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新課改下語文課堂教學的反思
我們可以利用現代教育媒體形象性、再現性的特點,把形、聲、光、情、意融為一體,接近時空距離,使學生有身臨其境的情感體驗。如教學《在大熊貓的故鄉》可先制作多媒體畫面,配以悅耳樂曲以及動情的描述來展示四川臥龍山區得天獨厚的地理環境,讓學生走進畫面,走進課文,在迷人意境中鋪墊濃濃的情,由此導向對課文情的體驗。學生具體感受到臥龍山區景物那么奇異,那么迷人,那么可愛,進而升起對大自然的喜愛和贊美之情。師之情、學生情、課文情于是交融滲透。
我們也可籍由自己對課文情韻的把握設計情感性導語,如前所述《萬里長城》以及一些描述英雄人物的課文,如《我的戰友邱少云》等,課始就讓學生進入“情韻在胸,繞梁不散。”的意境。
(2)創設問題情境,激發情感沖動。
①揭示矛盾。課文中生活與學生的現實生活往往會存在矛盾,有的屬表層性矛盾,是由于不理解或片面理解造成的錯覺,這樣的矛盾往往可以成為學生深刻理解的鋪路石。
②尋找相關。指所創設問題情境能力和調動學生生活經驗與本文信息建立聯系,在激發興趣同時也指明探究方向,通常我們可采取“換位法”與“對比法”,即讓學生聯系生活,進行對比或換位。如《小珊迪》教學最后創設這樣一個問題情境:“這位先生開始買一盒火柴都不愿意,到最后為何愿意拿出幾百、幾千元錢撫養小利比,這叔叔是不是有點怪?”談談你的看法?
二、變“競爭”為合作,注重培養合作探究的學習能力。
開展合作探究性閱讀能把學生的思維引向深入,使學生更多地關注閱讀過程,從而提高閱讀質量。傳統教學活動中往往沒有注意老師與學生之間,學生與學生之間的相互協作、相互交換、相互影響的作用,課堂中充盈著競爭氣氛,而不是雙贏的過程。因此,近年的餓課堂教學改革注重的主體性發揮,過分地落在學生自學上。課堂教學藝術不乏會小組合作學習,但是往往流于形式。相對于全班教學、個別學習、小組學習常被用于低層次的學習任務,而真正需要集思廣益,花費較多時間和精力的高層次學習,由于沒有明確的任務分工和責任到人,小組形同虛設。學生在課堂中貌合神離,只是“孤獨的個體”,沒有真正達到互幫互助,互教互學的境界。合作探究要做好前期準備,形成學習小組,培養教學助手;掃除心理障礙,敢于暢所欲言;訓練合作技能,教會學生運用;激發合作意識,營造學習氣氛。比如學習《大自然的語言》這一課可以這樣安排小組學習:
1、獨立思考,個體學習。
學生的“個性學習”是合作學習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前提,因為任何知識和能力的獲得與形成必然有一個過程,學生通過自己的學習,才能發現問題,善于思考,學會發問。
2、組內討論,去粗取精。
在個體學習后,四人或六人合作小組即進入討論。通過比較、說理、摒棄一切認為有錯誤后不妥的答案,篩選出正確的、有創造性的答案供組際交流。通過討論,小組內的學習伙伴在認識問題、解決問題上會有新的提高。
個體學習后,合作小組內立即進行交流,并盡力幫助解決組內成員在自學中的困難。如:仿寫“春天來到人間”、“秋天已在眼前”表示季節變更的句子,有的同學寫的優美巧妙,有的則生搬硬套,此時合作能使他們互教互補,各有進步。
3、組際交流,評價激勵
小組的交流只能是一個小范圍內的集思廣益,在組織交流的思維撞擊下,還會冒出一些理解更到位,更富有創意的答案。
通過“組際交流”后,教師應利用較短時間,對各小組所反映出來的學習量和質進行單項和和綜合評估,利用簡潔明快、學生喜聞樂見的各種形式(表揚肯定、符號記分)來激發他們積極向上的學習熱情。
三、從“封閉”走向開放,強化語文同各科教學、同生活的聯系。
以自主性、差異性、開放性和體驗性為主要特征的“探究性學習”是一種全新的學習方式,它打破了傳統學科知識學習相互割裂的局面,注重跨學科、跨領域的學習和現代化教育手段的運用,拓寬了語文學習和運用的領域,使學習能在不同內容和方法的相互交融、滲透和整合中開闊視野,提高學習效率,初步獲得現代社會所需要的語文實踐和運用能力。
1、突破學科界限,鼓勵多角度求和。
美國著名教育家杜威說:“學校最大的浪費在于兒童在學校中不能完全自由地運用他已有的經驗,采用自己的方法去獲取知識。”因此,教師要開放教學內容,關注學習主體的自主建構,相信學生讓他們使用學到的知識、技能和方法來充分地開展自主學習。如有的孩子擅長用表演來表現自己的情感,有的擅長與唱歌來表達自己的感受,有的則喜歡用語言來表達自己的觀點,教學中要尊重每個個體的智力特點,讓他們的特殊才能得到展示,才是尊重個性的表現,才是關注人的個性化發展的體現。如《小音樂家揚科》,允許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學習,“音樂天才”選擇了配樂,“語言家”選擇了講故事,“畫家”選擇了畫連環畫,“藝術家”則選擇了演課本劇。這樣給學生自主選擇學習方法,給他們提供廣闊的思維空間,學生學得興趣盎然。這樣的課堂教學形式,體現了各學科的相互融合,也使的語文觀得以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