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則》教學反思
三、生活的“工具性”和“人文性”
“生活”是語文的外延,教學效果往往都在生活中獲得檢驗,課堂上所傳授的知識如果在生活中得不到應用,那就失去了語文教學和導引的意義。筆者教學《<傅雷家書>兩則》后,也不忘把教學延伸到現(xiàn)實生活中——向?qū)W生索取一封“校書”,并敦促學生只要是真情實感,不管天南地北的話題都可“任我行”。結(jié)果,“我”仿佛都成了學生們的摯友,所有學生都躍躍欲試,執(zhí)筆傾情,把積聚多時的話語訴諸筆端,向“我”傾訴了許多我未從知曉的故事和心聲。在學生熱情的感染下,筆者無一不認真地通閱了學生的所有書信,而且每信必復,要么給學生的寫作提幾句評語,要么就學生的話題交流一點心得,要么為學生的沮喪鼓點氣,要么為學生的成功添點花,或提個醒。此間,筆者深深感悟到:語文的“雙性”最能在師生的文字交流得到落實。一方面,學生把自己較為關注的信息、了解的趣事、最急需解決的問題都坦誠地告訴老師;有些還把關于青春年華的朦朧、疑惑和憧憬都急于與老師交流;甚至對教師的評價、對學校的愿望、對自身的估量、對人生的理解都可成為學生的話題。由此,“文字”在師生的書信和點評間就架設了一座溝通心靈的橋梁,在流動的“文字”中,學生的文字功夫和語言表現(xiàn)力都獲得錘煉、修正。語文的“工具性” 在師生的交流傳承中更獲得了徹底的落實。另一方面,其“人文性”也得到很好的體現(xiàn)。學生在撰寫書信時既反思自我,自醒自勵,又調(diào)用生動詞匯,運用最佳形式把個人情感不設防地傾訴;而教師在批閱學生書信時既可觸摸到學生的心靈,又傾聽到學生青春的呼聲。這樣,師生的思想得到交流,精神得到理解,情感得到升華,境界得到提高,從而共同提升了人文品位,積淀了豐富的人文涵養(yǎng)。
總之,語文教學始終伴隨著語文課程的最基本點——“工具性”和“人文性”。只有徹底落實語文的“雙性”任務的課堂才算是成功的教學。“雙性”的或缺都有可能將語文教學推向一個極端。因此,語文課程的實施過程中,我們必須牢牢把握語文的兩大任務,努力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積極熏陶學生的感情體驗,從而促成學生的綜合素質(zh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