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教案《馬說》(精選14篇)
語文教案《馬說》 篇1
學習目標:
1.我要了解作者及文體特征。
2.我能積累文言實詞、虛詞,重點掌握“食、見、策、盡”的詞義和“其、以”的用法。
3.我能理解短文所闡明的深刻道理,充分領悟作者的情懷,認識這種情懷產生的社會背景。
4.我能背誦并默寫這篇文章。
重點:
1.我能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2.我能體會本文托物寓意的寫法,理解伯樂和千里馬的寓意以及二者之間的關系。
難點:
1.我能理解文章表達的情感。
2.我能體會本文簡練、含蓄的語言特點。
第一課時
關于作者
韓愈(768~824),字退之,唐代文學家,河陽(今河南孟縣西)人,自稱郡望昌黎,世稱韓昌黎,因曾任吏部侍郎,所以又有“韓吏部”之稱。謚號“文”,所以又世稱“韓文公”。
在文學上,他與柳宗元共同倡導著名的古文革新運動,主張學習先秦兩漢的散文語言,破駢為散,反對浮艷華美的駢文,擴大文言文的表達功能,掀起了散文的新高潮,奠定了唐宋八大家古文的基礎,對后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他的散文無論說理、敘事、言情,均寫得生氣流動、雄奇奔放,被譽稱為“文起八代之衰”,他本人也被推為“唐宋八大家”之首。
關于文體
說”是古代的一種議論體裁,用以陳述作者對社會上某些問題的觀點與看法,跟現在的議論文、雜文相似。是一些文人志士對事對物有感而發,宣泄心中郁悶,托物寓意的一種體裁。“馬說”即談馬、論馬。
關于背景
韓愈所處的中唐時期,藩鎮割據,宦官專權,朋黨之爭激烈,許多中下層的'地主階級知識分子都懷才不遇,難以找到出路。通不過科舉考試就潦倒終身,即使考上了還要受到種種限制,根本無法施展自己的抱負。韓愈自身就經歷過這種遭遇,因此他對埋沒人才不但不滿,而且加以揭露和抨擊。
關于伯樂
相傳伯樂是春秋時人,姓孫名陽。據說,有一匹千里馬拉著沉重的鹽車翻越太行山。在羊腸小道上,馬蹄用力掙扎,膝蓋跪屈;尾巴下垂,皮膚也受了傷;渾身冒汗,汗水淋漓,在山坡上艱難吃力地爬行還是拉不上去。伯樂見了,就下了自己的車,挽住千里馬傷心流淚,并且脫下自己的麻布衣服蓋在千里馬身上。千里馬低下頭吐氣,仰頭長鳴,嘶叫聲直達云霄,這是在感激伯樂體貼它啊。
伯樂的典故曾幾次被韓愈引用,可見韓愈對伯樂能識別千里馬的故事是很有感情的。
一、自主學習
1、文學常識
韓愈,字,河南河陽(今河南省孟縣)人,世稱韓昌黎或稱昌黎先生。________朝著名文學家、思想家。與另一外文學家并稱為,均在“唐宋八大家”之列!罢f”是。
2、給下列加點的字注音:
1.相馬2.駢 3.槽櫪
4.食馬者 5.外見6.策之
3、解釋加點詞語的意思
1.駢死 2.故雖有名馬
3.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
4.盡粟一石5.策之不以其道
6.執策而臨之
4、用/劃出下列句子停頓的節奏:
故雖有名馬,只辱于奴隸人之手
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二、合作探究
1、朗讀課文,整體感知。
要求:讀準字音;注意停頓的節奏;讀出感情
2、疏通文意,基本理解文章意思。(結合注釋與工具書口頭翻譯)
。1)通假字:
①才美不外見通,
、谑持荒鼙M其材通,
③其真無馬邪通,
、苁绸R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通,
(2)古今異義詞:
、偈邱R也,雖有千里之能。古義:今義:
、诎睬笃淠芮Ю镆?古義:今義:
③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古義:今義:
、芤皇郴虮M粟一石。古義:今義:
、莶咧灰云涞。古義:今義:
。3)一詞多義
①之
雖有千里之能 馬之千里者
策之不以其道 鳴之而不能通其意
②策
策之不以其道 執策而臨之
策勛十二轉
、鄱
鳴之而不能通其意執策而臨之
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苁
一食或盡粟一石 食之不能盡其材
、蓦m
故雖有名馬 雖有千里之能
、奁
安求其能千里也 其真無馬邪
其真不知馬也 策之不以其道
⑦以
不以千里稱也 策之不以其道
。4)詞類活用
①只辱于奴隸人之手②一食或盡粟一石
、鄄咧灰云涞愧苁绸R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三、課堂檢測
基礎知識部分(必做題)
1、解釋下列加點詞在文中的意思。(5分)
(1)一食或盡粟一石或:(2)才美不外見見:
(3)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等:(4)安求其能千里也安:
(5)執策而臨之執:
2、翻譯下列句子
。1)世有伯樂,然后有千里馬
。2)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3)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
(4)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
能力提升(選做題)
3、根據課文內容填空(填原文):
(1)本文的中心論點(表明千里馬和伯樂關系)是:
。這句話在全文中還起到的作用。
。2)千里馬的悲慘遭遇是:
。3)千里馬被埋沒的根本原因是:
。4)千里馬被埋沒的直接原因(不能日行千里的原因):
。
。5)諷刺食馬者平庸淺薄,愚妄無知的語句是:
。
。3)表明作者對千里馬被埋沒的感嘆的主旨句是:
四、《馬說》學案
。ǖ谝徽n時)
一、自主學習
1、退之;唐;柳宗元;韓柳;一種文體
2、(略)3、(略)4、(略)
二、合作探究
1、(略)
2、(1)①“見”通“現”,顯現、表現
、凇安摹蓖ā安拧保拍
、邸靶啊蓖ā耙,表示疑問,相當于“嗎”
、堋笆场蓖ā帮暋保曫B;喂養
。2)①是:古義:這樣的今義:判斷詞
、诎玻汗帕x:怎么今義:安全;安定;安裝
、鄣龋汗帕x:同樣 今義:等候;用在人稱代詞名詞后表示復數或列舉
④或:古義:有時今義:或者
、莶撸汗帕x:馬鞭今義:策劃,策略
。3)①之(1)的(2)結構助詞,定語后置標志,無義
(3)代詞,它,在本文中代指千里馬(4)音節助詞,不譯
、诓撸1)名詞活用動詞,鞭打(2)馬鞭(3)動詞,記載
③而(1)連詞,表轉折,但是(2)連詞,表修飾(3)連詞,表承接
④食(1)吃,動詞(2)通“飼”喂養,動詞
⑤雖(1)即使(2)雖然
⑥其(1)代詞,代“千里馬”(2)難道,表反問,加強語氣
。3)表推測,“恐怕”(4)代詞,代驅趕千里馬的
⑦以(1)把,用(2)按照
。4)①辱:受屈辱,形容詞用作動詞。
、诒M:吃盡。形容詞用作動詞。
、鄄撸涸庵格R鞭,這里用作動詞,引申為用鞭子打,驅使。
、芮Ю铮喝招星Ю铩盗吭~用作動詞。
三、課堂檢測
基礎知識部分(必做題)
1、(略)2、(略)
3、(1)世有伯樂,然后有千里馬。領起全文作用。
。2)只辱于奴隸人之手,駢死于槽櫪之間。
。3)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4)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
。5)執策而臨之,曰:“天下無馬!”
。6)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
《馬說》第二課時
一、合作探究
1、作者在文章的開頭提出了一個怎樣的觀點?
2、沒了伯樂,千里馬的命運會如何呢?說明了什么?
3、千里馬被埋沒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4、文中“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這句話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感情?
5、本文中哪句話點明了中心?
6、文中作者所說的伯樂”、“千里馬”“食馬者”、“分別指什么?
7、作者借千里馬的遭遇,寄托怎樣的思想感情?這就是什么的寫法
二、課堂檢測
基礎知識部分(必做題)
1、有一位名人曾說過:“世上不是沒有美,而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由此我們可想到《馬說》的一句話:
2、能表明千里馬外在特征(千里馬有異于常馬的特征)的句子是: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表明作者對千里馬被埋沒的感嘆的句子是:。
4、本文通篇不離千里馬,難道只是說“馬”嗎?
5、本文通過描寫千里馬的遭遇,表達作者怎樣的思想?
6、“伯樂”“千里馬”“食馬者”各比喻了什么樣的人?
千里馬— 伯樂—
食馬者—
能力提升(選做題)
比較閱讀,完成文后的題目。(11分)
甲《馬說》原文略。
乙郭隗先生曰:“臣聞古之君人,有以千金求千里馬者,三年不能得。涓人言于君曰:‘請求之!仓H碌们Ю锺R,馬已死,買其首五百金,反以報君。君大怒曰:‘所求者生馬,安事①死馬而捐②五百金?’涓人對曰:‘死馬且買之③五百金,況生馬乎?天下必以王為能市馬,馬今至矣!谑遣荒芷谀辎,千里之馬至者三。今王誠⑤欲致士⑥,先從隗始。隗且見事⑦,況賢于隗者乎?豈遠千里哉?”
(注解:①安事:要……何用②捐:棄③之:指死馬④期年:滿一年⑤誠:真心⑥致士:納賢士⑦見事:被侍奉)
1、解釋下列句中加點字的意思。(2分)
。1)策之不以其道
。2)天下必以王為能市馬
(3)買其首五百金
。4)鳴之而不能通其意
2、結合你對選文的理解,說說甲乙兩文中“千里馬”的共同喻意是什么。(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甲文借伯樂相馬的故事,發出了“
”的感慨,表達的主題是
。乙文借“古之君王”費盡周折遣人以五百金購得已死千里馬的故事,表達的主題是。(3分)
4、將下邊兩個句子譯為現代漢語。(4分)
、艈韬!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
、扑笳呱R,安事死馬而捐五百金?
。ǖ诙n時)
1、明確: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
2、明確:柢辱于奴隸人之手,駢死于槽櫪之間
說明伯樂對與千里馬的重要
3、明確: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4、明確:對千里馬命運的惋惜,對食馬者的強烈譴責
5、明確:“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這個結句,點明了中心。
6、明確:伯樂即善于識別人才的人。千里馬即人才。
食馬者:不識別人才,埋沒人才的人
7、明確:作者借千里馬難遇到伯樂,最終被埋沒,揭露封建統治者無視人才、摧殘人才、埋沒人才的現象表達了作者懷才不遇,壯志難酬的憤懣(mèn)之情。這是托物寓意的寫法。
二、課堂檢測
基礎知識部分(必做題)
1、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
2、馬之千里者,一食或盡粟一石。
3、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
4、不是。借千里馬難遇伯樂,最終被埋沒,對埋沒人才的現狀作了揭露。
5、表達作者懷才不遇,有志難酬的憤慨心情。
6、千里馬——有才能的人
伯樂——重視人才,識別人才的人
食馬者——愚妄,淺薄的不能識別人才的封建統治者
能力提升(選做題)
1、⑴用鞭子打⑵買⑶它(的)⑷助詞,沒有實在意義。
2、表面看是指馬,其實是喻指人才。
3、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
對統治者不識人才、不重視人才、摧殘人才以及自己懷才不遇的憤慨。
應該重視人才,用誠心吸納人才,才能得到人才。
4、⑴唉!是真的沒有好馬嗎?這是不識好馬呀。
、莆乙I的是活馬,為了一匹死馬而丟掉五百金有什么用?
