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雪圖》教學反思(通用7篇)
《瑞雪圖》教學反思 篇1
《瑞雪圖》教學反思
《瑞雪圖》是北師大版第七冊第12單元的主體課文,本課的教學重難點是:通過語言文字了解雪后景色的美麗,體會作者的喜悅心情。
通過課堂展示后學生的表現,我認為這節課是比較成功的。課后慢慢想來,這節課成功主要得益于在課堂教學中把新課標、新理念作為教學的指導思想:以學生為主體,充分尊重、信任學生,調動了學生的能動性和積極性,激發了學生的興趣,讓他們在設疑、質疑、自讀、自悟的基礎上討論交流。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改變了傳統的教學方式,從以答為主變為以悟為主。在對課文的學習中,我把學生對文字的感悟理解放在重要的位置,尊重學生自己的體驗。學生在讀課文的同時,也愿意自己去探究。去發現并解決為什么。教師不是單純的授課者,而是在與學生合作,引領學生共同完成對課文的理解。使學生們和我一起享受去學習帶來的快樂,
二、在教學中,我始終以讀為主:學生自己快速讀、品讀、有感情的朗讀、研讀、示范讀、表演讀等等,在適當的時候由老師示范讀、帶讀。教學任務就在書聲瑯瑯中輕松的完成。
三、在教學中,我很適當的運用了多媒體的教學輔助手段,喚起了學生在情感上與作者的共鳴、在思想上和作者的同步。許多孩子被那些美麗的圖片所吸引。而在對課文中的重點句子的理解掌握時,我采用雪景圖片做底的方式出示句子,也能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在課后的回顧里,我再次出示動畫,又讓學生再一次和我一起走進白雪塏塏的境界里,達到情感上的升華。這些多媒體的運用,讓課堂氣氛輕松、學生身心愉快,學生掌握課文內容也就不費吹灰之力了。
四、在教學中,我尊重學生、賞識學生。我注意恰如其分地運用激勵性語言,對學生適時評價后進行鼓勵。比如,有個學生在質疑中提出的問題有價值,我立刻說:“你真是個愛思考的孩子!”有個學生在示范讀的時候讀得不是很有感情。我就對他說:“恩,不錯!你的聲音很響亮。但是假如你能更有感情的朗讀,就更好了。希望你下次能表現更好些!”那學生高高興興的坐下了,在其后的學習里格外認真。這一句句鼓勵,學生想要表現自己的欲望很強烈了,使課堂氣氛更加活躍起來。
《瑞雪圖》教學反思
周末,在家觀看了一堂全國第六屆小語青年教師閱讀課教學錄像《瑞雪圖》。該獲得一等獎,是由北京教師馬敬執教的。
《瑞雪圖》這一篇課文,節選自有名作家峻青的散文《瑞雪圖》。原為人教版小學六年級語文課文。而這一課的內容則是出自北師大版小學語文第七冊。課文中,作者用生動的語言向我們勾畫出漂亮的布滿生氣的瑞雪圖,抒發了作者對這場預兆豐年的大雪的喜悅之情。
教學過程中,教師在引導學生想象感悟雪中、雪后漂亮的景色的同時,滲透按一定順序觀察,有條理的描寫景物的寫作方法。重點指導學生理解“啊,好一幅北國寒冬瑞雪豐年的圖畫!”這句話的含義。
這一課以理解瑞雪圖的三層含義貫穿始終,抓住“瑞雪”對學生進行三個層次的教學。
首先由字詞教學引入,課題為“瑞雪”,先讓學生查一查“瑞”在瑞雪中的意思,讓學生理解到“瑞雪是應時的好雪”后,再帶著“為什么是應時的好雪?”來學習課文。通過學習課文讓學生感受到了雪大而漂亮,進一步了解瑞雪的意思,并在此基礎上,調動學生已有的知識說一說雪的好處,并適時的補充當時的資料和原文的文字。讓學生了解到人們對這場雪的期盼,對好年景的期盼。讓學生理解這是一聲給人們帶來憧憬和希望的雪。從而更加深刻的感受到了瑞雪的意思。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利用課文中豐富的語言資源,進行扎實的語言文字練習。在幫助學生體會語言、積累語言過程中,學會運用語言。如:寫雪大,抓住文本中描寫雪大的詞語,讓學生比較朗讀,體會到祖國語言的豐富。然后再換詞理解,在琢磨語言文字的同時感受用詞的正確。同時,教師還在課堂上進行大量的朗讀,讓學生在讀中思,讀中悟,在讀中理解課文內容,在讀中品味語言之美,在讀中感悟作者深厚情感。
