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養幼兒交往能力
(一)研究的背景
隨著社會的進步和發展,人們之間的接觸和聯系日益增多,合作的范圍越來越廣,這就要求人們具備善于與人交往的良好品質和能力。但越來越多的獨立封閉的商品房隔絕了幼兒與外界接觸的機會,獨生子女家庭游戲伙伴缺乏,電視機、游戲機等現代化家用電器充滿了孩子們的游戲時空;家長對孩子的寵愛導致幼兒自私,任性,忍耐性差,與同伴之間不能相互謙讓,處處以自我為中心;很多教師已經意識到培養幼兒交往能力的重要意義,但他們對交往的含義了解不夠,導致幼兒缺乏交往意識與合作能力。為了使他們今后能適應社會生活需要,我們的教育必須面向未來,必須為幼兒創造交往的氛圍,使他們學會交往合作,分享成果。為此,我在所教的中三班進行了為期三年的實踐與探索,盡可能的為幼兒創造與周圍人們特別是同伴交往的機會,積極保證幼兒與同伴及其他人交流、合作、分享,增強他們的集體意識,提高他們的合作能力,促進幼兒整體素質的提高。
(二)研究的目標
1、通過各種有效的教育途徑和方法,增強幼兒的交往意識和合作精神,培養幼兒的交往能力,提高幼兒解決問題的能力。
2、通過實踐,探索培養幼兒交往能力的有效途徑和方法。
3、幫助家長樹立正確的教育觀,指導他們為孩子創設交往的機會,以達到家園共育,提高幼兒的整體素質。
二、課題的理論依據
1、我國著名的幼兒教育家陳鶴琴老先生指出,要改變中國人在團體活動中缺乏的合作的精神,必須從小訓練他們能合作能團結。在他的家教故事中又提出關于“培養群體知識和交往能力”的主張,即交往和合作。
2、《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指出:“幼兒與成人、同伴之間的共同生活、交往、探索、游戲等,是其社會性學習的重要途徑。應為幼兒提供人際間相互交往和共同生活的機會和條件,并加以指導。幼兒園教育目標之一是培養幼兒樂意與人交往,學會互助,合作和分享,有同情心。”
三、課題研究的內容、原則和方法
(一)課題研究的內容
通過對不同年齡段幼兒實際情況的分析,探索幼兒交往能力培養的途徑、方法及個案指導,通過實際操作、訓練,使幼兒掌握簡單的合作技能,提高幼兒的整體素質。
(二)課題研究的原則
1、主體性原則。按照尊重幼兒人格和權力,尊重幼兒身心發展規律、關注幼兒個體差異,發展幼兒個性的要求,積極引導幼兒充分發揮主動性、積極性和主觀能動性。
2、激勵性原則。對幼兒交往以正面教育、表揚鼓勵為主,同時,通過教師的指導,讓幼兒感受到良好交往帶來的成功與喜悅,從而受到鼓舞和激勵。
3、發展性原則。促使幼兒在原有的基礎上得到更全面、更進一步的發展,以更大的生存空間和發展空間去滿足未來社會對人才的需求。
4、整體優化原則:在研究中統籌考慮管理者、教師、幼兒、家長等幾方面因素之間的相互聯系,把這些因素看成是一個有機的整體,發揮他們的整體功能,以獲得最大的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