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一二三区_九九在线中文字幕无码_国产一二区av_38激情网_欧美一区=区三区_亚洲高清免费观看在线视频

首頁 > 教案下載 > 語文教案 > 語文相關教案 > 綜合性學習教案 > 初中九年級語文《曹劌論戰》精選教案模板(精選16篇)

初中九年級語文《曹劌論戰》精選教案模板

發布時間:2023-08-02

初中九年級語文《曹劌論戰》精選教案模板(精選16篇)

初中九年級語文《曹劌論戰》精選教案模板 篇1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了解曹劌的戰略.戰術思想,以及魯軍以弱勝強的原因。

  (2)學習本文以"論戰"為中心組織和選擇材料,詳略得當的特點。

  2.過程和方法:

  (1)加強朗讀訓練,引導學生在讀中思,讀中得。

  (2)讓學生談談曹劌和魯莊公兩個人物形象,領會作品的藝術魅力,強化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

  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學習曹劌赤膽忠心的愛國精神。

  教學重點和難點:

  1.重點:了解本文記述戰爭詳略得當的特點。

  2.難點:理解曹劌有關戰爭問題的論述。

  教學過程

  一、導入

  上節課,我們朗讀了全文并合作疏通了文意,同學們在詞語解釋和句子的翻譯上還有什么困難嗎?(有則幫助解決)

  今天,就讓我們來一起關注文章的內容。課文的題目是《曹劌論戰》,那么他是如何論戰的呢?曹劌通過他的“論”又表現出怎樣的形象特點呢?讓我們通過具體的分析來共同了解一下吧。

  二、研讀第一小節

  1.讓學生齊讀第一小節

  2.提問:面對“齊師伐我”這樣的局面,曹劌有何反應?

  3.讓學生思考:一個“請”字說明什么?

  曹劌是何身份呢?

  那么在“齊師伐我”這件事上同鄉人和曹劌的態度有何不同呢?

  讓學生再讀兩人的對話,并指名學生翻譯這兩句。

  “肉食者謀之,有何間焉?”看出同鄉人對戰事漠不關心,覺得事不關己。而曹劌的一番“肉食者鄙,未能遠謀”的言論,不僅道出了他請見的原因,而且表現出他是一個關心國事,有責任感的人。

  教師總結:從曹劌的請見中,我們可以看到作為一個普通的百姓,在國難當頭之時,他主動請求進見魯莊公,足見他一腔愛國的熱情和一份以國事為己任的責任心。

  4.�魯莊公之后,曹劌和魯莊公討論了什么問題?

  5.齊讀這一部分,讓學生看看魯莊公認為作戰的條件是什么,曹劌又是怎樣評價的。

  6.曹劌在見魯莊公時其實心中已有戰略,為何還要問魯莊公呢?

  (明確:引導魯莊公,讓他自己明白取信于民的重要。)

  7.再齊聲朗讀第一段,讓學生思考,在戰前這一部分的內容中,是否印證了曹劌的話“肉食者鄙,未能遠謀。”

  教師總結:文章的第一小節,作者通過記敘曹劌和鄉人、曹劌與魯莊公的兩段對話,緊扣“論”字展現了曹劌的愛國熱情和政治上的遠見。

  三、研讀第二、三小節

  1.戰場上的曹劌是否也發揮了他的作用呢?讓我們齊讀二、三小節

  2.指揮作戰的有兩個人――曹劌和魯莊公,他們在戰場上分別有怎樣的表現呢?

  3.曹劌為什么要這樣做呢?

  曹劌的解釋可分哪幾層意思?

  (兩層。指導學生先找出文中的原句,讀一讀、譯一譯,再理解。)

  明確:不攻擊的原因――時機未到,攻擊的緣故――“彼竭我盈”;

  不追擊的原因――“懼有伏焉“,追擊的緣故――“轍亂旗靡”。

  表現曹劌考慮周全、行動謹慎。

  教師總結:曹劌懂得攻擊和追擊都必須把握有利的時機,要根據雙方的士氣、實力變化作出正確的判斷。

  4.再讀這一部分,讓學生思考,在作戰和論戰的過程中,是否又印證了曹劌的那句話“肉食者鄙,未能遠謀“呢?

  教師總結:文章的第二、三小節,作者同樣是緊扣“論”字,戰場上的簡潔果斷的話語和戰后令人恍然大悟的解釋,不得不讓我們佩服曹劌的卓越才能。

  (四)品讀課文,賞析人物形象,鑒賞寫作特點

  1.討論歸納曹劌和魯莊公的形象特點。(用“從……中可以看出……”的句式說話,要求從不同角度全面分析,至少說出三句來。)

  2.《曹劌論戰》的詳略是怎樣安排的?為什么這樣安排?

  (學生思考討論后歸納)

  《曹劌論戰》一文緊扣“論戰”,敘述了曹劌對戰爭的有關論述和指揮長勺之戰的史實,材料安排詳略得宜,生動耐讀。

  (1)第一段略去曹劌求見的詳情細節,對曹劌與莊公的論戰作了詳寫。

  (2)第二段不作戰爭場面的一般描寫,只概述了作戰的過程。

  (3)、第三段是論戰的重點,詳寫曹劌論“何以勝”。

  (五)課堂小結

  同學們,這節課我們深入的學習了《曹劌論戰》這一名篇,了解了處于弱勢的國家取得勝利的關鍵因素,認識了深明大義,才能出眾,知己知彼深謀遠慮的曹劌這一人物形象,讓我們深深體會“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豪邁和責任感。課后你們還可以去閱讀更多的驚心動魄的古代戰爭故事,去感受更多熠熠生輝的人物形象。

初中九年級語文《曹劌論戰》精選教案模板 篇2

  教學重點

  1.解決字音、句讀。

  2.訓練誦讀能力。

  3.了解曹劌關于什么是戰爭勝利的保證這個問題的看法。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教師:同學們,今天我們學習《左傳》中的一段文章《曹劌論戰》。這段文章,毛主席在他的重要著作《中國革命戰爭的戰略問題》一書中曾全文引介,并作了精辟的評析。這段文章很值得我們一學。

  《左傳》是我國古代第一部編年體史書(“編年體”,即按年代順序記事)。這是一部非常珍貴的史書,當中保存了我國春秋時期許多重要的史料。這部書特別長于記述戰爭,本篇記述的是春秋時期齊國魯國在長勺進行的一次戰爭。這次戰爭,弱小的魯國打敗了強大的齊國,其原因是什么,其奧妙何在解。

  現在,請一位同學把“閱讀指導”和注解①念一遍。

  二、教師范讀課文。

  三、正音。

  劌(guì)間(jiàn)弗(fú)徧(biàn)帛(bó)孚(fú)轍(zhé)軾(shì)竭(jié)靡(mǐ)

  四、學生朗讀課文。

  先提出朗讀要求:1.字音準確。2.句讀正確。叫一名同學朗讀第一段,再讓全班同學齊讀第二、三段,讀畢酌情講評。

  五、講解課文。

  第一段

  1.全班同學齊讀。

  齊讀前提出要求:思考回答“第一段主要寫什么?”齊讀畢提問一二名同學,以了解學生對文章的理解情況。

  2.詞語、句子。

  “十年春,齊師伐我。公將戰。曹劌請見,其鄉人曰:‘肉食者謀之,又何間焉?’劌曰:‘肉食者鄙,未能遠謀。’乃入見。”“十年”:魯莊公十年,即公元前684年。“師”:軍隊。“伐”:興兵攻打。“我”:指魯國。相傳《左傳》的作者是魯國的左丘明,所以其書用魯君的年號記事,稱魯國為“我”。“公”:魯莊公。“將”:打算,準備。“戰”:

  作戰,迎戰。“請見”:請求拜見莊公。“其”:他的。“鄉人”:同一個鄉的人;“鄉”:古代的地方行政單位,相傳周制以一萬二千五百戶為鄉。“肉食者”:吃肉的人,指有權位的貴族。“謀”:籌劃,考慮。“之”:代抵御齊師之事。“間”(jiàn):參與。“焉”:兼詞,于此。“鄙”:鄙陋,指目光短淺。“未”:不。“遠謀”:深遠謀 劃。“乃入見”:于是入朝拜見莊公;“乃”:于是。

  “問:‘何①以戰?’公曰:‘衣食所安,弗敢專也,必②以分人。’對曰:‘小惠未徧,民弗①從也。’公曰:‘犧牲玉帛,弗敢加也,必③以信。’對曰:‘小信未孚,神弗福 也。’公曰:‘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④以情。’對曰:‘忠之屬也。可⑤以一戰。戰則請②從。’”“何以戰”:依靠什么去打仗;①“以”:拿,依靠。“衣食所安”:衣食這類用來安生的東西;“所”,這里指用來安定生活的東西;‘安’:安定。“弗”:不。“專”:專有獨占。“必以分人”:一定把它分給別人;“必”:一定;②“以”:把。

  “對”:應答,對答,一般用于地位低的人對地位高的人,或晚輩對長輩。“小惠未徧”:這些微小的恩惠沒有遍施及一般人(國君的這些賞賜只有國君左右的人才能得到);

  “未”:沒有;“徧”:同“遍”。①“從”:聽從。“犧牲玉帛”:祭祀用物;“犧牲”:供祭祀用的純色全體牲畜;“玉”:玉器,珪璧之類;“帛”,絲織品。“加”:超越,這里指謊報,虛報。“必以信”:一定用誠實不欺的態度對待神靈;③“以”:用; “信”:誠實,不欺。“孚”:誠信感人。“福”:降福,保佑。“獄”:訴訟案件。

  “雖”:雖然。“察”:考核,明察。“必以情”:一定依照實情處理;④“以”:按,依 照;“情”情況,實情。“忠之屬也”:這是盡心盡意處理政事一類的表現;“忠”:忠誠;“屬”種類。“可以一戰”:可以憑借這點打一仗;⑤“以”:憑借;“以”后省略 “之”。“戰則請從”:如果迎戰,那就請允許我跟隨您一道去御敵;“則”,就;②

  “從”,跟隨。

  3.內容

  提問一:第一段主要寫什么?(要求用一兩句話作答)

  講解:第一段主要是通過曹劌和莊公的對話,寫曹劌對應具備什么條件才能保證戰爭勝利這個問題的看法。

  提問二:曹劌對這個問題的看法是什么?他否定了魯莊公的什么看法?

  講解:曹劌認為要得到“民”(庶民百姓)的支持才能保證戰爭勝利。在魯莊公作出第一個回答后,曹劌就提到了“民”的支持,“小惠未徧,民弗從也”。當魯莊公說到辦案子一定合情合理時,曹劌便明確肯定道:“忠之屬也,可以一戰。”在曹劌看來,辦案合情合理,符合百姓愿望,如此處理政事,能夠得到百姓支持,具備這個條件,就有了戰勝敵人的保

  證,因此他明確斷言:“可以一戰。”曹劌否定了魯莊公的兩個看法:一是他能得到左右朝臣的支持以取勝,一是他能得到神靈的保佑以取勝。要注意,曹劌否定魯莊公的第二個看法是說:“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小誠信不能使神真正信任,神不會保佑的,并不是說神的保佑沒有用,他不是在否定神的保佑。

  布置作業

  1.背誦課文

  2.整理第一段中重點實詞的意義,虛詞“以”的不同用法。

  3.思考:①第二、三段各寫什么?②這篇文章寫出曹劌的什么特點?

  第二課時

  教學重點

  1.了解曹劌指揮作戰的軍事才智。

  2.總結實詞、虛詞。

  教學過程

  一、檢查背誦作業。

  二、講解課文。

  第二段

  1.全班同學齊讀第二段。

  讀前提出要求:思考回答“第二段寫什么?”讀畢提問一二名同學。

  2.詞語、句子。

  “公與①之乘,戰于長勺。公將鼓②之。劌曰:‘未可。’齊人三鼓。劌曰:‘可矣。’齊師敗績。公將馳③之。劌曰:‘未可’。下,視其轍,登,軾而望④之,曰:‘可矣。’遂 逐齊師。”“公與之乘”:魯莊公和曹劌同乘一輛戰車;①“之”,代曹劌。“于”:在。“將”:欲,打算。“鼓”:擊鼓,古代作戰擊鼓以發起進攻。②“之”:助詞。“可”:能,可以。“三鼓”:三次擊鼓,即三次進攻未能奏效。“矣”:語氣詞,表示肯定。“敗績”:軍隊潰敗。“馳”:驅車進擊。③④“之”:代齊師。“其”:代齊師。“轍”:車輪的行跡。“軾”:車箱前扶手橫木,這里意為扶軾。“遂”:于是。“逐”:追擊。

  3.內容

  提問:第二段寫什么?(要求用一兩句話概括作答)

  講解:第二段寫長勺之戰的戰斗經過,寫曹劌是如何指揮魯軍打敗齊軍的。

  第三段

  1.叫一名同學朗讀。

  讀前提出要求:思考回答“這段主要寫什么?”