我認為,本堂課之所以成功,是因為教師把學生的感悟理解放在重要的位置,尊重學生自己的體驗。學生是武漢的學生,對雪的熟悉有限。在教學中,教師運用雪的錄像,將一幅幅漂亮的雪景圖,在舒緩的音樂聲中,交替呈現,給學生帶來強烈的視覺和聽覺的沖擊,創設了與課文內容相似的情境。這些多媒體的運用,讓課堂氣氛輕松、學生身心愉快,學生把握課文內容也就不費吹灰之力了。同時,在教學漂亮的雪景時,教師積極讓學生展開想象,用自己的行動表現對雪景的喜愛,體會作者對這一場大雪的期盼。最后,讓學生再一次走進白雪皚皚的境界里,達到情感上的升華。在這樣的學習情境下,學生誦讀課文的語言文字自然有了很多獨特的感受,真切地感悟語言文字所帶來的意境。
同時,教師引導的語言生動,循循善誘,使生學不知不覺中走進教師所設的教學意境中。
《瑞雪圖》教學反思
《瑞雪圖》是一篇散文,課文以雪為線索,各部分順序清楚,結構嚴謹,適合做寫法指導;語言優美,朗朗上口,適宜學生朗讀。美詞佳句較多,適應學生積累。
但作為景色描寫的文章,最關鍵的是如何引領學生走進文本,真切地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并借助朗讀表現出來,作為特定環境下一場特殊的雪何時以何種方式介入背景介紹,體會作者的喜悅之情,是否要在第二課時進行寫作方法的總結與指導,是否要引進峻青的《海濱仲夏夜》進行對比閱讀,擴充課上的信息量。這些都是我當時備課前的疑慮與困惑。
經過反復品讀,我決定刪繁就簡,將感受雪的大、美,訓練朗讀為重點,最后介紹時代背景體會作者情感為結尾。
課文中我利用三句話的學習幫助學生感受雪的大。讓學生讀句想象畫面,“鵝毛般”說明雪花大,“紛紛揚揚”說明雪花數量多,漫天飛舞,鋪天蓋地,說出感受并讀出來。“大片大片的雪花簌簌落落飄將下來”輔助課件直觀感受再讀出來。品讀“萬籟俱寂”“沙沙聲”“咯吱聲”感悟雪的大,山村的寂靜。我在這里預設讓學生填出幾個聽不到什么,只能聽到什么,來理解萬籟俱寂,雖然學生說出來了,但并未讀出來。學習雪景美一段,我利用語句對比,學習“毛茸茸”“亮晶晶”蓬松松”“沉甸甸”“五光十色”讓學生先說體會再看圖片加深理解感情朗讀。最后說雪帶來的好處并介紹背景,讀最后一句以抒發感情。
這一課上完后就感覺學生讀的多,課件演示多,但學生并未走進文本,理解較為膚淺,朗讀氣勢有了可情卻很淡薄。正像高老師所提的深入文本還不夠,如 “萬籟俱寂”應該理解—讀—各種方式的讀,而這句的氣氛不太適合齊讀。而且課上忽略了照顧大多數,培養訓練學生回答問題說完整話的意識不夠。課上利用學生的回答生成不夠,平日就應該在備課時先想到學生的每一種答案,在每一課時有意識訓練自己的課堂機智能力。真的是臺上三分鐘,臺下十年功啊!教學方法固然重要但教學理念的更新,研讀教材的能力卻是聚沙成塔,集腋成裘。我還需抓好備課環節,真正把功夫用在鉆研教材上,靜心凝神去研讀教材,理解和駕馭教材,準確認識把握教材的知識點、重難點,并從教法、學法上認真揣摩教學思路,從教學目標、教學過程、教學方法、教學效果等方面去構思設計教案。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求索。
《瑞雪圖》教學反思
提要:
學習完《瑞雪圖》,覺得自己有許多的遺憾。
遺憾之一:
沒有按照自己的教案設計上完每個教學環節。剛把雪后部分講完,就下課了,學生沒有對文章整體感受,沒有結合生活實際去體會雪帶給人們的樂趣。課后,我反思,主要是因為時間在下雪前和下雪時浪費了。其實該文的重點是雪后景色的描寫,完全可以讓學生在掌握了下雪前那個部分后,總結學習方法,讓學生自學下雪時那個部分。這樣就可以節約很多時間出來。還檢驗了學生的自學能力。
遺憾之二:
學生朗讀指導不夠。學生讀的方式比較單一,且沒有體現層次。如學生在說到:“看近處,那些落光了葉子的樹木上,掛滿了毛茸茸亮晶晶的銀條兒,那些冬夏常青的松樹和柏樹上,掛滿了蓬松松沉甸甸的雪球兒。”時,學生說到了從“毛茸茸亮晶晶的銀條兒,蓬松松沉甸甸的雪球兒”中體會到作者對雪的喜愛。我就馬上讓學生用喜愛的語氣來齊讀這句話。其實,這個部分我應該先抽幾個學生來讀,師生共同評價后,再讓學生自己品讀。這樣,不但可以提高學生的朗讀能力,還能讓學生充分去讀,去悟,從而真正地體會到作者的喜愛之情。
遺憾之三:
學生在品讀課文時,如果加以一段先激昂而后舒緩輕靈的交響樂,可以讓學生在視覺和聽覺上同時感受雪來臨時的驟然以及雪后的美麗景色。
《瑞雪圖》教學反思 篇2
