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筆記:眼淚不是孩子的“武器”
哭,是孩子來到這個世界后,學會的第一個與外界溝通的方式。嬰兒時期的孩子,哭泣是他們和爸爸媽媽交流的方式,但是到了幼兒園時期的孩子,哭泣就會表現出不一樣的情景。有的孩子哭是性情使然,有的孩子哭是性格懦弱,有的孩子哭是頗有“小心機”,最后的這種哭是伴隨著一定的“目的”如果孩子到了七八歲還是很喜歡哭,作為教育者就有必要告訴孩子,哭是一種錯誤的行為,哭是解決不了任何問題的。最近我聽家長講了這么一件事情。
樂樂和小森是一對表兄弟,有一次樂樂媽媽晚上要上班,就把樂樂送到小森家里,請小森媽媽一起照顧。兩個小哥倆玩的特別開心,很快樂的度過了一天。到了晚上要洗澡睡覺的時間了,小森媽媽先給樂樂洗,整個過程都很順利,直到有一滴香皂泡沫進入了樂樂的眼里,樂樂雖然很不舒服,但卻絲毫沒哭,說:“姨媽,眼睛有點不舒服,好像是香皂的泡沫進眼里了,你幫我倒點水,我自己用水沖沖。”小森媽媽聽了連忙給孩子沖干凈,心里想“樂樂這個孩子一點都不嬌氣,如果換了小森,肯定又要哭了”于是她決定借機教育一下小森。換成小森洗澡了,小森媽媽故意很不小心,一滴香皂的泡沫也進入了小森的眼里,小森果然大聲嚷嚷的哭起來。媽媽就當沒看見也沒聽見,小森見媽媽不哄他,只好捧起水,自己把泡沫沖干凈,媽媽這時告訴小森:“小森,剛才樂樂哥哥洗澡時,他的眼睛里也進了香皂泡沫,他沒有哭,只是趕快告訴我,讓我給他倒點水,他沖洗的速度,比你先哭,再沖洗的速度快,你都長大了,遇到事不能只會哭,要快點想辦法解決,懂嗎?”小森聽了媽媽的話,有點不好意思的說:“媽媽,我懂了,我以后也不哭了,要趕快想辦法。”
聽了家長講的這件事,雖然事情不大,但是講得道理卻是挺深刻。遇到事情不能第一時間用哭來解決,這是孩子應該學的基本道理。最近我看了《讀者》里面一則小故事,一位戰士在戰場上死了,有人將他的尸首帶到了他的妻子面前。妻子見后卻發起了呆,哭不出來。有人勸他說:“她必須哭,否則她將會死去。”但誰都沒有辦法讓她哭。后來,一位聰明的奶娘將她的孩子帶到了她的眼前,她哭了,說:“我親愛的孩子,我為你而活著。”就這樣,哭泣緩解了這突如其來的嚴重打擊所造成的高度心理緊張,是她避免了不幸。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人在極度痛苦的時候,如果能痛快的哭一場,往往會產生積極的效果,這就是心理學上的“哭泣效應”適當的哭泣也是一件有益的事情,可以排出我們身體里的毒素。但是,這并不代表,孩子每次的哭都是在排放毒素,作為教育者我們要選擇合適的方法來引導孩子的哭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