  2.詞語、句子。

  “既克,公問其①故。對曰:①夫戰,勇氣也。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② 故克之。②夫大國,難測也,懼有伏焉。吾視其轍亂,望其旗靡,③故逐之。”“既克”:在戰勝齊軍之后;“既”,已經;“克”,戰勝。“其”:代戰勝齊軍。①“故”:原因,緣故。“夫戰,勇氣也”:作戰,要靠勇氣;①②“夫”(fǘ),語氣詞,置于句首,表 示要發議論。“一鼓作氣”:第一次擊鼓,使士氣振作起來;“作”,興起,這里是使動用 法。“再而衰”:第二次擊鼓,士氣就衰減下來;“再”,第二次。“竭”:盡,沒有了。

  “彼竭我盈”:齊軍的士氣沒有了,我軍的士氣正旺盛;“彼”,代齊軍;“盈”,充滿。

  ②③“故”:因此。“測”:猜測。“伏”:伏兵。“靡”:倒下。

  3.內容。

  提問:這段主要寫什么?(要求用一句話作答)

  講解:這段主要寫曹劌談這次戰勝齊軍的原因何在。

  全文內容提問:這篇文章寫出曹劌的什么特點?(提問兩三名同學)

  講解:通過這篇文章,我們可能看到曹劌算得上是古代的一位軍事人才。他具有卓越的軍事識見和高超的作戰指揮才能。這表現在兩個方面:一、他非常重視戰前要有可靠的政治準備。他認為,“民從”,得到庶民百姓的擁護、支持,這才是戰爭取勝的重要保證,“民 從”,具備了這個條件,“可以一戰”,否則,不可以戰。“肉食者鄙,未能遠謀”,這些人識見鄙陋,就包括考慮不到這點。二、他指揮作戰謀慮周密,運用正確的戰略戰術。他深 知軍隊士氣在戰爭中的作用(“夫戰,勇氣也”),他慎重初戰,善于選擇有利的時機發起反攻(“彼竭我盈,故克之”),他知彼知已,既不畏強敵,又步步謹慎,終于戰勝齊軍 (“吾視其轍亂,望其旗靡,故逐之”)。毛主席在《中國革命戰爭的戰略問題》中曾寫道:“春秋時候,魯與齊戰”,“當時的情況是弱國抵抗強國”,“魯莊公起初不待齊軍疲 憊就要出戰,后來被曹劌阻止了,采取了‘敵疲我打’的方針,打勝了齊軍,造成了中國戰史中弱軍戰勝強軍的有名的戰例。”

  實詞總結(從略)

  虛詞總結

  以 ①拿:依靠。“何以戰?”②把:“必以分人。”③用:“必以信。”④按照。“必以情。”⑤憑借。“可以一戰。”

  之 ①代詞。“肉食者謀之”(代事);“公與之乘”(代人);“故克之(代齊軍)。② 的。“小大之獄。”③助詞,無義。“公將鼓之。”

  省略句式:“(曹劌)乃入(朝)見(莊公)”(省略主語、賓語);“民弗從(之)也”(省略賓語);“必以(之)分人”、“可以(之)一戰”(省略介賓結構的賓語);“再(鼓)而(氣)衰,三(鼓)而(氣)竭”(省略謂語、主語)

  布置作業

  1.背誦全文。

  2.完成課后練習。

  [譯文]

  魯莊公十年春季,齊國軍隊攻打我們魯國。魯莊公準備迎戰。曹劌請求拜見莊公。和他同鄉的人對他說道:“有權位的人自會謀劃這事,你又何必去參與呢?”曹劌回答道:“有權位的識見鄙陋,不能深謀遠慮。”曹劌于是入朝拜見莊公。曹劌問莊公:“您靠什么去和齊打 仗呢?”莊公說:“衣食這類使人安生的東西,我不敢獨自享用,一定把這些東西分給臣下。”曹劌應答道:“這些微小的恩惠沒有遍施于眾,庶民百姓是不會聽從您的。”莊公 說:“祭祀用的犧牲玉帛,我不敢虛報,一定如實告神。”曹劌應答道:“這些小信用不能 讓神深受感動,神不會降福于您。”莊公說:“大大小小的案件,雖然不能一一細察,但是我一定合情合理處理。”曹劌應答道:“這是盡心盡意處理政事的表現,憑借這點可以和齊軍打一仗。如果迎戰,請允許我跟隨您一道去御敵。”

  魯莊公和曹劌同乘一輛戰車。在長勺和齊軍交戰。一開始,魯莊公想要擊鼓發起攻擊。曹劌 說:“不行。”齊軍三次擊鼓進攻未能奏效。這時曹劌說:“可以擊鼓了。”齊軍大敗潰退。魯莊公想要驅車追擊齊軍。曹劌說:“不行。”他走下戰車,察看了齊軍的車轍,登上 戰車,憑軾遙望潰敗的齊軍,然后說道:“可以追擊了。”于是揮師追擊齊軍。

  戰勝齊軍以后,魯莊公問曹劌戰勝齊軍的原因何在。曹劌答道:“打仗,要靠勇氣。第一次 擊鼓進攻,士氣振作旺盛;第二次擊鼓進攻,士氣便衰減低落;第三次擊鼓進攻,士氣全都沒有了。齊軍已經完全沒有了士氣,我軍的士氣正旺盛高漲,因此我軍打敗了齊軍。大國的 情況難于揣測,怕他們設有伏兵。我看到齊軍的車轍紛亂,又望見齊軍的戰旗倒下。(確認齊軍是潰敗)因此才去追擊齊軍。”

初中九年級語文《曹劌論戰》精選教案模板 篇3

  【學習目標】

  1、學習本文通過人物對話塑造形象的方法,體會作品的藝術魅力,理解課文的主旨。

  2、把握本文以論戰為中心組織材料、詳略得當的特點。

  3、認識長勺之戰以弱勝強的原因,認識取信于民的道理,了解掌握戰機的重要性,學習曹劌鐵肩擔道義、忠心獻祖國的愛國精神。

  【教學重點】

  1、抓住“論”的特點來記敘戰爭;2、理解曹劌、魯莊公的人物形象;3、學習本文對比、襯托的寫法,把握巧妙安排材料、詳略得當的寫法。

  【教學難點】

  理解曹劌關于戰爭問題的論述。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課前聽說訓練:生講歷史故事。

  二、解讀文題,探究設疑:

  讀課文標題,你讀出了哪些信息?又產生了哪些疑問?

  三、曹劌論戰:

  1、生自由朗讀課文,點撥:讀準字音要關注文中的生僻字、多音字、通假字。

  2、師配樂朗讀課文,生整體感知文意,概括主要內容。

  3、本文運用對話的形式,扣住一個“論”字,以時間為序,有條不紊、逐層展開故事。

  思考:曹劌從哪些方面對戰爭進行了論述?

  (1)戰前準備。

  ①文中有兩處對話描寫,請找出來。

  ②根據自己的理解,表演朗讀,可用自己的話來說,也可適當加入神態、動作或其它詞語

  ③在朗讀中提示文言文學習的正確方法。

  ④學生分析后明確:什么是決定戰爭成敗的關鍵因素?為什么?

  (2)作戰時機。

  ①曹劌主要從哪兩個方面展開“論戰”?

  ②兩個“未可”,兩個“可矣”,言語簡短卻暗藏玄機。表情朗讀課文,補充曹劌此時心中所想而未講明的話。(可以自己概括,也可在下文中尋找原句)

  (3)取勝原因。

  ①論取勝原因部分應用怎樣的語氣、語調讀?為什么要這樣讀?

  ②大聲齊讀論戰部分。

  4、在個性朗讀中解讀文本。

  四、我論曹劌:

  1、俗話說“言為心聲”,我們從曹劌的“論戰”中可以看出曹劌是一個怎樣的人?你是從哪些地方看出來的?

  2、作者是怎樣塑造這一形象的?

  五、我論《曹劌論戰》:

  史學家記錄歷史,不僅僅是為了記事,他們更希望后人能夠從中得到一定的教訓。讀了本文,你有哪些收獲和啟示?

  六、課堂小結:

初中九年級語文《曹劌論戰》精選教案模板 篇4

  曹劌論戰教案

  一、教學目標 :

  1、認識要想取得戰爭的勝利,戰前必須作好政治準備。

  2、要善于把握有利時機。

  3.了解曹劌的戰略、戰術思想,并聯系實際進行思想教育,培養青少年機智沉著的品質。

  二、教學重點、難點

  1.古今義不同的實詞及“夫”的用法和判斷句式。

  2.記敘戰爭的方法及剪裁上詳略恰當的特點。

  3、背誦全文主。

  三、教學課時:兩課時

  四、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  新課

  中國歷史上發生過無數次戰爭,其中有許多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光輝戰例。像三國時曹操擊敗袁紹的官渡之戰,孫劉聯軍大敗曹操的赤壁之戰,東晉謝安、謝石、謝玄等人使北方前秦苻堅統率的百萬大軍感到“風聲鶴唳,草木皆兵”的淝水之戰,都給人們留下了深刻的思考,而發生在春秋時期齊國和魯國之間的長勺之戰尤其受到了毛澤東同志的稱贊。毛澤東同志在《中國革命戰爭的戰略問題》一文中指出,長勺之戰是“中國戰史中弱軍戰勝強軍的有名的戰例。”今天我們學習《曹劌論戰》這篇課文就是談論長勺之戰的。通過學習,我們可以理解在長勺之戰中,弱小的魯國為什么能戰勝強大的齊國,曹劌的戰略思想是什么,它對我們有哪些啟發。

  二 解題

  ①《左傳》是記載春秋時期各諸侯國的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等情況的編年體史書。相傳是魯國史官左丘明根據孔子寫的魯國歷史《春秋》所編。由于《春秋》記事過簡,近于大事年表,一般人難以讀懂,而《左傳》敘事較為詳細,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當時的歷史面貌,又為《春秋》作了較為詳備的注釋,所以后人又稱《左傳》為《左氏春秋》。《左傳》保存了重要的歷史史料,具有一定的史學價值。同時,它又善于剪裁,敘事清晰,描寫人物生動,又具有一定的文學價值,對后代散文的發展有很大的影響。

  ②課文談論的是古代戰爭故事。這次戰爭發生的時間是春秋初期,交戰雙方是強大的齊國和弱小的魯國。交戰地點是魯國的長勺,所以史稱長勺之戰。發生戰爭的原因是齊襄公時,政令無常,他的弟弟公子小白和公子糾分別逃到莒國和魯國避難。后來齊襄公被公孫無知所殺,住在莒國的公子小白搶先回到齊國奪得王位,稱為齊桓公。后來魯國也送公子糾回齊國爭奪王位,結果被齊桓公打敗,齊桓公逼魯莊公殺掉公子糾。魯莊公十年(前684年)齊桓公又借口魯國曾經幫助公子糾與他爭奪齊國君位,再次舉兵攻魯,兩軍戰于魯國長勺,結果弱小的魯國戰勝了入侵的強大的齊國。

  三、朗讀課文,整體感知

  1.給下面的字注音:

  劌(guì) 又何間焉(jiàn) 鄙(bǐ) 弗敢專也(fú) 小惠未編(biàn) 玉帛(bó)

  小信未孚(fú) 公與之乘(chéng) 轍(zhé) 軾(shì) 旗靡(mǐ)

  2.引導學生對照注釋疏通,提出問題。理清課文大意,復述課文內容。

  *重點詞句

  1.加點詞的古今義:

  (1)肉食者鄙

  (2)又何間焉

  (3)犧牲玉帛

  (4)大小之獄

  2.判斷句式:有肯定判斷和否定判斷,譯為“……是什么”和“……不是什么”。

  忠之屬也

  3.省略句式:有的省略主語,有的省略賓語,有的省略介詞等等,翻譯時要補出來。

  可以一戰

  4.倒裝句式:按照現代漢語的常式是主-謂-賓順序,但有的文言句有賓語前置、定語后置等情況,翻譯時要按現代漢語的順序。

  “何以戰?”   戰于長勺(倒裝)

  *    重點句子:

  肉食者謀,未能遠謀。

  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

  夫戰,勇氣也,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

  *    分角色朗讀

  第二課時

  一、分析課文

  一)、第一段

  1、 “齊師伐我”的“伐”是什么意思?齊國軍隊為什么要“伐”魯國呢?

  補充介紹歷史背景:齊襄公在國內做了一些壞事,他的弟弟公子小白和公子糾恐怕被連累,離開齊國避禍。公元前685年,齊國發生內亂,國君被殺,住在魯國的公子糾和住在莒國的公子小白都搶著趕先回國,想做國君。魯莊公派兵護送公子糾回去,哪知公子小白搶先趕回齊國,做了國君,就是齊桓公。齊桓公起兵迎擊。當時齊強魯弱,魯軍大敗,齊桓公脅迫魯莊公殺了公子糾。從此兩國結下深仇大恨。魯莊公十年的春天,齊再次興兵攻魯,戰于長勺。從歷史背景得知齊師興兵完全屬于侵略行為,所以“伐”應譯為“侵犯”。

  2、曹劌的身分怎樣?

  明確:從“其鄉人曰”句中我們能推知曹劌的身分為普通老百姓,沒有官位,屬愛國君子吧,“位卑未敢忘憂國”。

  3、“肉食者謀之,又何間焉?”句中的“肉食者”指什么?

  明確:“肉食者”,吃肉的人。“肉食”在當時與公膳制有關。公膳是對某種品位的官員在辦公時間免費供給的一種膳食。按規定“大夫以上,食乃有肉”。因此,“肉食者”,是指古代享受公膳食肉待遇的大夫以上官員,一般稱為“肉食者”,用以借指有權位的人。

  4、“肉食者鄙,未能遠謀”中的“遠謀”二字是此文的關鍵,貫穿全文。從曹劌的這句話里可見他具有什么樣的品質?

