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隨筆:愛哭的孩子不哭了
有人說,哭是孩子的天性,是孩子的一種自我保護方式,通常孩子用哭來表達自己的不滿。小博文,在我們中二班算是一個大哥哥。他上課認真聽講,積極回答老師的問題;他樂于幫助其他小朋友;他是老師的好幫手。一個這樣的好孩子,同時有個不好的習慣:愛哭。 案例描述: 情景一: 戶外活動時間,孩子們在拍皮球。遠遠的,我看見李子一揉著眼睛跑了過來。“老師,剛才張博文用手捶我的頭。”“那你去把張博文叫過來吧。”我望了望在遠處拍球的張博文說道。很快,張博文來到了我面前,聰明的張博文看到李子一就知道我找他的原因了,用他的小眼睛直視著我。我把頭轉向張博文,說:“你為什么捶李子一的頭呢,那樣她不很疼么?”張博文用手弄了弄衣角說:“王澤慧想借她的彩色的球玩一會,她不給。”“李子一不給王澤慧球玩,你就打她的頭?”我接著問了一句。“可是...可是...小朋友間就應該相互交換著玩玩具的。”張博文說著說著開始揉眼睛,然后站在那里哭了起來。看到孩子哭,我有些不知所措,便開始安慰張博文,一直站在一旁的挨了打的李子一也開始安慰張博文。孩子們,是那樣的可愛,早忘記了剛才發生的事情,兩個人牽著手去玩了。我總感覺看似結束了的事情沒有結束,張博文的表現讓我很好奇。 情景二: 戶外活動的時間到了,我與班里的一位老師帶著孩子們去東操場上玩玩具。來到場地后,我習慣性的開始講注意的事項。還沒講完的時候,張博文和另外兩名幼兒卻跑出隊伍去找玩具。隨后我解散了隊伍,把三名幼兒叫到了身邊,讓他們先別去玩。過了兩分鐘,我牽著張博文的手問道:“剛才我沒有讓小朋友們去玩,你怎么就跑出去了呢?”張博文望了望正在玩的其他小朋友,沒有說話。我將目光投向另外兩個孩子。站在那低著頭的逯一琛說:“老師,我錯了。”另一個孩子說:“我錯了,以后再也不了,老師。”唯有站在那一動也不動的張博文沒有說話,卻慢慢的哭了起來。我把他拉到身邊說:“張博文,男子漢不能哭。”他似乎沒有聽到我說的話,繼續在那里哭,而且聲音更大了。我有些無奈的看了看他,然后用命令的口氣說:“張博文,你不哭了,那樣老師才喜歡你呢!”過了很長時間,他才漸漸的停住哭聲,加入到孩子們的游戲中去。 情景三: 手工課上,我為孩子們準備了彩色的正方形紙,教孩子們學習折鴿子。孩子人數較多,每一步折疊的方法,我都先在活動室的前面展示一遍,然后再到每一小組展示一遍。由于孩子們的動手能力的水平不同,所以整個教學活動有些過于嘈雜。我正在忙著教動手能力弱些的小朋友時,聽見張博文喊了聲:“老師,我的紙爛了。”聽了后我有些急,看了他一眼說:“那怎么辦,爛了先放那!”話音剛落,傳來了張博文的哭聲。通過之前的幾件事情,我了解了張博文愛哭的習慣。我想不去理睬他,他可能就不哭了。可是我錯了,張博文一直在哭,甚至影響了正常的教學活動,我走過去蹲在他前面說:“張博文,你這樣老師怎么給小朋友們上課啊。”他拿著自己爛了的鴿子依然在哭,孩子們開始轉過頭來看他。我感覺必須先安撫好張博文,要不教學活動沒法進行。我跟他說了很多,又給了他一張紙,他才慢慢的停止了哭聲。事后,我做了自我反思:我的語氣過重,可能傷害了張博文的自尊心,這是導致他哭的直接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