語文教案《馬說》 篇2
教學目標:
1.理解短文所闡明的深刻道理。
2.掌握短文中的主要實詞和虛詞的用法。
3.認識封建社會不識人才、埋沒人才的昏庸愚妄。
過程與方法:
指導朗讀,領會虛詞,品味情感,逐層分析語調變化,當堂成誦。
教學重點、難點:
1.理解短文《馬說》所闡明的深刻道理。
2.掌握古今異義詞。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請學生匯報查找到的有關馬字的成語。就其中的“伯樂相馬”,給學生講關于伯樂的故事。)
相傳伯樂是春秋時代人,姓孫名陽。據說,有一匹千里馬拉著沉重的鹽車翻越太行山。在羊腸小道上,馬蹄用力掙扎,膝蓋跪屈;尾巴下垂著,皮膚也受了傷;渾身冒汗,汗水淋漓,在山坡上艱難吃力地爬行還是拉不上去。伯樂遇見了,就下了自己的車,挽住千里馬而對它淌眼淚,并脫下自己的麻布衣服覆蓋在千里馬身上。千里馬于是低下頭吐氣,抬起頭來長鳴,嘶叫聲直達云霄。這是它感激伯樂了解并且體貼它啊。
今天我們來學習《馬說》,一定會讓你對伯樂和千里馬的關系有進一步的認識。
解題
《馬說》是通篇借物比喻的雜文,屬論說文體。 “說”就是“談談”的意思,比“論”隨便些。從字面上可以解作“說說千里馬”或“說說千里馬的問題”。
通讀課文,整體感知
教師帶讀全文,要求學生注意難字的讀音,并掌握重點實虛詞的.含義。
1、通假字:
1)食:通“飼”,喂養 2)見:通“現”
3)材:通“才” 4)邪:通“耶”,表示疑問,相當于“嗎”
2、古今異義:
故 雖 稱 等 安 策 道 通 臨 是 或
3、虛詞:而之其以也
而A 轉接可以譯為“卻,可是” B 順接可以不譯
之A 結構助詞“的”B代詞,代人或物 C無意義,句中停頓
D幫助構成倒裝,無意義
其 A 代詞,代人或物B代詞他的它的C指示代詞那種
D反問語氣詞難道 E推測語氣詞恐怕
以 A介詞因為 B介詞按照
也 A肯定語氣B反問語氣C推測語氣D句中停頓
4、實詞:
見教材及資料
5、學生生讀課文,結合注釋,疏通文意,理解重點語句的含義。
再讀課文,深入探究
1、課文的中心與層次
中心:借古代伯樂和平里馬的故事,以喻封建統治者不識人才,甚至摧殘、壓抑人才,也表現了作者的憤慨之情。
層次:
第一層(第1段)說明伯樂對手里馬命運的決定作用;
第二層(第2段)揭示千里馬被埋沒的根本原因;
第三層(第3段)總結全文。表現作者對封建統治者摧殘人才的憤慨之情。
2、讀了這篇課文,你對千里馬的遭遇有何感想?請你談一談。
(學生可根據自己對課文意思的把握進行敘述)
3、你覺得作者是僅僅在替千里馬鳴不平嗎?“伯樂”和“馬”有沒有別的含義?它們各比喻什么?
。n愈當然不是在僅替馬鳴不平,他寫這篇文章旨在抒發自己的感情,伯樂指能夠識別人才的人,結合作者的當時背景,指封建統治者,而且應該是指能夠識別賞用人才的所謂明君。)
3、“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這句話寫出了一個怎樣的社會現實?
社會上各種各樣的人才很多,但是封建統治者卻很少有能夠真正賞識人才的明君,真正的人才不能做到人盡其才,很難發揮自己的才能,有才之人是壯志難酬。
4、找出文中描寫千里馬遭遇的語句
祗辱于奴隸人之手,駢死于槽櫪之間,不以千里稱也
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馬也,雖有千里之能,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才,鳴之而不能通其意
拓展探究
1.你還知道哪些懷才不遇的古代文人?寫了些什么作品?
2.他們作品大多寫些什么內容?
3.如果你懷才不遇,你學哪一位古代文人?
把你的探究結果,寫成一篇小短文,下節課交流。
學生當堂熟讀成誦
布置作業:
1、默寫課文,完成課后練習。
2、根據自己的了解及查閱資料,談談中國現在的用人制度。
附:板書設計
馬說
正面提出問題:世有伯樂,而后有千里馬。
反面展開議論:千里馬常有,而伯樂有常有。
食之不能盡其材 表達:懷才不遇;
事例進行論證: 鳴之不能通其意 埋沒人才 控訴:埋沒人才
天下無馬 希望:重用人才
教后反思:對于文言文,仍然堅持朗讀與探究相結合的方法進行教學,使學生在掌握文言文基礎知識的同時,又能深刻理解作者賦予“伯樂”、“千里馬”的寓意。通過練習設計,激發學生對國家實現人才問題的思考。
語文教案《馬說》 篇3
開篇即作驚人語,然而話出有因!笆烙胁畼,然后有千里馬”。讓人不禁一愣:“伯樂早已入土為安,千里馬不是仍然常見嗎?”接著釋疑,其實“千里馬常有”,只是“伯樂不常有”,很多千里馬并不能成為名副其實的千里馬,和普通馬一同死在槽櫪之間。
全文僅有178字。然而說理透徹。先提出觀點:“世有伯樂,然后有千里馬!鄙宰鹘忉尯蠹催M一步論證:一、能者多食。食馬者不按照它日行千里的能力,而是依據喂養普通馬的慣例來喂養千里馬。千里馬的溫飽都成問題,何談日行千里呢?二、食者少智。食馬者不懂如何驅使、喂養、理解千里馬,使得千里馬不成其為千里馬。
寫人只需一句話,然而形象逼真。“執策而臨之,曰:‘天下無馬!’”面對著千里馬發出“天下沒有千里馬”的感慨,真正是目中無馬,其自矜、自滿、自大、自得、愚蠢不言而喻。
議論只用一設問,然而一針見血!皢韬簦∑湔鏌o馬邪?其真不知馬也!”真正沒有的是千里馬嗎?真正沒有的是一雙識得千里馬的慧眼呀!
《馬說》似寫千里馬,然而話中有話。千里馬誠然不幸,未能展現自己日行千里的本領,屈死在奴隸人之手。人才何嘗不是如此?寒窗苦讀幾十載,學富五車、才高八斗,只因沒有伯樂相知、相惜,滿腔豪情壯志、一肚治世藍圖付諸東流。縱有千般不愿、萬般不甘,也只能“醉里挑燈看劍”。
于是,經常聽到學生不屑地說:“哼,要是換一個老師,我肯定學得比現在好。”也經常聽到人們憤憤地說:“唉,都是那個__瞎了眼,不曉得我__的本事,要是遇著伯樂就好嘍!”這情景與兩千五百年前的那場關于“不吾知也”的討論何其相似。連子路之類的圣人之徒都可以抱怨,何況我輩蕓蕓眾生?
抱怨之余,卻忘了:當今時代,衡量一個人成功與否的標準已發生了根本性的改變,包括經綸世務、為官一方在內,行行出狀元,行行需要狀元。而隨著教育的普及,各行各業都是人才濟濟,我們要像毛遂那樣主動出擊,而不是消極等待伯樂來挖掘、發現。
如果韓愈先生地下有知,又會做何感想?該會后悔寫下《馬說》,憑空當了后人的借口吧。
學習積累
1、字音
祗駢槽櫪粟石
2、字義
祗祗辱于奴隸人之手只是
駢駢死于槽櫪之間兩馬并駕
雖故雖有名馬即使
以策之不以其道按照,根據
道策之不以其道正確的方法
盡食之不能盡其材竭盡
通鳴之而不能通其意通曉
臨執策而臨之面對
能雖有千里之能才能
安求其能千里也能夠
策策之不以其道用鞭子打
執策而臨之鞭子
之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執策而臨之馬
鳴之而不能通其意助詞,協調音節
祗辱于奴隸人之手的
其其真無馬邪語氣詞,加強反問語氣,可譯為“難道”
其真不知馬也代詞,他們
安求其能千里也代詞,它
3、通假字
食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食之不能盡其材通“飼”,喂
見才美不外見通“現”,表現
材食之不能盡其材通“才”,才能
邪其真無馬邪通“耶”,表示疑問,相當于“嗎”
4、詞類活用
策策之不以其道馬鞭子,名詞用作動詞,用鞭子打
5、倒裝句
馬之千里者
《馬說》教學反思
作為語文教師我一直很喜歡上古文,因為簡單。也因為即使在中考中,更多的是要求字詞的解釋和語句的翻譯。因此更多的時候我所做的也僅僅如此。
前幾天我上了《馬說》,依照慣例我也讓孩子們進行了翻譯,對一些重要的字詞進行了解釋和辨析后,我提了個問題:你覺得作者對千里馬和食馬者的態度如何?為什么?你覺得作者分別把他們喻指了什么人?學生答出有才能的人和不會賞識人才的統治者后,我也簡介了韓愈的'人生經歷,也便順理成章的為他們歸納了一下:千里馬喻指人才,食馬者喻指不能知人善任,愚妄淺薄的統治者。(忽略了對文章第三段中食馬者形象'執策而臨之,曰:'天下無馬!'”的推敲以及'知人善任'的解釋)
此后學生在作業本和考卷上對食馬者形象的分析就成為愚蠢無知的統治者或者是不能發現人才的人。雖然我在其后也多次重新補充分析,也讓孩子們重新探討分析愚妄和愚蠢的差別,但依然還有孩子會用錯。
人的第一印象是很重要的,而教師所要做的是在課堂45分鐘內盡可能的把準確的要點傳達給學生,而這種傳達不應該是“灌”,而是基于教師引導學生對文章細節理解,關鍵句周到分析后自然得出的結論,否則效果就不好。而我恰恰因為是篇古文而忽視了這點,扮演了'拔苗助長'的角色,其結果可想而知。古文是中華民族的寶貴文化遺產,其精湛的描寫技藝,更是人物形象分析,景物描繪的典范,所以我深刻反省......
語文教案《馬說》 篇4
[教學目的]
一、 熟讀課文,理清思路。
二、 理解課文所蘊含的寓意。
[教學內容及步驟]
一、導入新課
同學們好!很高興能與同學們共度一段愉快的學習之旅。雖然五寨到小河頭只有10多公里,但如果要騎馬來這兒,也不是件容易的事,咱們今天就來共同學習一篇關于“馬”的文章吧。請翻開課本《馬說》。(大屏幕顯示)
二、釋題及作者簡介
1.說,古代的一種文體,用以陳述作者對社會上某些問題的觀點,跟現在的雜文相似。課題可簡單地理解為“說馬”。(大屏幕顯示)
2.韓愈(768--824),唐代文學家,散文尤為著名,為“唐宋八大家”之首。他29歲才初登仕途,但為官路上受挫頗多,懷才不遇的思想極為強烈。(大屏幕顯示)
三、研讀課文【原文】世有伯樂,然后有千里馬。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故雖有名馬,祇(zhǐ)辱于奴隸人之手,駢(pián)死于槽(cáo)櫪(lì)之間,不以千里稱也。
馬之千里者,一食(shí)或盡粟(sù)一石(古音為dàn,今音為shí)。食(sì)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sì)也。是馬也,雖有千里之能,食(shí)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xiàn),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sì)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執策而臨之,曰:“天下無馬!”嗚呼!其真無馬邪(yé)?其真不知馬也。
。ㄟx自《昌黎先生集· 雜說》韓愈 唐)或(韓愈文選)
【譯文】
世間有了伯樂,然后(才會)有千里馬。千里馬經常有,可是伯樂不經常有。所以即使是名貴的馬,也只能在馬夫手里受到屈辱,(和普通的馬)一起死在槽櫪之間,不把它稱作千里馬。 日行千里的馬,有時一頓能吃下一石糧食。喂馬的人不懂得(要根據)它能(日行)千里(的特點)來喂養(它),(所以)這樣的馬,雖然有日行千里的才能,卻吃不飽,力氣不足,(它的)才能和美好(的素質)(也就)表現不出來,想要跟普通馬一樣尚且辦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能夠日行千里呢?