  明確:從曹劌的對答中反映曹劌關心國家大事和深謀遠慮的品質。

  5、“何以戰”這三個字喚起下文分析戰爭的條件,突出了曹劌重視戰前的政治準備。魯莊公認為要作哪幾方面的準備呢?

  明確:三方面:①“衣食所安,弗敢專也,必以分人”;

  ②“犧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③“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

  6、對于這三方面的準備,曹劌是如何回答的?為什么第三個準備 “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是“可以一戰”的主要條件?

  明確:因為民心向背是決定戰爭勝負的主要因素。這就突出表現了曹劌重視人民力量的政治遠見。

  本段末句“戰則請從”,不僅寫出了曹劌重視戰前的政治準備,而且注意實際作戰中的戰略戰術。文章也以此作為過渡,轉入下文寫他臨陣參戰指揮。

  *小結:第1段,寫的是曹劌請見,論戰前準備,顯示了曹劌熱愛自己國家、深謀遠慮的品質以及魯莊公“勇于納諫”的胸懷。

  二)、第2段

  1、作戰地點選在哪里?

  明確:長勺(“戰于長勺”是個狀語后置句),在魯國境內,地理條件對魯國有利。

  2、曹劌是怎樣幫助莊公選擇時機的呢?

  明確:戰斗剛開始,不待齊軍疲倦,莊公就急于出戰(“公將鼓之”;“鼓”,名詞作動詞,“擊鼓”);當魯軍剛獲勝,莊公又急于去追擊(“公將馳之”),曹劌又阻止了莊公的過急行動。他懂得攻擊和追擊都必須把握有利的時機,要根據雙方的士氣和實力的變化作出正確判斷。曹劌的兩個“可矣”,使得戰爭出現“齊師敗績”和“遂逐齊師”的大好形勢。

  (4)小結:第2段敘述的是曹劌指揮作戰的情況,作戰的過程寫得非常簡略,突出寫了曹劌“謀”的作用,為下文“論戰”打下伏筆。曹劌臨陣從容,胸有成竹,善于掌握時機,所以才擊敗敵人,獲得戰爭勝利。

  三)、第3段

  (1)魯國獲勝后(“既克”),“公問其故”的“故”是什么意思?

  明確:緣故,“攻擊”的緣故和“追擊”的緣故。

  (2)曹劌是如何回答的?

  明確:有兩層意思:

  一層說明為什么要選擇“齊人三鼓”(“彼竭”)的時機進行攻擊。“夫戰,勇氣也”(這是個判斷句,“也”表示判斷),“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再”和“三”后面省略“鼓”),“彼竭我盈,故克之”(敵方的勇氣已經消失而我方的勇氣正盛,所以我們打敗了敵人)。“彼竭我盈”四個字高度概括了進攻時的最佳戰機。

  一層解釋他“下視其轍”、“登軾而望之”,看到敵人“轍亂”“旗靡”才追擊的原因是“夫大國,難測也,懼有伏焉”(“夫”,發語詞,議論或說明時,用在句子開頭,沒有實在意義)。可見曹劌考慮問題周到,行動謹慎,觀察仔細,善于抓住時機,故而奪取了戰爭勝利。

  (3)小結:第3段寫曹劌論述戰勝齊國的原因。

  二、歸納總結全文

  1.歸納中心思想。學生討論后明確:本文論述了必須取信于民并運用正確的戰略戰術,掌握戰機才能取得戰爭勝利的道理。

  2.題目為“曹劌論戰”,這是一篇記敘文還是議論文?明確:這是一篇記敘文,但全文以“論”為中心。第1段記敘論戰前政治準備的內容;第2段記敘戰斗經過;第3段通過“敘”來“論”戰爭勝利的原因。

  三、背誦課文。

初中九年級語文《曹劌論戰》精選教案模板 篇5

  教師寄語:位卑未敢忘憂國。

  學習目標: 1.積累文言文常用的實詞、虛詞、特殊句式。

  2.了解《左傳》及齊魯長勺之戰的背景,把握曹劌的戰略、戰術思想,理解魯軍以弱勝強的原因。

  3.分析曹劌和魯莊公兩個人物形象。體會作品的藝術魅力,理解課文的主旨。

  學習過程:一、基礎知識

  1、 文學常識 填空。

  本文選自《           》,相傳是          時期的          所作,是根據          史編寫的            (體)史書。

  齊魯長勺之戰是歷史上            的著名戰例。本文通過對比塑造了曹劌和         兩個人物形象。

  2、 為下面加點字注音。

  小信未孚(     )下視其轍(    )登軾而望之(     )望其旗靡(      )

  彼竭我盈(      )夫大國,難測也(       )

  3、 找出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釋

  小惠未 ,民弗從也。     通                        

  4、 解釋下面的古今詞語

  (1)犧牲玉帛  古:                    今:                

  (2)小大之獄,雖不能察 古:                    今:                

  (3)肉食者鄙,未能遠謀 古:                    今:                

  (4)衣食所安,弗敢專也 古:                    今:                

  (5)一鼓作氣,再而衰 古:                    今:                

  (6)忠之屬也  古:                    今:                

  5、 解釋下列加點詞在不同句子中的意義。

  故  公問其故(     )           之   故克之(       )

  故逐之  (      )               忠之屬也(       )

  肉食者謀之(      )

  6、 解釋句中加點詞語的意思。

  (1)肉食者謀之              又何間焉?             

  (3)衣食所安,弗敢專也              弗敢加也             

  (5)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公將鼓之           

  (7)下視其轍,登軾而望之           既克                    

  (8)望其旗靡            

  7、 翻譯句子

  (1)“肉食者謀之,又何間焉?”劌曰:“肉食者鄙,未能遠謀。”

  (2)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 

  (3)忠之屬也。可以一戰。戰則請從。

  (4)夫戰,勇氣也。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

  二、整體感知

  1、這篇文章有幾條線索?

  2、這篇文章的關鍵詞語是什么?中心內容是什么?請簡要概括。

  三、合作探究

  1、  魯國勝利的原因是什么?

  2、這篇文章的內容詳略是如何安排的? 作者為什么要這樣安排詳略呢?

  3.從齊魯“長勺之戰”可見魯莊公怎樣的性格?

  四、拓展延伸

  談談歷史上以弱勝強的戰例,試簡要分析弱者取勝的原因。

  五、課堂小結

  本文以齊魯長勺之戰為背景,論述了必須取信于民并運用正確的戰略戰術掌握戰機才能取得勝利的道理,生動刻畫了曹劌作為卓越軍事家富有遠謀的特點,語言簡練,情節詳略得當,充分代表了《左傳》的藝術成就,是《左傳》中的名篇。

  六、達標測試題

  中考鏈接《曹劌論戰》(節選)

  公與之乘戰于長勺。公將鼓之。劌曰:“未可。”齊人三鼓。劌曰:“可矣。”齊師敗績。公將馳之。劌曰:“未可。”下視其轍,登軾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齊師。

  既克,公問其故。對曰:“夫戰,勇氣也。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國,難測也,懼有伏焉。吾視其轍,望其旗靡,故逐之。”(節選自《曹劌論戰》)

  1.下列句中加點字在文中的意思。

  (1)公與之乘(   ) (2)遂逐齊師 (   )

  (3)既克 (   ) (4)彼竭我盈,故克之 (   )

  2.用現代漢語寫出文中畫線句子的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通過對選文的理解仿照例句把以下兩個句子補充完整。

  曹劌選擇進攻的時機是:彼竭我盈之時。

  曹劌選擇反攻的時機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曹劌選擇追擊的時機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4.請說出曹劌是靠什么贏得戰爭的。

  答:

初中九年級語文《曹劌論戰》精選教案模板 篇6

  【創新設計】

  一 訓練重點

  1.了解詞的古今義差異。

  2.背誦這篇課文。

  二 創新視點

  無提問式教學設計

  三 教學藍圖

  1、.正讀2.點讀3.譯讀4.品讀5.理讀6.背讀

  四 教學主要過程

  教學步驟 一:

  一:正讀。(所謂“正讀”,就是在課文教學之初、學生朗讀課文之后,教師糾正讀音,糾正語調。)

  1.導入  。

  2.同學們朗讀課文。

  3.教師根據朗讀實況正音。如“間、帛、孚、勺、轍、靡”等可能在正音之列。

  4.同學們再讀課文。

  5.教師根據朗讀實況糾正語調。如:

  ①肉食者謀之,又何間焉?——應讀出“反對”的語氣。

  ②小惠未徧,民弗從也。——應讀出“否定”的語氣。

  ③忠之屬也,可以一戰。——應讀出“肯定”的語氣。

  ④夫戰,勇氣也。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應讀出“議論”的語氣。

  ⑤夫大國,難測也,懼有伏焉。——應讀出“解說”的語氣。

  6.同學們再讀課文。

  教學步驟 二:

  點讀。所謂“點讀”,就是從課文朗讀轉向閱讀課文注釋,要求學生“點”著課文注釋,一個一個地讀。)

  1.要求同學們認真點讀課文注釋。

  2.學生質疑問難,老師解答學生提出的問題。

  3.教師點出應該重點理解的10個詞:

  鄙 安 加 信 孚 獄 績 軾 焉 靡

  4.學生邊讀課文邊溫習對課文注釋的理解。

  5.再朗讀課文。

  教學步驟 三:

  譯讀。(所謂“譯讀”,就是同學們自讀課文,自譯課文,讀讀譯譯,譯譯讀讀。)

  1.各人自讀自譯。

  2.男生讀課文,女生譯課文,讀一句譯一句。

  3.女生讀課文,男生譯課文,方法同上。

  教師聽學生的讀與譯,指出譯得不當之處。再請同學們質疑。

  教學步驟 四:

  品讀。(所謂“品讀”,就是在整體理解課文的基礎上對課文進行分析、品味、賞析。)

  1.教師介紹本文的背景。

  2.要求同學們自選角度,談談對課文層次、情節、人物、筆法的理解。發言者可用“……從……可以看出……”的句式說話。

  3.學生準備,學生發言,教師點撥、引導。

  教學步驟 五:

  理讀。(所謂“理讀”,就是在理解課文的基礎上突出文言字詞的學習,用“整理”方式,指導學生積累語言的板塊。)

  1.教師解說:理讀,是對所學課文的內容進行清理,進行梳理,進行整理,從而形成知識板塊以供積累的一種讀法。這種讀法的好處是有利于積累,有利于提煉,有利于高效率學習。我們學習《曹劌論戰》,重點是理讀課文中的文言字詞。

  2.教師介紹學法。指出,理讀文言字詞,其方法是集聚文言字詞的板塊,在辨析中理解詞義。其方法可以有:找出課文中的一詞多義現象,找出課文中(或加上課文外的)同義詞組,找出課文中古今意義差別較大的詞語等等,這些都要形成一組一組的形式。另外還有一種有用而且有益的方法:根據所學詞的詞義找出能夠進行印證的成語,這是一種雙重意義上的積累。我們今天著重來學一學這種方法。

  3.教師示例:“齊師伐我”的“師”的意思是“軍隊”,能夠印證此意的成語有:師出無名,師出有名。

  4.同學們活動,理解詞義,找出、想出相應的成語。如:

  齊人三鼓——一鼓作氣

  望其旗靡——所向披靡

  彼竭我盈——惡貫滿盈

  小信未孚——不孚眾望

  懼有伏焉——危機四伏

  故克之——克敵制勝  攻無不克

  三而竭——彈精竭慮 精疲力竭

  觀其轍——南轅北轍 重蹈覆轍

  放逐之一——逐鹿中原 追亡逐北

  難測也——莫測高深 心懷叵測

  未能遠謀——足智多謀 深謀遠慮

  教學步驟 六:

  背讀。(所謂“背讀”,就是在課文感知、理解的基礎上背讀課文,背誦課文。)

  1.同學們先進行演讀,也就是在理解課文的基礎上進行表演式的朗讀。

  ①學生以兩人為一個小組分角色朗讀課文,要求進入情境,讀出語音語調。

  ②學生以兩人為一個小組分角色朗讀課文,要求大聲演讀,讀出語音語調。

  ③將同學們分為兩大組,老師讀課文的非對話部分,學生進行演讀。

  2.同學們背讀。

  3.用比賽的方式組織背讀。

  【創意說明】

  本教學設計的創意重點表現在教學中的“無提問”。

  從“提問”的角度來講,課堂教學中有如下幾種情況:一是“碎問”,時時在問,問得密度很大,可以說已經不能稱之為“提問”;二是“多問”,問得比較多,“提問”的質量不高;三是“主問”,只提出幾個主要的問題,提問有深度,有牽引性,學生能夠充分地活動起來。再就是“不問”,而“不問”的教學設計幾乎沒有。

  但“無提問設計”的課是一定可行的——既然課堂教學中有“問”,也就可以沒有“問”。但課堂上如果不提問,教學過程 不就散了嗎?不會的,有組織有步驟的朗讀教學能夠取而代之。本設計中的“正讀、點讀、譯讀、品讀、理讀、背讀”的教學流程就表現了這一點。讀,不僅僅只是活躍課堂和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也不僅僅只是課堂教學中的穿插,更重要的是它讓學生充分地占有學習時間,讓學生得到充分的語言訓練和技能訓練。

  于是,由于沒有課中的提問:

