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兒觀念:讓孩子自由自愿的玩
中午孩子睡覺的時候,我又翻了翻小巫的《接納孩子》。讀她的書,總覺得字字都打動我的心。她的文字,清晰地表達了我想要的東西。讀這些東西的時候,我感覺我的眼睛和大腦都很貪婪地吸收里面的信息,大口大口地吞下,覺得淋漓而暢快! 其中,有個觀點“讓孩子自由自愿的玩”深深地打動了我,就是在孩子玩的過程中,家長不要盲目地介入,給他一個自由探索的空間。我一邊讀著這些內容,一邊反思著自己。比如,書里舉了一個例子:兩個媽媽對待孩子玩積木的不同態度。一個媽媽就是坐在旁邊,讓孩子主動探索。孩子失敗的時候甚至是發脾氣的時候,始終給以微笑。直到孩子通過嘗試成功的時候,媽媽給他了一個大大擁抱和表揚的語言。而另外一個媽媽,從孩子拿到積木那時起,就坐在孩子的身邊,不停地告誡孩子應該怎樣怎樣做,孩子不按照大人的思路去做,就去阻止孩子甚至批評孩子。以至于最后,和孩子發生激烈沖突的情況下,終止了玩積木。 我在反思自己,是不是總像第二個媽媽那樣,去干擾孩子呢?干擾孩子的實質是,大人害怕孩子遭遇挫折,大人在回避孩子的挫折,大人太急于功成,從而不斷地干擾他。干擾孩子的結果是,孩子喪失了對該事物的興趣,封閉了孩子的創造力,降低了孩子的責任心。成人的介入,真的是把孩子的世界搞得非常混亂! 因此,讓孩子自由自愿的玩就顯得非常重要。如果孩子的日常生活都在我們的設計中,孩子都按大人的思路去做事情,孩子就喪失了思維發育的活力! 但是,反過來想,第一個媽媽的情況其實也是非常理想的。現實情況下,很多時候是,孩子如果自己探索不成功,就發脾氣,或者終止探索過程開始摔打玩具。這個時候,如果我們一直坐在旁邊微笑著看著他,可能做不到!這一方面可能需要我們更加有耐心,另一方面需要我們的介入了。這種介入一定是引導他思考,看看他之所以沒有做成功究竟是出了什么問題,給與提示。或許孩子在我們的引導下,又開始對玩具產生興趣,自信地繼續探索。這可能就是維果斯基所提出的“最近發展區”思想:適當的時候給與孩子適當的引導,來幫助他達到“跳一跳才能達到的水平”! 但是,有些時候你拿不準如何引導,寧愿不要介入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