《瑞雪圖》是北師大版第七冊第11單元的主體課文,本課的教學重難點是:通過語言文字了解雪后景色的美麗及作者的聯想,體會作者的喜悅心情。本著本課的教學重難點,我在教學中是這樣設計的:1、在進入新課之前,首先創設情景,激發學生的興趣:讓學生欣賞動畫的雪景,再談談自己看了雪景后的感受,使他們對雪有一個感性的認識,激發學生的學習本課的興趣,進而揭示課題。2、讓學生初讀課文,整體感知課文內容。學生在讀課文的同時,對課文的內容有一個整體的感悟。理請作者的寫作思路,弄明白寫作的順序。3、再讓學生自己提出想怎么樣學習課文。學生提出:可以想用邊讀邊想象的方式來學習課文;可以用抓住重點詞句朗讀、感悟課文的方式學習課文;可以先帶著感情讀課文,在讀中再去感受理解課文;可以互相討論交流。4、在學生以小組或同桌的方式對整篇課文進行自學以后,讓他們在全班互相交流。5、在學生對課文深入了解后,我再讓學生結合自己對這場大雪的感受談談作家為什么會有那樣的感嘆。使學生理解瑞雪豐年的涵義,激發他們對雪的向往、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6、再讓學生帶著這樣的感情朗讀課文,在讀中去感受、感悟雪景的美,使課堂知識進一步鞏固,學生的感情進一步升華。
通過課堂展示后學生的表現,我認為這節課是比較成功的。課后慢慢想來,這節課成功主要得益于在課堂教學中把新課標、新理念作為教學的指導思想:以學生為主體,充分尊重、信任學生,調動了學生的能動性和積極性,激發了學生的興趣,讓他們在設疑、質疑、自讀、自悟的基礎上討論交流。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改變了傳統的教學方式,從以答為主變為以悟為主。在對課文的學習中,我把學生的感悟理解放在重要的位置,尊重學生自己的體驗。學生在讀課文的同時,也愿意自己去探究。去發現并解決為什么。教師不是單純的授課者,而是在與學生合作,引領學生共同完成對課文的理解。使學生們和我一起享受去學習帶來的快樂,
二、在教學中,我始終以讀為主:學生自己快速讀、品讀、有感情的朗讀、研讀、示范讀、表演讀等等,在適當的時候由老師示范讀、帶讀。教學任務就在書聲瑯瑯中輕松的完成。
三、在教學中,我很適當的運用了多媒體的教學輔助手段,喚起了學生在情感上與作者的共鳴、在思想上和作者的同步。在課后的討論會上,不少聽課老師都說:在導入新課時的動畫太美了,在《我愛你,塞北的雪》的音樂里,首先就從形、聲上把學生帶入了美麗的雪景里,就使學生有了進一步了解課文內容的沖動。而在對課文中的重點句子的理解掌握時,我采用雪景圖片做底的方式出示句子,也能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在課后的回顧里,我再次出示動畫,又讓學生再一次和我一起走進白雪塏塏的境界里,達到情感上的升華。這些多媒體的運用,讓課堂氣氛輕松、學生身心愉快,學生掌握課文內容也就不費吹灰之力了。
四、在教學中,我尊重學生、賞識學生。我注意恰如其分地運用激勵性語言,對學生適時評價后進行鼓勵。比如,有個學生在質疑中提出的問題有價值,我立刻說:“你真是個愛思考的孩子!”有個學生在示范讀的時候讀得不是很有感情。我就對他說:“恩,不錯!你的聲音很響亮。但是假如你能更有感情的朗讀,就更好了。希望你下次能表現更好些!”那學生高高興興的坐下了,在其后的學習里格外認真。這一句句鼓勵,學生想要表現自己的欲望很強烈了,使課堂氣氛更加活躍起來。
這堂課有令人欣喜的成功,但也存在著一些問題:一、學生思考的時間不是很夠,導致少數學困生沒有很大的思考的余地,很被動的接受知識;二、在課堂回顧的全文朗讀中,學生的朗讀語速過快,沒有讀出感情來。這是應該在今后的課堂教學中要注意的問題。今后我要進一步提高自身業務素質,不斷完善每堂課的設計,爭取使每一個學生都能很好的展示自己,更好的完成教學任務。
《瑞雪圖》教學反思 篇3
《瑞雪圖》教學反思
《瑞雪圖》是北師大版小學語文上冊第一篇主體課文,課文用生動、優美的語言為我們勾畫了一幅瑞雪圖:描述了膠東半島的第一場雪,雪前、雪中和雪后的美景。以及聯想到課文產生的特殊年代——1962年,當時我國連續幾年遭受自然災害,糧食歉收,人們都期盼豐收年的到來。因而,一場及時的大雪也給膠東半島上的人們帶來了吉祥、幸福和喜悅。充分體現了作者對這場預兆豐年的大雪的喜悅之情。課文的教學重難點是:通過語言文字了解雪后景色的美麗及作者的聯想,體會作者的喜悅心情。對于四年級的學生來講,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體會文章表達的思想感情是《語文課程標準》對本學段的要求。
