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課程改革下的課堂教學
新課程改革下的課堂教學我們的教育呼喚平等、和諧,需要個性的張揚,需要我們賦予生命,以人性的方式,使人最終贏得解放。她要求我們把每個人都視為一個運思和創意的原點,把每個人都視為一個智識和靈感的凝結中心。因此,我們的教育應當是:
從關注每一個學生開始,從尊重每一個學生開始,
從滿足每一個學生合理的需求開始,從善待每一個學生開始,
從開啟每一個學生的智慧開始,從相信每一個生命的意義開始,
從成全每一個生命的發展開始,從創造寬松、和諧、有安全感的教學環境開始,
從改善與學生交往方式開始,從改善對學生的評價方式開始,從改善傾聽能力開始,
從改善與學生的對話方式開始,從改善臨場機智開始,
從改善對人的敏感、對語言對問題的敏感開始,從提升自我生命質量開始……
時下,新課程改革之風吹遍神州大地,很多學校都掀起了改革的浪潮。新課程倡導的主動、探索、合作的觀念并未深入人心。有些教師擺脫不了傳統觀念的束縛,為了一味追求升學率,以一張試卷定高低。在這種教學思想的指導下,教師的教學是重書本,輕實踐;重灌輸,輕啟發;重記憶,輕思考;重知識,輕技能;重接受,輕創造;重講授,輕自學;重共性,輕個性;重結果,輕過程。它的缺陷是教師以傳授知識為主,把知識與能力、覺悟割裂開來,忽視過程、方法,更難談得上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培養。教師采取滿堂灌、注入式的教學方法,把學生當作一個消極被動地接受知識的容器和貯存式的倉庫。這種封閉式的教學模式不符合新課程改革的理念,扼殺了學生的創造性,尤其是思想政治課,學生總感覺枯燥無味。在他們的心目中,思想政治課就是“催眠課”,僅有教師在講臺上演“獨角戲”。我們的教師應該好好地自我反思一下,怎樣才能把學生原本以為枯燥無味的思想政治課變成他們喜愛、受歡迎的課呢?
一、啟發式教學、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新的課程目標確立了以學生為本的思想,將學生的身心全面和諧發展、學生基本素質的提高置于課程目標的核心位置。這就要求教師轉變陳舊的教育觀念,一切從學生自身實際出發,立足于青少年的思維特征、認知能力,讓青少年成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體。在教學過程中,不僅要尊重他們的主體地位,還要激發他們的主體意識,促進他們自我教育、自我發展能力的形成;
在新課程改革理念的指導下,如何營造自主、合作、探索的空間、讓學生有一個輕松有趣的學習空間無疑顯得很重要。而啟發式教學、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實現師生互動是營造這一空間的有效方法,也是提高思想政治課教學效率的良策。
啟發式教學原則是新《課程標準》的一個重要教學原則。它要求教學過程中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以多種形式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積極性,著重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獨立思考能力、道德辨析能力和道德選擇能力。例:在講“改革開放是強國之路”時,教師可以先播放一首《春天的故事》的歌曲錄音,隨后給出問題:1979年在中國發生了什么事?為什么說她是一個春天?這位老人是誰?1992年中國又發生了什么事?為什么說1992又是一個春天呢?受歌曲的啟發,學生的求知欲和學習興趣會被激發,他們會紛紛舉手發言,并進行熱烈的討論,這時教師可適當地進行一些穿針引線。這樣,不僅加深了學生對我國改革開放這一基本國策的理解,而且升華了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
隨著形勢的發展,傳統的以灌輸、塑造為主,過分強調教師的權威性,忽視學生的主體作用的思想教育方法越來越難以得到學生的認同。這就需要教師真正發揮學生主體作用,讓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確定問題,自主探索,主動分析,解決問題。
新課程給課堂教學帶來了新氣象,教師的教育觀念、教學方式以及學生的學習方式正在發生可喜變化。我想:很多教師都想過這個問題,也作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和嘗試:課堂應該像一個大舞臺一樣,教師要成為導演,學生應該成為主角,師生共同合作,表演出精彩的節目、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的主體地位在教師的主導作用下突出地顯示出來。
二、創設師生互動、合作的教學關系
全面開展課程改革已是不爭的事實,如何緊跟形勢,開展課堂教學改革?本人認為首先應轉變觀念,防止穿新鞋、走老路;其次才是結合本校實際,學習一些新的課堂教學新模式,同時進行改造、創新,形成符合本校、本人實際的課堂教學模式。那么,什么樣的課堂教學才是受學生歡迎、體現新課程理念的呢?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關于“教學過程”明確提出:“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與學生積極互動、共同發展,要處理好傳授知識與培養能力的關系,注重培養學生的獨立性和自主性,引導學生質疑、調查、探究,在實踐中學習,促進學生在教師指導下主動富有個性地學習。”新課程強調,教學是教與學的交往、互動,師生雙方相互交流、相互溝通、相互啟發、相互補充,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與學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經驗和知識,交流彼此的情感、體驗與觀念,豐富教學內容,求得新的發現,從而達到共識、共享、共進,實現教學相長和共同發展。交往昭示著教學不是教師教、學生學的機械相加,傳統的嚴格意義上的教師教和學生學,將不斷讓位于師生互教互學,彼此將形成一個真正的“學習共同體”。在這個共同體當中,“學生的教師和教師的學生不復存在,代之而起的是新的術語:教師式學生和學生式教師。教師不再僅僅去教,而且也通過對話被教,學生在被教的同時,也同時在教。他們共同對整個成長負責。”對教而言,交往意味著人人參與,意味著平等的精神交流。對學生而言,交往意味著主體性的凸顯,個性的表現,創造性的解放。對教師而言,交往意味著上課不是傳授知識,而是一起分享理解;上課不是單向的付出,而是生命活動、專業成長和自我實現的過程。交往還意味著教師角色定位的轉換:教師有教學中的主角轉向“平等中的首席”。從傳統的知識傳授者轉向現代的學生發展的促進者。可以說,創設基于師生交往的互動、互惠的教學關系,是本次教學改革的一項重要內容,也就是我們所期待的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