  就能真正把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放到課堂教學的重要地位。在教師的調控下,課文由學生讀準讀順讀美,課文學習的內容讓學生講出來、析出來、品出來,這就充分有效地訓練了學生認讀、理解、質疑、辨析、綜合、鑒賞等各種層次的閱讀能力。

  這要求教師改變角色,由以講析為主改變到以藝術設計、藝術調控、藝術指導、藝術點撥為主,這就有利于教師素質的提高,教師在研究教材、找準線索以及考慮如何?指導學生閱讀尤其是自己如何精要點示的過程中促進了教學思想的轉變和教學能力的長進。

初中九年級語文《曹劌論戰》精選教案模板 篇7

  我們九年級語文教學進入到了白熱化階段,必須盡快學完新課。但我們之文言文按教學還要扎扎實實向前推進。上周我們學了《曹劌論戰》一課,以往我教《曹劌論戰》這課,就是讓同學們讀讀,譯譯,我再串講全文,把曹劌的“遠謀”充分挖掘一番,再與魯莊公的“鄙”對照一下,學生知道課文通過對比手法刻畫曹劌和魯莊公這兩個人物形象,這篇課文就算完成任務了。但是,現在學校實行課改,為了更有效的達到課改的要求,我就想讓學生有足夠多的時間思考,也有足夠多的時間討論,發現問題.作為一種課程理念,我心里已經清楚明白了,但很難在教學實踐中真正貫徹實施。每個學生都富有不同的個性,他們對課文的理解當然也不同,學生的理解也往往多種多樣,我放手讓學生討論、讓學生思考,雖然課堂氣氛還算活躍,學習效果卻不好,收不到意想的效果。但本節課也有一些收獲.也許是初三的學生已經習慣了以往傳統的教學模式,他們把這種課改看成了一種表面上的形式,一種應付領導聽課的一種方式,在討論時邊說邊笑,整個課堂很亂。進行了幾節這樣的課,我都不敢放手讓學生學了,離中考越來越近了,我不敢拿自己這個班的學生作試驗,就怕他們本來就不大理想的成績會因此再繼續下滑,我們都輸不起。我也知道,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并不全在學生,老師沒有做好引導作用,要改變這種局面,我們都需要努力。

  還有學習語文知識絕不能僅限于課文,課文只是一個例子。學習了課文,還要引導學生將所學知識在相關文章中運用,這樣才能做到舉一反三。

初中九年級語文《曹劌論戰》精選教案模板 篇8

  《曹劌論戰》教案

  第一課時,教學要點,布置學生熟讀課文,對照課文注釋,弄懂課文大意;給課文分段;分析講解課文第1段。教學過程 

  一、導入  新課

  齊魯長勺之戰是我國歷史上著名的以小勝大,以弱勝強的戰例之一。毛澤東同志在《中國革命戰爭的戰略問題》中曾就此戰例作了精辟分析。今天我們來學習記敘此戰的《曹劌論戰》一文。

  二、檢查預習作業 

  1.給下面黑體的字注音:

  曹劌(guì) 又何間焉(jiàn) 肉食者鄙(bǐ)

  犧牲玉帛(bó) 小信未孚(fú) 登軾而望之(shì)

  吾視其轍亂(zhé) 夫戰,勇氣也(fū) 望其旗靡(mǐ)

  2.比較下面各組中加點字的意思。

  三、研習新課

  1.解題。指導學生讀課文注釋。題目是個主謂短語,點明曹劌談論長勺之戰,即論作戰前要取信于民,作戰時要掌握戰機。

  2.引導學生對照注釋自讀課文,復述課文大意。

  明確:魯莊公十年春,齊國出兵進攻魯國。當時,齊強魯弱。魯國人曹劌見國難當頭,挺身而出,建議魯莊公要取信于民。魯莊公聽取了他的建議,采取了得民心的一些措施,并在曹劌的協助下選擇了利于打仗的地點長勺,有利于攻擊的時機——彼竭我盈之時,有利于追擊齊軍開始的時機——轍亂旗靡之時,結果魯軍大獲全勝,魯莊公問曹劌其中的奧妙,曹劌雄辯地論述了魯勝齊敗的原因。

  3.理清線索,給課文分段。

  (1)本文有幾條線索?學生討論后明確:有兩條線索,一條是事件發展的線索(迎戰——備戰——勝戰——評戰);一條是人物活動的線索(請見——請問——參戰——釋疑)。

  (2)本文可分幾部分?學生討論后明確:本文雖短,但能緊扣題旨“論戰”,運用對話的形式,有條不紊,逐層展開,闡明曹劌是怎樣論戰的。全文共三段,每段為一部分。

  4.研讀第一部分(第1段)。

  (1)“十年春”指哪一年?明確:指魯莊公十年(公元前684年)。

  (2)“齊師伐我”的“伐”是什么意思?齊國軍隊為什么要“伐”魯國呢?補充介紹歷史背景:齊襄公在國內做了一些壞事,他的弟弟公子小白和公子糾恐怕被連累,離開齊國避禍。公元前685年,齊國發生內亂,國君被殺,住在魯國的公子糾和住在莒國的公子小白都搶著趕先回國,想做國君。魯莊公派兵護送公子糾回去,哪知公子小白搶先趕回齊國,做了國君,就是齊桓公。齊桓公起兵迎擊。當時齊強魯弱,魯軍大敗,齊桓公脅迫魯莊公殺了公子糾。從此兩國結下深仇大恨。魯莊公十年的春天,齊再次興兵攻魯,戰于長勺。從歷史背景得知齊師興兵完全屬于侵略行為,所以“伐”應譯為“侵犯”。

  (3)曹劌的身分怎樣?討論明確:從“其鄉人曰”句中我們能推知曹劌的身分為普通老百姓,沒有官位,屬愛國君子吧,“位卑未敢忘國憂”。

  (4)“肉食者謀之,又何間焉?”句中的“肉食者”指什么?明確:“肉食者”,吃肉的人。“肉食”在當時與公膳制有關。公膳是對某種品位的官員在辦公時間免費供給的一種膳食。按規定“大夫以上,食乃有肉”。因此,“肉食者”,是指古代享受公膳食肉待遇的大夫以上官員,一般稱為“肉食者”,用以借指有權位的人。

  (5)“肉食者鄙,未能遠謀”中的“遠謀”二字是此文的關鍵,貫穿全文。從曹劌的這句話里可見他具有什么樣的品質?明確:從曹劌的對答中反映曹劌關心國家大事和深謀遠慮的品質。

  (6)“乃入見”是個省略句,省略了什么成分?明確:在具體的語境中,省略了主語“曹劌”和賓語“之”(代魯莊公)。

  (7)“何以戰”是個介賓前置的句子。這三個字喚起下文分析戰爭的條件,突出了曹劌重視戰前的政治準備。魯莊公認為要作哪幾方面的準備呢?明確:三方面:①“衣食所安,弗敢專也,必以分人”;②“犧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③“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

  (8)對于這三方面的準備,曹劌又是如何評價的?討論后明確:對于第一個準備,曹劌的評價是“小惠未徧,民弗從也”;對于第二個準備,曹劌的評價是“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對于第三個準備,曹劌認為“忠之屬也,可以一戰”。請同學注意:“福”是名詞,在這里作動詞用,“保佑”的意思;“可以”應譯為“可以憑借”,和今義“可以”用法不同。

  (9)為什么說“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是“可以一戰”的主要條件?明確:因為民心向背是決定戰爭勝負的主要因素。這就突出表現了曹劌重視人民力量的政治遠見。

  (10)本段末句“戰則請從”,不僅寫出了曹劌重視戰前的政治準備,而且注意實際作戰中的戰略戰術。文章也以此作為過渡,轉入下文寫他臨陣參戰指揮。

  (11)小結:第1段,寫的是曹劌請見,論戰前準備,顯示了曹劌熱愛自己國家、深謀遠慮的品質以及魯莊公“勇于納諫”的胸懷。

  四、布置作業 

  1.背誦課文第1段。

  2.完成“朗讀·背誦”題一、2和“辨析·比較”題四。

  第二課時

  教學要點

  抽背課文第1段;重點講解分析課文第2、3段內容,歸納中心思想和寫作特點;完成課后有關作業 。

  教學過程 

  一、復習檢查背誦第1段

  二、研讀第二部分(第2段)

  1.這次戰爭是由誰指揮的?根據何在?明確:由魯莊公指揮,曹劌協助。這從“公與之乘”可以看出。“乘”有兩義:(1)為共乘一車,“乘”讀chéng;(2)為另給一車相隨,“乘”讀shèng。課文從“乘”(1)義說,這樣比較好理解,因曹劌與莊公同乘一車論戰才方便。

  2.作戰地點選在哪里?明確:長勺(“戰于長勺”是個狀語后置句),在魯國境內,地理條件對魯國有利。

  3.反攻的時機選在什么時候?曹劌是怎樣幫助莊公選擇時機的呢?明確:在“彼竭我盈”之時。戰斗剛開始,不待齊軍疲倦,莊公就急于出戰(“公將鼓之”;“鼓”,名詞作動詞,“擊鼓”);當魯軍剛獲勝,莊公又急于去追擊(“公將馳之”),曹劌又阻止了莊公的過急行動。他懂得攻擊和追擊都必須把握有利的時機,要根據雙方的士氣和實力的變化作出正確判斷。曹劌的兩個“可矣”,使得戰爭出現“齊師敗績”和“遂逐齊師”的大好形勢。

  4.小結:第2段敘述的是曹劌指揮作戰的情況,作戰的過程寫得非常簡略,突出寫了曹劌“謀”的作用,為下文“論戰”打下伏筆。曹劌臨陣從容,胸有成竹,善于掌握時機,所以才擊敗敵人,獲得戰爭勝利。

  三、研讀第三部分(第3段)

  1.魯國獲勝后(“既克”),“公問其故”的“故”是什么意思?明確:緣故,“攻擊”的緣故和“追擊”的緣故。

  2.曹劌是如何回答的?明確:有兩層意思:一層說明為什么要選擇“齊人三鼓”(“彼竭”)的時機進行攻擊。“夫戰,勇氣也”(這是個判斷句,“也”表示判斷),“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再”和“三”后面省略“鼓”),“彼竭我盈,故克之”(敵方的勇氣已經消失而我方的勇氣正盛,所以我們打敗了敵人)。“彼竭我盈”四個字高度概括了進攻時的最佳戰機。一層解釋他“下視其轍”、“登軾而望之”,看到敵人“轍亂”“旗靡”才追擊的原因是“夫大國,難測也,懼有伏焉”(“夫”,發語詞,議論或說明時,用在句子開頭,沒有實在意義)。可見曹劌考慮問題周到,行動謹慎,觀察仔細,善于抓住時機,故而奪取了戰爭勝利。

  3.小結:第3段寫曹劌論述戰勝齊國的原因。

  4.指導背誦課文2、3段。

  四、歸納總結全文

  1.歸納中心思想。學生討論后明確:本文論述了必須取信于民并運用正確的戰略戰術,掌握戰機才能取得戰爭勝利的道理。

  2.題目為“曹劌論戰”,這是一篇記敘文還是議論文?明確:這是一篇記敘文,但全文以“論”為中心。第1段記敘論戰前政治準備的內容;第2段記敘戰斗經過;第3段通過“敘”來“論”戰爭勝利的原因。

  3.歸納寫作特點。討論后明確:文章圍繞“論戰”來進行選材與組織材料,詳略得當,重點突出。此文雖然寫戰爭,但戰爭的過程寫得十分簡略,中心始終扣住曹劌這一人物,運用對話來寫論作戰前的政治準備(第1段)及戰勝齊國的原因(第3段),重點突出,中心明確,詳略得當。

初中九年級語文《曹劌論戰》精選教案模板 篇9

  教學目標:

  1、部分文言詞語的含義,能正確翻譯課文。

  2、巧妙地安排材料,有詳有略地敘寫。

  3、重點人物曹劌,魯莊公的形象分析。

  教學重點:

  1、文言虛詞、實詞的用法;

  2、曹劌、莊公的人物形象;

  3、曹劌的“遠謀”和莊公的“鄙”。

  教學難點:

  1、巧妙安排材料、詳略得當;

  2、“論”戰的意義。

  第一課時

  教學要點:

  1、了解背景,把握把握曹劌的戰略、戰術思想,理解魯軍以弱勝強的原因。

  2、分析字詞,理解課文大意。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2、解題:《左傳》:我國古代第一部編年體史書。相傳是春秋末年左丘明解說《春秋》的一部著作。其中記載著春秋時代各國的內政、外交、軍事等方面的活動。原書名為《左氏春秋》,漢以后稱為《春秋左氏傳》,簡稱《左傳》。這部書既是一部比較完整的歷史著作,也是一部相當精彩的散文著作。

  3、 背景:齊襄公在國內做了一些壞事,他的弟弟公子小白和公子糾恐怕被連累,離開齊國避禍。公元前685年劉國發生內亂,國君被殺,住在魯國的公子糾和住在莒國的公子小白都搶著先趕回齊國,想做國君。魯莊公派兵護送公子糾回去,哪知公子小白搶先趕回了齊國,做了國君,就是齊桓公。齊桓公起兵迎擊。當時齊強魯弱,魯軍大敗,齊桓公脅迫魯莊公殺了公子糾。從此兩國結下深仇大恨。魯莊公十年的春天,齊再次興兵攻魯,戰于長勺。

