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養幼兒交往能力
(三)課題研究的方法
1、提高教師理論水平,轉變教育培養觀念。我深深地認識到,理論是實驗的指導,沒有正確的理論引導,工作往往會走彎路。所以,我認真學習《幼兒社會交往技能訓練課程》、《幼兒社會性教育》、《幼兒合作能力的培養》等文章,進一步掌握了各年齡段幼兒的交往特點;進一步了解了幼兒社會交往所包含的內容、《綱要》中的社會交往目標;懂得了孩子們之間的交往也需要很多的技巧;學到了多種獎勵孩子的原則和方法。在實驗中,我結合工作實踐,對身邊的一些教育現象進行認真分析,判斷其正確與否,以便更好地規范自己的行為。
一次組織幼兒玩區角游戲時,一個孩子用積塑插好槍后,便帶領這組孩子玩起了打仗游戲,我發現后為防止危險發生,馬上制止,并把這個孩子帶到了美工區進行活動。當區角活動結束后,我讓幼兒講講今天玩的高興事,這個孩子馬上站起來說:“今天我玩得最高興的時候,老師不讓我玩了,偏讓我去畫畫,我非常生氣,玩得一點也不高興!”這使我深刻認識到,應站在尊重幼兒的角度去處理問題,用幼兒的眼光和行為方式看待幼兒的一切所作所為,用幼兒能接受的方法去引導、教育幼兒,多份理解和寬容,真正感受到了教研帶來的好處。
2、改善教師教育態度,創設文明交往平臺。孩子入園后,老師和藹可親的形象是讓幼兒放松的第一良藥,讓幼兒打消顧忌,把對父母的依戀轉移到老師身上,把對愛和安全需求放到老師身上,適應幼兒園集體,教師的教育觀念、教育態度至關重要,教師親切和藹的態度,可以誘發幼兒良好的情緒、情感,才能盡可能地發表自己的看法、意見。教師對某個幼兒的言行表現得高興、鼓勵、欣賞,幼兒就會處于一種良好的情緒狀態,表現為輕松、愉快,即便幼兒做錯了什么,也不能輕易采取粗暴的態度,訓斥、責怪孩子,要堅持每天以朋友的身份、平等的主態和每個幼兒溝通交流,認真傾聽,不要輕易打斷幼兒的談話,這樣可以使孩子變得盡興,也有助于他們形成良好的傾聽、交流習慣。
初來幼兒園的新生主動交往的意識不強,只會自己玩,大部分幼兒不拿別人玩具。但經常會有孩子與同伴之間出現爭執和糾紛。這時,教師應該及時引導幼兒禮貌地解決問題,讓他們懂得一個人有沒有禮貌是受別人喜歡不喜歡的最大區別。在日常活動中,我不僅利用故事、兒歌、游戲等讓幼兒學習禮貌用語,還利用自己言傳身教的潛移默化來影響幼兒。讓幼兒了解禮貌文明的重要性,感受禮貌用語的“美”。在大一班《我們長大了》的主體活動中,教師提供機會讓大班幼兒與剛入園的小班幼兒游戲。幼兒通過照顧年齡小的幼兒,不僅體會到自己長大了,在鼓勵幼兒與比自己小的幼兒交往的同時,他們也是以一種全新的身份與別人互動。在這一過程中,他們不僅學會了新的交往技能,交往中能充分展示自己,并且通過對小孩子的關心、愛護,培養了他們的自覺性和責任感,以及互助互愛、熱情待人的品質。
3、激發幼兒游戲興趣,提高正確交往能力。在幼兒一日活動中,除上課、休息、飲食、睡眠等日常活動外,游戲占據了他們大部分的時間。在各種游戲中,幼兒有著交往的需要,并在游戲中得到許多有益的社會生活體驗。因此,在日常游戲中培養幼兒的交往能力是一種既簡單又隨意的良好途徑。在游戲中,幼兒體驗到只有友好相處,共同遵守規則,才能確保良好關系的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