驅使它,不能按照適當的方法,喂養它,又不能竭盡它的才能,聽它嘶叫卻不能通曉它的意思,(反而)拿著馬鞭子站在它跟前,說:“天下沒有千里馬!”唉!難道果真沒有(千里)馬嗎?恐怕(是他們)真不識得(千里)馬啊!·
【注釋】1 伯樂:孫陽。春秋時人,擅長相(xiàng)馬(現指能夠發現人才的人)。 2 祇辱于奴隸人之手:只是在馬夫的手中,不能展現才能。 辱:辱沒,受屈辱。 祇 :同“只”,只是。 3駢(pián)死于槽(cáo)櫪(lì)之間:(和普通的馬)一同死在槽櫪間。駢,兩馬并駕,引申為一起。駢死:并列而死。 4 一食(shí):吃一頓。 5一石(dàn):重量單位,一百二十市斤為一石 。三十斤為鈞,四鈞為石。——《漢書·律歷志上》 6 食:同“飼”,喂養。 7 故:因此 8 故雖有名馬:即使 雖有千里之能:雖然 9 于:在。 10 奴隸人:古代也指仆役。這里指馬夫 11 槽櫪:喂牲口用的槽。 櫪:馬棚、馬廄 12 不以千里稱也:意思是不以千里馬著稱,即人們并不認識這是千里馬。 以:憑借 稱:著稱 13 馬之千里者:之,定語后置的標志。 14一食:吃一頓。食,吃。 15 或:有時,或許 16 能:可以 17 盡:全,這里作動詞用,是“吃盡”的意思。 18 粟(sù):本指小米,也泛指糧食。 19 石(dàn),容量單位,十斗為一石。 20 其:指千里馬,代詞。 21 是:這樣,指示代詞。 22 能:才能。 23 外見:表現在外面 見:通“現”,表現;顯現。 24 且:猶,尚且。 25 欲:想要。 26 等:等同,一樣。 27 不可得:做不到。 28 得:能,表示客觀條件允許。 29 安:怎么,哪里,疑問代詞。 30 策之:鞭打馬。策:馬鞭子,引申為鞭打,這里指鞭策,駕馭。 31 之:代詞,指千里馬。 32 以其道:按照(驅使千里馬的)正確的方法。(以:用) 33 道:正確的方法。 34 食之:食,通“飼”,喂。 35 盡其材:竭盡它的才能。這里指喂飽馬,使它日行千里的能力充分發揮出來。 36 材:通“ 才 ”,才能。 37 鳴:馬叫, 38 奴隸人之手:馬夫的手中,之:的. 39 通其意:通曉它的意思。 40 臨:面對 41 嗚呼:表示驚嘆,相當于“唉”。 42 其(1):難道,表反問語氣。 43 其(2):恐怕,表肯定語氣。 44 邪:通“ 耶 ”,表示疑問的語氣詞。 45 知:懂得。 46 美:才能,長處。
1、教師范讀(目的是讓學生感受語氣,初步感知大意。)
2、學生齊讀(目是讓學生熟悉文句,進一步感知大意。)
3、學生思讀,討論理解
。1)教師引語及提問:同學們以同桌為小組,結合課文注釋讀課文理解文意,找出作者在文中提出觀點,看哪小組同學完成得又快又準確?(巡視備問)。(大屏幕顯示)
明確:作者在課文第一段首先提出論題:世有伯樂,然后有千里馬。接著提出自己觀點:因“伯樂不常有”,“雖有名馬”卻“不以千里稱也”是不可避免的。(即“千里馬”常被埋沒。)
。2)教師引語及提問:同學們說說論題中“伯樂”與“千里馬”是什么關系?
明確:“伯樂”決定著“千里馬”的命運, “千里馬”依靠 “伯樂”生存。
。3)教師引語及提問:明白了論題中兩者的關系,也找到了作者的觀點,同學們繼續以同桌為小組讀課文第二段,想一想,作者是怎樣論述自己的觀點的?
明確:作者舉例論述了“千里馬”被埋沒。作者認為,“千里馬”沒能表現出日行千里的才能,原因在于“食馬者”不知馬,因為他只用對待普通馬的方式喂養千里馬,千里馬因“食不飽,力不足”,才能才被埋沒。由此可知,“食馬者”平庸淺薄。流露出作者的譴責之意。
(4)教師引語及提問:同學們,我們已經明白了“千里馬”被埋沒的原因是“食馬者”的無知,F在,我們把第三段齊讀一遍,想一想,作者又作了怎樣的.論述?
明確:作者在這一段還是繼續寫了“食馬者”不知馬的表現,而且還刻畫了一個特寫鏡頭——“食馬者”“執策而臨之,曰:‘天下無馬!’”更進一步地指出:“千里馬”被埋沒是由“食馬者”的不知馬造成的。在這個鏡頭中,我們可以看到,“食馬者”的不知馬簡直到了讓人難以接受的地步,他不只平庸淺薄,還狂妄無恥!作者再也控制不住自己了,于是發出質問:“其真無馬邪?”同時還作了肯定的回答:“其真不知馬也。”表達了作者對“食馬者”“不知馬”的強烈憤慨。
(5)教師引語及提問:第二、三段都是論述“千里馬”被埋沒的原因是由“食馬者”“不知馬”造成的,這些內容是否重復了?
明確:沒有。第二段是從千里馬的角度論述的,而第三段是從“食馬者”的角度論述的。
(6)教師引語及提問:誰能說說課文的思路是怎樣的?
明確:先提出觀點,“千里馬”!安灰郧Ю锓Q也”,指出其命運的悲哀;接著從從千里馬的角度論述的“千里馬”被埋沒的原因是由“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最后,又從“食馬者”的角度論述“千里馬”被埋沒的原因,同時,斥責了食馬者的愚妄,并以“其真不知馬也”歸結全文主旨,表達了作者對“食馬者”“不知馬”的強烈憤慨。
4.學生齊讀
目的是加深對課文的理解。
四、綜合理解
討論理解下列問題:
1.課文通篇不離千里馬,是否只是就“馬”說“馬”?(大屏幕顯示)
明確:不是。文章借千里馬難遇伯樂最終被埋沒的現象,揭露了埋沒人才的社會現狀。
2.文中“伯樂”“千里馬”“食馬者”各比喻什么樣的人?
明確:“伯樂”比喻善于發現人才的賢士,“千里馬”比喻人才,“食馬者”比喻摧殘人才愚妄淺薄的統治者。
3.本文通過千里馬的遭遇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大屏幕顯示)
明確:本文通過千里馬的遭遇,闡述了封建社會人才被埋沒摧殘的原因,表達了作者對封建統治者埋沒摧殘人才的強烈憤慨和懷才不遇的思想。
五、課堂總結
由于時間關系,我們今天的學習之旅只能到此為止了,請同學們利用課外時間把這篇課文背誦下來。在這即將分別的時刻,我祝愿大家,在未來的學習中收獲多多、快樂多多!
語文教案《馬說》 篇5
一、說教材
《馬說》就是采用了“托物寓意”的寫法,論述的是識別和選拔人才的問題,但通篇無一字談到人才。作者將人才比做“千里馬”,將愚妄淺薄的'統治者比做“食馬者”,集中闡述了封建社會中人才被埋沒的原因,抒發了懷才不遇、有志難申的知識分子的憤懣與不平之情,對不能知人善任的昏庸的統治階級進行了嘲諷和鞭撻,巧妙地發揮了針砭時弊的作用。
本課是一篇文言文,又采用了托物寓意的含蓄寫法,因此安排兩課時,我今天講的是第二課時。
二、說教學目標
1、根據本文的寫作特點和單元主題,本課的知識與能力目標確定為理解本文所寓含的深刻道理,學習托物寓意以事喻理的議論方法。
2、根據新課程的基本理念,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本課的過程與方法目標確定為通過編導、表演、討論培養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3、根據本課思想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才觀。
三、說教學重難點
對課文寓意的理解既是本課教學的重點也是難點,這是由它的寫作特點,以及學生不了解封建人才選拔制度決定的。
四、說教法學法
1、因為本課題旨較含蓄,宜用啟發誘導的教法。
2、指導學生在學習中遵循由感性到理性的認知規律進行合作、探究和討論。
五、說程序
。ㄒ唬┮运慕M賽背課文的方式檢查復習情況。
。ǘ┎潘嚤硌荨胄抡n
以伯樂相馬的故事和本文內容為創作原形,由三位同學分別飾演伯樂、千里馬和食馬者,讓他們在表演中充分展示食馬者的愚妄、千里馬的悲慘命運和伯樂的慧眼識英才。
。ㄈ┯浾咴L談
飾演千里馬、食馬者的兩位同學以及導演和個別觀眾接受老師的采訪。
1、訪千里馬
、倌阍趺蠢斫忭n愈“世有伯樂,然后有千里馬”的觀點?(板書)
伯樂對千里馬的命運起決定作用。
、诘诙䝼問題是你被埋沒的最直接原因是什么?
吃不飽,沒有力氣。用韓愈的話是“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現”
③第三個問題是你被埋沒的最根本原因是什么?
你可以向現場同學求助,愿意幫助的同學請舉手。
伯樂不常有,食馬者愚妄。
2、訪食馬者
大家都說你這個馬夫很無知,請你談談你是通過哪些動作行為和語言來表現食馬者的愚妄。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執策而臨之曰:“天下無馬。”
3、訪導演
韓愈寫作的目的只是為了討論千里馬問題嗎?
