幫助幼兒發展語言表達能力
語言是人類最重要的交際工具。幼兒期是掌握語言的關鍵期,如果我們抓住了這個關鍵期對幼兒進行教育培養,將為他們終生語言的發展打下良好的基礎。幼兒的語言獲得發展是一個相當復雜的過程,它不像“種豆得豆,種瓜得瓜”那樣的單純而直接,它是幼兒生長過程中各方面因素影響的結果。在眾多因素中,環境和教育是幼兒語言發展的決定因素,教師是教育的主要承擔者,應在幼兒獲得語言的過程中,發揮各種優勢,利用各種時機,幫助幼兒發展語言表達能力。
一、給幼兒創設良好的語言環境
幼兒學習語言的主要途徑是模仿,模仿學習周圍成人、他人的語言。幼兒的可塑性很強,他們如果長期生活在良好的語言環境中,他的語言就會向好的方向發展。在幼兒園里,教師是幼兒的主要模仿對象,所以,我們要隨時隨地注意自己語言的規范性,給幼兒樹立良好的語言榜樣。
1、創設規范的語言環境。
《幼兒園教育綱要》(試行)明確提出:要讓幼兒“能聽懂和會說普通話”。所以教師在幼兒園一定要堅持講普通話,并且要教幼兒講普通話。教師平時說話要做到發音準確、用詞恰當、語句要符合語法規范,聲調要自然流暢,態度要落落大方。這樣對幼兒的口語就會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教師不僅與幼兒交談時要注意自己的語言規范,幼兒在場時,教師與家長或其他人交流也要注意語言規范。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不同的地區產生了不同的方言,那么教師如何避免被“土”話“異”化呢?由于孩子一生下來,受家長和周圍其他人的影響,幼兒說方言的機會比較多。因此,教師教幼兒說普通話時,要避免某些方言字音和詞匯的介入。例如濟源方言中的“吃”發“ci”音、“事”發“si”音等;還出現許多方言重疊詞,如:“老多多”(很多)、“老熱熱”(很熱)、“老美美”(泛指很舒服、很漂亮)等,遇到這類情況,教師應及時糾正,幫助幼兒學說規范的普通話。
2、創設文明的語言環境。
文明禮貌是社會交往的一種道德規范,也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文明禮貌往往是通過語言和行為表現出來的,從一個人的言談舉止就能反映出他的道德修養和思想精神面貌。教師無論是與家長交談,還是與孩子交流都應注意自己語言的文明禮貌,做好幼兒的表率。同時教育幼兒與人交談要禮貌,讓幼兒從小學會使用禮貌用語,培養他們文明的言行習慣。如:與人見面要主動打招呼說:“你好”;當需要別人幫助時應說:“請您幫我┄┄”;受到別人幫助時應說:“謝謝”;當不小心傷到別人時應說:“對不起”等等。教師在組織幼兒一日生活中,一定要“眼觀六路,耳聽八方”,發現幼兒不良的語言要及時個別教育糾正(盡量不要面向全體糾正,幼兒會無意識的模仿),杜絕個別幼兒把不文明、不健康的語言帶入幼兒園。
3、創設寬松、自由的語言環境。
在幼兒一日生活中,教師應安排一定的時間給幼兒創設平等、寬松、自由的語言交流環境,讓幼兒隨意、自然的與教師或同伴交談。如:早上入園后,早飯后散步時、中午給孩子梳頭時等都可以進行隨意談話。這樣既能使教師有意的了解幼兒語言的發展變化,又可以激發幼兒敢于表達的興趣和愿望,促進了師生之間和幼兒之間感情的交流和培養。自由的談話活動,孩子們無拘無束、暢所欲言,他們所用的詞匯和句子可能會讓人出乎意料,并把自己的想法和盤托出。這時,即使孩子語言不當,我們不要隨意打斷孩子的談話或拉下臉來批評孩子,如: “去幫老師┄┄”、“別瞎說!”。教師始終要以同伴的身份認真傾聽或參與他們的交流,這樣讓孩子感覺你對他的話題是感興趣的,讓孩子談得非常盡興,也有助于他們形成認真聽別人講話、與別人交談的良好習慣,使幼兒在愉快的交流氣氛中,語言獲得良好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