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系教學法”初探
(三)尋根聯系
尋根聯系:即追根溯源,挖出語言或文學現象的根源所在,引導學生對文學語言現象的理解更深一步。
如:李杜詩篇在中學課本中頻頻出現,李詩的飄逸豪放迥異于杜詩的抑郁頓挫,究其原因,當然詩人各自獨特的氣質是極重要的因素,而再進一步探究,則社會原因也是極重要的。人是社會的人,不可能脫離具體的時代而存在,傳統的提法是李杜同屬盛唐時代的詩人,這里有必要做一下史海鉤沉。
眾所周知,唐乃封建社會之巔,其有容乃大、兼容并包的氣魄,樂觀昂揚、豪邁奔放的時代氛圍使盛唐文人無不充溢著手挽云天的萬丈豪情。在眾多的高歌者中,盛唐找到了李白。其自身特質與時代氛圍的完美契合使之“繡口一吐,就是半個盛唐”。且不說李白那如椽巨筆繪出的“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的廬山瀑布,“勢拔五岳掩赤城”的橫空出世的天姥山,“奔流到海不復回”的浩蕩黃河水組成那多么大氣磅礴的如畫江山,且不說“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的自信豪放,“安能催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的錚錚傲骨;哪怕是最易觸動文人敏感心弦的離別在李白的詩中也一掃充斥著離別詩的那種哀怨凄涼的氣氛:“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這如歌的行板踏出不盡的輕快與灑脫,“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送別的詩句氤氳著盛世的繁華和對美好未來的無限憧憬。可以說李白即盛唐的代言人——同樣的率真任性,同樣的飄逸豪放。
而杜甫筆下老婦面對半夜捉人的石壕吏那關于悲慘家事的沉痛訴說,“城春草木深”的季節面對著國破家亡的現實仍難忍縱橫的熱淚,“三別”組詩中悲慘的離亂,傾頹的國勢交織成一片風雨飄搖的凄慘人間,這哪里有盛唐的半個影子?究其實,杜甫和他的詩篇正是蕭瑟中唐的折射。雖然杜甫只是比李白小了十一歲,但對于轉瞬即逝的盛唐來說卻畢竟太長了。李白一腳踏上盛唐之巔,杜甫卻一腳踏下盛唐之巔,一上一下之間,二人的生命與詩歌便顯出迥然不同的特質。這樣,把具體的文學現象納入社會發展的大視野中去觀照,無論對詩歌內容、詩歌特色還是對李杜二人的整體詩風都會有深刻的理解。如此,也溝通了文學與史學,在學生頭腦中若即若離的知識點很容易渾然貫通豁然開朗起來。
聯系教學法不僅開闊了學生視野,潛移默化的鍛煉了學生宏觀思考、深入思考的思維方式,(這種思維方式在人生不斷的學習中將體現出巨大的意義。)而且,具體生動、豐富多采的知識為語文課增添了動人華采和無窮魅力,受到了學生的普遍歡迎。
如何能更好的使用這一教學方法,在教學中創造性的發揮教師的主觀能動性呢?這就給我們語文老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永遠做一個對知識孜孜以求的人,做一個掌握淵博文化知識的人。
黃宗羲在《師說》中說:“道之未聞,業之未精,有惑而不能解,則非師矣。”知識是師生雙方心靈交匯的載體,聯接精神世界的紐帶。多才多藝、學有專長,是教師博得學生尊敬、神往,并愿意和你一道前進的基本條件,為此,給學生一杯水,教師就要累積一桶水。“山蘊玉而生輝,水懷珠而生媚”,學生應在教師身上看到一個聰明的、學識淵博的、善于思考的、對于知識入迷的人。只有這樣的人才能厚積薄發,才能得心應手的應用聯系教學法,才能使我們多采多姿的語文教學更熠熠生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