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級語文下冊經典教案(通用3篇)
四年級語文下冊經典教案 篇1
教學目標:
1.能不拘形式地寫下見聞、感受和想像,注意表現自己覺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動的內容。
2.寫作要做到感情真摯,力求表達自己對自然、社會、人生的獨特感受和真切體驗。3.養成寫好習作后,能夠自主修改習作的好習慣。教學重點:能不拘形式地寫下見聞、感受和想像。教學難點:
1.注意表現自己覺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動的內容。
2.寫作要做到感情真摯,力求表達自己對自然、社會、人生的獨特感受和真切體驗。教學過程:
一、激發習作興趣,明確寫作要求。
這次習作是一次自由習作,為我們提供了一片自由翱翔的天空。大家想些什么就寫什么,想怎么寫就怎么寫,下面請同學們自己看看習作提示。
寫最想寫的:內容要具體,語句要通順,不寫錯別字。
二、交流想法,開啟思路。
1.鼓勵學生拋棄第一種選材,別處心裁,寫別人所未寫。2.自己想一想,最想寫些什么?
3.組內交流,也可以互相幫助提提建議。
4.全班交流,說說自己準備寫什么,打算按怎樣的'順序寫。
三、巡視指導。
隨時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四、小組評議,修改習作。
1.選讀習作,共同評議(以四人小組為單位,輪流讀自己的習作,組員共同評議)2.提出學生在習作中存在的一些共性問題,提出建議,引起全體注意。(每組推薦一名學生讀一讀自己的習作,全班學生對照習作要求進行評議,發現優點,指出需要改進的地方,提出修改建議。)
3.根據同學評議修改作文。
4.每組推薦一篇寫得好的習作或一些優秀片斷,全班同學共同賞析。5.自己再次修改習作,抄在本子上。板書設計:
表達:不拘形式地說寫見聞
要求:(1)內容真實
(2)感受獨特
內容具體,語句通順,無錯別字
第二板塊:漢字家園
四年級語文下冊經典教案 篇2
教材分析
本次習作是一篇半命題作文,供學生選擇的內容比較豐富。當父母把我們帶到這個世界之后,我們漸漸學會了走路,學會了洗臉、穿衣;在老師的教育引導下,我們學會了寫字、畫畫、唱歌;在與同學、朋友的相處中,我們學會了幫助他人,學會了感恩……這樣的半命題作文提供了自由選擇的空間,可以讓學生自由選擇與學習和生活貼近的、有話可說的題材進行習作練習!皢柷堑们迦缭S,為有源頭活水來!敝挥谢钌淖魑念}材,才能使學生在習作時有話可說。
教學目標
1、培養學生養成觀察生活、感悟生活的學習習慣,引導他們從豐富多彩的生活中積累并選擇寫作素材的能力。(重點)
2、學會抓住人物動作,以情感變化為主線,把學習的過程寫具體。
3、學會有詳有略地記敘一件事,有真情實感。
4、在交流、自評、互評的過程中,培養學生表達的習慣,激發其寫作的興趣,并愿意和他人分享寫作快樂的習慣。(重點)
教學重點
能說一次學習的經歷,能清楚、具體地寫一篇以“我學會了……”為話題的習作。
教學難點
準確選材,把學習的過程說具體,寫具體。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談話揭題,明確“寫什么”
1、話題導入:在我們每個人的腦海中,都有許多珍貴有趣的回憶,有些已經慢慢沉淀,漸漸淡忘,而有些畫面還記憶猶新,歷歷在目,其實每個回憶都是我們成長的一部分,這些深深淺淺的腳印,就見證著我們成長的道路。從每一個成長的腳步中,我們都會學會很多東西。今天就讓我們拾起記憶里那最閃亮的瞬間,把快樂記錄下來吧。
2、明確目標:結合圖片,自讀提示,明確“寫什么”
“我們正慢慢長大,學會了做很多事情。你學會了哪件事情,讓你最有成就感,把它填在橫線上,再把學這件事情的經歷、體會和同學分享吧!”
