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筆記:沒有飯菜的午餐
曦曦是個膽小的女孩子,每次的游戲她都是慢悠悠地若有所思地去尋找,可是往往那些好角色一晃就被別人搶去了,她也不急,嘟呦呦地做做客人啊、做做寶寶啊。很多時候是無聲息地擺弄擺弄或者在娃娃家里可有可無地一坐大半天。 今天她又來到娃娃家,做起了寶寶,坐在桌子前面。家里的媽媽則忙著自己手里的活,對這個寶寶視而不見。我來做客,輕輕問曦曦:“寶寶,肚子餓嗎?”曦曦點了點頭。“那你和媽媽說啊。”“媽媽,我肚子餓了。”曦曦稍大聲地說。雯雯媽媽聽到寶寶的喊聲似乎沒什么反應,仍然忙著自己手里的工作,我有些著急起來提醒孩子說:“媽媽,看你的寶寶說肚子餓了。”聽了我的話后,她才在灶臺上開始忙起來。我也放心地到其他地方去了。 等我再次來到娃娃家里,卻發現曦曦低著頭皺起了眉頭,我問:“寶寶,怎么了?”孩子回答說:“怎么都是水果?”我低頭一看,果真桌子上擺滿了水果,卻一盆飯菜也沒有,我問:“那你想吃什么呢?”曦曦說:“我想吃飯和菜。”我說:“你試著跟媽媽說說吧。”于是在我的鼓勵下孩子才輕聲說:“媽媽,我想吃飯菜。”由于聲音太輕,雯雯沒有回應,我又鼓勵說:“曦曦,再響一些。”孩子放大了聲音說:“媽媽、媽媽,我想吃飯菜。”雯雯看了看寶寶說:“馬上就來,我給你燒好吃的。”不多會將桌子上的水果逐一換成了各類菜肴。 曦曦是個內向、不擅與同伴交流的孩子,在游戲中她雖然在娃娃家里扮演寶寶,但是在語言和肢體上并沒有和其他角色產生互動。寶寶在產生意見后也只是在情緒上表現出了不滿,但也沒有嘗試用語言進行溝通。而做媽媽的則沉浸在自己的擺弄中。似乎對這個沒有聲響的寶寶,缺乏關心。 在娃娃家,一般都是走的快而且又外向靈活的孩子先選擇到所謂的“好角色”,如娃娃家的爸爸媽媽,而比較內向的孩子則是當“配角”比較多,如娃娃家的寶寶,奶奶等。所以角色游戲往往就成為能力強的孩子表現自己的一翻天地,而我們老師平時的觀察指導也較多會關注到他們,因為畢竟他們是推動游戲的“主力軍”。可是綱要中要求,我們要讓孩子公平地發展。所以我們要迫使自己去關注那些相對弱勢一些的孩子,幫助他們去適應游戲、進入到游戲中。如今天為了讓孩子嘗試與同伴進行交流,我先了解了幼兒的游戲情況,再通過語言的激勵,或者提醒,來推動幼兒間的互動,提高幼兒的合作交往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