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班科學活動:認識橢圓形(精選2篇)
中班科學活動:認識橢圓形 篇1
設計思路:認識橢圓形較其它圓形對幼兒來說難于掌握,所以在活動過程中,我讓幼兒先復習圓形,然后我充分利用電教,以游戲的方法進行教學,這樣對于幼力來說富有吸引力,使整個認識橢圓形的教學活動變得生動、形象,也充分發揮了幼兒的主體作用。使幼兒在玩中掌握了橢圓形的特征。 活動名稱:認識橢圓目標:1、認識橢圓形,會比較圓形與橢圓形的異同,感知橢圓形的基本特征。2、發展幼兒的觀察力、思維能力及操作能力。 準備:錄音機、視頻展示儀、橢圓形的鏡子、盤子、雞蛋、餅干等實物,每組一籃五顏六色的各種圖形紙,長方形白紙、小棍人手1份。 形式:集體與個別活動相結合。過程:1、教師帶幼兒聽音樂模仿各種小動物的動作,輕松、愉快地進活動室。2、教師以講故事的方法出示圖形房子,再出示圖形娃娃(三角形、正方形、圓形、長方形)請幼兒依次說出名稱。 教師:今天圖形娃娃家又來了一位新客人(出示橢圓形)讓幼兒觀察,然后放小圖形娃娃爭論的錄音(三角形說:“它是圓形”、圓形說:“不對,不對,它不是我”“那它是誰呀”小圖形們一起問,圓形說:“它是我的好朋友長得和我有點像,它的名字叫橢圓形”) 3、教師使用視頻展示儀使雞蛋出現在電視上,通過觀察啟發幼兒說出雞蛋的橢圓形的。同樣方法讓幼兒觀察橢圓形的鏡子、盤子、餅干等。 4、想一想生活中還有什么東西是橢圓形的。 5、比較圓形與橢圓形的異同。 (1)請幼兒用手摸摸圓形和橢圓的周邊,說說有什么感覺(周圍圓圓的、滑滑的、沒有角、也沒有邊)。 (2)請幼兒把圓形、橢圓形的紙上下左右對折,通過圓形的圓心和橢圓形的中心點,量兩條折線,通過幼兒動手測量,討論并概括出圓形和橢圓形的異同,感知橢圓形的基本征。 6、游戲“看誰說得對”教師:橢圓形很快和這些小圖形交上了好朋友,它們組成了許多漂亮圖案(教師出示花和蜻蜓,請幼兒說說是什么圖形組成的) 7、動手操作,進一步感知橢圓形的特征。圖形娃娃很想和小朋友做游戲,大家一起動腦筋,用這些小圖形拼出自己最喜歡的圖案,然后把它貼在白紙上。 (1)幼兒動手操作,教師將圖形房子轉移到活動室的后墻上。 (2)點評作品,請幼兒說一說自己的圖案是用什么圖形拼的。 圖形娃娃搬家了,可是和小朋友一起做游戲的小圖形找不到圖形房子,我們一起送它們回家吧。 伴隨著音樂,幼兒和教師一起將拼好的圖案布置在活動室的后墻上。 建議:1、活動前讓幼兒學會用木棍量長短。 2、在數學角活動中,放置彩色圖形積木(或圖形紙),讓幼兒自由操作,搭拼、粘貼、鍛煉幼兒拼圖能力,加深對圖形特征的了解。
中班科學活動:認識橢圓形 篇2
一、教學設計的背景與思路: 本次科學活動“認識橢圓形”,是在幼兒認識了圓形、三角形、正方形等圖形的基礎上設計開展的。考慮到中班幼兒的思維特點是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在動手操作中積累建構對事物的認識和經驗,因此我在活動中以孩子們熟悉的故事“小猴賣圈”導入,創設“買賣東西”、“整理貨柜”等具體情境,激發幼兒活動興趣,從直觀具體的形象入手,由難到易,設置層層遞進的問題啟發引導幼兒在多次的操作探索中,充分感知了解橢圓形的圖形特征。