  二、默讀課文,(亦可分角色朗讀)理清文意。

  1、對照課文注釋,疏通文句,并勾畫出難詞難句,待交流。

  2、交流難詞難句,并翻譯課文。

  3、師歸納:重點實詞:間、信、孚、福

  通假字:偏

  古今異義詞:鄙、犧牲、獄、可以

  三、整體感知。

  1、概括故事情節:

  提示:以人物活動為線索概括,也可以以事件發展過程為線索概括。

  明確:事件發展的線索:迎戰──備戰──勝戰──評戰;

  人物活動的線索:請見──請問──參戰──釋疑

  3、生復述課文(建議改編成課本劇演一演)。

  四、作業布置:

  1、朗讀并背誦課文。

  2、思考曹劌、魯莊公是怎樣的人?試簡要地分析。

  3、收集歷史上以弱勝強的戰例。

  第二課時

  教學要點:

  1、研讀課文,分析詳略得當的寫作特點。

  2、分析曹劌和魯莊公人物形象。

  教學過程:

  一、 導入新課:

  (生復述課文導入)

  二、 探究,交流。

  1、組織學生討論:給課文換一個題目,并談談原因。

  2、生給課文換題目。

  3、分析詳略安排與題目的關系。

  (與中心有關系,聯系比較大的則詳寫,反之則略寫。)

  4、找出文中詳寫略寫的部分。

  三、 品讀課文,賞析人物形象

  1、小組討論:曹劌、魯莊公是怎樣的人?(用“從……中可以看出……”的句式說話。)

  2、分析人物

  曹劌作為一名軍事家的“遠謀”。曹劌請見,表現他的愛國熱情;曹劌問戰,表現他的政治遠見;曹劌參戰,表現他卓越的軍事才能;曹劌論戰,表現他過人的謀略。

  魯莊公作為國君見識 “鄙”:把戰爭的希望寄托在施行“小惠”和祈求神靈的保佑上,說明他政治上無能;他急于求戰,急于攻擊,說明他軍事上的無知。但他又并非昏君,而是一位缺乏軍事才能的明君:備戰見劌,三問三答,實事求是,虛心聽意見;莊公作戰用劌,親自參與打仗,表現他禮賢下士,任人唯賢;莊公戰后問劌,不因勝而白喜,表現他為求真知而不恥下問。

  四、 遷移積累:

  1、理解詞義,找出、理出相應的成語。

  齊人三鼓——一鼓作氣 望其旗靡——所向披靡

  彼竭我盈——惡貫滿盈 小信未孚—— 不孚眾望

  懼有伏焉——危機四伏 故克之——克敵制勝 攻無不克

  三而竭——彈精竭慮 精疲力竭 觀其轍——南轅北轍 重蹈覆轍

  故逐之一——逐鹿中原 追亡逐北 難測也——莫測高深 心懷叵測

  未能遠謀——足智多謀 深謀遠慮

  2、談談歷史上以弱勝強的戰例,試簡要分析弱者取勝的原因。

  五、 作業:

  1、朗讀并背誦課文。

  2、整理本課的古漢語常識:字詞及句式等。

  3、有興趣的同學可以閱讀《左傳》,進一步了解課文的背景。

初中九年級語文《曹劌論戰》精選教案模板 篇10

  21  曹劌論戰

  從容說課

  《曹劌論戰》選自《左傳·莊公十年》。本篇選文又題作“齊魯長勺之戰”或“長勺之戰”。這一戰爭發生在公元前684年,是歷史上以弱勝強的著名戰例之一。這篇課文的主要內容不是記敘這次戰役的進程,而是記錄曹劌關于戰爭的論述,它生動地說明,政治上取信于民,運用正確的戰略戰術和掌握戰機,是弱國戰勝強國的必要條件。全文的關鍵是“遠謀”一語,通過人物對話,曹劌的“遠謀”和“肉食者鄙”都得到了鮮明的再現。

  教學本文,首先應引導學生整體把握文意,并要求學生積累文言重點詞語,提高文言文的閱讀能力;其次應引導學生把握本文以“論戰”為中心選材,組材,詳略得當的特點,分析曹劌和魯莊公兩個人物形象,體會作品的藝術魅力,理解課文的主旨。

  課堂教學應以誦讀法貫穿始終,讀讀譯譯,想想品品,以讀代講,以品促讀,讓瑯瑯書聲伴隨課堂每一角落,讓學生思考在課堂的每一分鐘里,全面提高文言文教學效率。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積累文言文常用的實詞、虛詞、特殊句式。

  2.了解《左傳》及齊魯長勺之戰的背景,把握曹劌的戰略、戰術思想,理解魯軍以弱勝強的原因。

  能力目標

  1.把握本文以“論戰”為中心組織材料、詳略得當的特點。

  2.分析曹劌和魯莊公兩個人物形象。體會作品的藝術魅力,理解課文的主旨。

  德育目標

  學習曹劌鐵肩擔道義、忠心獻祖國的愛國精神。

  教學重點

  1.理清行文思路。背誦課文。

  2.體會課文剪裁得當的敘事特點。

  教學難點 

  理解曹劌關于戰爭問題的論述。

  教學方法

  1.誦讀法

  2.品讀法

  教具準備

  多媒體

  課時安排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教學要點]

  朗讀課文,整體感知;譯讀課文。把握文意;研讀課文第一段,背誦第一段。

  [教學步驟 ]

  一、導語 設計

  設計(一)

  前面我們剛剛學習丁先秦諸子散文,領略了諸子散文特有的藝術魅力。今天,我們學習先秦歷史散文著作《左傳》中的選段《曹劌論戰》,感受那個時代的風云變幻。

  設計(二)

  齊魯長勺之戰是我國歷史上著名的以弱勝強的戰例之一,讓我們通過長于記述戰爭的《左傳》去了解魯國取勝的原因。

  二、資料助讀

  1.《左傳》

  《左傳》又稱《春秋左氏傳》或《左氏春秋》,是記載春秋時期各諸侯國的政治、經濟、軍事、外交、文化等方面情況的一部編年體史書。《史記》和《漢書·藝文志》都認為它是孔子的同代人魯國史官左丘明所作。清代有的學者認為系劉歆改編。近人認為是戰國初年人根據各諸侯國史編成。記事起于魯隱公元年(前722年),終于魯哀公十四年(前454年)。書中保存了大量古代史料,文字簡練生動,尤其善于描寫戰爭及復雜事件,又善于通過對話和行動表現人物的性格特點,對后代散文的發展有很大影響。

  《左傳》分年記事,沒有篇名。晉杜預把它按年代順序分附在《春秋》后面,認為它是用史實來闡述《春秋》經義的。《春秋》記事非常簡單,近乎大事年表,例如這篇課文所記之事在《春秋》中就只有一句話:“十年春,王正月,公敗齊師于長勺。”我們現在所看到的《左傳》節文的標題,都是后人加的。

  2.關于歷史散文體例

  歷史散文也稱史傳文,它有國別、編年、紀傳三體。

  國別體:通過各國史事個別獨立地排列載述,以完成對某一歷史進程的敘述。國別體史書有《國語》和《戰國策》。《國語》是以記言為主,兼及記事;《戰國策》是以記事為主。

  編年體:即以時間為經,以事件為緯來敘寫史實。它的優點是線索清楚、背景明確、系統性較好;不足是不便于集中而廣泛地描寫人物。《春秋》《左傳》和《資治通鑒》都是編年體。

  紀傳體:即以人物為中心敘寫歷史,為司馬遷所獨創。古代官方編輯的“二十四史”用的都是紀傳體。這種體例對后世影響很大。

  3.長勺之戰背景簡介

  本篇選文又題作“齊魯長勺之戰”或“長勺之戰”。這一戰事發生在魯莊公十年(前684),是齊桓公即位后向魯國發動的第二次戰爭。

  前此兩年,齊桓公(公子小白)與其庶兄公子糾曾進行過激烈的爭奪君位的斗爭。當時篡君奪位的公孫無知(齊襄公堂弟)已被殺,齊國一時無君,因此避難于魯國的公子糾和避難于莒國的公子小白都爭相趕回齊國。魯莊公支持公子糾主國,親自率軍護送公子糾返齊,并派管仲攔擊、刺殺公子小白。然而魯國的謀劃沒有成功,公子小白已出乎意料地搶先歸齊,取得了君位。齊桓公即位后當即反擊魯軍,兩軍交戰于乾時(齊地),齊勝魯敗。乘兵勝之威,齊桓公脅迫魯國殺掉了公子糾。齊桓公雖在其庶兄的血泊中鞏固了權位。但對魯國卻一直怨恨難平,因此轉年春便再次發兵攻魯,進行軍事報復和武力懲罰。本篇所記即是這次在魯地長勺展開的戰事。

  4.毛澤東《中國革命戰爭的戰略問題》中對長勺之戰的評價

  春秋時期,魯與齊戰。當時的情況是弱國抵抗強國,魯莊公起初不待齊軍疲憊就要出戰,后來被曹劌制止了,采取了“敵疲我打”的方針,打勝了齊軍,創造了中國戰史中弱軍戰勝強軍的有名的戰例。

  5.長勺之役,曹劌問所以戰于莊公。公曰:“余不愛衣食于民,不愛牲玉于神。”對曰:“夫惠本而后民歸之志,民和而后神降之福。若市德于民而平均其政事,君子務治而小人務力;動不違時,財不過用;財用不匱,莫不能使共祀。是以用民無不聽,求福無不豐。今將惠以小賜,祀以獨恭,小賜不咸,獨恭不優。不咸,民不歸也;不憂,神弗福也,將何以戰?夫民求不匱于財,而神求優裕之享者也,故不可以不本。”公曰:“余聽獄,雖不能察,必以情斷之。”對曰:“是則可矣。”

  (《國語·魯語上》)

  三、朗讀課文,整體感知

  1.教師播放示范朗讀磁帶,學生聽讀,把握字音。

  多媒體顯示重點字音:

  劌(guì)     鄙(bǐ)    孚(fú)    間(jiàn)

  循(biàn)    靡(mǐ)

  2.學生齊讀課文,教師根據朗讀情況糾正浯調。

  如:肉食者謀之,又何間焉?(讀出反對的意味)

  小惠未褊,民弗從也。(讀出否定的意味)

  忠之屬也,可以一戰。(讀出肯定的意味)

  夫戰,勇氣也。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語調應舒緩、深沉,讀出議論的語氣)

  夫大國,難測也,懼有伏焉。(有解說的意味,語調應低緩)

  3.學生大聲讀課文,結合注釋,疏通文句,并勾畫出難詞難句,以待討論交流時解決。

  4.選幾位同學概述課文大意。

  明確:魯莊公十年春,齊國出兵進攻魯國。當時齊強魯弱。曹劌請見莊公,詢問備戰情況,隨同莊公參戰,大獲全勝,曹劌為魯莊公釋疑解惑。

  教師提示:該同學以人物活動為線索概括情節,試以事件發展過程為序概括情節,如何?

  學生明確:莊公迎戰一備戰一勝戰一曹劌論戰。

  四、研習課文,背誦課文

  師生共同研習第一段。

  1.學生齊讀第一段。

  2.學生討論交流本段中的難詞難句,教師適時點撥,解答學生疑問。

  3.選一學生翻譯第一段,其余同學評點,指出錯誤、不足。

  教師提示本段中的重點字詞。

  多媒體顯示:

  重點實詞:間、信、孚、福

  通假字:偏

  古今異義詞:鄙、犧牲、獄、可以

  關于“肉食者”

  肉食者:吃肉的人。“肉食”在當時與公膳制有關,公膳是對某種品位的官員在辦公時間免費供給的一種膳食,按規定“大夫以上,食乃有肉”。因此“肉食者”是指古代享受公膳食肉待遇的大夫以上的官員,此處借指有權位的人。

  4.內容梳理

  提問:“肉食者鄙,未能遠謀”可以看出曹劌具有什么樣的品質?

  明確:曹劌身份卑微。卻能關心國家大事,為國事深謀遠慮。

  提問:魯莊公認為戰前需作哪幾方面的準備呢?曹劌是如何評價的?

  明確:衣食所安,弗敢專也,必以分人——惠未循,民弗從也。

  犧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信未孚,神弗福也。

  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之屬也。可以一戰。

  提問:為什么說“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是“可以一戰”的主要條件?

  明確:魯莊公借小惠贏得近臣的擁護,借小信贏得神靈的保護,這兩點都被曹劌否定。在曹劌的啟發下,莊公終于認識到人民的重要性,民心向背是決定戰爭勝負的主要因素。這突出表現了曹劌重視人民力量的政治遠見。

  多媒體顯示:

  5.學生根據思路提示背誦課文。

  五、布置作業 

  1.中國歷史上有許多以弱勝強的著名戰例,如巨鹿之戰、馬陵之戰、赤壁之戰、淝水之戰、官渡之戰、城濮之戰等。

  請收集一些這方面的文章閱讀。     2.解釋下列加點的詞浯。

  犧牲玉帛           小大之獄

  作出犧牲           越獄逃跑

  雖不能察必以情     忠之屬也

  以情動人           忠于人民

  參考答案:

  犧牲:古代祭祀用的豬、牛、羊等;放棄或損害一方的利益。

  獄:案件;監禁罪犯的地方。

  情:實情;感情。

  忠:盡力做好本分的事;忠誠。

  第二課時

  [教學要點]

  師生共同研習課文第二、三段,背誦二、三段;品評人物刻畫和情節安排藝術,鑒賞《左傳》的藝術特色;課堂練習,鞏固知識。

  [教學步驟 ]

  一、檢查背誦

  二、研讀課文,背誦課文

  1.研瀆課文第二段。

  (1)選一學生翻譯第二段,其余同學評點。

  教師強調:鼓,擊鼓進軍,名詞活用作動詞。

  (2)提問:曹劌是如何幫助莊公選擇戰機的呢?

