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教育隨筆:幼兒的“我沒看見”
一天上午,孩子們入廁回來在洗手,洗完手的幼兒正用自己的小毛巾擦著,一條毛巾掉到了地上,他們都裝作沒看見,有的繞過這條毛巾去拿自己的用,還有的用腳踩著人家的毛巾過去,我看在眼里,氣在心里,我趕緊撿起了毛巾拿在手中,詢問這幾個裝作看不見的幼兒:“你們為什么不把毛巾撿起來?”他們個個理直氣壯地說:“毛巾又不是我的,毛巾又不是我弄下來的,干嗎我撿。”這時我才聯想到班里發生的一幕幕,玩具玩完了沒人放回原處,圖書掉在地上沒人拾,椅子倒了也沒人扶......每次活動小結,我都反反復復提醒幼兒干這干那,但他們的理由都很充分,這不是我玩的玩具,這不是我弄到的小椅子。我想,現在的幼兒大都是獨生子女,他們在家大都過著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生活,只知道讓別人來幫助自己,卻不懂得主動去幫助別人,自私、互助意識淡薄。根據孩子們的這一表現,我自編了一個幼兒易懂的動物小故事,講給他們聽。聽后,又讓幼兒一起討論。討論時,我發現那幾個孩子有點難為情并低下了頭。自此以后,我不斷編類似的故事給他們聽,讓他們學著講,還別說,我們的幼兒在活動后基本上都能把圖書、玩具收拾好,有幾個不愛動的孩子,在他們的帶動下,也能嘗試著跟他們學習了。看來反反復復的提醒、督促收到的效果是甚微的,只有根據幼兒的年齡特點及身心發展的需求,采用幼兒易懂、易接受的教育方式進行引導,才能收到有效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