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導學生在探究中學習
案例:小學語文是一門極富情感,極具個性,極易激發想象和創造思維的學科。修訂后的小學語文教學大綱也明確了語文教學的目的是通過語文學習和實踐,使學生在習得知識的過程中,學學習,掌握科學的思維方法,形成良好的思維品質,促進學生的發展,為他們的終身學習、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礎。實踐表明,在教師的引導下,由學生經過獨立的探究過程而獲取的知識,能在記憶中保持得更加牢固和深刻,還能使學生養成在日后的實踐中更完美地應用這些知識的習慣。因此,我們要創造性地開展教學,為學生的主動學習提供最大的時空,以充分調動學生開展智力活動的積極性,引導他們在探究的過程中,不人云亦云,敢于提出不同的見解 ,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形成樂
于探究的精神。
分析:
教學的目的不僅在于傳授給學生多少知識和本領,更在于激勵、喚醒和鼓舞學生自覺地投入學習 、主動地習得知識。案例中,我鼓勵那個學生大膽地說出自己與眾不同的見解,并巧妙地組織大家深入討論,指導學生逐步感悟到老鼠的慘死是它自以為是,堅持錯誤的結局,但它身上那種“百折不回”的精神是值得我們學習的。同時在不斷探究的過程中領悟到看問題要全面、客觀、公正的思維方法。學生的認識步步深入,教師只是像一個向導那樣指引他們不斷向前。
(二)學生能成為孜孜不倦的探究者。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在人的心靈深處,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兒童的精神世界上,這種需要特別強烈。”針對學生這種心理,我沒有將事實的真相輕易地告知學生,而是通過“你喜歡這只老鼠嗎?”這一提問,引起學生發表見解,使兩種見解產生沖突,喚起學生討論的積極情感。因此,在整個探究過程中,學生始終處于一種緊張、積極、活躍、亢奮狀態,他們為弄清真相而積極發言、各抒己見,思維的火花不斷碰撞。“天生其人必有才”,樂于探究是兒童的天性。學生身上蘊藏著自主學習的潛力,教師要大膽放手,尊重他們探究的需要,創設可供探究的條件,引導他們在探究中學習、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