  明確:戰斗剛開始,不待齊軍疲倦,莊公急于出戰;魯軍剛剛獲勝,莊公又急于追擊。曹劌阻止了莊公的過急行動。他懂得攻擊和追擊都必須把握有利時機,要根據雙方的士氣和實力變化作出正確的判斷。

  教師板書:

  (3)學生根據板書提示,背誦課文。

  2.研讀課文第三段。

  (1)選一學生翻譯課文。其余同學評點。

  教師強調:一鼓作氣,再(鼓)而衰,三(鼓)而竭。文言文翻譯。須補出必要的成分,保持句意完整。

  (2)提問:本段寫曹劌淪述戰勝齊國的原因,曹劌的解釋分哪幾層意思?

  明確:分兩層意思,一講攻擊的緣故,“彼竭我盈”高度概括了最佳戰機;二講追擊的緣故,表現他考慮周全、行動謹慎。

  教師板書:

  (3)學生齊讀第三段,背誦。

  三、品讀課文,鑒賞《左傳》的藝術特色

  提問:請同學們談談對課文情節安排、人物塑造兩方面的認識。并用“從……中可以看出……”的句式說話。

  學生自由發言。成果展示:

  1.關于人物塑造

  (1)關于曹劌

  課文集中體現了曹劌作為一名軍事家的“遠謀”。曹劌請見,表現他的愛國熱情;曹劌問戰,表現他的政治遠見;曹劌參戰,表現他卓越的軍事才能;曹劌論戰,表現他過人的謀略。

  (2)關于魯莊公

  課文集中體現了魯莊公作為國君見識的“鄙”。魯莊公把戰爭的希望寄托在施行“小惠”和祈求神靈的保佑上,說明他政治上無能;他急于求戰,急于攻擊,說明他軍事上的無知。

  但魯莊公不是一個昏君。魯莊公備戰見劌,三問三答,實事求是,虛心聽意見;莊公作戰用劌,親自參與打仗,表現他禮賢下士,任人唯賢;莊公戰后問劌,不因勝而白喜,表現他為求真知而不恥下問。

  綜合以亡,可以得出魯莊公并非昏君,而是一位缺乏軍事才能的明君。

  (3)關于比照映襯

  作者巧妙地運用比照映襯的手法,使曹劌的形象鮮明生動。以曹劌與“鄉人”的對比突出曹劌抗敵御侮的責任感和護衛宗國的政治熱忱。從曹劌與莊公的對比中,以莊公的駑鈍、浮躁反襯曹劌的機敏、持重,一個出身下層而深謀遠慮的謀士形象躍然紙上。

  2.關于詳略

  課文剪裁詳略得當。本文以曹劌為中心。詳細描寫了他在戰前、戰中、戰后的表現;對于戰爭雙方的對峙、交鋒等則略寫。這樣安排,突出了曹劌的“遠謀”。

  四、課堂練習

  多媒體顯示:

  解釋下列加點詞的詞義,并說出相應的成語。

  齊師伐我    齊人二鼓        望其旗靡    小信未孚

  懼有伏焉    夫大國,難測也  未能遠謀    故克之

  三而竭      觀其轍          故逐之

  學生討論、交流。

  明確:

  師:師出無名         鼓:一鼓作氣

  靡:所向披靡         孚:不孚眾望

  伏:危機四伏         測:高深莫測

  謀:足智多謀         克:攻無不克

  竭:殫精竭慮         轍:南轅北轍

  逐:追亡逐北

  五、課堂小結

  本文以齊魯長勺之戰為背景,論述了必須取信于民并運用正確的戰略戰術掌握戰機才能取得勝利的道理,生動刻畫了曹劌作為卓越軍事家富有遠謀的特點,語言簡練,情節詳略得當,充分代表了《左傳》的藝術成就,是《左傳》中的名篇。

  六、布置作業 

  1.《左傳》語言十分精練。這跟所謂“史家筆法”有密切關系。試從文中舉例說明這一特點。

  2.解釋下列加點的問。

  十年春,齊師伐我      犧牲玉帛,弗敢加也     衣食所安,弗敢專也

  伐竹取道,下見小潭     既加冠,益慕圣賢之道   安能辨我是雌雄

  參考答案:

  1.略

  2.伐:進攻;砍伐。  加:虛夸;戴。  安:養;怎么,哪。

  板書設計 

初中九年級語文《曹劌論戰》精選教案模板 篇11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識記作家、作品的文學常識,積累文言字詞,認識人物形象。

  2、過程與方法:

  探究對話描寫對于表現人物性格的作用,在朗讀中體會本文的語言特色。

  3、情感態度價值觀:

  學習曹劌“國家有難、匹夫有責”的精神,培養熱愛祖國的感情。

  【教學方法】

  1、朗讀法。在朗讀中要注意字音的準確,節奏的合理,盡可能表現出人物的情態,并使語句流暢,在反復朗讀的基礎上揣摩文章大意,進而要求熟讀成誦。

  2、點拔法。本文突出了人物語言的描繪,而且寫了戰前準備,戰時經過,戰后總結三部分,事態發展清晰,文章脈絡分明,學生在朗讀之后,借助于比較完備的課下注釋,可以粗通大意。

  【學法指導】

  知識歸納法:中學生學習文言文的一個重要任務,就是要積累一定量的文言詞語知識,諸如常見的實詞、虛詞以及文言句式,重點文言實詞,古今異義現象,一詞多義現象,特殊的文言句式等。

  【教學流程】

  1、導入新課:

  中國歷史上發生過無數次戰爭,其中有許多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光輝戰例,哪位同學能舉出實例(赤壁之戰,淝水之戰),這些戰役都給人們留下了深刻思考,而發生在春秋時期齊國和魯國之間的長勺之戰尤其受到了毛澤東同志的稱贊,毛澤東同志在《中國革命戰爭的戰略問題》一文中指出,長勺之戰是“中國戰爭史上弱軍戰勝強軍的著名戰例”。今天我們學習《曹劌論戰》這篇課文就是談論長勺之戰的,通過學習,我們可以理解在長勺之戰中,弱小的魯國為什么能戰勝強大的齊國,曹劌的戰略思想是什么,它對我們有哪些啟發。

  2、解題:

  學生閱讀注釋(1)教師補充:

  《左傳》又稱《春秋左氏傳》或《左氏春秋》,是記載春秋時期各諸候國的政治、經濟、軍事、外交,文化等方面情況的一部編年體史書,書中保存了大量古代史料,文字簡練生動。尤其善于描寫戰爭及復雜事件,又善于通過對話和行動表現人物的性格特點,對后代散文的'發展有很大影響。

  《曹劌論戰》談論的是古代戰爭故事,這次戰爭發生的時間是春秋初期,交戰雙方是強大的齊國和弱小的魯國,交戰地點是魯國的長勺,史稱長勺之戰,發生戰爭的原因是齊襄王時,政令無常,他的弟弟公孫白和公子糾分別逃到莒國和魯國避難,后來齊襄公被公孫無知所殺,住在莒國的公孫白搶先回到齊國奪得王位,稱為齊桓公,后來魯國也送公子糾回齊國爭奪王位,結果被齊桓公打敗,齊桓公逼魯莊公殺掉公子糾。魯莊公十年(前684年),齊桓公又借口魯國曾經幫助過公子糾與他爭奪齊國君位,再次舉兵攻魯,兩軍交戰于魯國長勺,結果弱小的魯國戰勝了入侵的強大的齊國。

  3、教師范讀課文,注意加點字讀音:

  曹劌(guì)又何間焉(jiān)鄙(bǐ)未孚(fú)長勺(sháo)弗(fú)未徧(biàn)轍(zhé)靡(mí)軾(shì)公與之乘(chéng)彼竭(jié)我盈(yíng)4、學生參閱注釋默讀課文。要求:

  ⑴讀準字音,掌握節奏。

  ⑵課文共三段,是按什么順序組織材料的?詳寫了什么?略寫了什么?

  明確:按著戰前準備,戰斗過程、戰后總結的順序組織材料。詳寫論戰,略寫戰斗。

  5、學生參閱注釋,教師點拔,疏通文意。

  6、文言知識歸納:

  ⑴通假字:小惠未徧,民弗從也。(“徧”通“遍”,遍及,普遍。)

  ⑵一詞多義。

  7、揣摩探究:

  ⑴你認為魯莊公是一位怎樣的國君?

  ⑵簡析曹劌具有什么樣的性格特點?

  ⑶你認為魯國以弱勝強,憑借的是什么?

  8、教材拓展:

  結合中外古今戰爭史以少勝多的事例,談談決定戰爭勝利的因素是什么?你從中受到了什么啟發。

  9、課后作業。

  就本文寫一篇讀后感。

初中九年級語文《曹劌論戰》精選教案模板 篇12

  科目:

  九年級語文

  設計人:

  董文玉

  三維目標:

  知識與技能:了解《左傳》文學常識,了解文言詞句和文言實詞的古今異義;了解魯國以弱勝強的原因。過程與方法:通過探究對話描寫,分析曹劌和魯莊公這兩個人物形象。

  情感態度價值觀:

  了解人心向背的重要性,學習曹劌機智沉著、敢于以弱勝強的精神。

  第三教時

  一、學生表演自編話劇。

  分三大組進行。

  二、教師適當點評。

  探究:

  一、對“肉食者謀之,又何間焉?”應怎樣理解?

  二、怎樣評價魯莊公?

  作業:

  1、思考文后練習。

  2、背誦課文。

  課后反思:

  教材分析:

  曹劌論戰記敘了魯莊公十年春天,齊魯在長勺作戰的故事。齊強魯弱,魯國處于防御地位。曹劌向魯莊公獻策,在長勺之戰中幫助魯莊公采取正確的策略,終于戰勝了強齊,成為中國戰爭史上弱軍戰勝強敵的著名戰例。

  重難點:

  魯國戰勝齊國的原因。

  曹劌、魯莊公人物形象。

  教學方法:預習、展示、反饋。

  教學時間:三教時。

  第一教時

  指導預習:

  1、師生制定目標。

  2、題目解說。

  3、作品簡介。

  《左傳》是《春秋左氏傳》的簡稱。它是一部古代編年體史書。相傳為魯國史官左丘明所作。記敘了從魯隱公元年(前722年)到魯哀公二十七年(前468年)250余年歷史,包括各諸侯國政治、軍事、外交、文化諸方面情況。

  4、完成學案設計內容。

  作業:

  熟讀課文,編成話劇,下節課展示。

  第二課時

  一、學生展示預習成果。

  教師指導:

  師:軍隊。公:魯莊公。曹劌(ɡuì)。間(jⅰàn)。鄙(bǐ)何以戰:憑借什么作戰,以何戰。以,憑、靠。

  異義詞:犧牲:古義,古代祭祀用的祭品。今義:指為了國家或他人而舍棄自己的利益乃至生命。

  獄:古義指案件,今義指關押犯人的處所。

  句式:

  可以一戰:省略句,即可以(之)一戰。可,助動詞,可以。

  二、主題歸納:

  本文通過寫曹劌對長勺之戰的論述以及弱魯戰勝強齊的史實,表現了曹劌卓越的政治才能和軍事才能,說明了只有取信于民和運用正確的戰略戰術,把握好作戰時機,才能取得戰爭勝利的道理。

  三、結構圖解:

  求見公將戰(主動關心)

  鄉人勸(愛國熱情)

  論何

  以戰

  (作戰

  思想)衣食分人-小惠-神弗福

  分析祭品弗加-小信-神弗福

  斷案以情-忠之屬-取信于民政治遠見

  鼓-未可-齊人三鼓-可-齊師敗績

  曹從戰指揮

  劌馳-未可-齊人三鼓-可-遂逐齊師

  論能戰勝敵一鼓作氣---彼竭我盈---故克(抓戰機)

  戰(戰術思想)

  大國難測---轍亂旗靡—故克(果斷)

  軍事思想

  作業:配套練習1——6題。

  董文玉

初中九年級語文《曹劌論戰》精選教案模板 篇13

  目前語文考試中只有文言文閱讀是課內的知識,在考試中所占8—10分。雖然僅10分,在50分的知識分中占得比重也是比較大,對于學生來說,這項分是比較好拿的,也是必須拿到的。文言文考試的試題一般是這么幾項:文學常識、解釋加點詞、翻譯句子、領會文意。依照考試要求,在教學中我的教學程序一般是從作者入手,然后識記生字詞,重點在理解把握詞義、句意,最后領會文意,體會人物性格。