根據我班幼兒的年齡特點和發展水平,我把本次活動的重點設置為知道橢圓形的名稱,了解橢圓形的基本特征,活動的難點則是比較橢圓形和圓形的不同,并會用語言進行描述。二、教學實錄及分析:(一)活動目標:1、知道橢圓形的名稱,了解橢圓形的基本特征。2、比較橢圓形和圓形的不同,并會用語言進行描述。3、能從生活中尋找類似橢圓形的物體。(二)活動準備: 經驗準備:幼兒認識了圓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圖形,了解它們的基本特征。 物質準備:ppt課件一份,人手一份橢圓形、圓形和吸管的操作材料,不同形狀的實物圖片若干,5個貼有不同形狀標志的籃子等(三)活動過程:1、以“小猴賣圈”的故事導入,引起幼兒活動興趣。師:小朋友,你們都聽過“小猴賣圈”的故事,故事里的小動物都買到了自己需要的圓圈圈。今天,聽說兒童百貨商店里進了一批新貨,又有一些小動物來買東西,我們一起看看他們要買什么呢?(導入部分我以“小猴賣圈”的故事引題,吸引了幼兒的注意力,激發幼兒參與活動的興趣,調動了幼兒的已有經驗,為接下來認識橢圓形做好鋪墊。)2、結合課件,引導幼兒復習基本圖形。 師:小豬來了,它手中的紙片上畫的是什么? 幼:三角形。師:小豬說,媽媽讓我用這個三角形當早點,于是小猴遞給它一塊三明治。 師:小雞來了,它紙片上的圖形是什么? 幼:正方形。 師:小貓說,我感冒了,要用它來擦鼻涕,小猴給了它一條手帕。師:小老虎來了,它要買的東西是什么形狀的? 幼:圓形。 師:小老虎說,它的新球鞋有了,就差一個圓圈圈踢著玩,于是小猴給了它一個足球。 師:小烏龜也來了,它買的東西是什么樣子的? 幼:長方形。師:小烏龜說它要去上幼兒園了,想用它來畫畫,小猴遞給他一盒水彩筆。 師:這時小熊來了,把紙片遞給小猴。小猴一看,愣住了,“咦?這是什么形狀呢?”(這個環節我改編了“小猴賣圈”的故事情節,以生動直觀的課件演示了小豬、小雞、小貓、小老虎、小烏龜和小熊到百貨商店買不同形狀物品的故事情節,引導幼兒在對話互動中復習了圓形、正方形、三角形、長方形等圖形。) 3、引導幼兒認識橢圓形,比較橢圓形和圓形的不同。(1)出示橢圓形,引導幼兒認識橢圓形的名稱。師:小朋友,你們認識它嗎?快告訴小猴,這個圖形叫什么名字呢?幼:橢圓形。(結合故事情節的發展,我在課件中出示橢圓形的圖片,引導幼兒自己說出橢圓形的名稱。) (2)引導幼兒比較橢圓形和圓形的不同。 師:小熊說今天它請客,要用來它來裝紅燒魚。小猴遞給了它一個圓盤子。小熊看了看,連忙搖搖頭說“不對!不對!” ①課件出示橢圓形和圓形,觀察討論橢圓形和圓形的不同。 師:那么橢圓形和圓形有什么不一樣的地方呢? 幼:圓形是圓圓的,橢圓形是扁扁的。 幼:橢圓形看起來比較長,比較扁。 幼:圓形是圓圓的,橢圓形是長長扁扁的。 師:你們觀察得真仔細,說的很好!橢圓形和圓形還有哪些不同呢?我們動手來比一比。(這個環節教師引導幼兒從圖形的外形特征上充分觀察,并鼓勵幼兒大膽用語言表達自己的發現。) ②幼兒分組操作,探索發現橢圓形和圓形的不同。師:我先把圓形紙片左右對折,再上下對折,打開后有兩條折痕,看一看,你們覺得這兩條折痕怎么樣?幼:它們是一樣長的。幼:不一樣長。師:我把橢圓形也這樣對折兩次,打開后也有兩條折痕,你們比一比,這兩條折痕怎么樣?幼:不一樣長。幼:一條長,一條短。●幼兒分組操作,驗證猜測,教師觀察指導。師:先把圓形紙片左右對折,再上下對折,用吸管量一量,這兩條折痕一樣長嗎?