一、創設情境,入情入境。
11月9日,我們這里下了入冬以來的第一場雪,所有場景竟與《瑞雪圖》一文所描繪的美麗雪景大致一樣,我靈機一動,不如提前學習這一單元,于是下雪的第二天正是大雪紛揚時我們學習了本文。同學們邊欣賞雪景邊與課文對照,自然的融入雪前、雪中、雪后美景圖、嬉雪圖,使抽象的語言形象化,形象的語言活現眼前,使學生有身臨其境之感,縮短了學生與課文的時空距離,激發起他們的學習興趣。
二、景文結合,品詞嚼句。
這篇文章是優美的抒情散文,感情溢于言表,在流暢、動人的景物描寫中寄予情思。但這種情思,文中并沒有直露地抒發,而是全部寄寓在字里行間。那么,要把握這種感情,只有讀,通過學生感情朗讀,讓他們在自己的朗讀中體會,同時還能起到訓練朗讀能力的作用。我主要采用了文本與實景結合、品讀文本的方法,讓學生在欣賞雪景中品味字里行間蘊含的深情。
三、點撥精講,析疑解難
讓學生反復朗讀,邊讀邊感悟,捕捉關鍵詞語品讀出雪后景象的特點,讓學生說出所感,欣賞窗外雪景,欣賞銀條兒、雪球兒。在感悟雪大景美的基礎上,自然地引出人歡與及作者聯想到“瑞雪兆豐年”的喜悅。設計精當的問題進行點撥,讓學生從中仔細思考揣摩,深入體會作者觀察的細致入微和遣詞用句的絕妙。
四、精讀研讀,激情朗讀。
教學時注意指導學生從文章的字里行間體會作者是如何表現雪之大、雪景之美,以及為什么說這是一場及時的大雪。使學生進一步體會到作者的喜悅之情。在讀期間,我制作了一組配樂雪景圖,讓學生既放松心情,又在觀賞中更加對雪的喜愛。最后,我設計了抄、背、畫、查、吟的課外拓展訓練,使課堂知識進一步鞏固,學生的感情進一步升華。
《瑞雪圖》教學反思
《瑞雪圖》是北師大版第七冊第12單元的主體課文,本課的教學重難點是:通過語言文字了解雪后景色的美麗,體會作者的喜悅心情。
通過課堂展示后學生的表現,我認為這節課是比較成功的。課后慢慢想來,這節課成功主要得益于在課堂教學中把新課標、新理念作為教學的指導思想:以學生為主體,充分尊重、信任學生,調動了學生的能動性和積極性,激發了學生的興趣,讓他們在設疑、質疑、自讀、自悟的基礎上討論交流。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改變了傳統的教學方式,從以答為主變為以悟為主。在對課文的學習中,我把學生對文字的感悟理解放在重要的位置,尊重學生自己的體驗。學生在讀課文的同時,也愿意自己去探究。去發現并解決為什么。教師不是單純的授課者,而是在與學生合作,引領學生共同完成對課文的理解。使學生們和我一起享受去學習帶來的快樂,
二、在教學中,我始終以讀為主:學生自己快速讀、品讀、有感情的朗讀、研讀、示范讀、表演讀等等,在適當的時候由老師示范讀、帶讀。教學任務就在書聲瑯瑯中輕松的完成。
三、在教學中,我很適當的運用了多媒體的教學輔助手段,喚起了學生在情感上與作者的共鳴、在思想上和作者的同步。許多孩子被那些美麗的圖片所吸引,在《我愛你,塞北的雪》的音樂里,更從形、聲上把學生帶入了美麗的雪景里,使學生有了對課文的進一步理解。而在對課文中的重點句子的理解掌握時,我采用雪景圖片做底的方式出示句子,也能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在課后的回顧里,我再次出示動畫,又讓學生再一次和我一起走進白雪皚皚的境界里,達到情感上的升華。這些多媒體的運用,讓課堂氣氛輕松、學生身心愉快,學生掌握課文內容也就不費吹灰之力了。
四、在教學中,我尊重學生、賞識學生。我注意恰如其分地運用激勵性語言,對學生適時評價后進行鼓勵。比如,有個學生在質疑中提出的問題有價值,我立刻說:“你真是個愛思考的孩子!”有個學生在示范讀的時候讀得不是很有感情。我就對他說:“恩,不錯!你的聲音很響亮。但是假如你能更有感情的朗讀,就更好了。希望你下次能表現更好些!”那學生高高興興的坐下了,在其后的學習里格外認真。這一句句鼓勵,學生想要表現自己的欲望很強烈了,使課堂氣氛更加活躍起來。
五、課堂上導讀卡的使用,為我這節課增色不少。學生從不會寫小標題,到會寫,再到寫好,始終都在講授這種學習的方法,讓孩子從這節課當中學會了知識和方法。