課件出示相關圖片:學習走路、學習用筷子吃飯、學習寫字、學習畫畫、練習拉二胡、課后練習跳繩……
補充題目:學生根據提示思考并補充習作題目。
再讀習作要求,梳理方法,
“你是怎樣一步步學會做這件事的?”也就是要“言之有序”;“學習過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難,是怎么克服的?”“有哪些有趣的經歷?心情有那些變化?”就是做到“言之有物”。
設計意圖:本次活動的設計,是和課堂內容息息相關的。學生通過交流,認識到自己已經學會了很多本領,自豪感油然而生,提升了學生的表達熱情。
二、研讀例文,體會“怎么寫”
1、學習“言之有序”,擬定提綱
a.出示例文《蘆花鞋》片段,感受文中使用順序詞,使文章層次分明;
“那鞋的制作工序是:……!
b.出示例文《我們家的男子漢》片段,按照“學之前(原因)”、“學習中(過程)”、“學之后(結果、體會)”的順序來進行敘述。
c.自擬圖表或提綱,
2、重點講練習作主要部分
a.出示片段1,體會“一波三折”讓文章更“有趣”
我拿起雞蛋在碗邊輕輕地一敲,看了看,雞蛋毫發無損!斑,力氣小了點兒,要加大點兒!蔽矣种刂氐匾磺,雞蛋應聲而裂,蛋黃和蛋清掉進了碗里,可許多碎碎的雞蛋殼也跟著掉進了碗里,蛋清灑了一桌,我的手上也全是。我手忙腳亂地把雞蛋殼揀出來,把桌子擦干凈,不料越擦越臟。打第三個雞蛋時,我先在碗邊上磕開一點兒,
再用手指一掰,雞蛋一下子被我摳開了,倒得亂七八糟,蛋黃都破了。
b.出示片段2,體會通過動作語言這等細節描寫去表達情感,才能把心理變化描繪清楚,讓文章更“有情”
看著林老師“紙杯懸空”的表演,同學們佩服得五體投地。當林老師“揭秘”后,我心想:原來這么簡單,我也會!我對身邊的同學一挑眉,說:“來來來,看我的!”說著我迫不及待地抓起道具——紙杯,動起手來。我拿著紙杯,用大拇指在杯壁上用力一按!咦?紙杯癟了!我皺著眉:剛才不是看得一清二楚嗎!再試試吧,我就不信我不行!深吸一口氣,我又試了幾次,還是不行,紙杯癟成一團,好像咧開嘴嘲笑我似的。旁邊圍觀的同學們也哄笑起來,我的臉一陣白一陣紅,“笑什么!”我惱了。一抬頭,林老師正微笑著看向我,他把我拉到一邊,語重心長地說:“無論學什么都要認真看清楚琢磨透了才行,可不能大意急躁,你是個聰明的.孩子,想想是不是漏了什么細節呢?”聽了林老師的話,我仔細地回憶林老師表演時的一幕幕情景,對了!林老師表演時本來用左手拿著杯子,可不知道什么時候杯子換到了右手,難道是那個時候……我恍然大悟,懊惱的心平靜下來,一邊回憶著一邊慢慢地還原魔術的每一步,終于我的杯子也“懸浮”了起來,周圍傳來一陣歡呼聲……
——《我學會了變魔術》
c.共讀文章,整體感知
我學會了泡茶
暑假的一天,我去外公家玩,正巧碰上外公在泡茶。茶,我很喜歡喝,卻不知道如何泡。于是,我向外公請教泡茶的技藝。外公說:“好哇,我14歲開始學泡茶,對茶有些研究。今天就教你一招‘蜻蜓點水’吧。”
第①段直接入題,簡述學泡茶的起因。