  這一課關于作者的教學強調兩點即左丘明是春秋時期人,我們學習過的春秋時期作品有《論語》《晏子使楚》,也就是要牢記最早的幾位春秋時的作家是孔子、晏子和左丘明。還有一點是《左傳》是編年體史書,以便區分《戰國策》的`國別體。在理解內容上,我的做法是先理解重點詞語的含義,尤其注意理解詞語古今義的演變過程。例如:“肉食者鄙”的鄙字,原始的意思是邊境,因為邊境地區的人少,相應的那里的人就交流少,見識少,又因見識少而致使那里的人因私欲而生出許多邪惡的念頭,才有了現在卑鄙這個意思。這樣講對于愛學習的孩子感覺有意思,而且能記憶長久。還有強調從字形上領會字義,如:“遂逐齊師”的逐字,是豕即豬跑了的意思,所以要快追,才有課文中追趕的意思。還有就是通假字特別強調要寫出通哪個字,在解釋意思。還有就是特殊的語法現象,例如:帶“者也”的判斷句式,還有否定句中的提賓等。待到特殊詞語的意義、特殊的語法現象都明確以后,讓學生自己來翻譯句子就簡單多了。理解句意、文意的基礎上來領會作者的意圖、人物的特點,很多時候學生就能自然領會。

  在講課中,堅持這樣的做法,有時累人也很費時,其實這些倒是容易承受,但可怕的是,有些對學習沒興趣的學生,上課時是勉強聽,等到課后再測,腦子里就空空如也了。針對這樣的情況我想以后教學時在保證專心聽講的學生有興趣、長知識前提下,也一定要加大反復練習的機會,來使得更多的學生學懂學明白并且掌握。

初中九年級語文《曹劌論戰》精選教案模板 篇14

  教學目標:

  1、積累文言詞語21個。

  2、能脫離課下注釋翻譯文章并背誦。

  3、通過比較閱讀把握人物對話,探究人物性格。

  教學重點:

  1、積累文言詞語。

  2、通過比較閱讀把握人物對話,探究人物性格。

  課前準備:

  學生完成兩個預習作業,熟讀課文和結合課下注釋翻譯全文。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春秋時期,弱小的魯國迎戰強大的齊國。結果在魯地長勺戰勝了齊軍。創造了中國戰史中弱軍戰勝強軍的有名戰例----齊魯長勺之戰。今天我們就來聽聽這場戰例的指揮者曹劌論述取勝的原因。

  二、朗讀正音:

  1、又何間焉

  2、小惠未徧

  3、小信未孚

  4、夫戰,勇氣也

  5、望其旗靡

  三、梳理文章思路:

  請同學以人物活動為線索概述課文內容。

  莊公迎戰----備戰----勝戰----曹劌論戰

  四、疏通文意,積累實詞

  (采用質疑釋疑的方法,讓學生先提出在預習中遇到的.問題,其它同學回答,合作探究,共同解決。)(中間適時穿插理解實詞和翻譯的方法)

  理解文言實詞的方法

  1、結合詞語的文言語境理解。

  2、借助平時文言實詞的積累,進行推斷。

  3、結合文言語法知識。

  4、參照字形來理解。

  翻譯的原則。

  1、直譯要準確

  2、句子要通順。

  最后讓學生歸納總結文言知識點。(有意識地落實到數量上)

  重點實詞(12個)間鄙遍加信孚福情忠鼓再靡

  古今異義詞語(3個)犧牲獄可以

  通假字(1個)徧

  一詞多義(5個)師故請間伐

  吾視其轍亂,望其旗靡,故逐之

  故而兩狼之并軀如故。間中間力拉崩倒之聲。

  既克,公問其故又何間焉?余則慍袍敝衣處其間。

  ……(課文中一詞多義的詞還有很多,學生課下積累。)

  五、試背課文

  六、小試身手

  子魚論戰

  《左傳》

  宋公及楚人戰于泓。宋人既成列,楚人未既濟。子魚曰:“彼眾我寡,及其未既濟也,請擊之。”公曰:“不可。”既濟而未成列,又以告。公曰:“未可。”既陳而后擊之,宋師敗績。公傷股,門官殲焉。國人皆咎公。公曰:“君子不重傷,不禽二毛。古之為軍也,不以阻隘也。寡人雖亡國之余,不鼓不成列。”子魚曰:“君未知戰。勍敵之人,隘而不列,天贊我也。阻而鼓之,不亦可乎?猶有懼焉。且今之勍者,皆我敵也。雖及胡耇,獲則取之,何有于二毛?明恥教戰,求殺敵也。傷未及死,如何勿重?若愛重傷,則如勿傷;愛其二毛,則如服焉。

  1、解釋下面劃線的詞語。

  (1)楚人未既濟。

  (2)公傷股,門官殲焉。

  (3)不禽二毛。

  (4)不鼓不成列。

  2、翻譯下列句子。

  1、彼眾我寡,及其未既濟也,請擊之。

  2、既陳而后擊之,宋師敗績。

  3、若愛重傷,則如勿傷。

  七、齊背課文。

  八、作業

  試把本文和《子魚論戰》進行對比閱讀,分析人物形象。

初中九年級語文《曹劌論戰》精選教案模板 篇15

  【教材分析】

  《曹劌論戰》是單元中的一個重點篇目。它通過曹劌關于戰爭的論述,生動地說明,政治上取信于民,運用正確的戰略戰術和掌握戰機,是弱國戰勝強國的必要條件。

  【教學目標】

  1、積累文言文常用的實詞、虛詞、特殊句式。

  2、掌握曹劌的戰略、戰術和民本思想。

  3、分析曹劌和魯莊公兩個人物形象,理解課文的主旨,體會作品的藝術魅力。

  4、學習曹劌的愛國精神。

  【教學重點】

  理清行文思路。背誦課文。

  【教學難點】

  掌握曹劌的戰略、戰術和民本思想。

  【教學方法】

  誦讀法。

  【課時布置】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主要任務〗

  指導朗讀,疏通文意,積累文言詞匯和句式。

  〖教學步驟〗

  一、簡介《左傳》和長勺之戰

  1、關于《左傳》,在書下注釋的基礎上,教師可以做如下補充介紹:《左傳》又稱《春秋左氏傳》或《左氏春秋》,是記載春秋時期各諸侯國的政治、經濟、軍事、外交、文化等方面情況的一部編年體史書。

  2、長勺之戰背景簡介:

  公元前682年,齊國國君公孫無知被殺,公子糾和公子小白都爭相趕回齊國爭奪君位。魯莊公支持公子糾,但最后卻是公子小白取得了君位,他就是后來的齊桓公。齊桓公對魯莊公懷恨在心,即位后便兩次發兵攻魯,本文所記述的便是齊魯兩國間的第二次戰爭──長勺之戰。

  二、朗讀課文,整體感知

  1、教師范讀,掌握字音。

  劌(guì)鄙(bǐ)孚(fú)間(jiàn)

  夫(fú)靡(mǐ)

  2、同學齊讀課文,教師指導朗讀。

  教師可依照以下幾個梯度指導朗讀:

  ⑴讀準字音;

  ⑵掌握節奏;

  ⑶注意語調。

  節奏舉例:

  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

  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

  語調舉例:

  肉食者謀之,又何間焉?(讀出反對的意味)

  小惠未

初中九年級語文《曹劌論戰》精選教案模板 篇16

  教學重點

  1.解決字音、句讀。

  2.訓練誦讀能力。

  3.了解曹劌關于什么是戰爭勝利的保證這個問題的看法。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教師:同學們,今天我們學習《左傳》中的一段文章《曹劌論戰》。這段文章,毛主席在他的重要著作《中國革命戰爭的戰略問題》一書中曾全文引介,并作了精辟的評析。這段文章很值得我們一學。

  《左傳》是我國古代第一部編年體史書(“編年體”,即按年代順序記事)。這是一部非常珍貴的史書,當中保存了我國春秋時期許多重要的史料。這部書特別長于記述戰爭,本篇記述的是春秋時期齊國魯國在長勺進行的一次戰爭。這次戰爭,弱小的魯國打敗了強大的齊國,其原因是什么,其奧妙何在解。

  現在,請一位同學把“閱讀指導”和注解①念一遍。

  二、教師范讀課文。

  三、正音。

  劌(guì)間(jiàn)弗(fú)徧(biàn)帛(bó)孚(fú)轍(zhé)軾(shì)竭(jié)靡(mǐ)

  四、學生朗讀課文。

  先提出朗讀要求:1.字音準確。2.句讀正確。叫一名同學朗讀第一段,再讓全班同學齊讀第二、三段,讀畢酌情講評。

  五、講解課文。

  第一段

  1.全班同學齊讀。

  齊讀前提出要求:思考回答“第一段主要寫什么?”齊讀畢提問一二名同學,以了解學生對文章的理解情況。

  2.詞語、句子。

  “十年春,齊師伐我。公將戰。曹劌請見,其鄉人曰:‘肉食者謀之,又何間焉?’劌曰:‘肉食者鄙,未能遠謀。’乃入見。”“十年”:魯莊公十年,即公元前684年。“師”:軍隊。“伐”:興兵攻打。“我”:指魯國。相傳《左傳》的作者是魯國的左丘明,所以其書用魯君的年號記事,稱魯國為“我”。“公”:魯莊公。“將”:打算,準備。“戰”:

  作戰,迎戰。“請見”:請求拜見莊公。“其”:他的。“鄉人”:同一個鄉的人;“鄉”:古代的地方行政單位,相傳周制以一萬二千五百戶為鄉。“肉食者”:吃肉的人,指有權位的貴族。“謀”:籌劃,考慮。“之”:代抵御齊師之事。“間”(jiàn):參與。“焉”:兼詞,于此。“鄙”:鄙陋,指目光短淺。“未”:不。“遠謀”:深遠謀 劃。“乃入見”:于是入朝拜見莊公;“乃”:于是。

  “問:‘何①以戰?’公曰:‘衣食所安,弗敢專也,必②以分人。’對曰:‘小惠未徧,民弗①從也。’公曰:‘犧牲玉帛,弗敢加也,必③以信。’對曰:‘小信未孚,神弗福 也。’公曰:‘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④以情。’對曰:‘忠之屬也。可⑤以一戰。戰則請②從。’”“何以戰”:依靠什么去打仗;①“以”:拿,依靠。“衣食所安”:衣食這類用來安生的東西;“所”,這里指用來安定生活的東西;‘安’:安定。“弗”:不。“專”:專有獨占。“必以分人”:一定把它分給別人;“必”:一定;②“以”:把。

  “對”:應答,對答,一般用于地位低的人對地位高的人,或晚輩對長輩。“小惠未徧”:這些微小的恩惠沒有遍施及一般人(國君的這些賞賜只有國君左右的人才能得到);

  “未”:沒有;“徧”:同“遍”。①“從”:聽從。“犧牲玉帛”:祭祀用物;“犧牲”:供祭祀用的純色全體牲畜;“玉”:玉器,珪璧之類;“帛”,絲織品。“加”:超越,這里指謊報,虛報。“必以信”:一定用誠實不欺的態度對待神靈;③“以”:用; “信”:誠實,不欺。“孚”:誠信感人。“福”:降福,保佑。“獄”:訴訟案件。

  “雖”:雖然。“察”:考核,明察。“必以情”:一定依照實情處理;④“以”:按,依 照;“情”情況,實情。“忠之屬也”:這是盡心盡意處理政事一類的表現;“忠”:忠誠;“屬”種類。“可以一戰”:可以憑借這點打一仗;⑤“以”:憑借;“以”后省略 “之”。“戰則請從”:如果迎戰,那就請允許我跟隨您一道去御敵;“則”,就;②

  “從”,跟隨。

  3.內容

  提問一:第一段主要寫什么?(要求用一兩句話作答)

  講解:第一段主要是通過曹劌和莊公的對話,寫曹劌對應具備什么條件才能保證戰爭勝利這個問題的看法。

  提問二:曹劌對這個問題的看法是什么?他否定了魯莊公的什么看法?

  講解:曹劌認為要得到“民”(庶民百姓)的支持才能保證戰爭勝利。在魯莊公作出第一個回答后,曹劌就提到了“民”的支持,“小惠未徧,民弗從也”。當魯莊公說到辦案子一定合情合理時,曹劌便明確肯定道:“忠之屬也,可以一戰。”在曹劌看來,辦案合情合理,符合百姓愿望,如此處理政事,能夠得到百姓支持,具備這個條件,就有了戰勝敵人的保

  證,因此他明確斷言:“可以一戰。”曹劌否定了魯莊公的兩個看法:一是他能得到左右朝臣的支持以取勝,一是他能得到神靈的保佑以取勝。要注意,曹劌否定魯莊公的第二個看法是說:“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小誠信不能使神真正信任,神不會保佑的,并不是說神的保佑沒有用,他不是在否定神的保佑。

  布置作業

  1.背誦課文

  2.整理第一段中重點實詞的意義,虛詞“以”的不同用法。

  3.思考:①第二、三段各寫什么?②這篇文章寫出曹劌的什么特點?