嘲諷愚妄淺薄的統治者,抒發懷才不遇的憤慨。
(四)課堂延伸
你認為韓愈的觀點在當今社會是否還有意義,請以《假如我是千里馬》為題小組討論后,談談各人的看法。
六、說板書
通過這個板書讓學生形象的理解何謂托物寓意。
語文教案《馬說》 篇6
馬說
教學目的
1.了解作者對古代封建統治者壓抑摧殘人材的憤慨之情。
2,了解托物寓意,以事喻理的議論方法。
教學重難點
托物寓意,以事喻理是本文議論的一大特色。這種寫法的顯著特點是寓深刻思想干具體事 物或形象中。
課時安排
l課時。
教學步驟
1.簡介文體及作者。
“說”(見前文)
韓愈(公元768-824年),唐代文學家、思想家,字退之,河南河陽(今河南孟縣)人,是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著有《昌黎先生集》(亦稱《韓昌黎集》)。
2.閱讀課下注釋,給下列加點字注音并理解詞語意思。
駢( )死于槽櫪( )之間
駢死:駢,兩馬并駕。駢死意為并列而死。
、诓琶啦煌庖姡
外見:從外表上顯現出來。
、凼常 )之不能盡其材(食,同“飼”)
3.教師范讀全文。
4 學生朗讀課文。
5閱讀課文并思考:
①課文的中心與層次
中心:借古代伯樂和平里馬的故事,以喻封建統治者不識人才,甚至摧殘、壓抑人才,也表現了作者的憤慨之情。
層次:
第一層(第1段)說明伯樂對手里馬命運的決定作用;
第二層(第2段)揭示千里馬被埋沒的根本原因;
第三層(第3段)總結全文。表現作者對封建統治者摧殘人才的憤慨之情。
6重點朗讀第3段,再次體會作者的感情。
7.課堂練習:
閱讀課后練習,完成練習三。
8課外練習:背誦全文。
[補充資料〕
l.譯文
世間有了伯樂,然后才會有千里馬。千里馬經常有,可是伯樂卻不會經常有。所以即使是雄健的馬,也只能在仆役的手下受屈辱,和普通的馬一起死在馬廄里,不會獲得千里馬的稱號。
日行千里的馬,一頓或許能吃下一石糧食。喂馬的人不懂得要根據它目行千里的本領來喂養它。(所以)這樣的馬,雖然有日行千里的才能,卻吃不飽,力氣不足,它的才能和美好的素質也就表現不出來,想要跟普通的馬相等尚且辦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目行千里呢?
鞭策它,不按正確的方法,喂養又不能使它充分發揮自己的才能,聽它嘶叫卻不懂得它的意思,(只是)拿著鞭子站在它跟前說:“天下沒有千里馬!”唉!難道果真沒有千里馬嗎?其實是(他們)真不識得千里馬啊!
2.課文分析
“說”,是古代的一種議論體裁,大多是以華麗的言辭陳述作者對某個問題的見解,跟現在的雜文大致相近。
這篇說,帶有寓言的色彩。文章的首句“世有伯樂,然后有千里馬”是全文立意之所在。這個意思是從古代關于伯樂和千里馬的故事中生發出來的,卻又表現了作者的獨特見地。文章以千里馬比喻有才能的人,以伯樂比喻圣明的君王,借千里馬的被埋沒揭露封建統治者埋沒人才的現象,也表達作者懷才不遇的憤意。
全文分三段。
第一段,說明伯樂對千里馬命運的決定作用。
一開篇就奇峰突起,發人之所未發,以“世有伯樂,然后有千里馬”點明全文主旨。這句話還包含著一個反題,即“無伯樂,則無手里馬”,說明千里馬的命運對伯樂的依賴關系。換句話說,就是除伯樂而外沒有人能識別千里馬;既然如此,千里馬的命運就決定于是否有伯樂來發現它了。而實際的情形是:“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所以千里馬的悲慘命運簡直是具有必然性的了。接著就用“辱于奴隸人之手,驕死于槽櫪之間”,具體地描繪了它的可悲的遭遇。字里行間充滿了作者的痛惜之情。
第二段,揭示千里馬被埋沒的根本原因。
千里馬被埋沒的直接原因是:“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但文章先不點出,而從千里馬的食量說起!耙皇郴虮M粟一石”,是夸張的說法,突出地表明千里馬的食量大大超過普通馬。而這一點,決非那些“食馬者”所能知,他們只是按照普通馬的食量來喂養文。所以“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的原因又是在“不知其能手里而食”這一點上!安恢保@正是問題的要害。點出這個要害之后,先以“是馬也”一頓,再以“雖有千里之能”作低回之勢,然后步步緊逼,歷數這種“不知”所造成的惡果,到段末再用反法句“安求其能千里也”,把作者對“食馬者”的無知的憤怒譴責的感情發展到高潮。這是從反面證明“世有伯樂,然后有千里馬”的道理。
第三段,對執策者的“不知馬”進行辛辣的嘲諷。
先用揭露矛盾的方法刻畫執策者的形象:以“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緊承上文,全面地總結了這種人“不知馬”的表現,又以他們在千里馬跟前的狂妄宣稱作對照,生動地揭示了這種人的愚蠢和荒唐。后發感慨:以“其真無馬邪”承上文“天下無馬”,表示作者對執策者反法,同時為下旬蓄勢,由此再用“其真不知馬也”結住全文,更有力地表達了作者的痛切之感。
本文采用“托物寓意”的寫法。文章論述的是識別人才的問題,但通篇沒有一句話直接提到人才。作者認為對有才能的人必須尊之以高爵,養之以厚祿,任之以重權,這樣他們才能施展自己的才干。他的這些主張,是通過對千里馬的“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的境遇的描述表現出來的。對封建社會中統治者有眼不識英雄和人才埋沒的現象,則分別用“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和“抵辱干奴隸人之手,驕死于槽權之間”作了形象的概括,寄寓了作者很深的感慨。文字生動活潑,富有感染力和說服力。
本文篇幅雖短,中心卻十分突出。全文圍繞著“不知馬”這個中心,反復進行論述。文中連用十一個“不”字。開始說“伯樂不常有”,歸結到千里馬之“不以千里稱”;中間由食馬者的“不知”說到千里馬的“食不飽,力不足,才美術外見,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最后更以“不以”“不能”來痛斥執策者的無知,并由此導出全文的結句“其真不知馬也”,點明了中心。
3.作者介紹
韓愈(768-824),唐代文學家、哲學家,字退之,河南河陽(今河南省孟縣西)人。早孤,由嫂撫養。貞元進士。貞元十九年(803年),在擔任監察御史期間,因天旱人饑,上書言京包百姓窮困,請求緩征搖役租稅,被貶為陽山(今廣東省陽山縣)令。效還后曾任國子博士、邢部侍郎等職。唐憲宗元和十四年(819年),因上表諫迎佛骨,幾乎招來殺身之禍,后被貶為潮州(今屬廣東。┐淌贰I膺后任吏部詩郎,曾權京兆尹。卒溢”文”。
韓愈在政治上反對藩鎮割據,思想上尊儒排佛。他和柳宗元同為古文運動的倡導者,反對六朝以來的驕偶文風,提倡散體,其散文在繼承先秦兩漢古文的基礎上,加以創新和發展,舊時列為“唐宋八大家”之首。有《昌黎先生集》。
這篇《馬說》大約作于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795-800)間。其時他曾三次上書宰相求擺用,未被采納,后來又相繼依附于宣武節度使董晉、武寧節度使張封建幕下,郁郁不得志,再加上當時好佞當權,政治黑暗,有才能之士不受重視,所以有叫e樂不常有”之嘆。
4.關于伯樂和平里馬
伯樂本來是神話中掌管天馬的星名。春秋時秦人孫陽因為善于相馬,世上就稱他為伯樂。《戰國策·楚策四》中有一段文字記載伯樂和千里馬的故事,原文如下:
夫驥(千里馬)之齒至(年老)矣,服(拉)鹽車而上太行,蹄申(伸)膝折,尾湛(沉)胕(腳背)潰,漉(馬口鼻中流出的白沫)頭灑地,白汗交流,中阪(山坡)遷延(步履艱難),負轅不能上。伯樂道(遇)之,下車轅而哭之,解紵(苧麻織成的布)衣以冪(覆蓋)之。驥于是俛(俯)而噴,仰而鳴,聲達于天,若金石者,何也?彼見伯樂之知己也。
語文教案《馬說》 篇7
一、作者及寫作背景
《馬說》大約作于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間(795-800)。其時,韓愈初登仕途,很不得志。曾三次上書宰相求擢用,“而志不得通”;“足三及門,而閽人(守門人)辭焉”。盡管如此,他仍然聲明自己“有憂天下之心”,不會遁跡山林。后相繼依附于宣武節度使董晉、武寧節度使張建封幕下,郁郁不樂,所以有“伯樂不常有”之嘆。
跟《馬說》同期的作品還有《龍說》(即《雜說一》)。文章以龍喻圣君,以云喻賢臣,借“龍噓氣成云”,然后“乘是氣,茫洋窮乎玄間(宇宙間)”的傳說,闡明賢臣離不開圣君任用,圣君也離不開賢臣輔佐的道理,可以視為《馬說》的姊妹篇。
二、關于韓愈在文學史上的地位
韓愈在政治上反對藩鎮割據,思想上尊儒排佛。力反六朝以來的駢偶文風,提倡散體,與柳宗元同為古文運動的倡導者。他的散文,在繼承先秦兩漢古文的基礎上加以創新和發展,氣勢雄健,舊時列為“唐宋八大家”之首。
韓愈,字退之,唐代文學家。唐宋八大家:韓愈、柳宗元、蘇洵、蘇軾、蘇轍、歐陽修、王安石、曾鞏
語文教案《馬說》 篇8
教學設計(A)
1.疏通文意,理解文章蘊含的寓意。
2掌握常用文言實詞、虛詞的用法及句式結構。
3.指導朗讀。
一、導入 新課
在古代,由于受腐朽的選拔體制所約束,有許多人因才華得不到施展而寫下許多直
抒胸臆的詩文,我們今天就來學習其中最著名的一篇——《馬說》。
二、釋題及作者簡介
1.說,是古代的一種文體,用以陳述作者對社會上某些問題的觀點,寫法靈活,跟
現代的雜文大體相近。
2.韓愈,字退之,唐代文學家,散文尤其著名,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譽,有《昌黎
先生文集》。
三、分析課文
1.教師范讀。
2.正音。
樂( 祇( )駢 )槽櫪( )辱( 食( )
食 馬者策( )見( )邪( )石( )粟( )
3.(1)分析課文第一段。
提問:結合課文注解,翻譯第一段并找出難懂的詞語。
實詞:千里馬——日行千里的馬,本文指人才伯樂——擅長相馬之人,本文指識
別人才的人辱——辱沒驕——一同槽流——喂牲口用的食器稱——著稱
虛詞:而——表轉折,但是故——因此于——在之——結構助詞,的以
——憑借雖——即使。
教師翻譯(略)
提問:第一段文字說明了什么?
伯樂對千里馬的決定作用。
提問:是不是世上先有伯樂,然后才有千里馬呢?
是,強調伯樂能識馬,如果不被伯樂識別,千里馬就會被埋沒。
齊讀第一段。
。2)分析第二段。
提出重點字詞,疏通文意。
實詞:一食——吃一頓食馬者——通“飼”,喂才美——才能,美好的素質外
見——表現在外面,“見”通“現”等——等同,一樣!胀ǖ
虛詞:或——有時其——代“千里馬”是——這種,作代詞不知其能千里而食
也——能夠千里之能——能力安求其能千里也——能夠安——怎么
提問:第二段說明了什么?
分析千里馬被埋沒的原因,進一步說明,千里馬沒有遇到伯樂,無法施展才華。
提問:文中哪些句子可以體現千里馬不能日行千里的原因?
“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
女生齊讀第二段。
。3)分析第三段。
找出重點字詞,疏通文意。
實詞:策之——用鞭子打 執策——馬鞭子 道——方法,正確的方法。盡——
竭盡材——通“才”,才能 鳴——鳴叫通——通曉 執——拿著 臨——面對 知
——識別,了解
虛詞:策之——作代詞,代千里馬以——按照鳴之——助詞,無意義。
翻譯全段。
提問:第三段主要內容是什么?
不是天下無千里馬,而是不識馬。
提問:本段中通過哪些語言來體現食馬者的淺薄愚妄?
“策之不以其道…。天下無馬”’
提問:本段中哪句話點明了全文的中心?
