構建促進學生可持續發展的語文評價體系
要:唯物辯證法認為,我們應該用發展、的運動的觀點去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人們在經濟領域中提出了可持續發展的戰略,促進了經濟活動的順利發展和不斷地延續,可見在物質領域中可持續發展戰略是適合的;同樣的道理,作為人類精神領域一員的語文評價體系,可持續發展戰略也是可行的,它也必將促進教學活動的進展順利。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提出了“建立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評價體系”的目標,新課程改革倡導“立足過程,促進發展”的課程評價,這不僅僅是評價體系的變革,更重要是評價理念、評價方法與評價手段及評價實施過程的轉變。而語文學科作為一門基礎學科,其工具性特點決定了建立語文學科評價體系的必要性。無論是從“科技是第一生產力”、“教育是立國之本”的理論方面來看,還是從國際間競爭的實質來看,教育需要有可持續性和延展性。古代的“學而優則仕”、“學會文武藝貨賣帝王家”到現在的“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提高學生的全面素養”都意味著教育的理念在發展,促進教育發展的評價體系也在不斷地更新與轉型。這似乎與經濟學中的可持續發展的戰略有著不解之緣。結合教學經驗及語文學科的特點,我們把對學生的評價體系納入了經濟學領域——不斷的促進教學主體的可持續發展。
一、 提高科學的、系統的評價內容和評價標準的時效性
在經濟學的理念中,一切經濟活動必須能帶來經濟效益:企業要贏利、資本要生值,否則無從談起。另外,所有的經濟活動還必須具有延展性和市場的潛力。教學活動也是人類的一大活動,它與經濟活動的的區別在于:前者是精神領域的,后者是物質領域的。正是這兩者的統一才構成了人類活動和需求的全部。
人類所制定的一切經濟法律、法規都是為了經濟活動的良性循環的需要。同樣語文學科評價內容和評價標準的確立也必須促進教育主體和教學活動的良性循環。
《新課程標準》的精神是“為了每一個學生的發展”。在這種課改精神指導下,我們的語文評價的目的在于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學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意識,營構學生的“知識與能力、方法與過程、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三維知識框架,從而全面提高學生的素養。評價的目的決定了評價內容的多樣化、系統性。
具體的評價內容如下。
基礎知識的積累方面:萬丈高樓平地起。所有的能力與技能都來源于結實雄厚的基礎。根據新課程標準的建議我們把這一評價內容分成四個板塊:識字、成語積累、名言警句積累、古詩詞識記等。通過這四個方面的評價內容,我們確保學生能夯實基礎,擁有豐富的語文知識,為以后的再發展奠定了結實的基礎。
情感態度、價值觀方面:基于語文學科工具性的特點及新課改重情感和美學感悟的特點。我們采用個人成長檔案袋記錄學生情感、價值觀方面的點點滴滴,關注學生的學習態度和興趣,注重高尚情感的培養、良好素質的形成及科學的價值觀念的孕育。
能力、方法及實際運用方面:學以致用,學習的目的就是為了日常生活的實際運用,因而,關注學生能力培養成為了我們語文評價體系的重要內容。例如:對于學生提出問題、解決問題能力的評價,解決問題的方法、方式的靈活性及多樣性的引導等等。
新課程的精神是為了每一個學生的發展。由于作為學習主體和評價對象的學生富有個性化色彩,因此評價標準的制定也要具有層次性和科學性,改變以前的終評性評價,確立客觀的形成性評價體系。
識記:包括認字和書寫兩個方面。把普通話的普及及“三字一話”的思想貫徹在識記的過程之中。認字標準:能準確的拼音、識字,并具有糾正方言缺陷的能力,具有基本的普通話理論知識。書寫標準:寫規范字,書寫地正確工整。
