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隨筆:愛哭的孩子不哭了
案例分析: 從案例中可以看出張博文小朋友很愛哭,遇到不滿的事情時總會用哭來解決問題。但在日常的教學活動中,張博文表現很好,上課認真聽講,幾乎能回答老師提出的所有問題,特別喜歡幫助小朋友。從多個方面結合分析,張博文的抗挫敗感和心理承受能力較弱。導致這種現象的原因主要有:一、家庭生活環境。家庭是幼兒成長最自然的生態環境,是人的第一所學校。有教育家說:“在個性、社會性、智力發展和文化特征方面,父母是孩子的第一個和最重要的環境影響因素。”家庭的生活環境影響著孩子的性格。通過與張博文的家長溝通,得知由于父母忙于工作,與孩子溝通交流的機會相對而言較少。二、家庭教養方式。其父母表示,平常基本上都會滿足孩子提出的要求。由于溺愛,導致孩子在各個方面都表現為以自我為中心,難以承受挫敗感,遇到不如意的事情時就用哭來表達自己的不滿。三、自身優越的條件。在日常生活中張博文小朋友樂于助人,在班里很受歡迎,老師也很喜歡這個聰明、可愛的孩子。這些優越的條件導致他的心里承受力較弱,通常會用哭來發泄自己的不滿。
教育策略: 為了使張博文小朋友變的堅強,遇事不再那么愛哭,學會有意識的控制自己的情緒。我與其家長進行了溝通交流,了解了孩子在家的具體情況。有針對性的采取了以下教育措施:一、適時鼓勵,恰當引導。對孩子而言,表揚是個很好的教育策略。當觀察到小博文有不良情緒出現時,我總會適時的對其進行鼓勵表揚。如:“今天張博文表現非常好,不再是以前那個愛哭的孩子了,是個小男子漢了,老師更加喜歡他了。”這時張博文會慢慢的控制自己的情緒。二、樹立良好的榜樣。這時期的幼兒具有愛模仿的特點,孩子會模仿自己喜愛的老師和小朋友。通過語言來表揚張博文的好伙伴,讓他明白什么樣的孩子是最棒的,使小博文向自己的好伙伴學習。三、家園教育的一致性。及時的與家長溝通交流,使家長配合老師,家庭教育中避免溺愛等現象的發生。家長適時的給孩子講述一些幼兒的故事(與愛哭的孩子有關的)。通過家園合作,使孩子真正的成長。 教育總結: 一段時間以來,張博文小朋友取得了很大的進步。現在的他,依然是那個喜歡積極回答問題的小朋友,依然是那個愛幫助同伴的好孩子。可,我很少再見到那個愛哭的小博文了。想想幾個月來小博文的改變,我內心充滿了喜悅。他,真的長大了。我慢慢的感覺到:孩子點點滴滴的進步,總會讓作為教師的我們欣喜、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