外公先將茶具洗干凈,接著往壺里放進一小撮上好的茶葉。你瞧,那茶葉靜靜地躺在壺底。然后外公拿起熱水瓶,將沸水倒入壺中。頓時,壺中“熱鬧”了起來。躺在壺底的茶葉像大海里的小魚在波濤中亂撞。不一會兒,壺中漸漸恢復了平靜,茶葉安靜下來了,有的在冉冉上升,有的在緩緩下沉。這時,外公拿起茶壺,在幾只茶杯上方迅速移動,茶水就像一條銀線,乖乖地落在茶杯里。
第②段用“先、接著、然后、不一會兒”將爺爺泡茶的一系列步驟寫得十分清楚;運用比喻,“茶葉像大海里的小魚”“茶水就像一條銀線”,生動傳神地描寫出外公泡茶技藝的高超。
我看著外公嫻熟的動作,心里十分羨慕,就對外公說:“外公,讓我來試試吧!”外公笑著點點頭。我拿起茶壺,學著外公的樣子做起來,可是,無論我用什么方法都不能讓茶水順順利利地進入茶杯中,不是濺到桌子上,就是太滿了溢出來。我將茶壺往桌子上一放,一個人生起悶氣來。外公看見了,撫摸著我的頭,語重心長地說:“這‘蜻蜓點水’可不是一朝一夕學得成的。無論學什么,都要有耐心,不能輕易放棄!甭犃送夤脑,我心里一陣慚愧,又重新專心致志地練習起來。果然,這次好多了,濺出的水也少了很多,有的還倒得剛剛好呢。
第③段重點寫小作者由“不會”到“學會”的過程,讓文章變得更有層次,并且十分自然地借爺爺的話引入了“無論學什么都要有耐心”這樣一個深刻的人生道理。
從那以后,我只要有空,就向外公學習泡茶,我泡茶的技藝也越來越嫻熟了,每次家里來了客人,我都會沏上一壺香茶,引得客人們交口稱贊。而每次捧起茶杯,爺爺的教誨就浮現在我的腦海中……
第④段結尾意猶未盡,文章以小見大,學習泡茶只是一次人生的體驗,而爺爺給我的教誨才是我真正體悟到的,讓我受益終身。
d.總結寫法
寫作之前精選材,明確要求再動筆;
開頭結尾巧概括,事情經過寫具體;
克服困難描重點,巧抓細節繪心情;
學會點題明中心,題目內容緊聯系。
設計意圖:本環節通過例文,讓學生感受到例文動作描寫具體,心理活動描寫詳細,讓學生朗讀并體會人物的心理活動,初步掌握寫作技巧。
三、自讀互評
1.出示評價要求,自讀自評
a.過程是否有一定的順序?
b.是否寫清楚了由不會到會的過程?
c.寫得是否具體?好在哪兒?不足在哪兒?
(語言、動作、心理等描寫及修辭手法的應用。)
d.是否有自己的體會收獲?
2、請部分學生展示習作中特別精彩的句子或片段,
3、引導其他學生進行評價,再次修改習作。
設計意圖:
通過多方位的交流,學生在互相評價、修改習作的過程中,既可以看到自己習作中存在的不足,及時進行修改,提高自己的習作水平,又可以促進相互了解與合作。
四年級語文下冊經典教案 篇3
星期六早上,我陪媽媽到菜場買菜,早上菜場真熱鬧,人來人往;還有賣菜人的吆喝聲;我和媽媽邊看邊走;我想吃魚;媽媽就帶我到魚攤走去,這里人也不少;就在媽媽選魚時;我發現有人在賣青蛙;看到那些青蛙被困在網袋里;我感到非常心痛。青蛙可是我們人類的'朋友,農民伯伯稱它們是
莊稼的保護神。它的舌頭很
長,可以迅速吃掉很多害蟲,有蒼蠅,蚊子,小飛蛾,小青蟲,黃蟲等。一只青蛙一天可以吃掉五十到一兩百只蚊子,或七百到一千只害蟲那,這是多模大的功勞呀,它也可以在水里吃害蟲呦,讓我們保護青蛙。請不要捉莊稼的保護神----青蛙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