“其真不知馬也”這個結句,點明了中心。
散讀第三段。
。4)全班齊讀。
提問:本文通篇不離千里馬,難道只是說“馬”嗎?
借千里馬難遇伯樂,最終被埋沒,對埋沒人才的現狀作了揭露。
提問:本文通過描寫千里馬的遭遇,表達韓愈怎樣的思想?
表達作者懷才不遇,有志難酬的憤接心情。
提問:本文中“伯樂”“千里馬”各比喻了什么樣的人?
伯樂即善于識別人才的統治者。千里馬即人才。
四、全班齊讀,并背誦
板書設計 :
馬說
韓愈
論點:世有伯樂,然后有千里馬
祇辱于奴隸人之手,駢死于槽櫪之間。
遭遇(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
主旨:其真不知馬也。
語文教案《馬說》 篇9
一、自主學習。
。ㄒ唬┗A達標:
1、作者作品介紹。
《馬說》選自___________,作者___________,字___________,___________代著名文學家。他與柳宗元共倡古文,并稱“___________”,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之一
2、文體、背景介紹。
說,是古代的一種文體,可記敘,也可議論,都是為了說明一個道理。用以陳述作者對社會上某些問題的觀點,寫法靈活,相當于現代的雜文或雜感。初一學過的_______________就屬這一文體。
寫作背景:韓愈不僅是千里馬,而且是極為出色、千年一遇的千里馬:25歲中進士,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稱譽,位列“唐宋八大家”之首,是古文運動的倡導者之一,著有《馬說》、《師說》等經典詩文。但又是一匹不得志的千里馬:本文寫于韓愈初登仕途之時,他曾三次上書宰相求擢用,但始終未被采納,只得相繼依附于節度使幕下,郁郁寡歡。他一生多次被貶,縱有“憂天下之心”,卻無施展之處。
3、字音、字形、詞語
。1)讀準下列加點字的讀音。
伯樂駢死槽櫪相馬
粟外見食馬
。2).借助詞典、書下注釋及有關參考資料,解釋下列劃線的重點詞語。
、俟孰m有名馬,祇辱于奴隸人之手
②駢死于槽櫪之間
、垴R之千里者,一食或盡粟一石
、苁邱R也,雖有千里之能
、莅睬笃淠芮Ю镆
、薏咧灰云涞溃持荒鼙M其材
、邎滩叨R之
。ǘ┏踝x感知:這篇文章作者為什么要對“馬”進行這么深入思考呢?
二、合作探究。
活動一:誦讀。(抓住兩個字“語氣”)
1、用句子內部的停頓來表達語氣。
、賹W生試讀。
、诶蠋煼蹲x或放錄音。(學生在文中做標記。)
強調點撥:“食(sì)馬者”“食之不能盡其材”“食”的讀音______。劃出停頓:“才美不外見”;“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
、蹖W生朗讀。
2、通過句中關鍵的詞語來表達語氣。(文中用了很多“不”字,同學們數數有多少個?)
①點撥:朗讀《馬說》,就要把“不”字讀好,它表現了作者的不平,表現了千里馬的遭遇,表現了作者的憤慨。下面就在掌握停頓的基礎上,通過讀好課文中的關鍵詞語來表達文章的語氣。讀的時候,一定要做到慢一點讀,要旁若無人地大聲朗讀。
、趯W生朗讀(多種形式朗讀)。
3、通過句末的嘆詞──三個“也”字來體會文章的語氣。
①老師范讀。
點撥:“祗辱于奴隸人之手不以千里稱也”(讀出惋惜的意味)
“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表現出不平的語氣)
“嗚呼!其真無馬耶?其真不知馬也!”(讀出作者憤慨的語氣)
、趯W生自由朗讀。(多種形式讀)
4、要學會表現精段里的語氣。(排比語氣,對食馬者嘴臉的勾畫,作者的憤慨。)
老師范讀點撥,學生自由朗讀。
5、學生演讀全文。
活動二:積累。
1、聽記積累。(聽老師講解并記錄)
奴隸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其真無馬耶”,“其真不知馬也”中的兩個“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馬說”的`“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馬之千里者”的“之”____________“不以千里稱也”的“以”字,_______________;“故雖有名馬”的“雖”__________________;“是馬也,雖有千里之能”的“是”_____________;“且欲與常馬等”中的“等”________________;“安求其能千里也”的“安”__________________。
2、辨析積累:(文言文中有很多的詞是反復地用,有的時候就表現出同形但意義不同的情況,我們稱之為一詞多義。)
每個人找一組這樣的詞,字是一樣的,如“之”,“其”等,但是它們的意義不同。小組合作尋找。)
3、翻譯積累:對著課文把它用說話的方式譯說一遍,把它講成白話文。
4、背誦積累。(指導背誦課文)
活動三:主題探究,歸納寫法。(結合寫作背景)
、佟扒Ю锺R”“伯樂”“食馬者”在文中各有什么比喻義?
千里馬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食馬者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伯樂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诒疚挠昧耸裁磳懽魇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郾磉_了作者什么感情?
三、拓展延伸。
1、人才是第一生產力,當今社會需要怎樣的人才?怎樣做到多出人才,人盡其才?(要求說話要觀點明確,有理有據。)
2、對比閱讀。(16分)
馬說(韓愈)
世有伯樂,然后有千里馬。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故雖有名馬,祇辱于奴隸人之手,駢死于槽櫪之間,不以千里稱也。
馬之千里者,一食或盡粟一石。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馬也,雖有千里之能,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執策而臨之,曰:“天下無馬!”嗚呼!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
千里之馬
臣聞古之君人,有以千金求千里馬者,三年不能得。涓人①言于君曰:“請求之!本仓。三月得千里馬。馬已死,買其首五百金,反以報君。君大怒曰:“所求者生馬,安事死馬②而捐③五百金!”涓人對曰:“死馬且買之五百金,況生馬乎?天下必以王為能市馬。馬今至矣!”于是不能期年,千里之馬至者三。
注釋:①涓人:宮中主管灑掃清潔的人。②安事死馬:要死馬做什么。③捐:白白費掉。
1、給下面句中加點的字注音。(2分)
。1)駢死于槽櫪之間(2)一食或盡粟一石
2、解釋下面句中劃線詞的意思。(7分)
。1)策之不以其道___________________執策而臨之____________
。2)馬已死,買其首五百金,反以報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買其首五百金。____________
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_____________
其真無馬邪?____________
其真不知馬也。________________
3、把下面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4分)
。1)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死馬且買之五百金,況生馬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托物寓意是古人的常用寫法!恶R說》一文,作者以“千里馬”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以“食馬者”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5、《馬說》與《千里之馬》兩文中“千里馬”的命運截然不同,請簡答它們的不同之處。(2分)
四、布置作業。(根據學生基礎選做)
1、默寫:(用文章原句填空)(1)本文的觀點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寫出千里馬悲慘遭遇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千里馬被埋沒的根本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千里馬被埋沒的直接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食馬者不知馬的具體表現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貫穿全文的中心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試著用托物寓意的寫法寫一篇小文章。(可以試用文言表達。)
五、板書設計。
馬說韓愈
辱、駢死(悲慘命運)
世有伯樂,然后有千里馬食不包(直接原因)嘲諷淺薄愚妄的統治者,
不知馬(根本原因)抒發懷才不遇的感慨。
托物寓意
自主檢測:2答案
1、(1)pián(2)sù(2分)
2、(1)鞭打(用鞭子打,驅使)(2)同“返”(返回)(2分)
3、(1)難道真的沒有千里馬嗎?恐怕是真不認識千里馬吧!
(2)死馬尚且花五百金購買,何況活馬呢?(4分)
4、人才愚妄淺薄的統治者(2分)
5、《馬說》中的“千里馬”因為不能得到統治者的賞識、任用,最終不能“以千里稱”!肚Ю镏R》中的“千里馬”因為君主渴求并能夠采納正確的建議,而得以脫穎而出。(意思接近即可)(2分)
語文教案《馬說》 篇10
一、說教材
《馬說》采用了托物寓意的寫法,論述的是識別和選拔人才的問題,但通篇無一字談到人才。作者將人才比做千里馬,將愚妄淺薄的統治者比做食馬者,集中闡述了封建社會中人才被埋沒的原因,抒發了懷才不遇、
有志難申的知識分子的憤懣與不平之情,對不能知人善任的昏庸的統治階級進行了嘲諷和鞭撻,巧妙地發揮了針砭時弊的作用。
二、說目標
根據教材和中考復習的需要,設計了以下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熟練背誦,準確默寫課文;積累文學常識及重點文言詞句;理解課文內容、主旨及寫作手法;反復練習,提升能力。
2、過程與方法:自主學習,教師點撥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讓學生樹立正確的人才觀,在當今社會能夠充分展示自己,實現人生價值。
三、說重點
掌握重點的字詞以及文章內容。
四、說難點
理解課文內容、主旨及寫作手法;
五、說教學過程
。ㄒ唬、引入
。ǘ⒈衬
1、 出示要求:
準確流暢地背誦全文
準確無誤地按要求默寫
2、自由背誦—→同桌檢測—→指名背誦—→齊誦
3、默寫全文并按要求畫出下列句子:
、傥闹忻鑼懬Ю锺R悲慘遭遇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
、跇O寫“食馬者”愚昧無知(“不知馬”的具體表現)的排比句是________
、矍Ю锺R被埋沒的直接原因是___________根本原因(文章論點)是_________________
④貫穿全文的中心句是_________
(三)、積 累
1、出示要求:
積累相關文學常識
積累本課重要的文言詞句
2、 學生自行梳理總結
3、檢測
4、師補充文學常識
、訇P于“說”
“說”是古代的一種文體用以陳述作者對某些問題的看法,雖是議論文體,卻講究文采。
、陉P于韓愈
韓 愈:唐代文學家、哲學家,字退之,河南河陽(今河南省孟州市)人,自稱郡望昌黎世稱韓昌黎,謚號“文”,又稱韓文公。在文學成就上,同柳宗元齊名,稱為“韓柳”。他是唐代古文運動的倡導者,世稱其“文起八代之衰”,
是唐宋八大家之首!恶R說》選自韓愈的《雜說》。
5、檢測對文言詞句的理解:
⑴找出并解釋下列句中的通假字
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才美不外見
食之不能盡其材 其真無馬邪
、埔辉~多義(理解下列加點詞語的意思)
一食或盡粟一石 食之不能盡其材
其真無馬邪 其真不知馬也
策之不以其道 執策而臨之
安求其能千里也 雖有千里之能
、抢斫庵匾难栽~語
一食或盡粟一石 執策而臨之
是馬也,雖有千里之能 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
故雖有名馬 安求其能千里也
。ㄋ模、理解
1、自行梳理課文主要知識點。
提示:可分別從課文內容、文章結構、表現主題、寫作手法等角度說說你對課文內容的理解。
2、檢測:
生口頭展示梳理的知識點
師小結
、艑懛ㄅc主題
文章采用托物寓意的寫法,以千里馬不遇伯樂,比喻賢才難遇明主。諷刺了封建統治者不識人才、不重人才、摧殘人才的愚昧和昏庸,表達了作者懷才不遇,壯志難酬的憤懣之情。
、平Y構特點
正面提出問題并反面展開議論→→千里馬被埋沒的原因→→強烈的譴責,辛辣的嘲諷。以“伯樂不常有”開始,中間以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千里馬“才美不外見”寫食馬者的無知及其造成的惡果,
然后對食馬者的無知進行痛斥,最后歸結出“其真不知馬也!”這一貫穿全文的中心句。
(五)、練 習
1. 本文作者是我國唐代文學家_________。
2、本文用托物寓意的寫法,把_____比作千里馬,把_____________比作食馬者,反映了古代統治者_________、________的社會現象,表達了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的憤懣之情。
3、千里馬是客觀存在的,可文中為什么說“世有伯樂,然后有千里馬”?
