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 無 處 不 在——《美麗的小興安嶺》教學反思
不覺地進入角色,接觸文本的內容,走近美麗的小興安嶺。課一開始,我通過投影片,讓學生一邊聽音樂,一邊欣賞小興安嶺四季的美,讓學生在激情的語言和優美的畫片中欣賞小興安嶺的美,感受小興安嶺的美,然后直奔主題,問學生:“你覺得小興安嶺是個什么樣的地方?”有的學生說:“我覺得小興安嶺是個寶庫。”有的說:“我覺得小興安嶺特別美。”有的同學則說“老師,我要補充,小興安嶺不僅美,它還象個美麗的大花園。”我馬上接下去問:“如果讓你做個小導游,把美麗的小興安嶺介紹給你的爸爸媽媽行不行?”學生的回答是響亮的、異口同聲的:“行。”這樣的導入,這樣的情景設計,使學生更快更好地走入了課文,走進了美麗的小興安嶺,與文章融為一體,讓他們從向往中產生了濃厚的閱讀欲望,為下一步理解課文內容打下了基礎。二、品詞品句,抓住“美”。
《美麗的小興安嶺》一課中,好詞佳句特別多,也特別重要,就像人身上流動的的血液,貫穿全文。教師在教學時,要注重讓學生積累豐富的詞匯,要把這些新鮮的血液輸送給每一位學生,讓學生在學習、感悟時,多角度、多方位地感受小興安嶺的美。(1)在閱讀中理解。 在教學“夏季”這一段時,我問學生:“你為什么喜歡小興安嶺夏天的樹木?請你把這句話讀一讀行嗎?”學生讀完后,我又問學生:“你讀了這句話,你想告訴大家小興安嶺的樹木長得怎么樣?”學生說:“小興安嶺的樹木長得很茂盛。”我問:“從哪些詞語中告訴了你?”學生說:“從蔥蔥蘢蘢、密密層層、擋、遮中感受到的。”我緊接著說:“請你再讀讀這句話好嗎?”于是,學生娓娓讀來,在讀中自然而然地熟記了這些詞語,更加深了對這些語詞的理解,感受到了小興安嶺夏天樹木的與眾不同的美。(2)在理解中比較。課文描寫小興安嶺的春天時有這樣一句話:春天,樹木抽出了新的枝條,長出了嫩綠的葉子。在學習這句話時,我問學生:“抽出是什么意思?”學生說:“是長出的意思。”我馬上說:“那能不能用長出換成抽出呢?為什么?”有學生說:“抽出要恰當,它寫出了新芽長得很快。”有的學生說:“抽出要好,如果一個句子中用兩個長出,讀起來就比較單調。”教師通過詞語的比較,讓學生體會文章中用詞的精確性和重要性,感受小興安嶺勃勃生機的春景。(3)在比較中尋求最佳。無 處 不 在——《美麗的小興安嶺》教學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