這堂課有令人欣喜的成功,但也存在著一些問題:一、學生思考的時間不是很夠,導致少數學困生沒有很大的思考的余地,很被動的接受知識;二、在課堂回顧的全文朗讀中,學生的朗讀語速過快,沒有讀出感情來。三、學生對于導讀卡的學習時間較倉促,在之后進行課文分析時與導讀卡的聯系不十分緊密。這是應該在今后的課堂教學中要注意的問題。今后我要進一步提高自身業務素質,不斷完善每堂課的設計,爭取使每一個學生都能很好的展示自己,更好的完成教學任務。
《瑞雪圖》教學反思
本文用優美的文字向人們描繪了北國寒冬的美麗雪景,表達了作者的喜悅心情。在結構上本文層次清楚,條理明確,重點突出,采用了聯想,夸張的手法,語言生動優美,情景交融。在教學中我采用了如下思路,理清文章脈絡,按照下雪前,下雪時,下雪后的順序學習全文。“以學生為主體”,滲透學習方法的指導,特別是朗讀方法的指導,讓學生在讀中感受,讀中想象,體會本文的語言美、景色美,以及作者的欣喜之情。朗讀是一種古老的卻極富生命力的學習方法,也是品讀美文的重要方法。本文語言生動優美,用朗讀去體會能起到很好的作用。
這堂課總得來說是較好得完成了教學任務的。整堂課各個環節的設置合理,上課環環相扣,每個環節之間的過渡都非常自然。而且我在上課的始終都保持著一種高昂的情緒,這種情緒一直帶領著學生從課堂的開始到結尾。這堂課我自己感覺最值得珍藏的一點便是學生的朗讀,從學生一遍又一遍的讀書聲中,我們似乎已經可以體會到學生從誦讀中享受到了快樂。特別是在教學第四自然段的時候,我先讓學生默讀,勾出自己喜歡的句子,然后有感情的把這個句子讀出聲來,之后讀給你的小伙伴聽,接著指名讀他(她)喜歡的句子,一邊讀還一邊做朗讀指導。這個自然段的教學我引導學生運用了多種讀書的方法,從第一次讀到最后的一次讀,學生實際上已經在不知不覺中經歷一個精讀的過程了。
當然,這堂課也讓我暴露出不少自身的不足,這些不足帶領著我進行更多的思考。首先,在教師基本職業素質方面,我感覺自身的語言表達能力還不夠強,除了課前設計過的一些過渡語和敘述性語言外,其余在課堂臨場發揮的語言都缺乏感染力,不夠美!這一點也直接牽扯到我對學生的評價語。所以,第二點便是評價語單調,對孩子沒有起到實際性的激勵或糾正的作用。第三,面向全體學生,注重學生全員參與的深度和廣度沒有體現出來。這些都值得我深深地思考。
這堂課讓我積累了不少寶貴的教學經驗,通過這堂課的反思與感悟,我想自己會在教學道路上前進一步的。
《瑞雪圖》教學反思 篇4
教學目標
1、學會本課13個生字,會認“凜、冽、嗬”3個字。能正確讀寫下列詞語:驟然、玉屑、俗話、滲透、諺語、枕著、饅頭、毛茸茸、沉甸甸、擲雪球、彤云密布、瑞雪兆豐年。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自己喜歡的部分。
3、理解課文內容,感受雪后的美麗景象,體會大雪給人們帶來的喜悅心情。
4、領悟抓住特點描寫下雪景象和通過寫景及聯想表達思想感情的方法。
教學重點、難點:教學目標3、4
教學準備:瑞雪圖(多媒體課件)和課文背景資料。
教學課時: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
同學們,每到冬天,你最盼望的是什么?我們都看到過下雪,也領略過雪景的美,今天我們來學習一篇新的課文,大概你會有一些新的感覺。
二、提出要求,學生自讀自悟
自學要求如下:
1、把課文讀正確,讀流利。
2、試著結合課文理解“彤云密布”、“瑞雪兆豐年”、“冬天麥蓋三層被,來年枕著饅頭睡”的意思。
3、作者是按照怎樣的順序描寫這場雪的,寫出了這場雪的哪些特點。
4、提出思考后還不理解的問題。
三、匯報交流
1、小組交流。
(1)小組成員合作讀文,檢查是否讀流利,難讀的部分集中練習。
(2)交流自學要求中的第二、三、四個要求。
2、全班交流。
重點交流:作者寫出了這場雪的哪些特點。交流時,先讀特點,再通過讀相應部分,說說是怎樣體會到的。使學生體會到主要特點是“大”。如課文第四自然段,不僅寫了雪景的美,通過“厚厚、萬里江山、掛滿、堆滿”等詞說明了雪大;第五段,不僅是寫孩子們的快樂,通過“堆雪人、打雪仗、樹枝上的積雪”也寫出了雪大。
四、小組內互查學習生字情況
第二課時
一、復習上節課內容。
二、自由讀課文。先說說喜歡哪一部分,為什么喜歡?
