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性學習 - 另一種學習的革命
生物環保組的同學在吳立人老師的指導下,配制培養液,接種各種藻類作培養。在以后的1個月中,每周3次對這些藻類進行測定,得出大量數據,并拍攝了不同時期的實驗照片20余幅。而后對數據進行整理、分析,完成了論文《上海市場上八種洗滌劑對水體富營養化的影響》。
這是上海中學發展課程中的一個部分一一探究課程。如今在上海,越來越多的學校正在打破傳統的教學方式,致力于研究性學習的探索。什么是研究性學習?其基本觀點是:培養人的創造能力和創新意識是信息時代學校教育的核心,而創造能力的關鍵是對信息的處理能力,研究性學習即是在教學過程 中創設一種類似科學研究的情境和途徑,讓學生通過主動的探索。發現和體驗,學會對大量信息的收集,分析和判斷,從而增進思考力和創造力。
課程體現學生主體性
從選擇課題,設計方案,開發利用資源到探索研究結論,都由學生自己操作,研究性學習充分體現了學生學習的自主性,為學生最大限度地發展創新思維和實踐能力提供了空間。
蘇州河治理,學校飲水問題,城市交通狀況,福利彩票的中獎概率,公交車路牌的現代化設計……我們不難發現這些選題與現實生活緊密相關,是學生真正想去探究的東西。
宜川中學黃榮南同學對每天經過的光新路的交通問題產生了思考。他實地勘察,測量車輛流量,走訪有關單位了解情況,查閱有關交通工程的書籍,最后提出了以解決自行車流量為主的建設立體橋的工程方案。在論文答辯時,專家評說小黃的方案具有創造性,實用性和可行性。后來,光新路道日立交橋工程上馬時,有關部門還請小黃參與并提出意見。他獲得了最佳“未來上海小設計師”稱號。
日本動畫片《灌籃高手》著實吸引了一大批學生觀眾,有些同學甚至沉緬其中不能自拔。華東師大一附中的張佳炳同學對這一現象產生思考,進而撰寫了《中國卡通路在何方》一文,提出中國動畫片必須走成人化,產業化的道路。
值得一提的是,與以往課堂教學相比,教師的角色發生了很大的變化:由傳統的管理者、解釋者和評判者轉變為合作者、協調者和服務者。在研究活動的整個過程中,學生是活動的主體,教師考慮的更多的是怎樣更好地給予指導,教給學生正確的研究策略和思維方法,設想學生在活動過程 中可能遇到的困難和問題。
由學生自主參與的研究型課程,要求學生在確定研究課題后,通過媒體、網絡、書刊等渠道收集信息加以處理篩選,開展社會調研,選用適合的研究方法,得出自己的結論,從而培養了學生的創新意識、科學精神和實踐能力。
教學趨于開放性
沖破傳統教材與課堂的局限,研究性學習無論是教學內容還是教學形式都體現了開放性。
教學內容是開放的。天文地理、古今中外,只要是學生感興趣的題目,并有一定的可行性,都可作為研究課題;俗話說“有力長發,無力長甲”,同學不禁去想每個人的指甲生長速度是否一樣;每天上學和放學都要碰到交通堵塞,于是有了武寧路橋交通狀況的調查;母親河黃浦江牽動著每個市民的心,蘇州河污染及治理也成了同學關心的問題……
教學空間是開放的。研究性重視強調理論聯系實際,強調活動、體驗的作用。學生學習的地點不再限于學校的教室、實驗室和圖書館,很多時候是走出校門進行社會實踐:實地勘察取證、走訪專家、收集信息等等。
學習方法和思維方式是開放的。針對不同階段的不同目標,選擇與之適應的學習形式,有問題探討。課題設計、模擬體驗、實驗操作、社會調查等。許多課題需要綜合運用多門學科的知識,學生運用各門學科知識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增強了。思維方式從平面思維發展到立體思維,從單思維發展到多元思維,從靜態思維發展到動態思維,從被動思維發展到主動思維,從封閉思維發展到開放思維。
收集信息的渠道是開放的。不再是以前單純地從課本和有限的參考書上獲取信息。一方學校為學生創造條件,請來專家學者開設各類講座,內容涉及學生關心的熱點:足球與世界、中美關系、東南亞金融風波、知識經濟、人類基因檔案等等。另一方面,學生自己從圖書資料。因特網、媒體、人際交流等各種渠道收集有利于課題研究的信息,然后加以篩選、處理和應用。
師生關系是開放的。研究型學習中,師生角色發生很大轉換,學生自主性學習貫穿于研究過程的始終,教師扮演的角色是指導者、合作者、服務者。教學體現更多的民主,教師熱情鼓勵學生好問、好說、敢做、敢為;允許學生犯錯和隨時改變說法和做法;提倡學生與教師爭辯;鼓勵學生敢于否定。
評價取向過程性
研究性學習更關心學習的過程,學習者是否掌握某個具體的知識并不重要,關鍵是能否對所學知識有所選擇、判斷、解釋、運用,從而有所發現。有所創造,因此研究型課程的評價更趨于全程化、多元化和彈性化。
市二中學研究型課程評估包括六項指標:學生對研究活動過程 中所遇到的概念性知識的理解和掌握程度;研究活動深入的程度和拓展程度,操作的科學性和合理性;課題研究活動最終是否具有現實的。實際的意義;學生在整個研究活動過程 中主動參與的程度;課題選擇的新穎性、研究方法的獨創性、研究結論的超前性;學生發展性學力和創造性學力是否得到提高,關注未來社會和科技發展趨勢的程度如何。
市西中學綜合活動課的評價由學生自行評價,集體互評,教師評價和社會評價若干部分組成,重在考察學生對于課程的學習過程,自研的參與過程。同時,也結合最終課題論文的質量和答辯情況。參與過程中要有資料查詢記錄或信息卡,選題要切合實際,可操作,有創造性。自研過程中的實踐活動要真實,確有收獲,周期要合理,計劃性強并能持之以恒。論文的宣讀、答辯則注重研究成果的創造性,科學性。
隨著時代進步和社會發展,以“知識教育”為核心的教育及其實踐,日益暴露了它的不適應性和局限性。而以培養學生創新精神為核心的研究性學習越來越顯示其生命力,無疑應該是21世紀學校教育中占主導方式的學習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