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語文融入生活讓生活走進語文
料,說出自己的獨特體驗,實現與文本的對話,并真正受到啟迪。這樣,才能賦課文以生命和活力,讓學生在一個廣闊的天地中,積極自主地探索,懂得生活、學會生活、改造生活,做生活的主人。1、查訪結合,觀察生活。
語文負載著傳承著祖國文化和民族精神,有著極其豐富的文化內涵,極其深厚的人文精神。用人類的優秀文化和民族精神哺育后代,是語文義不容辭的責任,但是由于文中涉及的一些人或事,和學生存在著較大的時空距離,學生在認識時往往不夠全面,甚至會出現一定的偏差。教學時,教師要組織學生到圖書室、網上去查閱相關資料,或開展調查訪問活動,加深對課文的理解。
例如教學《月球上的足跡》一文時,學生對月球的有關知識不夠了解,很難理解和體會到當時人類登上月球的意義。為了拉近學生與語文的距離,在教學前,我讓學生利用各種渠道搜集一些關于月亮的信息。同學們興趣盎然,情緒高漲,根據自己的喜好自動分組進行,然后紛紛把自己的勞動成果呈現了出來:有感人的故事,有優美的詩詞,有動聽的歌曲,……在共享長征資源的基礎上,學習課文內容,不僅使學生全面了解了月球的有關傳說,而且充實了學生的生活,拓展了他們的學習空間,增加了語文實踐的機會。
2、盡情表演,再現生活。
中學語文教材中的課文,大多貼近生活實際。要理解、讀懂它們并不難,難點在于如何通過文字語言體會其中的思想內涵。教學時,我采用學生喜聞樂見的學習方式,創設一定的情境,如把課文編排成課本劇,讓學生演一演,將抽象的文字變換成課文所描繪的生活畫面,使學生如臨其境,愉快地、創造性地解讀文本內容,真切地體會到作品語言文字所表達的情感,感受到學語文的樂趣。
在學習《皇帝的新裝》一文時,為了讓學生深入了解游行大典之后,皇帝、大臣、小孩的不同表現,加深對人物品質的理解并從中受到啟發,我為學生提供了一個展示才能的舞臺:根據自己對人物不同心理的把握,選擇自己喜歡的方式進行學習。在我精心編排的小品劇面前,學生們思維涌動,積極投入,通過聲情并茂的朗讀,精彩形象的表演,富有創造性的采訪,將三個鮮明的藝術形象活靈活現地再現了出來,順利地跨越了時代的鴻溝,感悟到了皇帝的昏庸腐朽,不務正業;大臣們的虛偽;小孩的天真無邪、無私無畏。
3、嘗試實踐,體驗生活。
俗話說:“要想知道梨子的滋味應該去親自嘗一嘗。”同樣,對課文的感悟也是如此。教學時,我們不但要創設問題情境,展現課文內容,讓學生身臨其境,還要讓學生聯系已有的經驗,去體驗生活,去感悟生活,加深感受。如《風箏》一文,魯迅先生用樸實無華的語言為我們描述了兄弟之情:有喜有憂,有笑有淚,有花有果,有香有色。教學時,如果教師僅限于從語言文字中引導學生去感悟,學生可能浮于表面,感受不深。為此,在學習完課文內容之后,我讓學生自己動手做一個風箏,并寫好做風箏過程的日記。等到有風時,再組織一個“風箏比賽”,此時,學生的感受就會和魯迅先生的感受很好地交融在一起,對作品的感悟也會像品茶那樣,愈品愈香,愈品愈回味無窮。
二、生活走進語文,構建多元平臺。
生活時時處處皆學問,是一本很好的教科書。教師應具備一雙慧眼,尋找生活中與語文教學的結合點,讓生活成為學生學習的教材。
1、校園生活中的語文。
學校是學生生活的重要舞臺,教師要善于將這座舞臺上發生的點點滴滴引入到學生的學習中來。如激烈的體育比賽,古香古色的古詩朗誦會,精彩的文藝表演,豐富多彩的團隊活動,學生感興趣的熱門話題等,都可以讓學生大膽地去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