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教育隨筆:爺爺奶奶帶孫子引發的深思
今年帶小班,發現了幾個典型的幼兒教育問題。對我觸動最大的是孩子的家庭教育。在孩子的接送中和家長溝通證實我們班的孩子有50%以上是由爺爺奶奶一手帶著的,這也是當今社會很普遍的一種現象。
怎么評價現在的家長呢?重視孩子的成長和教育是毫不可否認的,但是他們卻是一面大喊著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一面在敷衍著自己對子女所應承擔的責任。把充滿好奇和模仿的幼小孩子塞給父母,自己找清閑。年輕人的工作壓力大可以理解,但是忽視和延誤了孩子的教育就很是不劃算了,他們并沒有認識到父母和爺爺奶奶帶孩子的區別。
我們班里有三五個孩子是很典型的。剛入園時,芮軒小朋友尿完尿就等在那里,讓她提褲子她用細小緩慢的聲音說:“我不會。”老師教她睡前疊放衣服也是開口就是:“我不會。”不是孩子會與不會的問題,問題出在孩子從心里就沒打算自己去做這些事,養成了一種依賴的習慣,而這種習慣是很難改正的。
還有一個小朋友叫劉永浩,調皮搗蛋自然不用說,任何活動課都不能很好的配合。甚至在說話時都撒嬌而吐字不清,這與爺爺奶奶的嬌慣有著很多的關聯。握筆不會,拿剪刀不會,所有的活動材料都弄的臟臟的,甚至于連老師的語言都聽不懂。偶爾孩子吵著看動畫片,會吵著說看孫悟空或倒霉熊,他只是湊到老師臉前:“恩恩,恩恩恩恩。”每每我看到心里都無限難過,孩子啊?可如何是好。
經過討論我們幾個教師總結出了幾點。一是老人帶孩子過分溺愛,對孩子應做的是一手代辦,阻礙了孩子自理能力的培養;二是缺乏家庭輔導教育,回家放任自流沒有接受知識的經驗可談,社會常識和生活所見都沒有在頭腦中形成積累;三是缺乏與家長溝通少,語言交流能力差。
3到6歲是孩子人格形成的關鍵時期,孩子的自理能力、接受新事物的能力、觀察能力、動手能力及其為人處事觀都在這個時期形成,錯過了將無以彌補的。為了我們的下一代,請做了家長的朋友都能為孩子盡一份責任心,在力所能及的范圍內親身教育孩子,讓孩子健康、快樂長成茁壯之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