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課堂教學提問的策略
教研室 沈建忠
一、 提問的功能
1、引起學習動機
提問不僅是課堂的一種智力調動行為,而且是啟動非智力因素的一個重要手
段。(1)集中注意力;(2)引導學習心智;(3)激發探討興趣;(4)促進引發多數學生積極的活動愿望。
2、幫助學生學習
提問不應是使學生懼怕的考問,而應是教師對學生學習的一種支持行為。(1)
提示重點;(2)組織教科書內容;(3)提問還有促進的功能;(4)提問還能探索教科書以外的知識,擴展學習范圍;(5)通過提問診斷學生學習的特殊困難。
3、提供學生參與的機會
提問是課堂上的一種召喚、動員行為,是集體學習中引起互動的聚合力量。
(1)提問可以使學生得以表現觀點、流露情感、鍛煉表述。(2)促進人際活動,加強學生與班級其他成員的溝通與反應。
4、評價功能
(1)了解學生學習成就,分析其弱點;(2)搜集評價材料,檢查教學目標
達成的程序。
5、發問引起反饋作用
學生通過反應與回答,可以獲得教師的反饋,幫助學生檢查教學成效,建立
積極的自我觀念,以供改進時參考。
6、啟發學生思考功能
學生思考問題的能力和方法,深受教師發問的內容及方式的影響。(1)教師
提問等于給學生制造問題,教師提問一次,就給學生提供一次思考的機會。(2)提問可以引導學生的思考方向,擴大思考角度,提高思考的層次。
7、提問的管理功能
教師還常運用提問維持教室秩序,使教學順利進行。
二、 提問的幾種主要類型
1、認知性問題。回答時,學生只需對事實或其他事項作回憶性的重述。
2、推理性問題。回答時,學生須對所接受或所回憶的資料進行分析及整合。
3、創造性問題。回答時,學生須將要素、概念、已有知識等新組合或采用
新奇、獨特的觀點做出異乎尋常的反應,此類問題沒有單一性質的標準答案。
4、評價性問題。回答時,學生須先設定標準或價值觀念,據此對事物進行評價判斷或選擇。
5、常規管理性問題。
在新課堂中,教學所關注的重點轉向了學生素質的提高,因此,對課堂中的提問無論是功能要求,還是提問類型都需要更新與拓展,提問要為問題情境創設、為學生能提出新的問題服務,不斷增加創造性問題、方法性問題、探究性問題等,使提問成為開啟學生智慧之門的鑰匙。
三、 問題編擬的策略與原則
策略:
1、各類問題要兼顧。良好的提問,應包含各層次問題在內,創造性問題仍
須以認知記憶性問題、推理性問題及評價性問題為伴。
2、運用有序。各類問題提出之序,認知記憶性問題為先,推理性問題次之,以創造性及評價性問題墊后。由淺入深,由易到難。
3、注意語言品質。語言是否清晰,速度緩急是否適度。
4、多數學生參與。使全體學生都能注意反應。
原則:
1、目標明確。或引起注意,或強調重點,或激發思考,均須符合教學目標 。
2、切合學生跳一跳摘桃子的原則。
3、考慮學生的思路。所設問題要與學生的經驗、情趣、智力水平相一致。
4、變換角度。提問要力避直白。直白不能更好地發揮提問的激發功能,直
就是角度固定;白就是語言品質低,思味不足。
四、 語文課堂提問的設計策略
1、如何設立提問點
(1)在關鍵處設點。所謂的關鍵點有兩層意思:一是指理解課文思想內容
的關節點,二是指接受語文知識的難點。所謂關節點,往往是那些或隱或現地牽扯到課文主題和重要觀點的詞句。所謂學生接受語文知識的難點,既包括新出現的知識難點,也包括雖已學過卻又似懂非懂的知識點。
(2)在具有思維價值的細微處設點。
(3)在文章中看似矛盾之處設點。
(4)在容易引起聯想、想象處設點。
2、注意問題的難度、坡度及密度
解答距,就是學生經過一番思考才能解決問題,讓思維的“軌跡”有一段距
離。根據解答距的長短,提問可分為四個級別:第一級,初級階段,所提的問題,學生只要參照學過的知識就可以回答,屬于“微解答距”范圍。第二級,中級階段,所提問題雖無現成的“套子”可以依傍,但不過是現成“套子”的變化和翻新,屬于“短解答距”范圍。第三級是高級階段,所提問題要求學生能綜合運用學過的知識進行解答,屬于“長解答距”范圍。第四級是高級階段的發展,屬創造階段,所提問題要求學生能采用特有的方式去創造性地解決問題,屬于“新解答距”范圍。
3、掌握發問的時機
(1)在學生自讀之前發問。指向性發問,有利于提高自讀效率。
(2)在學生自讀完之后發問。允許學生發問,對學生所提問題進行歸納,
提出一些誘導性的問題,進行啟發。
(3)在學生思維處于停滯狀態時發問。學生提不出問題時,教師應提出一些誘導性問題,把學生的思維引向深入。
(4)在教室出現議論聲時進行發問。教室里有議論聲時,說明學生大腦里產生了問題,教師處理有兩種辦法:一是停止講課,讓學生把自己的疑問表達出來;二是教師根據自己的經驗馬上提出一些問題,使學生的疑難及時解決。
(5)當課堂氣氛沉悶時發問。
(6)當個別學生的注意力分散時發問。
(7)結課時提問。吸引學生注意力,生成新的問題,能力。
五、 合理地候答與理答
候答:指從教師發問,指名回答,直到學生開口說話這段時間。(1)候答時
間不宜過短。(2)不重復問題。(3)指名普遍。
理答技巧:理答是指教師對學生提出的答案或做答后的處理。如直接評價答案、表揚和鼓勵,直接糾正錯誤答案,批評或指出錯誤。
(1)注意傾聽。教師表示關心和重視的態度,對學生有鼓勵作用。
(2)給予鼓勵。
(3)匡補探究。必要時教師補充說明,使問題答案得以深化和升華。學生答錯了,不能簡單地中止,引導學生正確思考和解答。
(4)歸納答案。
六、 提問技能的評價標準
1、提問目的是否明確,是否緊密結合教學。
2、問題是否有啟發性,能否指引學生學習。
3、問題的設計是否包含多種水平。
4、能否把握提問時機,促進思維發展。
5、問題表述是否清楚,語言是否簡明易懂。
6、問題提出后是否有適當停頓,給予思考的時間。
7、提示是否恰當,能否幫助思考。
8、提問面是否廣泛,能夠照顧到各類學生。
9、對答案是否能分析評價,強化學習。
10、能否鼓勵學生參與教學回答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