4、根據文意,說說應該怎樣正確對待“千里馬”及人才?
5、如果你是一匹“千里馬”,而尚未被“伯樂”發現,你該怎么做?
語文教案《馬說》 篇11
《馬說》是唐代文學家韓愈的一篇借物寓意的雜文,屬論說文體,原為韓愈所作《韓愈文選》中《雜說》的第四篇,“馬說”這個標題為后人所加。雜文馬說優秀教案,我們來看看下文。
教學目標
1、掌握重要的文言實詞虛詞。
2、能正確翻譯文言語句。
3、學習本文托物寓意的寫法。
4、正確把握本文的主旨。
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1、掌握重要的文言實詞虛詞。
2、能正確翻譯文言語句。
3、學習本文托物寓意的寫法。
難點:正確把握本文的主旨。
教學時數 兩課時
教學方法
自學加點撥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1、能正確把握文中詞語的讀音。
2、掌握重要的文言實詞虛詞。
3、能正確翻譯文言語句。
教學步驟
一、導入
請同學們說說有關馬的成語,(一馬當先、-躍馬揚鞭、天馬行空、千軍萬馬、馬到成功、馬不停蹄、老馬識途、車水馬龍------)從這些成語中,我們不難看出,從古至今,人們都喜歡馬,對馬的印象非常好。唐代文學家韓愈就寫過一篇有關馬的文章,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這篇文章。
二、板書課題并釋題
說,是古代一種議論體裁,在某種程度上與現代雜文或雜感相似。可以記事,也可以發表議論,都是為了說明一個道理。其主要特點是一事一議,要求作者寫出對社會生活中某個問題的深刻見解或對某種現象的看法。
三、簡介作者及寫作背景
韓愈 (768~824)字退之,南陽 (現在河南南陽縣)人,自謂郡望昌黎,世稱韓昌黎。父母早亡,由嫂撫養。卒謚“文”,又世稱韓文公。韓愈是唐代著名散文家、詩人,與柳宗元同為“古文運動”的倡導者,列“唐宋八大家”之首,著有《昌黎先生文集》。韓愈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譽。
這篇《馬說》大約作于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間。這時,韓愈初登仕途,很不得志。他曾三次上書宰相求擢用。很可惜有“憂天下之心”的他,終未被采納。后來又相繼依附于一些節度使幕下,郁郁不得志,再加上當時奸佞當權,政治黑暗,有才能之士不受重視,所以他有“伯樂不常有”之嘆。
四、自學課文
1、要求學生借助書下注釋、工具書和已有的文言知識理解文中實詞虛詞的意思,嘗試著翻譯文言語句。
2、將自學中碰到的問題在小組中討論解決。
3、將小組中不能解決的問題羅列,留待集體解決。
五、集中解疑
六、檢查自學情況
1、 給下列加點字注音
世有伯樂(lè),然后有千里馬
駢(pián)死于槽櫪(cáolì)之間
一食(shí)或盡粟一石 這里的“食”是“吃”的意思,所以讀(shí)。
食(sì)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sì)也 這里的“食”同“飼”,喂養的意思,所以讀(sì)
食(shí)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xiàn) 這里的“食”是“吃”的意思,所以讀(shí);這里的“見”同“現”,顯現的意思, 所以讀(xiàn)。
2、 解釋下列加點的詞語
只辱于奴隸人之手 (馬夫)
一食或盡粟一石 (有時) (本指小米,這里泛指糧食)
是馬也,雖有千里之能 (這,這樣的)
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 (猶,尚且) (等同,一樣)
安求其能千里也 (怎么,哪里)
策之不以其道 (方法)
執策而臨之 (握,拿) (面對著)
3、 辨析下列各句中加點詞的意思
一食或盡粟一石 (吃)
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喂養)
食不飽 (吃)
食之不能盡其材 (喂養)
不以千里稱也 (用,拿)
策之不以其道 (按)
雖有千里之能 (的)
執策而臨之 (代千里馬)
鳴之而不能通其意 (音節助詞,無義)
馬之千里者 (定語后置的標志)
安求其能千里也 (代千里馬)
其真無馬耶 (難道)
其真不知馬也 (恐怕)
策之不以其道 (驅使)
執策而臨之 (鞭子)
策勛十二轉 (記載)
雖有千里之能 (雖然)
故雖有名馬 (即使)
一食或盡粟一石 (吃完)
食之不能盡其材 (使----盡)
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 (轉折連詞,卻)
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順承連詞,來)
4、 翻譯句子
、偈烙胁畼,然后有千里馬。
、谇Ю锺R常有,而伯樂不常有。
、酃孰m有名馬,只辱于奴隸人之手,駢死于槽櫪之間,不以千里稱也。
④馬之千里者,一食或盡粟一石。
、菔绸R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⑥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卟咧灰云涞溃持荒鼙M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
、嗥湔鏌o馬耶?其真不知馬也。
七、布置作業
思考書后探究●練習第一題。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1、學習本文托物寓意的寫法。
2、正確把握本文的主旨。
教學步驟
一、復習導入
二、研讀課文
(一)朗讀課文第一段并思考問題
1、文章一開頭,作者是如何闡述“伯樂”和“千里馬” 之間的關系的?
世有伯樂,然后有千里馬。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
2、作者認為“世有伯樂,然后有千里馬”,你們認為到底是先有千里馬,還是先有伯樂呢,為什么?
先有馬,再有對馬的認識,就一般馬而言應該是這樣的。然而對千里馬來說,情形便有所不同。如果不能把他從普通的馬群中識別出來,只是一般對待,發揮不出它的特長來,那就等于它不是千里馬,識別就成為前提了。
3、沒有遇見伯樂,千里馬的命運會如何?
只辱于奴隸人之手,駢死于槽櫪之間,不以千里稱也。
(二)朗讀課文第二段并思考問題
1、作為千里馬與普通馬有什么不同?
馬之千里者,一食或盡粟一石
2、食馬者能注意這一點并區別對待嗎?
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3、千里馬的才能為何被埋沒?其根本原因是什么?
“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 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 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三)朗讀課文第三段并思考問題
1、本段中那些語句刻畫了食馬者的淺薄愚妄?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執策而臨之,曰:“天下無馬!”
2、本段中哪句話點明了全文的中心?
“其真不知馬也”這個結句,點明了中心,諷刺揭露了昏庸無能,不能選賢任能而報怨世無人才的統治者。
3、本文通篇寫千里馬,難道韓愈僅僅為馬的不幸而鳴不平嗎?
借千里馬難遇伯樂,最終被埋沒,對埋沒人才的現狀作了揭露。
4、本文通過描寫千里馬的遭遇,表達韓愈怎樣的思想?
表達作者懷才不遇,有志難酬的憤慨心情。
5、本文中“伯樂”“千里馬”“食馬者”各比喻了什么樣的人?
伯樂比喻善于識別人才的統治者;千里馬比喻人才;食馬者比喻不能識別人才的統治者
三、拓展延伸。
天生我才必有用,只可惜韓愈懷才不遇,英雄無用武之地,所以他只能無可奈何的發出了“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的感慨。
1、那么假如你就是一匹千里馬,卻暫時不被重用,你會怎么做呢?
韓愈認為“伯樂”決定了“千里馬”的命運,這固然有一定的道理,但未免絕對。我們要主動地去爭取,像毛遂一樣的自薦,方可把握住自己的命運。
2、那么作為千里馬,你們又想對伯樂說些什么呢?
我相信所有的伯樂一定會尊重教育,尊重人才。讓千里馬能夠物盡其用,人盡其才。愿伯樂們能夠擁有一雙慧眼。.因為世界上不是缺少千里馬,而是缺少發現千里馬的眼
四、小結::
韓愈以良馬喻人才,寫自己知遇之難,是因為它生不逢時,我們有幸生長于新時代,能夠人盡其才,那么我希望大家能夠發出好風憑借力,送我上青云的豪言,天馬行空任我行的壯語。同學們,莫愁前路無知己,我相信只要大家努力,若干年以后,你們一定會站在我面前自豪地說:天下誰人不識我!
五、布置作業
背誦默寫本文。
語文教案《馬說》 篇12
【教材分析】
《馬說》是唐代大文學家韓愈于大約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間作的。其時,韓愈初登仕途,卻一直得不到重用,所以常有“伯樂不常有”之嘆。本文正是以良馬喻人才,通篇采用托物寓意的寫法,對統治者埋沒人才進行了諷刺、針砭和控訴,憤懣不平之情充溢其中。
【教學設想】
想要拉近學生和文言文的距離,教師就應當幫助學生搭建溝通古今語文的橋梁,讓他們自如的往來其間。因此本課的教學結構按照“共鳴”“爭鳴”“一鳴驚人”三個環節設計。在“共鳴”環節學生通過讀的方式體會作者情感,領悟文章寓意;在“爭鳴”環節學生通過辯論方式,學會以辯證的眼光來看待人才和伯樂的關系;在“一鳴驚人”環節中學生通過交流的方式,了解當前社會人才不被埋沒的途徑。
【教學目標】
領悟文章寓意,尋求自我被賞識的途徑。
【重點難點】
1.領悟文章寓意。
2.尋求自我被賞識的途徑。
【教學方法】
朗讀法、開放式討論法、小組合作法
【教學手段】
多媒體課件
【教學課時】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圖片導入
(ppt出示圖片,介紹圖片)
最近有張照片在網上很火,我請大家欣賞一下。照片上的女孩前幾日參加北京電影學院考試,在表演復試中落榜,一時情緒失控,在現場大喊大叫,被網友稱作“咆哮姐”。同學們,你知道她咆哮什么?(學生七嘴八舌說)她喊的是“為什么啊”,言外之意就是我的表演已經很好了,為什么就沒人賞識我呢?那么你們也有這樣不被人賞識的時候嗎?
(學生談自己不被賞識的經歷)
今天我們來學習一篇古文,看它是否說出了你的心聲。(板書課題——馬說)
二、共鳴
文章中有你的影子嗎?
(一)教師范讀課文,學生正音。
(二)學生自由朗讀,尋找身影。
1.千里馬的特征?(可原話,可自己說)
明確:日行千里 一食或盡粟一石
2.千里馬的遭遇?(用文中的話來回答,指導朗讀,突出“也”字的不同語氣)
明確:
“祗辱于奴隸人之手,駢死于槽櫪之間,不以千里稱也”這里的“也”有惋惜意味!笆巢伙,力不足,才美不外現,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這里的“也”有不平的語氣!安咧持Q之……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边@里的“也”有憤慨的語氣。
3.你最痛恨誰?痛恨他什么?
(學生用自己的話回答,疏通文意。然后指導朗讀第三段,讀出憎恨、鄙視的語氣)
第一遍讀: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執策而臨之,曰:“天下無馬!”嗚呼!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
第二遍讀:(你)策之不以其道,(你)食之不能盡其材,(我)鳴之而(你)不能通其意,(你)執策而臨之,曰:“天下無馬!”嗚呼!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
(第二遍讀時注意添加字和最后的感嘆號所起的作用。)
4.誰能拯救千里馬?
