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多媒體課堂教學的幾點反思
語文現代教育觀念的革新與確立必須建立在教育技術的現代化的基礎上。就當前來說,引進全新的多媒體技術,改善課堂結構,構建更能適應師生雙邊活動的課堂教學模式,才能體現語文學科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發揮語文“社會公器”(顧黃初語)的效能。在多年的多媒體語文教學的探索和實踐中,筆者對語文課堂教學中的多媒體(或課件)進行了深入反思,獲得了幾點體會,現列出,以期和同行進行更廣泛的交流。
1、不能僅僅把多媒體看作是學習興趣的激發者。多媒體在教學過程 中,是傳遞信息、溝通交流的組織者和交流者。在組織和交流的過程中,可能會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的興趣,但不能說多媒體的功能就僅僅是如此。媒體在傳遞過程中,是通過現代化的手段,如放大、定格、再現、動畫演示等再現課文文字及相關知識的,其數據庫、動畫演示、緊缺資料再現功能應該在整個教學中占主體地位。因此,設計軟件時,不能僅僅圍繞學生興趣而設計,過多地追求軟件的花哨效果,造成有些“有趣”的東西可有可無,沒有實際價值。多媒體課件應當充分利用聲像文字媒介對教材中的語言文字媒介進行詮釋,進行繪聲繪色的情景創設,創造認知“沖突”,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習;應該依據信息傳遞與反饋原理教學的實際需要去設計,依靠多媒體的放大、縮小、定格、再現等技術,使學生開拓思路、勾沉舊事、引發想象,將媒介、感知與材料“三位”融于一體,在人機交互中啟發學生的想象能力、邏輯推理能力、抽象思維能力以及文字的閱讀理解能力。多媒體課件的設計要能使學生的知識(包括智、情、意、行等)發生遷移、突破、再現、拓展。所謂遷移就是幫助學生引發學習的動機,指明知識遷移的方向、方法,使學生能夠正確、有序、快速、有效地獲取新知。因此,在準備時,就要選取那些學生共同認同的素材,以便學生產生一種“似曾相識”的感覺,又有一種“未曾揭開面紗”的神秘感,讓他們產生一股強烈的求知欲望。為了達到這層效果,用于詮釋課文的聲像材料以及動畫演示等技術都必須緊扣教學目標 ,借助形象化的手段將文章主旨、感情基調、文字風格再現出來,為學生創設一個鮮明生動、內容豐富、形式多樣、充滿詩情畫意的課文情境,使學生由“感知展現于眼前的教材文字”轉化為“感知融身于其中的圖像聲音”,縮短教材與學生之間的距離,使深奧變得膚淺、復雜變得簡單、抽象化為具體。一句話,多媒體是教學的一種載體和補充,而不是調味品。
2、教師不能忽略自己的主導地位,變成機器的演示者。多媒體的介入,使教師的活動減少了,學生活動空間增大了。但不等于說教師的主導作用消失了,學生依靠機器就可以完成學習任務。教師始終是教學的設計者、學習的倡導者、課堂的組織者。活動范圍縮小了,但教學藝術的要求卻提高了。這就要求教師將剩下的幾句、幾字變得更精、更有啟發性,處處體現主導作用。只有這樣,課堂教學才能最大程度地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使他勤于動眼、動腦、動手,從而積極汲取知識的養料。否則,教師與學生的關系就變成了演示者與被演示者的關系。因此,課件的設計與操作都應當考慮到師生共同因素,要為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進行雙邊服務。課件是為“大家”的,而不僅僅是教師單方的。課堂中,我們要鼓勵或者要求學生走向機器,自我進行探索和挖掘,鞏固舊知,獲取新知。整個課堂,要么是教師利用課件對學生進行傳輸、訓練,要么就是學生利用課件(或多媒體)向老師或同學獲取點撥、幫助,親自驗證自己內心中的設想,自己動手去構筑自己的知識基礎。課件是課堂各方的橋梁和紐帶。
