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教育隨筆:“丑小鴨”的蛻變之路
去年九月份小班招生,大多數家長領著孩子來到老師跟前,分別介紹自己孩子的性格和喜好。當我正在一邊聆聽家長的談話,一邊打量眼前的孩子時,一位特殊的家長領著她的女兒進入了我的視線,令我不得不對眼前的這一幕引起注意:只見母親和女兒面無表情,就像那驚弓之鳥呆呆地站在那里。當我走到她面前時,那渴望的目光傻傻地凝視著我,好像我就是她的護身符。一天課下來,總是默不作聲,你苦口婆心地跟她交談,她表情癡呆,無言以對,也許這就是人們常說的“智殘”吧!性格是人在適應和改造環境中不斷得到塑造的結果,是人和環境相互作用的產物,外界環境是性格形成的重要因素。因此在可塑造性極強的幼兒時期,對這樣特殊的幼兒,該怎樣正確地進行特殊的教育呢?怎樣才能讓這些“丑小鴨”蛻變成“白天鵝”呢?
一、以表揚、鼓勵和信任,促其克服自卑感,樹立自信心。智殘的兒童常常因為心理上的缺陷,從而產生自卑感。這就意味著教育幼兒首先要讓其樹立起自信心和做人的自尊感。而表揚、鼓勵和信任就是達到這一目的的有效手段,它對這樣的孩子來說尤其重要。平時,我時時注意挖掘殘疾兒身上的閃光點,注意微小的進步,使他們能體會到成功的喜悅。
二、創造一個溫暖的集體環境,給予更多的關心和照顧,讓她感受到集體大家庭的溫暖。
現在的葉明珠,雖不能算是班里的佼佼者,但比以前好多了,性格也變得活潑開朗了,她不僅能夠照顧自己了,而且還經常做一些有益于別人的事情。樹有樹的美,花有花的美,草有草的美,萬物各成其美,人作為萬物之靈,更是如此。從葉明珠身上的變化,我進一步領會到了“只有不會教的老師,沒有教不好的學生”這句話的涵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