三、指導朗讀
1、朗讀指導要點:
(1)第三自然段,應讀出夜靜、雪大。“一會兒就白了”,“只聽見雪花簌簌地不斷往下落”、“咯吱一聲響”等句,應認真體會并讀好。
(2)第四、五自然段,不僅要讀出雪大,還要讀出雪美、孩子樂的意思。
(3)第六、七自然段,應體會到作者快樂的原因“這場大雪十分及時,一定會給明年的小麥帶來豐收”,讀出作者聯想到此的喜悅的心情。
2、學生再練習讀。
四、一場雪固然給人們帶來許多好處,可是你知道作者為什么滿懷如此強烈的激情來贊美這場雪嗎?
隨文閱讀小資料:
《瑞雪圖》選自峻青的散文集《秋色賦》,寫于1962年。1960一 1962年,正是我國遭受自然災害的時期,當時糧、棉歉收,國民經濟遇到了暫時的困難。 1962年的冬天,、作者在膠東半島的農村,看到了這人冬以來的第一場大雪,聯想到“瑞雪兆豐年”,心里無比喜,寫下了這篇短文。的確,這第一場雪,是我國經過三年困難時期重新走向富裕的第一個喜人的信號,怎不讓人高興呢!
加上自己新的體會,有感情地朗讀全文。
五、背誦自己喜歡的部分
六、課堂練習
1、在兩首寫大雪的詩中,任選一首背誦下來。
第一首: 夜雪
自居易
己訝衾枕冷,復見窗戶明。
夜深知雪重,時聞折竹聲。
第二首:江雪
柳宗元
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
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
2、收集有關資料,結合課文內容,試寫一篇說明雪的作用的短文。
《瑞雪圖》教學反思
《瑞雪圖》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北師大版第七冊第十二單元的精讀課文,本課的教學重點是:通過語言文字了解雪后景色的美麗及作者的聯想,體會作者的喜悅心情。
本著本課的教學重點,我在教學中這樣設計:先用一段精美的動畫瑞雪圖把學生由晴朗的現實引入大雪紛紛、銀裝素裹的雪境中后,引出本節課要學的《瑞雪圖》,并通過學生質疑定標。接著在導學達標環節中,我以學生讀為主,先后設計了三次讀:一快速讀,初步感知雪的特點:雪下得大,雪下得及時,雪后景色很美。二精讀、研讀,從文章的字里行間體會作者日如何表現雪之大,雪景之美,以及為什么說這是一場及時的大雪。三激情朗讀,使學生進一步體會到作者的喜悅之情。在讀期間,我制作了一組配樂雪景圖,讓學生既放松心情,又在觀賞中更加對雪的喜愛。最后,我設計了抄、背、畫、查、吟的課外拓展訓練,使課堂知識進一步鞏固,學生的感情進一步升華。
通過課堂展示后學生的表現,我認為這節課是比較成功的。課后慢慢想來,這節課成功主要得益于課堂教學中把新課標中的新理念作為教學的基本理念,以學生為主體,充分尊重學生,信任學生,激發了學生的興趣,使學生想學,樂學。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變了教師的教學方式和學生的學習方式。以學“答”為主的教學方式和以學“答”為主、學“悟”為主的教學方式,雖只有一字之差,但表現出來的觀念不同,課堂效率也不同。以往課堂多體現教師、學生一問一答,學生圍著教師轉,這種方式束縛了學生的思維,抑制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本節課,我始終以學“讀”為主、學 “悟”為主。學生讀:粗略讀、研讀、激情朗讀、配樂讀;教師讀等多種形式的讀。然后通過學生自學、生生合作、師生合作的學“悟”為主的方法,完成了學習任務。
二)建立了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營造了和諧共進的互動氛圍。本節課中,我改變過去自己高高在上,統帥課堂的作風,走下講臺和學生共同學習、交流,成為學生的朋友、伙伴。如在研讀的過程中,我俯下身子,走近學生,和他們一塊讀,一塊畫,幫助他們,使他們在教師的半扶半放中順利達標。又如在朗讀訓練中,我把自己當作孩子們一員,和他們賽讀,讓課堂成為我們師生共同展示才華的舞臺,也讓學生真切感受我是他們的學習伙伴。