屏顯資料:
很久很久以前,有一匹千里馬拉著沉重的鹽車翻越太行山。在羊腸小道上,馬蹄用力掙扎,膝蓋跪屈;尾巴下垂著,皮膚也受了傷;渾身冒汗,汗水淋漓,在山坡上艱難吃力地爬行還是拉不上去。伯樂遇見了,就下了自己的車,挽住千里馬而對它淌眼淚,并脫下自己的麻布衣服覆蓋在千里馬身上。千里馬于是低下頭吐氣,抬起頭來長鳴,嘶叫聲直達云霄。明確:這就是千里馬遇到伯樂的故事。只有伯樂才能拯救千里馬。沒有伯樂,千里馬永無出頭之日。也正如作者所說“世有伯樂,然后有千里馬。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
隔著遙遠的時空,我分明聽到了一聲嘆息。可這嘆息和不平真的僅僅是為了千里馬嗎?
5.《馬說》說誰呢?屏顯資料:
韓愈資料(一):
韓愈資料(二):
①25歲中進士。
、谖钠鸢舜,位列“唐宋八大家”之首。
③有大量詩文作品:《馬說》《師說》《進學解》《早春呈水部張十八員外》……
、苁且淮Z言巨匠,其語句形成成語的有:一視同仁、異曲同工、垂頭喪氣、袖手旁觀、弱肉強食、落井下石、牢不可破、雜亂無章、名存實亡、再接再厲……
⑤留下大量名言: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 業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毀于隨……
明確:看了資料二,同學們你們覺得韓愈是千里馬嗎?(是)那為什么會有和千里馬相似的遭遇呢?因為唐代取士,不僅看考試成績,還要有得力之人的推薦。馬說說誰呢?其實說的就是韓愈自己。讀到這里,我們可以達到的一個共識是這篇文章名義上是在寫馬,其實是寫人。馬中的精品是千里馬(板書:馬──千里馬),人中的精英是人才(板書:人──人才)。作者在其中寄寓了很豐富的情感和意圖。(板書:托物寓意)所以,韓愈借馬的遭遇發的不平之音也就激起了古今許多有才之士的共鳴,同學們不是也從此文中找到了自己的影子嗎?
(三)韓愈,我想對你說……
那么,既然都是同病相憐的人啊,彼此溫暖一下吧。韓愈寫出了大家的心聲,大家也拿起筆給懷才不遇的韓愈寫幾句安慰的話。
(下發紙條,學生寫安慰的話,然后全班交流展示)
三、爭鳴
千里馬和伯樂,誰重要?
(學生自由發表自己的見解,根據學情也可以形成一個小辯論會)
屏顯下圖:
小結:關于千里馬和伯樂的關系,一直是人們感興趣的話題,剛才同學們從不同的角度表達了自己的觀點,展示了良好的口才和思辨能力。伯樂和千里馬究竟是一種怎樣的關系,我覺得這張圖可以很好地詮釋它。兩者應當是各自獨立而又相互依存的關系,少了誰都會失去存在的意義。而黑中的白,白中的黑揭示的是千里馬會成為未來的伯樂,而伯樂曾經也是一匹千里馬。所以當韓愈后來終于成為朝廷命官,由千里馬變成伯樂后,他——
(屏顯資料)
韓愈發現提攜的千里馬有:
李翊在韓愈的推薦下,考中進士。
培養出江西省的第一個狀元
提攜孟郊、張籍、李賀、賈島……
韓愈把孟子的地位提高到了孔子的后面,使他成為一代儒家宗師。
四、一鳴驚人
如果你是千里馬,你想怎樣獲得他人的賞識?
學生討論交流后,出示太極圖。
教師分析:
我找伯樂,是主動;伯樂找我是被動。兩種方案皆可,但是無論如何選擇,要記住的是主動里會有等待,被動里其實暗藏著蠢蠢欲動的心。而兩者都有成功的案例。
屏顯資料:
(學生結合自己的實際,交流獲得他人賞識的途徑。)
五、課堂小結
“文言文”三個字的意思是美好的語言文章。跨越千年,這些文章依然給我們的生活帶來智慧和啟迪。《隆中對》中有
諸葛亮一站成名的秘密;《鄒忌諷齊王納諫》里有怎么說別人才愛聽的技巧;《扁鵲見蔡桓公》里有諱疾忌醫的教訓……這些文
章都是同學們即將要學到的。愛上他們吧,同學們,因為它們是我們民族的根,民族的魂!
六、布置作業
必做題: 仿“陳歐體”,為自己寫一段代言詞。
語文教案《馬說》 篇13
一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馬說》是人教版八年級語文(下)第五單元的第二篇課文.該文是唐代大文學家韓愈于大約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間作的。其時,作者出登仕途.,很不得意,心情郁郁,所以有“伯樂不常有”之嘆.本文正是以良馬喻英雄,謂英雄豪杰只有遇到伯樂,才可發揮才干,否則很可能遭埋沒,極寫知遇之難,寓意委曲深致,文氣矯健挺拔,有尺幅千里之勢。全文寄托了作者的憤懣不平和窮困潦倒之感,并對統治者摧殘人才進行了諷刺和控訴。
新教材入選這篇文章,意在讓學生學習名家名篇,培養學生閱讀古文的能力,理解中國古代文人用文字來書寫懷才不遇壯志難酬的憤懣不平。
二 教學目標及重點、難點的設定
根據新課標提出的“閱讀淺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釋和工具書理解基本內容”,結合本單元的教學和課文自身的特點,本篇文言文的教學目標設定如下:
1. 能正確朗讀課文,疏通文意,積累常見的文言實詞、虛詞,提高閱讀文言文的能力;
2. 使學生了解作者韓愈懷才不遇的情感,理解“大凡物不得其平則鳴”的主題。
3. 明確文章托物言志的寫作手法,理解“伯樂”和“千里馬”的寓意。培養學生對人才的認識。
了解托物寓意的寫法,領悟作者飽滿于字里行間的懷才不遇的憤懣之情。是本課學習的重點。聯系作者的生活經歷,認識封建社會人才被埋沒的根本原因,是學習的難點。
三 教學方法設計
新課標指出 “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思考”。 為了調動學生的情感體驗,我加強了課文的朗讀環節,以語氣作為切入點,采用多種形式的朗讀方法,帶動學生體會文章字里行間蘊含的強烈憤懣不平的感情。
加強積累是提高學生語文素養的重要環節,所以我在本課的教學設計中,采用了開放式討論法、提問法、練習法等等教學方法鞏固學生的文學積累。
四、學法指導:
新課標提出“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對于初中生來說,學法的指導和習慣的培養尤為重要,這是他們走向主體性學習的最根本的途徑。在本課教學中貫穿自學探究,引導學生自學、教會學生學習是我們的目的,只有這樣才能真正提高學生學習語文的能力。為此我設計的學習活動有:
1、借助工具書和注釋,在自己領悟的基礎上與學習伙伴合作疏通文意,提高閱讀文言文的能力;
2、多形式朗讀課文,培養語感,激發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
3、利用合作、討論、探究的方法,走進韓愈的生活經歷,理解有才之人懷才不遇的痛苦,從而更深刻的感受到文中洋溢的強烈不平和悲憤之情。
五、課時安排:一課時
六、教學過程(www.jcsycorp.com)
(一)導入新課:相傳伯樂是春秋時代人,姓孫名陽。據說,有一匹千里馬拉著沉重的鹽車翻越太行山。在羊腸小道上,馬蹄用力掙扎,膝蓋跪屈;尾巴下垂著,皮膚也受了傷;渾身冒汗,汗水淋漓,在山坡上艱難吃力地爬行還是拉不上去。伯樂遇見了,就下了自己的車,挽住千里馬而對它淌眼淚,并脫下自己的麻布衣服覆蓋在千里馬身上。千里馬于是低下頭吐氣,抬起頭來長鳴,嘶叫聲直達云霄。這是它感激伯樂了解并且體貼它啊。由《神雕俠侶》中楊過遇小黃馬的經歷導入。
引導學生進入學習狀態,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為課文理解營造一個情感氛圍。
(二)誦讀感知:
1.聽課文錄音,正音正字,注意停頓節奏和重音。
2.領讀,由教師帶領全班學生一句一句的讀,體會文中11個“不”字的語氣。
3.學生對照課文注釋小聲讀,體會句中關鍵字詞表達的感情。
4.男女同學各一名代表朗讀,針對學生朗讀情況,學生自評,教師適當點撥。
教師提出討論題:為什么韓愈會在文章中流露出這樣強烈的憤懣不平之情?提示學生;聯系韓愈的生活經歷。請學生交流自己收集到的有關作家、作品的資料;教師視學生交流的內容強調作者25歲已高中進士,但一直得不到重用的懷才不遇的經歷。從而明確文章托物言志的寫作手法,理解“伯樂”和“千里馬”的寓意。
5.細讀第三段,體會“天下無馬”、“其真無馬耶?其真不知馬也”的語氣。
讓學生理解有才之人懷才不遇的痛苦,從而更深刻的感受到文中洋溢的強烈不平和悲憤之情,體會到明君對人才的重要性。
6.讓學生想象自己就是韓愈,齊讀全文。
本設計力求讓學生更多地直接接觸課文材料,體現新課標“在大量的語文實踐中掌握運用語文的規律”的理念。通過多層次誦讀,師生共同研討部分句段的朗讀技巧。領悟作者飽滿于字里行間的懷才不遇的憤懣之情。
(三 )積累提升:
1. 譯讀積累:分小組合作串譯課文,借助工具書和注釋,獨立圈點總結出文中的重點詞句。教師提示學生研究“策、其、食”的不同用法。
這個環節利用合作、討論、探究的學法,能使每一位同學都參與到課堂上來,成為課堂的主角
2. 交流探究:每組派出代表,或翻譯全文,或交流重點詞句,或提出質疑。
解詞練習,教師提出:故、或、雖。以前在何處學習過?
3. 背誦積累:
4. 知識遷移:1)以“懷才不遇、壯志難酬,有太多的中國文人有這樣的遭遇了。”為開頭寫一段話,融進這些失意的文人以及他們表現這種情感的文句詩句。
2)討論:當今社會需要什么樣的人才?怎樣才能做到多出人才,人盡其才?
這個環節調動學生的知識儲備,加深學生對于中國古代文人懷才不遇整體印象,認識到這是個時代的悲劇。然后再聯系到今天的生活,拓寬其對人才的認識。更好的達到本文的情感目標。
附:板書設計
五、拓展探究
1.你還知道哪些懷才不遇的古代文人?寫了些什么作品?
2.他們作品大多寫些什么內容?
馬說
3.如果你懷才不遇,你學哪一位古代文人?
