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系教學法”初探
世間萬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都處在普遍聯系中。只有在普遍聯系中,我們才能更深刻的認識事物的內涵和外延,從而更深刻的認識事物,認識世界,這已是顛撲不破的真理。學習也是對知識的認識不斷深化的過程,而我們在教學中往往偏重表象,偏重就事論事,容易忽略各知識點與相關知識點的內在聯系,而導致學生腦中的知識零散而孤立,不成系統。這既不利于從真正意義上把握知識,也不利于整體性思維的形成和活學活用。筆者認為,聯系教學法可以糾此弊病。所謂聯系,即尋找知識點之間內在的規律性的東西,把零散的知識納入一個有機的系統。由此,知識便不是孤立的點點滴滴,而是集感性與理性于一體的整體筑構,當我們需要某一條信息時,在腦海中可以隨意查找,靈活提取。
下面以語文教學為例,談談聯系教學的三種類型:平行聯系、發散聯系、尋根聯系。
(一)平行聯系
平行聯系:即以文章中的感性材料為基礎,提取出知識點,再以此知識點為紅線,貫穿起類似的感性材料。
如:《夜走靈官峽》中關于人物的正面描寫和側面描寫是一個重要的知識點。作者在刻畫成渝父母時既有對其在風雪之夜指揮交通和在萬丈絕壁上打炮眼的正面描寫,又有借助寫可愛又可敬的成渝來表現其父母忠于職守、不畏艱險的豪情壯志的側面描寫。正面描寫直接摹寫所刻畫的對象,較容易理解和舉例;而側面描寫則避開習見的正面客觀摹寫,而從側面加以表現,從而達到“寫而不寫,不寫而寫”的藝術效果,應作為重點梳理講解,以便學生更深入的了解。
首先可引導學生回憶所學過的正面、側面描寫。學生能較快的回憶起第一冊中《看戲》一課中以聽眾反應來襯托藝術家高超的演技屬側面描寫,《第二次考試》中刻畫陳伊玲的形象時則運用了正面與側面描寫相結合的方法。
那么,側面描寫的魅力何在呢?文學的基本原理指出:從某種意義上說,藝術形象的最后塑起,有賴于讀者的想象。老舍先生也說過:“要自己有想象,而且使讀者想象也活躍起來。”而側面描寫由于對特定的藝術形象不做任何直觀的,固定不變的描寫,而從側面加以表現,從而極大的誘發讀者的想象力,收到特殊的藝術效果。我們可以這樣說:沒有想象便沒有文學創作,而側面描寫給讀者創造了想象的空間。
而為了使學生有更深的理解,我們可以結合文學作品補充幾條側面描寫的例子:“北方有佳人,遺世而獨立。一顧傾人城,再顧傾人國。”此詩不直接描寫佳人的外貌,而從旁觀者的角度寫其美,這就給了讀者一個自由想象的空間。因為人的審美觀是不同的,若正面描寫,難保符合所有人心目中的美人形象,而側面描寫則使每位讀者在無盡的遐想中見到一位傾國傾城的絕代佳人。此類例子還有《陌上桑》中對羅敷的側面描寫。《紅樓夢》中王熙鳳出場時一句“我來遲了,不曾迎接遠客”與眾人斂聲屏氣、肅穆嚴整的氣氛極不和諧,使得黛玉暗自納罕:來者為誰,敢如此放誕無禮?這些側面描寫由黛玉的心理活動虛擬出王熙鳳的“放誕無理”,從周圍人的“斂聲屏氣”中刻畫出王熙鳳這個賈府中炙手可熱的人物的驕縱形象。《明湖居聽書》中以白妞僅一紙說書的招貼便使聽書人“舉國若狂如此”來烘托白妞非凡的說書技藝一段文字則更是側面描寫的典范。
如此紛繁而有情趣的感性材料給學生鮮明清晰的印象,在豐富概念外延的同時對其內涵也有了深刻的了解。
(二)發散聯系
發散聯系:抓住教學中極具豐厚內蘊的知識點,并由此生發開去,進行多角度多層次的聯系。
如:《送元二使安西》中第二句“客舍青青柳色新”中的“柳色”便是極具文化意蘊的意象。在文學作品尤其是古典詩文中,柳與眾多的送別詩與念遠詩相聯系,具有多重象征系統。首先是離情別緒。“柳”與“留”諧音,且柳絲綿長,若情思無限,又因折柳贈別之俗而形成特定的心理機制。如:“年年柳色,灞陵傷別。”(李白《憶秦娥》)“長安陌上無窮樹,惟有垂柳管別離。”(劉尚書《楊柳枝詞》)其次是相思念遠。“主父西游困不歸,家人折斷門前柳。”(李賀《致酒行》)“朝朝送別泣花鈿,折盡春風楊柳煙”(魚玄機《楊柳枝》)。因為相思主體眼中的柳以其綿長的枝條,喚起并契合人的纏綿情誼。再次,是思鄉念土。思鄉指向涉及戀人配偶、親友故舊以及昔日的庭院房舍等,緣其古人宅旁多植柳,所以柳多作為故里鄉邦的代名詞。“山高巫峽長,垂柳復垂楊。同心且同折,故人懷故鄉。”(蕭繹《折楊柳》)最后是感物傷己。古文人多由柳的榮枯聯想到自身年華不永,由折柳聯想到自身命運被攀折擺布。“楊柳枝,芳菲節,所恨年年贈離別。一葉隨風忽報春,縱使君來豈堪折。”
又如:語文課本中的古典詩文中關于“流水”意象多次出現。作為一種具有運行行為的持續不斷的客觀實體,流水每每被中國人用來聯想與表現時間、機緣、功業乃至年華、生命的不可復返性,使人在懷古悼今、懷舊自傷的不盡感慨中,生發出對生命、愛情、事業等價值追求及其不如意的無限感慨,從而也成為具有多重象征意義的系統。“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間。”“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這千古斷腸之句承載了作為亡國之君的南唐后主無盡的悔恨與幻滅之感;“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滾滾東去的長江水喚起蘇子瞻對風流人物的功名偉業的懷想,隨之而來的便是對朝代更迭的滄桑感和對歷史的追問;“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晝夜不息的流水喚起智者對時間與生命的無窮感喟……
發散聯系的優點是:既開闊了視野,豐富了文史知識,又利于透過表面的語言現象透視文化尤其是傳統文化的內核,把文學欣賞和文學分析能力提高到一個嶄新的層面。此外,還有利于培養學生良好的思維習慣——舉一隅而能以三隅反,以逐漸在閱讀寫作中有意識的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