三)恰當適時地運用了多媒體輔助教學手段,喚起了學生與作者的共鳴。本節課輔助教學的精彩其一是開始的激情導入。用一段精美的動畫,從形、聲上一下把學生帶入了雪的氛圍。其二是學完雪后美景后,設計的一組配樂雪景土,不僅讓課堂氣氛輕松,學生身心愉快,更讓學生與作者產生共鳴,深深的喜歡雪,想要贊美雪。
四)課堂上尊重學生、賞識學生。俗話說“十個人中,有九個愛聽好的”,作為孩子,那就更不例外。本節課中,我注意恰如其分地運用激勵性語言。如學生在質疑中提出的問題有價值,我立刻說:“你真是個愛思考的孩子!”學生朗讀表現出色,我贊賞她:“讀得真好!老師仿佛置身于雪景中心中無比輕松愉悅”。大家齊讀得棒,我便說:“老師也被感染了,想美美地 讀一讀”。又如學生朗讀表現不好時,我首先肯定優點:“讀得不錯”,然后提出希望:“若能將‘嗬’讀得不僅能表現出驚異,還能表現出贊嘆的意思來那就更棒了!”通過這一句句發自發腑的賞識、激勵,滸墅關在課堂的表現更自信,并不斷地追求成功,學得更主動了。
雖然有令人欣喜的成功,但也存在著不盡人意的地方:一、自控能力較差。課堂中不能恰當地控制滸墅關學習的激情,使學生在好學地方用時太長,導致時控失調,前松后緊。二、因材施教的原則不明顯。主要表現在研讀課文時自學提示的難易程度適于中上等學生,對于學困生,學習困難較大。雖然說在研讀過程中自己也俯下身子為部分學生點撥,但仍有個別學生學得吃力。針對課堂中存在的問題,今后在教學中首先增強時控掌握能力。教學設計中明確時控,在課堂中,教師精講、少講,把大量的時間留給學生去思考,去展示。同時多學習、掌握處理突發事件的技巧,能見好就收 ,力爭使課堂時控恰到好處。其次,多研究每一個學生認識接受能力,并在教學設計時依據不同程度的學生學習能力,設計分層要求、訓練,使各類學生都能吃得了、吃得飽。總之在今后的教學工作中,我還要進一步提高自身業務素質,不斷完善每堂課的設計,因材施教,分層要求,使學生學得輕松,學得高興。
《瑞雪圖》教學反思 篇5
《瑞雪圖》一文所描繪的雪景,是我們南方孩子不曾見過的。如何讓學生通過閱讀作品與作者產生共鳴是教學中的一個難點,因此,在備課時,我考慮的是如何突破這個難點。我曾設計幾種教學方案,最后敲定第一環節創設情境以謎語:(一片兩片三四片,五片六片七八片,九片十片千萬片,亂入梅花香不見。)導入來激趣。接著按時間的線索幫助學生學習理解課文,(這篇課文是按照什么順序記敘的?引導學生讀文,感知文章,理清文章脈絡。)然后,讓同學提出交流讀后的所遇到的問題及解疑。使學生通過讀獲得情感體驗,激發閱讀興趣,感受語言的優美,獲得思想啟迪。提高和培養學生獨特的感受和理解能力。本以為根據自己的教學設計環節,能很好地達到教學的效果。出乎意料的在精讀探究,體驗情感這個環節卻留下了許多的遺憾。
遺憾之一:
雪后部分剛講到一半,就下課了。學生沒有對文章整體感受,沒有結合生活實際去體會雪帶給人們的樂趣。主要是因為時間在下雪前和下雪時浪費了。其實該文的重點是雪后景色的描寫,完全可以讓學生在掌握了下雪前那個部分后,總結學習方法,讓學生自學下雪時那個部分。這樣就可以節約很多時間出來。還檢驗了學生的自學能力。
遺憾之二:
學生朗讀指導不夠。學生讀的方式比較單一,且沒有體現層次。如學生在說到:“看近處,那些落光了葉子的樹木上,掛滿了毛茸茸亮晶晶的銀條兒,那些冬夏常青的松樹和柏樹上,掛滿了蓬松松沉甸甸的雪球兒。”時,學生說到了從“毛茸茸亮晶晶的銀條兒,蓬松松沉甸甸的雪球兒”中體會到作者對雪的喜愛。我就馬上讓學生用喜愛的語氣來齊讀這句話。其實,這個部分我應該先抽幾個學生來讀,師生共同評價后,再讓學生自己品讀。這樣,不但可以提高學生的朗讀能力,還能讓學生充分去讀,去悟,從而真正地體會到作者的喜愛之情。
這堂課留下了這么多的遺憾,促使我不斷地反思著:這是我應該在今后的課堂教學中要注意的問題。教案的預設往往會與學情相出入,今后我要進一步提高自身業務素質,從學情出發,不斷完善每堂課的設計,爭取使每一個學生都能很好的展示自己,更好的完成教學任務。
《瑞雪圖》教學反思 篇6
