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雪圖》教學指導
〖課文分析〗
《瑞雪圖》是一篇借景抒情的傳統散文,作者用優美、生動的語言為我們描述了膠東半島的第一場雪,雪前、雪中和雪后的美景。本文寫于1962年,當時我國連續幾年遭受自然災害,糧棉欠收,人們都企盼豐收年的到來。文章的中心意思是,通過寫膠東半島入冬以來下的第一場雪,表達了作者對這場預兆豐年的大雪的喜悅之情。
本單元的教學任務主要是對本學期學過的重點訓練項目加深理解,綜合運用,要根據課文的特點復習相應的讀寫訓練項目。本文層次清楚、條理明確、重點突出,語言生動優美、情景交融,正是復習舊知的好教材。因此,教學時,要在學生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引導他們結合學過的讀寫項目體會本課在寫法上的特色。文章有六個自然段,按照時間順序記敘。先寫下雪前天氣驟然變化,再寫下雪中的情景,然后寫下雪后的壯美景象,最后寫作者對瑞雪預兆豐年的贊嘆。據此,全文可分為四個段落:一、天氣驟變,寒風刮來(第1~2自然段);二、下雪景象(第3自然段);三、雪后美景,孩子玩樂(第4~5自然段);四、贊嘆瑞雪(第6自然段)。
本文表達上的突出特點,一是抓住這場雪的特點:這場雪來得快、下得猛、時間長、積雪厚等幾個方面,把視覺感受和聽覺感受結合起來,具體生動地寫出了這場雪的大;二是通過飽含感情的景物描寫,充分表達思想感情。
作者寫雪的美很有層次。首先整體寫:“推開門一看,嗬!好大的雪啊!那山川、河流、樹木、房屋,都籠罩上一層白茫茫的厚雪。極目遠眺,萬里江山變成了一個粉妝玉砌的世界。”接著,具體寫柳樹、松柏具有特色的雪后景致。先寫靜態美:“落光了葉子的樹木上,掛滿了毛茸茸亮晶晶的銀條兒,那些冬夏常青的松樹和柏樹上,掛滿了蓬松松沉甸甸的雪球兒。”再寫動態美:“一陣風吹來,樹木輕輕地搖晃著,那美麗的銀條兒和雪球兒簌簌落落地抖落下來。玉屑似的雪末兒隨風飄揚,在清晨的陽光下,幻映出一道道五光十色的彩虹。”
在寫雪景美的基礎上,寫人的活動:“一群群孩子,在雪地里堆雪人,擲雪球。那歡樂的叫喊聲、嘻鬧聲把樹枝上的雪都震落下來了。”通過孩子們的歡樂,表達了人們無比喜悅的心情,抒發了作者喜雪、贊雪的思想感情。
〖要點提示〗
1.學習本課首先要理解題目的含義。這個題目寫明了雪后的壯美景色(瑞:吉祥。圖:圖畫。),表明雪給人們帶來了外在的好處,也表達了人們喜愛雪、贊美雪的主觀感受和態度(“瑞雪”)。
2.抓住重點段落,引導學生精讀體會。讓學生自己默讀,找出描寫雪下得大的段落,邊讀邊想像語言文字描述的情景,說一說從這些句、段中體會到了作者怎樣的感情,站在作者的角度,有感情地朗讀,體會作者的喜悅心情。朗讀中要注意引導品味文章用詞準確、描寫生動形象的語言特點,如,“掛滿了毛茸茸亮晶晶的銀條兒”,“掛滿了蓬松松沉甸甸的雪球兒……”可引導學生聯系生活實際,想一想作者寫得是否真實,體會作者觀察得細致入微、遣詞造句的絕妙。讓學生重點注意和學習的詞語應該是與下雪、雪景直接關聯的詞語,如:瑞、吉祥、驟然、凜冽、彤云密布、簌簌落落、萬籟俱寂、咯吱、極目遠眺、粉妝玉砌、玉屑等(學這些詞又要與學生字自然結合),以及abb式詞語:白茫茫、毛茸茸、亮晶晶、蓬松松、沉甸甸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