把你的探究結果,寫成一篇小短文,下節課交流。
(識別人才的人)伯樂不常有——不以千里稱也(痛惜)
(埋沒人才的人)食馬者不知——安求其能千里也(憤怒)
(有才能的人)其真無馬也邪——其真不知馬也(嘲諷)
托物言志
語文教案《馬說》 篇14
“說課”有利于提高教師理論素養和駕馭教材的能力,也有利于提高教師的語言表達能力,因而受到廣大教師的重視,登上了教育研究的大雅之堂。下面是關于《馬說》的說課稿范文,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馬說》說課稿
【教材分析】
《馬說》是蘇教版語文八年級(下)第一單元的第四篇課文。該文是唐代大文學家韓愈于大約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間作的。其時,作者25歲即已高中進士,初登仕途,卻一直不得重用,心情郁郁,所以常有“伯樂不常有”之嘆。本文正是以良馬喻人才,通篇采用托物寓意的寫法,以千里馬不遇伯樂喻賢才難遇明主,對統治者埋沒人才、摧殘人才,進行了諷刺、針砭和控訴,憤懣不平之情和窮困潦倒之感充溢其中。寓意委曲深致,文氣矯健挺拔,有尺幅千里之勢。
教材編排這篇文章,意在讓學生學習名家名篇,培養學生閱讀古文的能力,理解中國古代文人用文字來抒寫懷才不遇、壯志難酬的憤懣不平,同時引發學生對當代伯樂和千里馬關系的思考。
采用托物寓意的寫法來表述自己的觀點,生動形象而寓意不言自明,是本課的一個重點,又是一個難點。
【學情分析】
1、作為八年級的學生,對文言文的形式、學習內容及學習方法都有了一定的了解和掌握,但還缺乏字詞分類歸納掌握的能力。因此在這方面需加強對學生的引導。
2、因本文所寫的年代距離學生較遠,學生受自身的知識和閱歷所限,對本文作者所要表達的深層寓意的理解必然存在一定的難度。但托物寓意的寫法在以前的學習中已有認識和了解。所以這一環節要引導學生查閱相關背景資料,加深理解認識。
3、作為生本教育的初始階段,學生在自主學習,勇于表現等方面可能還有所欠缺。因此在學習過程中要精心設計環節,安排問題,促進學生自主學習,鼓勵學生勇于表現。
【目標定位】
1.能正確朗讀課文,疏通大意,積累常見文言實詞、虛詞,提高閱讀文言文的能力。 (新課標提出:“閱讀淺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釋和工具書理解基本內容,并適當積累文言文詞句知識。” )
2.理解作者思想,領會文章寓意。 (新課標提出 “學習語文要有意識地積累感悟和運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賞品味和審美情趣。” 的要求。)
3.情感滲透,塑造學生的完美人格,培養學生的良好素質。(這是根據“語文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的學科特點所決定)
【教學準備】多媒體。投影儀。前置性學習。
印發“前置性學習指導”,每個學生1份。
1.收集與馬有關的成語諺語,詩句,故事圖片等。(能利用書籍、網絡、周圍親朋好友等有效資源)
2.誦讀課文
(1)讀通。即正確朗讀,讀音、停頓正確。能歸納重點生字難詞的讀音和語句停頓在課堂交流中投影展示。
(2)讀懂。即讀懂大意,借助注釋和工具書正確翻譯,讀譯結合。能歸納重點生字難詞的意義和用法如通假字、一詞多義、詞類活用等在課堂交流中投影展示。
(3)讀有感情。運用吟讀法,讀出文言文語氣語調,讀出感情:或悲痛,或憤怒,或嘲諷,或鞭撻。并能配合說明朗讀處理的理由。重點語句能在課堂上投影展示、示范朗讀。
3.利用書籍、網絡等資源了解作者及寫作背景、文體及寫作手法、文章寓意及作者思想。能據此設計板書如文章思想內容、主旨意蘊結構示意圖投影展示并講解。
4.利用書籍,網絡等資源收集古今歷史上“伯樂”與“千里馬”的人物事跡。
5.說說你的經歷感受:你曾像文中的“千里馬”一樣不被理解和賞識嗎?你曾有被肯定的快樂經歷嗎?請讓我們來傾聽你的心聲,和你一起分擔或分享。
6.有了伯樂才有了千里馬,難道伯樂是千里馬的唯一出路?談談你對當今社會“伯樂”與“千里馬”的關系的看法。如果你是“伯樂”,你應具有怎樣的才能,你會怎么做。如果你是還未被發現的“千里馬”,你應該怎么做。
〖學情預設〗 對于前置性學習,學生尚未熟練掌握,因此需對自學任務、方法及交流環節等給予較詳細的指導。尤其是引導學生充分正確的利用網絡資源,培養學生查資料的能力和習慣。相信隨著生本教育的不斷深入,學生會表現出讓我們驚訝的學習能力,自己去發現問題,生成問題,探究答案。這正是我們教育的目的。
〖設計理念〗設計前置性學習的目的就是要讓孩子們提前進入新知識領域,教師要充分相信他們的能力,給他們展示、交流的平臺,促進學生課前預習的積極性,提高學習效率,從而讓學生自主學習成為習慣。讓我們的教育從主要依靠“教”轉變為主要依靠“學”。
【教法運用】
1.誦讀品味法。葉圣陶語“非讀無以訓練語感,非讀無以激發美感”。教有千法,朗讀為本。讀品結合,讀中理解,讀中感悟。還課堂以朗朗書聲,通過讀對學生進行美的熏陶,培養學生熱愛優秀文化的精神。
2.自主學習法。貫徹“學生為主體”的教學原則,引導學生自學,教會學生學習是我們的目的。郭思樂教授“一切為了學生,高度尊重學生,全面依靠學生”的生本理念,讓學生在自主學習、合作探究中享受成功的喜悅。
3.創造性學習法。相信學生豐富的想象力和大膽創新的精神,讓學生的思維進行碰撞,讓智慧之火熊熊燃燒。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屏顯)馬的文字圖片,師引導:你看出什么了?(約1分鐘)
〖學情預設〗有同學會說是大大的“馬”字,會說是許多不同寫法的“馬”字,更有會說是一匹揚蹄奮進的馬。
〖設計理念〗激起學生的興趣,活躍氣氛,進入文章情境
二.小組合作學習。(約5分鐘,學生讀思議講)
(屏顯) 小組合作學習要求:交流、探討前置性自主學習成果,組織安排組員匯報展示的內容和順序(各小組長抽簽確定本小組匯報內容)
〖設計理念〗小組交流討論探究,擴大學生知識面,獲取深層次感悟的經驗,使學生的學習天性自由釋放,進入“樂知”、“好知”的學習生態。
三、班級交流展示1:走進文本(約24分鐘,學生讀思議講)
〖設計理念〗 圍繞前置性學習1—3題的內容,先小組匯報,再班級交流討論。在交流過程中,以讀為主,展開朗讀、品讀、譯讀、賽讀等各種朗讀形式,并配合投影講解,增進對文本的理解和感悟,培養合作學習的習慣和能力。
〖學情預設〗 在以小組為單位進行學習成果展示和全班交流時,由于每個組員的領悟、表達等各方面素質能力有高低之分,可能會出現個別學生獨占交流平臺,而其他交流較少甚至不發一言的現象。在此環節要強調小組整體性,要讓小組中的每個人都有自己展示的內容和平臺,或讀、或講、或議、或寫、或投影圖示,這就要循序漸進地培養小組長的組織領導能力。
1、(屏顯)班級交流一:說說你知道的“馬’的成語諺語、詩句、故事等。(約2分鐘)
小組匯報展示→全班交流
2、(屏顯)班級交流二:讀通文章(約4分鐘)
①小組匯報展示(讀,配以投影講解重點字音停頓)→全班討論,提難質疑。
②小組可領著全班同學通讀一遍。
〖學情預設〗讀音、停頓問題對學生來講應能借助資料解決
3、(屏顯)班級交流三:讀懂文章(約10分鐘)
小組匯報展示(讀、譯結合,投影重點字詞歸類解釋并講解)→全班討論〖學情預設〗 對有些詞類活用可能無法解釋清詞性變化的具體情況,但只要能在具體語境中理解詞義即可。對一些一詞多義,尤其是“之”一類意義、用法復雜的,學生可能一時無法歸納完整,不過在全班的交流討論中會逐漸補充完整,即使有當堂解決不了的疑難字詞,可讓學生做下記號,下去再查找資料解決。
4、(屏顯)班級交流四:讀有感情(約4分鐘)
小組匯報展示(以段為單位朗讀,并說明理由,投影重點語句講解)→全班交流討論。
、诟鹘M挑戰賽讀(某些語句)
〖學情預設〗 此環節對某些學生來講可能有一些困難,可特設計競讀環節,由朗讀能力較強,領悟較快的同學在競讀過程中領導著大家領悟語句內容和情感,提高朗讀能力。
5、(屏顯)班級交流五:理解作者的思想,領會文章的寓意(約4分鐘)
小組匯報展示(結合思想主旨結構示意圖即板書設計講解)→全班交流討論。
〖學情預設〗 在前面朗讀的基礎上,學生對文章的內容、思想情感應有較深的理解領悟,再結合前置性學習中了解的有關背景資料等,此環節應能水到渠成。
四、班級交流展示2:走進生活(12分鐘)
〖設計理念〗圍繞前置性學習4—6題的內容,小組匯報,班級討論探究,進一步深化自己的情感體驗。聯系生活經驗和感受,從中獲得對自然、對社會、對人生的有益啟示。不僅培養學生對文章內涵的拓展延伸,也有利于鍛煉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能就適當的話題即席講話,有自己的觀點,有一定的說服力。”
1、(屏顯)班級交流展示一:說說你所知道古今歷史上“伯樂”和“千里馬”式的人物事跡(3分鐘)
小組匯報展示→全班交流
〖學情預設〗 此環節同學們通過課內外資料搜集應有內容可講,關鍵在于要限制時間,力圖語言表達的流暢、簡煉。
2、(屏顯)班級交流展示二:說說你的經歷感受(4分鐘)
師引導:你曾像文中的“千里馬”一樣不被理解和賞識嗎?你曾有被肯定的快樂經歷嗎?請讓我們來傾聽你的心聲,和你一起分擔或分享(1分鐘)
〖學情預設〗 如果有同學不好意思說,老師可講述自身一段經歷引導。相信同學們一旦感受到大家的真心,一定會有傾吐的欲望。
小組匯報展示→全班交流
3、(屏顯)班級交流展示三:談談你對當今社會“伯樂”與“千里馬”的關系的看法。(5分鐘)
小組匯報展示→全班交流
〖學情預設〗 此環節相信同學們都很有興趣,會積極踴躍的參與。關鍵要引導學生認識到只要人才保持良好心態,堅信“天生我才必有用”,持之以恒,就能實現自己的宏圖大志。
與時俱進,終身學習 自信自知,善于表現自己
適應環境,發揮潛能 學會欣賞別人,要有團隊精神
五、小結:學生展示背誦文中自己最喜歡的名句、哲理句…(約2分鐘)
〖設計理念〗 能當堂熟讀成誦全文或部分語段。
六、作業:請根據文言文考點設計一份試題。在下節課交流探討。(卷面100分,可以是你已知的,也可以是你疑惑的)(約1分鐘)
〖設計理念〗鞏固掌握已知知識,同時對課堂討論中生成的新的問題進行進一步的學習探究。
【教學反思】
1、讀是教學之本。以讀促悟,以悟促讀。解讀到一定深度,朗讀也自然到位。
2、本節課學習了郭思樂教授的生本教育的生態課堂教學模式。“一切為了學生,一切尊重學生,一切依靠學生”,課堂上老師的引導僅用了3分鐘左右,其他皆為學生自主學習,討論探究。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參與的熱情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3、組織學生積極有效的發言討論,這是一個長期的、循序漸進的過程。學生在積極發言的同時,可能會出現發言無序、有效性不高的問題,只要老師加強組織引導,創造寬松的交流氛圍,以欣賞的眼光給以鼓勵和肯定,我們一定會驚喜地看到學生的變化與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