒左右腦同步發展。在第四步中我讓幼兒填寫表格,一方面是把數據統計下來,另一方面寫字的本身就是在培養幼兒手指的協調性和靈活性準確性。在整個活動過程中,我非常看重幼兒自己的發現,重在“導”,而不是直接告訴他們應該怎樣做才能做得最好,讓幼兒自己體會并發現,為此幼兒體驗到成功的極大喜悅。
活動二:這次實驗,把平頭筷子換成尖頭筷子,黃豆不變。容器由低到高由粗到細從廣口—窄口—高低管依次改變,并且容器與小動物的距離也在依次加大,難度逐漸提高。在活動中我發現對于這一系列游戲,幼兒很感興趣,積極性很高,注意力一直非常集中。因為每個孩子都想爭第一,這一輪幼兒沒拿到第一,下一輪比賽幼兒可能拿了第一,這就要看幼兒自己能力以及當時緊張不緊張。有的孩子能力不錯,但為了拿第一,開始第一個,第二個夾不住,就慌了陣腳,下面的就更夾不住了,甚至著急得直嚷:“老師,豆子太小了,夾不住,夾不住。”可下次他不緊張了,手拿穩了,姿勢正確了,水平就立刻上去了。可見除了能力之外,幼兒的心理素質多么重要。
在實踐工作中我深有體會,要想促進幼兒動腦動手能力的發展,最好在區域活動時采用系列游戲,使游戲難度不斷提高,幼兒的水平循序漸進地得到穩步發展這樣的游戲幼兒最感興趣最有挑戰性最有成功感最有吸引力。日常生活對幼兒動作發展起的作用非常大,如有的孩子用筷子的方法正確,他的動作就比較靈活,動作就比較協調,夾的豆子就多,而這些需要家長密切配合,才能更好促進幼兒的發展。
區域活動是以個別化的教育形式尊重幼兒的個性差異,滿足幼兒個體發展的需要,培養幼兒的主動探索精神,發展幼兒能力的一種教學形式。而教師對區域游戲的指導是幼兒是否能在區域活動中得到較好發展的關鍵,教師科學的有目的的指導分別滲透于區域游戲的各個階段。在活動中,教師要時刻觀察留意每個幼兒的興趣操作情況,自主性和交往能力等,必要時老師選擇機會參與幼兒的活動,做幼兒的支持者、引導者。在教師的點撥引導下,幼兒的興趣被調動起來,既獲得了感性的經驗,又有效地激發了探索精神,促進了幼兒的動手能力。
總之,在各種區域活動中,不僅能使幼兒得到一雙巧手,更能使幼兒大腦發育成熟,因而我們更應注意在區域活動注重培養幼兒的動手能力,使幼兒成為真正心靈手巧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