量完圓形,也用一樣的辦法對折比一比橢圓形的兩條折痕怎么樣。●師幼分享交流操作結果,梳理提升經驗。師:你剛才是怎么比的?你發現了什么?請你和旁邊的小朋友說一說。幼:我把吸管放在圓形的折痕上,發現兩條折痕都和吸管一樣長。師:你發現了橢圓形的兩條折痕比一比怎么樣?幼:我把吸管重疊放在橢圓形的折痕上,發現一條折痕短,一條折痕長。師:所以橢圓形的兩條折痕一樣長嗎?幼:不一樣長,一條長,一條短。師:(小結)原來,圓形的兩個折痕一樣長;而橢圓形的兩頭比較長,上下對折和左右對折的折痕不一樣長。(這個環節是本次活動的重點和難點,為了解決重點,突破難點,我采取了問題啟發、觀察比較、猜想驗證、動手操作等教學策略。首先我以問題“橢圓形和圓形有什么不一樣的地方呢?”先讓幼兒用眼睛觀察,比較兩個圖形的差異,在幼兒發現兩者外形不同的基礎上,我把問題進一步深入和推進,引導幼兒關注和探索兩個圖形本質的差異。我把圓形和橢圓形分別上下對折和左右對折,請幼兒猜想判斷,“圓形和橢圓形的兩條折痕,比一比怎么樣?”為了支持幼兒驗證自己的想法,我為每個幼兒投放了一個圓形、一個橢圓形和一根吸管,給予幼兒充分的操作時間,引導幼兒自主探索,與材料互動,從而發現兩個圖形的兩條折痕的不同。其中,這根吸管的長度就是圓形的直徑,投放的圓形的直徑與橢圓形的短軸一樣長。在幼兒操作探索后,教師鼓勵幼兒以兩兩交流、小組交流、師流等方式用語言大膽表述自己探索的過程和結果。)4、引導幼兒結合生活經驗,尋找生活中的橢圓形。(1)幼兒和同伴分享交流生活中類似橢圓形的物體。 師:前幾天,老師請小朋友回家找一找生活中的橢圓形,收集一些橢圓形的物體和圖片。現在,請你和旁邊小朋友說一說,你還能為百貨商店添加什么橢圓形的商品呢?(2)教師結合ppt提升幼兒對橢圓形的認知經驗。 師:除了小朋友剛才說的這些物品,我也找到了很多看起來像橢圓形的東西,請你們看一看,這些物品的什么地方像橢圓形?(“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指出,要引導幼兒從生活和游戲中感受事物的數量關系并體驗到數學的重要和有趣。因此,在這個環節中,我引導幼兒和同伴互相說一說之前在生活中尋找的類似橢圓形的物體。在幼兒交流的基礎上,我以課件的形式展示了生活中常見橢圓形的物品,梳理提升了幼兒對橢圓形的感知經驗。) 5、以“整理貨柜”的游戲,引導幼兒按照圖形進行分類。 師:今天百貨商店里又到了一批新貨,小猴請你們幫忙整理。先看看圖片上的物品是什么形狀,然后把它放入貼著這種形狀標志的籃子里。(這個環節我延續“小猴賣圈”的故事情節,請幼兒為小猴的百貨商店添加商品,并以“幫小猴整理貨柜”的游戲形式,引導幼兒根據圖片上物品的形狀放入貼有相應圖形標 志的籃子里進行分類。) 6、分組活動,進一步鞏固對橢圓形的認識。(1)圖形大搜索:投放幾何圖形裝飾卡,引導幼兒找出橢圓形,并進行裝飾涂色。(2)圖形棋:投放包含各種圖形的棋紙,引導幼兒和同伴按指定規則下棋。(3)添畫:投放畫有橢圓形的底圖,引導幼兒為橢圓形添畫變成新形象。(4)拼圖:投放畫有不同形象的橢圓形底板,引導幼兒根據橢圓形特征進行拼圖。(本環節我設計投放了多種層次、難度不同的材料,引導幼兒在小組操作中將本次活動 的重點知識進行鞏固加深、內化遷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