  第二課時

  教學重點

  1.了解曹劌指揮作戰的軍事才智。

  2.總結實詞、虛詞。

  教學過程

  一、檢查背誦作業。

  二、講解課文。

  第二段

  1.全班同學齊讀第二段。

  讀前提出要求:思考回答“第二段寫什么?”讀畢提問一二名同學。

  2.詞語、句子。

  “公與①之乘,戰于長勺。公將鼓②之。劌曰:‘未可。’齊人三鼓。劌曰:‘可矣。’齊師敗績。公將馳③之。劌曰:‘未可’。下,視其轍,登,軾而望④之,曰:‘可矣。’遂 逐齊師。”“公與之乘”:魯莊公和曹劌同乘一輛戰車;①“之”,代曹劌。“于”:在。“將”:欲,打算。“鼓”:擊鼓,古代作戰擊鼓以發起進攻。②“之”:助詞。“可”:能,可以。“三鼓”:三次擊鼓,即三次進攻未能奏效。“矣”:語氣詞,表示肯定。“敗績”:軍隊潰敗。“馳”:驅車進擊。③④“之”:代齊師。“其”:代齊師。“轍”:車輪的行跡。“軾”:車箱前扶手橫木,這里意為扶軾。“遂”:于是。“逐”:追擊。

  3.內容

  提問:第二段寫什么?(要求用一兩句話概括作答)

  講解:第二段寫長勺之戰的戰斗經過,寫曹劌是如何指揮魯軍打敗齊軍的。

  第三段

  1.叫一名同學朗讀。

  讀前提出要求:思考回答“這段主要寫什么?”

  2.詞語、句子。

  “既克,公問其①故。對曰:①夫戰,勇氣也。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② 故克之。②夫大國,難測也,懼有伏焉。吾視其轍亂,望其旗靡,③故逐之。”“既克”:在戰勝齊軍之后;“既”,已經;“克”,戰勝。“其”:代戰勝齊軍。①“故”:原因,緣故。“夫戰,勇氣也”:作戰,要靠勇氣;①②“夫”(fǘ),語氣詞,置于句首,表 示要發議論。“一鼓作氣”:第一次擊鼓,使士氣振作起來;“作”,興起,這里是使動用 法。“再而衰”:第二次擊鼓,士氣就衰減下來;“再”,第二次。“竭”:盡,沒有了。

  “彼竭我盈”:齊軍的士氣沒有了,我軍的士氣正旺盛;“彼”,代齊軍;“盈”,充滿。

  ②③“故”:因此。“測”:猜測。“伏”:伏兵。“靡”:倒下。

  3.內容。

  提問:這段主要寫什么?(要求用一句話作答)

  講解:這段主要寫曹劌談這次戰勝齊軍的原因何在。

  全文內容提問:這篇文章寫出曹劌的什么特點?(提問兩三名同學)

  講解:通過這篇文章,我們可能看到曹劌算得上是古代的一位軍事人才。他具有卓越的軍事識見和高超的作戰指揮才能。這表現在兩個方面:一、他非常重視戰前要有可靠的政治準備。他認為,“民從”,得到庶民百姓的擁護、支持,這才是戰爭取勝的重要保證,“民 從”,具備了這個條件,“可以一戰”,否則,不可以戰。“肉食者鄙,未能遠謀”,這些人識見鄙陋,就包括考慮不到這點。二、他指揮作戰謀慮周密,運用正確的戰略戰術。他深 知軍隊士氣在戰爭中的作用(“夫戰,勇氣也”),他慎重初戰,善于選擇有利的時機發起反攻(“彼竭我盈,故克之”),他知彼知已,既不畏強敵,又步步謹慎,終于戰勝齊軍 (“吾視其轍亂,望其旗靡,故逐之”)。毛主席在《中國革命戰爭的戰略問題》中曾寫道:“春秋時候,魯與齊戰”,“當時的情況是弱國抵抗強國”,“魯莊公起初不待齊軍疲 憊就要出戰,后來被曹劌阻止了,采取了‘敵疲我打’的方針,打勝了齊軍,造成了中國戰史中弱軍戰勝強軍的有名的戰例。”

  實詞總結(從略)

  虛詞總結

  以 ①拿:依靠。“何以戰?”②把:“必以分人。”③用:“必以信。”④按照。“必以情。”⑤憑借。“可以一戰。”

  之 ①代詞。“肉食者謀之”(代事);“公與之乘”(代人);“故克之(代齊軍)。② 的。“小大之獄。”③助詞,無義。“公將鼓之。”

  省略句式:“(曹劌)乃入(朝)見(莊公)”(省略主語、賓語);“民弗從(之)也”(省略賓語);“必以(之)分人”、“可以(之)一戰”(省略介賓結構的賓語);“再(鼓)而(氣)衰,三(鼓)而(氣)竭”(省略謂語、主語)

  布置作業

  1.背誦全文。

  2.完成課后練習。

  [譯文]

  魯莊公十年春季,齊國軍隊攻打我們魯國。魯莊公準備迎戰。曹劌請求拜見莊公。和他同鄉的人對他說道:“有權位的人自會謀劃這事,你又何必去參與呢?”曹劌回答道:“有權位的識見鄙陋,不能深謀遠慮。”曹劌于是入朝拜見莊公。曹劌問莊公:“您靠什么去和齊打 仗呢?”莊公說:“衣食這類使人安生的東西,我不敢獨自享用,一定把這些東西分給臣下。”曹劌應答道:“這些微小的恩惠沒有遍施于眾,庶民百姓是不會聽從您的。”莊公 說:“祭祀用的犧牲玉帛,我不敢虛報,一定如實告神。”曹劌應答道:“這些小信用不能 讓神深受感動,神不會降福于您。”莊公說:“大大小小的案件,雖然不能一一細察,但是我一定合情合理處理。”曹劌應答道:“這是盡心盡意處理政事的表現,憑借這點可以和齊軍打一仗。如果迎戰,請允許我跟隨您一道去御敵。”

  魯莊公和曹劌同乘一輛戰車。在長勺和齊軍交戰。一開始,魯莊公想要擊鼓發起攻擊。曹劌 說:“不行。”齊軍三次擊鼓進攻未能奏效。這時曹劌說:“可以擊鼓了。”齊軍大敗潰退。魯莊公想要驅車追擊齊軍。曹劌說:“不行。”他走下戰車,察看了齊軍的車轍,登上 戰車,憑軾遙望潰敗的齊軍,然后說道:“可以追擊了。”于是揮師追擊齊軍。

  戰勝齊軍以后,魯莊公問曹劌戰勝齊軍的原因何在。曹劌答道:“打仗,要靠勇氣。第一次 擊鼓進攻,士氣振作旺盛;第二次擊鼓進攻,士氣便衰減低落;第三次擊鼓進攻,士氣全都沒有了。齊軍已經完全沒有了士氣,我軍的士氣正旺盛高漲,因此我軍打敗了齊軍。大國的 情況難于揣測,怕他們設有伏兵。我看到齊軍的車轍紛亂,又望見齊軍的戰旗倒下。(確認齊軍是潰敗)因此才去追擊齊軍。”

初中九年級語文《曹劌論戰》精選教案模板(精選16篇) 相關內容:
  • 九年級語文《虞美人》教學設計(精選14篇)

    教學目標1、抓關鍵詞語,理清思路,熟讀成誦。2、提高審美情趣,培養學生詩詞鑒賞能力。3、理解李煜詞將抽象的感情形象化的藝術特色。4、品味秦觀詞的情致理趣。教學過程:一、導入:同學們,今天我們學習兩首詞。...

  • 九年級語文優秀教學反思(通用17篇)

    我在一節公開課上遇到了這樣的尷尬。在教學目標,內容,思路,教法,學法等的設計上,自認為從學生角度的思考還是比較多的:在制定教學目標的時候,考慮了“課程標準”的要求,語文教材的內容,學生原有的語文基礎和知識積累,以及自我的...

  • 九年級語文下冊《鄉愁》教學反思(通用16篇)

    《鄉愁》是余光中詩集《白玉苦瓜》中的一首,和《民歌》《鄉愁四韻》《羅二娃子》等,同是余光中以民歌風抒發鄉愁的經典之作。余光中被稱為“以鄉愁之詩撼動億萬華裔”的詩人,“鄉愁”是其眾多詩作中念念不忘的主題。...

  • 九年級語文復習(精選5篇)

    九年級復習第一章:積累與運用考點中語言積累與運用部分,集中凸現語文學科的工具性特點,主要考查學生正確使用漢語的能力,學生的語文積累水平和運用語言知識和能力探究問題的水平。《考試說明》解讀一:1.借助漢語拼音認讀漢字。...

  • 東營區二中九年級語文《陳涉世家》導學案(通用17篇)

    東營區二中九年級(上)語文《陳涉世家》 導學案 學習目標:1、掌握重點字、詞、句的含義,能借助注釋和工具書,讀懂課文內容,說出起義的原因和經過。2、讀懂、讀熟課文, 結合課文了解人物性格和文中的思想內涵 ,背誦精彩語段。...

  • 九年級語文下冊《詩兩首》學案及答案(通用16篇)

    《詩兩首》教師寄語:個人的痛苦與歡樂,必須融合在時代的痛苦與歡樂里。 —— 艾青 “就算生在他鄉,也改變不了我的中國心”學習目標:1.熟讀并背誦,感受詩歌的節奏,理解、體味詩歌的意境和深刻的意蘊。...

  • 初中九年級語文《傅雷家書兩則》優選教案設計(精選15篇)

    教學目標1、理解傅雷所說的堅強的含義,認識到敢于面對現實、勇于回顧歷史、理智地對待成功并繼續奮斗,才是真正的堅強。2、理解父子之愛、朋友之誼、知己之情的交融。...

  • 初中九年級語文《變色龍》經典公開課教案(精選15篇)

    一、教學目標1.認識變色龍性格的基本特點及社會意義。學習本文通過鮮明生動的對話表現人物性格的方法。2.在品味其變色的同時,讓學生思考其不變的一面,以合作、探究的方式,鼓勵學生積極思維,進而認識到人物的內在本質。...

  • 九年級語文《隆中對》教案(精選13篇)

    一、教學目標:1、學習古人按一定順序說理論事的方式。2、掌握文章用正面描寫與側面描寫相結合刻畫中心人物的方法。3、通過誦讀品味把握人物的思想感情。...

  • 初中九年級語文下冊《春江花月夜》教案(精選13篇)

    教學目標:1、賞析本詩的景、情、理,提高鑒賞詩歌的能力。2、提高學生聯想和想象能力,進入詩歌意境。3、培養學生在誦讀中感受詩歌的能力。教學重點:展開聯想和想象,進入詩歌意境。教學難點:景、情、理如何有機地融合的。...

  • 九年級語文教學設計(精選15篇)

    學習目標:1、反復誦讀,有感情地朗讀并背誦全詩。2、理解詩歌的內容,感悟詩歌所表達的感情。3、賞析品味富有表現力的語言。學習重點:學習目標2、3。學習難點:學習目標2。學習方法:研讀和賞讀法,自主合作探究法。媒體運用:多媒體。...

  • 陳涉世家教案九年級語文教案(通用2篇)

    教學目標:1、積累文中重要的文言詞句2、了解司馬遷和《史記》3、了解陳涉起義的原因、經過及陳涉在反秦斗爭中表現出來的才干。4、分析陳涉的形象,學習本文通過對話描寫,語言描寫和神態描寫塑造人物的方法。...

  • 初中九年級語文《智取生辰綱》教學教案模板(精選15篇)

    [導學新概念]《水滸傳》作為在話本基礎上發展而來的小說,尤重人物形象的塑造和在刻畫人物時細致入微的筆法,矛盾沖突也成為人物展現個性特征的重要環節。...

  • 初中九年級語文下冊教案(精選3篇)

    教材分析:送東陽馬生序》作者在這篇贈言里,敘述個人早年虛心求教和勤苦學習的經歷,勉勵青年人珍惜良好的讀書環境,專心治學。文中生動而具體地描述了自己借書求師之難,饑寒奔走之苦,并與太學生優越的條件加以對比,有力地說明學業能否...

  • 最新九年級語文教學反思(精選17篇)

    九年級語文中考前期復習教學似乎不太盡人意。主觀與客觀原因太多,在此只是粗略地談幾點,或許能引起自我或同事一些啟發。一、分冊復習只是走馬觀花,沒有落到實處。一個單元一般是安排一周的時光,一個單元有四到五篇課文。...

  • 綜合性學習教案
主站蜘蛛池模板: 久久久久久久极品内射 | 午夜成人看特AAAA片视频 | 国产欧美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 精品国产美女福到在线不卡 |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久久999 | 手机在线看黄色 | 午夜免费国产体验区免费的 | sm鞭打高潮喷水抽搐调教玩弄 | 一级偷拍视频 | 国产精品亚洲a∨天堂 | 亚洲卡一卡二新区永久时长 | 免费日本黄色网址 | 色偷偷日本 | 狠狠干网 | 97在线视频免费播放 | 免费可以在线看A∨网站 | 多男一女野战高潮做爰视频 | 久久黄色a级片 | 欧美日韩不卡一区二区三区 | 国产一级录像 | 久久精品小短片 | 亚洲一本大道无码av天堂 | 国产伦精品一区二区三区无广告 | 中文字幕第二十一页 | 亚洲精品乱码久久久久久 | 国产精品自产拍在线观看 | 自拍偷拍国产精品 | 在线观看日韩中文字幕 | heyzo朝桐光一区二区 | 日本久久久久久久久久 | 美女爽到高潮嗷嗷嗷叫免费网站 | 在线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88 | 又摸又添下面添奶头视频 | 麻豆精产国品一二三区别网站 | 欧洲亚洲精品在线 | 亚洲视频欧洲视频 | 夏目友人帐第7季高清免费观看 | 国产欧洲精品亚洲午夜拍精品 | 欧美日韩国产一区 | HD性丰满白嫩白嫩少妇AV | 久久精品AⅤ无码中文字字幕重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