本文用優美的文字向人們描繪了北國寒冬的美麗雪景,表達了作者的喜悅心情。在結構上本文層次清楚,條理明確,重點突出,采用了聯想,夸張的手法,語言生動優美,情景交融。在教學中我采用了如下思路,理清文章脈絡,按照下雪前,下雪時,下雪后的順序學習全文。“以學生為主體”,滲透學習方法的指導,特別是朗讀方法的指導,讓學生在讀中感受,讀中想象,體會本文的語言美、景色美,以及作者的欣喜之情。朗讀是一種古老的卻極富生命力的學習方法,也是品讀美文的重要方法。本文語言生動優美,用朗讀去體會能起到很好的作用。
這堂課總得來說是較好得完成了教學任務的。整堂課各個環節的設置合理,上課環環相扣,每個環節之間的過渡都非常自然。而且我在上課的始終都保持著一種高昂的情緒,這種情緒一直帶領著學生從課堂的開始到結尾。這堂課我自己感覺最值得珍藏的一點便是學生的朗讀,從學生一遍又一遍的讀書聲中,我們似乎已經可以體會到學生從誦讀中享受到了快樂。特別是在教學第四自然段的時候,我先讓學生默讀,勾出自己喜歡的句子,然后有感情的把這個句子讀出聲來,之后讀給你的小伙伴聽,接著指名讀他(她)喜歡的句子,一邊讀還一邊做朗讀指導。這個自然段的教學我引導學生運用了多種讀書的方法,從第一次讀到最后的一次讀,學生實際上已經在不知不覺中經歷一個精讀的過程了。
當然,這堂課也讓我暴露出不少自身的不足,這些不足帶領著我進行更多的思考。首先,在教師基本職業素質方面,我感覺自身的語言表達能力還不夠強,除了課前設計過的一些過渡語和敘述性語言外,其余在課堂臨場發揮的語言都缺乏感染力,不夠美!這一點也直接牽扯到我對學生的評價語。所以,第二點便是評價語單調,對孩子沒有起到實際性的激勵或糾正的作用。第三,面向全體學生,注重學生全員參與的深度和廣度沒有體現出來。這些都值得我深深地思考。
這堂課讓我積累了不少寶貴的教學經驗,通過這堂課的反思與感悟,我想自己會在教學道路上前進一步的。
《瑞雪圖》教學反思 篇7
《瑞雪圖》是北師大版小學語文上冊第一篇主體課文,課文用生動、優美的語言為我們勾畫了一幅瑞雪圖:描述了膠東半島的第一場雪,雪前、雪中和雪后的美景。以及聯想到課文產生的特殊年代——1962年,當時我國連續幾年遭受自然災害,糧食歉收,人們都期盼豐收年的到來。因而,一場及時的大雪也給膠東半島上的人們帶來了吉祥、幸福和喜悅。充分體現了作者對這場預兆豐年的大雪的喜悅之情。課文的教學重難點是:通過語言文字了解雪后景色的美麗及作者的聯想,體會作者的喜悅心情。對于四年級的學生來講,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體會文章表達的思想感情是《語文課程標準》對本學段的要求。
一、創設情境,入情入境。
11月9日,我們這里下了入冬以來的第一場雪,所有場景竟與《瑞雪圖》一文所描繪的美麗雪景大致一樣,我靈機一動,不如提前學習這一單元,于是下雪的第二天正是大雪紛揚時我們學習了本文。同學們邊欣賞雪景邊與課文對照,自然的融入雪前、雪中、雪后美景圖、嬉雪圖,使抽象的語言形象化,形象的語言活現眼前,使學生有身臨其境之感,縮短了學生與課文的時空距離,激發起他們的學習興趣。
二、景文結合,品詞嚼句。
這篇文章是優美的抒情散文,感情溢于言表,在流暢、動人的景物描寫中寄予情思。但這種情思,文中并沒有直露地抒發,而是全部寄寓在字里行間。那么,要把握這種感情,只有讀,通過學生感情朗讀,讓他們在自己的朗讀中體會,同時還能起到訓練朗讀能力的作用。我主要采用了文本與實景結合、品讀文本的方法,讓學生在欣賞雪景中品味字里行間蘊含的深情。
三、點撥精講,析疑解難
讓學生反復朗讀,邊讀邊感悟,捕捉關鍵詞語品讀出雪后景象的特點,讓學生說出所感,欣賞窗外雪景,欣賞銀條兒、雪球兒。在感悟雪大景美的基礎上,自然地引出人歡與及作者聯想到“瑞雪兆豐年”的喜悅。設計精當的問題進行點撥,讓學生從中仔細思考揣摩,深入體會作者觀察的細致入微和遣詞用句的絕妙。
四、精讀研讀,激情朗讀。
教學時注意指導學生從文章的字里行間體會作者是如何表現雪之大、雪景之美,以及為什么說這是一場及時的大雪。使學生進一步體會到作者的喜悅之情。在讀期間,我制作了一組配樂雪景圖,讓學生既放松心情,又在觀賞中更加對雪的喜愛。最后,我設計了抄、背、畫、查、吟的課外拓展訓練,使課堂知識進一步鞏固,學生的感情進一步升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