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班科學活動
再將一杯水倒進另一個瓶子里,請幼兒猜猜這一次還能倒回來嗎?(能)結果水倒不出來了,老師把水變不見了?
3、請幼兒猜猜水到哪里去了?
二)請幼兒自己變魔術,找出水不見了的原因。
1、教師為每個小朋友都準備了一個八寶粥瓶子和一個杯子,請幼兒象老師一樣變魔術,(做實驗)看看水是不是也會不見。
2、幼兒實驗后發現水真的變不見了,請幼兒把瓶蓋子打開找出原因。(原來里面有一條毛巾.)
3、比一比原來放進去的毛巾和現在的毛巾有什么不同。(一條是干的,一條是濕的)得出結論:水被干毛巾吸掉了,所以就倒不出來了.
4、請幼兒想想,生活中除了毛巾以外還有哪些東西容易吸水,可以幫我們來變魔術.
三) 為幼兒提供一些材料,請幼兒再次實驗,驗證哪些材料吸水,哪些材料不吸水。
每位幼兒選擇一至兩種材料進行實驗。
四) 交流實驗結果,以圖表的形式表現出來。
請幼兒說出自己是用什么材料變的魔術,水變不見了沒有?
水變不見了用√表示,水沒有變不見用×表示。
海綿(實物)
毛線(實物)
布(實物)
棉花(實物)
水果網(實物)
√
×
√
√ ×
泡沫(實物) 石頭(實物)
沙(實物)
積木(實物)
餐巾紙(實物)
×
×
×
× √
五) 請幼兒說說這些容易吸水物品有什么作用。
布吸水可以抹桌子、拖地;紙吸水可以擦汗、擦鼻涕;毛巾吸水可以洗臉;棉花做成棉簽,打針的時候用等等。
六、活動延伸
1、 在活動區中為幼兒提供更多的材料,引導幼兒探索還有哪些東西容易吸水。
2、 活動過程中,有兩個小朋友是用水果網做的實驗,一個說水果網不能變魔術(不容易吸水),另一個說水果網可以變魔術(容易吸水)。通過再次驗證發現水果網確實不能變魔術(不容易吸水)。而那個小朋友由于水果網塞太滿,水倒得太少,所以使實驗出現偏差。由此使我想到可進一步引導 幼兒探究物體吸水飽和度的問題。
七、活動反思:
這節活動之所以成功的地方在于活動一開始就以變魔術的形式出現,不僅調動了幼兒的積極性,而且也吸引了聽課老師的注意力,師生都對自己親眼所見的情景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明明看見一杯水倒進了空八寶粥瓶里,再想把水倒回杯子時,水卻倒不回來了,水到哪里去了呢?帶著這樣的疑問請幼兒自己變魔術來驗證老師的實驗結果,和老師一樣,他們也將水變不見了,這時幼兒的探究欲望更加強烈,迫不及待的想知道水不見了的原因,此時再請幼兒打開瓶蓋找出瓶子里藏著的秘密,原來瓶子里藏的是毛巾,水就是被毛巾吸掉的。發現原因后,教師趁熱打鐵,引導幼兒將剛剛獲得的經驗擴散到生活中,為幼兒提供了生活中常見的、豐富的可操作材料,讓幼兒繼續在變魔術的情景中去探索、發現生活中有些東西是容易吸水的;然后再引導幼兒將實驗結果進行交流并以圖表的形式呈現出來。整節活動過程中幼兒完全融入到魔術師的角色中,處于一種積極的探索的狀態中,自覺的去尋找“水不見了”的原因,表現得很專注、很投入;而教師始終以一個引導者、支持者的身份出現,自始自終保證了幼兒在探索活動中的主體地位。
活動中還有些值得教師反思的地方,如:幼兒選擇多種材料進行實驗、操作后,教師引導幼兒用圖表的形式交流實驗結果。教師的設想是以變魔術的形式貫穿活動的始終,于是在交流實驗結果時,根據創設的情景提出問題:“你用的什么材料變魔術,它能幫你把水變不見了嗎”?并在記錄圖表時將能變魔術(即容易吸水)的物品設置為√來表示;將不能變魔術(即不容易吸水)的物品設置為×來表示 。然而幼兒的表達方式是很直接的,在實驗中看到能倒出水來,第一反應是用點頭來表示,點頭即表示√ ,看到不能倒出水來,就用搖頭來表示,搖頭即表示× ,幼兒的表達與教師提問中預設的答案(能變魔術即不能倒出水來用√來表示)剛好相反。根據皮亞杰的觀點,幼兒相信真真切切擺在面前的實物,他們還不能將自己看到的事實與教師的提問聯系在一起,因此幼兒就用自己的問題問自己,他們正確的回答了自己的提問。如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