閱讀與理解:能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文章,具有讀其文知其意的的能力,喜歡背誦古詩詞,樂于每天閱讀一定的文章并能自行解決課后的問題設計。
口語表達:能復述課文,積極參與討論、探究等互動活動,具有一定的語言美學知識,能得體、靈活的進行語言交際,能正確的轉述別人的意思,愿意表演和再現所學課文的故事情節。
綜合運用:能仿寫句子,擁有自己的作品(小制作、作文、反思等),能進行一定程度研究性學習,具有自己的心得體驗并樂于對自己的成果進行展示和交流等。
經濟活動的正常良性的發展取決于經濟法則、法規的制定,教學過程 的順利推行也是取決于評價內容和評價標準的科學性和系統性。
二、 增強評價主體的社會化意識
一件商品要實現其價值,必須進入社會流通領域,在社會化的過程中得以實現自身擁有的價值,商品的社會化過程是證明自身,實現價值的必要階段,也是經濟活動得以持續發展的必要階段。同樣的道理,作為具有可持續發展性的評價體系中的主體——學生也必須帶有一定程度的社會化色彩,即評價主體呈多元化特點。這一社會化意識的培養不僅是新課改的要求,也是把教學、評價過程推向社會的需要。因為新時代的教育教學不僅僅是學校的工作,也是家庭及社會的工作,因此,評價主體的多元性和社會化特點有著一定現實基礎的。把評價主體推向社會,是有利于學生的全面、正確地發展的,從經濟學方面來說有著重大的“經濟效益”的。在具體的評價過程中,我們把評價的社會化過程分為四個方面。
“人”最了解“我”的是“自己”。因此,學生通過自我反思的方式,給自己一個客觀的結論,當然這其中要有老師的科學的指導:客觀不乏自信,主觀切忌自負。評價語如下:我很棒!我進步了!加油呀!等等。通過自我評價的方式培養學生善于自我檢查、自我調節的良好的學習習慣,增強自信心和增加自主發展的動力。
新課程標準要求建立“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學模式,其中突出了合作意識,無論是組內的合作,還是組間的合作,生生交流的機會是很多的,因而生生互評是必不可少的。同時由于同學之間的年齡與學識相仿,使得評價雙方較為和諧,評價建議容易被接受。當然,由于年齡的原因,同學們的評價語言可能缺乏技巧,這一點作為教學活動的組織者——老師應該給予及時科學的引導:評價語氣婉轉,評價語言以鼓勵為主。如:說的很好!聲音好聽極了!等。對于確實存在問題的同學應該以委婉的口氣提出其不足。這樣既活躍了課堂氣氛,又體現了教學的人文性和鍛煉了同學們的能力。
作為教學的組織者的老師,他們的評價對學生具有較大的影響。因此評語要針對性強,語言要簡要、具體,盡量使用鼓勵性的語言客觀、全面地描述每個學生學習情況,進步和發展的潛能及存在的問題等。評價的宗旨是激發學生的自信心、主動性,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明確學生的發展方向,促進學生的進一步發展。如:你的答案已經很接近了,我想你再仔細的思考一下,會回答的更為正確,等等。其突出評價語的人文性和鼓勵性。增強學生的自信心,促進學生的可持續發展。
正如上文所說,教育是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的統一體。家長的評價也是評價社會化的一個方面。知子莫過“父”。因此為了對學生的全面地了解和全面提高其素養,我們特地設置了家長評價這一輔助性內容。借此,可以更為全面的了解學生在家的情況,以及成長過程中的成敗得失;通過家長反映的信息,我們可以及時的調整教學方向,以促進課改的順利發展,評價體系的良性循環。
社會化、商業化促進了經濟活動的大發展,也促進了商品流通歷程的順利進行,同樣的道理,評價主體的社會化,既為評價體系的營構準備了寬廣、良好的外部環境,也促進了評價體系的良性發展。
三、 建立評價方式多元化體系