課堂中,教師應當把自己從“繁重”的技術操作的枷鎖中徹底解放出來,把大量的精力放在課堂藝術,即點撥、啟發上;學生應當把自己從“苦苦”地理解老師的意圖的桎梏中釋放出來,用自己的學習思維和意圖沿著課件提示去探索新知。只有先確立課件是屬于師生共有,才能激活師生的雙邊活動,才能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才能使多媒體在教學中發揮培養學生素質的功能和作用。
3、課件的設計不在于課堂的容量是否加大,而在于學生的思維密度是否增強。傳統課堂中總是教師先確立一個教學目標 ,再把相關知識進行單方面的灌輸,讓學生處于被動地位。盡管教學內容很少,但教學效果卻是很不理想。而把多媒體運用于課堂,則可以改變當前語文教學中存在著的“少、慢、差、費”的現狀,使課堂容量明顯擴大。但我們也要清楚地認識,到課堂容量的增大不是我們所片面追求的;學生思維密度增加,才有助于開發學生的智能,從根本上提高學習的效果。多媒體的介入,是減少了教師的勞動強度,但不是要單方面增加學生的無謂負擔。在日常教學中,我們有許多老師盡可能地利用多媒體在課堂中實行包辦和“填鴨”。例如,多功能媒體的出現,教師只需輕按一鍵,大量練習題便顯現,雖然學生活動空間增大了,但是機械訓練的成分也增大了,失去了多媒體的知識遷移、突破、再現、拓展的初衷。因此,課件的制作應當把重點放在增強學生的思維密度上,而不是放在機械訓練的量上,不是放在材料的簡單堆砌與羅列上。教師在教學中要不斷變換媒體,變換信息傳遞方式,找出知識的關聯性與延展性,逐步升華教學內容,使學生的感覺器官不斷受到多媒體所傳遞的各種信號的刺激,激起認知沖突,提高主動參與學習的積極性,從而激活課堂的生機與活力,有效地培養學生的語文思維能力,提高學生的審美素質。
4、課件的制作要體現出人機交互性。目前流行的超媒體實際上就是計算機控制的交互性的多媒體技術。要將多媒體的技術充分發揮出來,就必須注重學生的參與性和積極性。可以設想,將來的多媒體課堂定是每生一臺機,生與機之間展開雙邊活動。只有這樣,才能完全照顧學生的個性,讓不同的學生選擇不同的學習內容、學習方向和訓練方式。現在的多媒體課件,實際還是為教師的“教”服務的,學生依然是通過課件跟著教師轉,教學的核心地位仍然在于教師。多媒體實際上已成為教師“折磨”學生的又一種現代化的武器。
要使多媒體人機對話功能在課堂中充分體現,筆者認為語文課件的制作須從三個方面著手:
(一)課件的制作,要體現出“傻瓜化”,即課件要體現出簡單易行、可操作。課件的初衷在實用,因此課件的設計要面向大眾化,課件的程式要具有交互性和穩定性,跳轉方便,切不可過于追求花哨和繁難的高技術,以免顯得雜亂和繁瑣。課件的布排要符合一定的心理認知規律,把訓練內容放在學生可注意的范圍內,把重點訓練的內容著重凸現出來。另外,訓練要詳略得當,不可過多“炒冷飯”。
(二)課件的制作,要體現出“隨機化”,即課件要體現出訓練內容的多重性、多面性、反復性,盡量做到“生生有差異,次次各不同”——每個人、每次調出的訓練內容都不盡相同。“生生差異”,可以照顧到學生的興趣和愛好;“次次不同”,可以提高檢查的效度和信度,把學生學習成績的深度、廣度、正確度實事求是地反映出來。因為機器是死的,它不能區分出同一道題,學生所給答案的理解思路,不能區分出同一道題不同錯誤答案的背后因素。舉個最簡單的例子:“1+1=?”,學生可能給出“2”、 “3” 、“11”、“100”等等。教師可以通過答案判斷出學生是否真正掌握、是否粗心、是否誤解、是否一點都不理解等背后因素,以利于以后有針對性地進行輔導。但機器永遠只能給出“對”或“錯”的評語,無法給出針對性的意見。機器只有通過多次、多面的檢測,才能給出具體而微的判斷。
(三)課件的制作,要體現出“層次化”,即同一個課件可以面向知識水平高低不同的學生,做到“人人盡其用”。差一點的學生可以通過該課件獲取一些必要的知識;好一點的學生也可以在此拓展自己的知識領域,不斷提高自身素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