教育的評價功能可以分為選擇性、水平性、發展性三個方面。傳統的評價方式大多采用考試測評的形式,多為定量和終結性評價,其方法單一,形式單調,缺乏科學性。從某種意義上講,考試制度具有較強的導向性,嚴重地制約著學生的發展和新課改的順利推行,這種評價方式不能起到促進學生再發展的作用。我們根據課程標準的要求,將形成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相結合,加強終結性評價,改革形成性評價;將定性評價和定量評價相結合,實施多元制的評價模式。
變單一的卷面考查為綜合測評與卷面考查相結合。打破傳統的單一的卷面考試模式,在考試中增添了綜合測評內容,從知識與能力、方法與過程、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個維度對學生進行綜合測評。
把整個教學活動,科學合理地分解成幾個環節,注重接受和發展的過程,而不是只看結果,同時對于學生們的學習方法也是認真的引導和科學的評價,采用點面統一,動靜結合的方式進行評價。
語文學科的特點決定了語文的教學和評價方式,語文是一門聽說讀寫相結合的學科,因此口語交際能力的訓練是必不可少的,學以致用的思想在語文學科中應該得以體現。因此評價的方式上應該有所側重。
新課改的內容設計對于學生的情感和價值觀十分重視。教學內容和目標決定了教學形式和評價方法。因此,評價方式注重學生的人文性和價值觀的形成,達到以評促發展的目的。
總之,評價方式徹底改變了原來的單一的模式,對學生實行綜合性測評,力求做到全面、科學地評價每一個學生。
經濟活動的目的在于追求經濟利益,可持續發展是經濟活動是否發展正常的一個標準,也是經濟活動追求經濟潛效益的一個指標;在教學活動中可持續發展戰略也是教學活動的一個發展性指標——評價體系必須有利于學生的發展,有利于學生以后發展潛能的孕育和宣泄。布盧姆說,教育的效益是“讓學生以最少反抗的去接受學校規定的學習任務”。(傳統的觀點)在新課改的理念下教學和評價的最大效益是讓教學過程 順利有效的開展,讓教學主體之一的學生在評價體系的促使下知識、能力、情感等全面的素養得以發展和延續。
《語文教學與研究》 2003年第1期
《語文新課程教學設計》 遼寧師范大學出版社
《走進新課程》 亳州市課改領導小組
《語文課程標準》 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附:學生評價綜合評價表
注:針對評價內容分三級考查標準:A B C
總體性評價: A B C
自我評價:
思想品質方面 ( ) ( ) ( )
學習智育方面 ( ) ( ) ( )
實踐活動方面 ( ) ( ) ( )
應用能力方面 ( ) ( ) ( )
生生評價:
好樣的! ( ) ( ) ( )
學得不錯! ( ) ( ) ( )
努力呀! ( ) ( ) ( )
教師評價:
發言積極度 ( ) ( ) ( )
口語表達能力 ( ) ( ) ( )
自主、合作意識 ( ) ( ) ( )
家長評價:
學與玩的關系上 ( ) ( ) ( )
處理家務活方面 ( ) ( ) ( )
基礎積累:
能正確的使用普通話 ( ) ( ) ( )
書寫規范 ( ) ( ) ( )
有感情的朗誦課文 ( ) ( ) ( )
具有較為豐富的名言警句 ( ) ( ) ( )
閱讀與理解:
樂于每天閱讀書報 ( ) ( ) ( )
喜歡背誦詩文 ( ) ( ) ( )
善于對閱讀文章進行問題設計 ( ) ( ) ( )
積極思考回答課后的問題 ( ) ( ) ( )
口語交際:
能準確生動復述故事情節 ( ) ( ) ( )
善于再現課文情景 ( ) ( ) ( )
積極主動參與演講和辯論活動 ( ) ( ) ( )
綜合運用能力:
熟練的使用所學的知識 ( ) ( ) ( )
積極參與公益性的社會實踐 ( ) ( ) ( )
具有一定的手工藝制作品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