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觀漢記卷十四
永平中,車駕出,信陽侯陰就干車騎,突鹵簿。車府令齊國徐匡鉤就車,〔一八〕收奴送獄。〔一九〕詔書遣匡,自系。〔二0〕吳良上書言:“信陽侯驕慢,干突車騎,〔二一〕無人臣禮,大不敬,〔二二〕匡執法守正而下獄,臣恐政化由是墮矣。”〔二三〕于是詔出匡,左遷即丘長。〔二四〕書鈔卷五五
吳良為司徒長史,以清白方正稱。〔二五〕書鈔卷三七
〔一〕 “吳良”,范曄后漢書卷二七有傳。
〔二〕 “正旦掾入賀”,此句姚本、聚珍本作“歲旦與掾吏入賀”,書鈔卷三七、御覽卷二六四皆引作“歲旦與掾史入賀”,范曄后漢書吳良傳同。此“掾”指郡中諸曹掾史。
〔三〕 “狗”,姚本、聚珍本和范曄后漢書吳良傳李賢注引皆作“
犬”。
〔四〕 “掾”,姚本和御覽卷五三九、范曄后漢書吳良傳李賢注引作“掾史”,聚珍本作 “掾吏”。
〔五〕 “良跪曰”,此句書鈔卷一二九,御覽卷五三九、卷九三八引同,姚本、聚珍本和范曄后漢書吳良 傳李賢注引皆作 “良時跪曰”,書鈔卷三七引作“良終于下坐勃然作進曰”,御覽卷二六四引作“
良于下席勃然進曰”。
〔六〕 “門下掾佞諂”,此句御覽卷五三九、范曄后漢書吳良傳李賢注引皆同,姚本、聚珍本作“門下掾諂佞”,書鈔卷一二九引作“
門下掾侮諂”。御覽卷九三八引作 “門下侯諂”,字有訛脫。書鈔卷三七引作“望,佞邪之人,欺諂無狀”,御覽卷二六四引同,僅無“
望”字。按以上諸書所引,字句間有異同,似以書鈔卷三七所引接近原貌。
〔七〕 “明府無受其觴”,此句書鈔卷三七、御覽卷二六四皆引作“愿勿受其觴”。
〔八〕 “弭”,書鈔卷一二九引同,姚本、聚珍本作“盡”,御覽卷五三九、范曄后漢書吳良傳李賢注亦引作“盡”。
〔九〕 “民”,御覽卷五三九引同,姚本、聚珍本和范曄后漢書吳良傳李賢注引作“庶” 。
〔一0〕“于今議曹掾尚無蔥”,此句姚本、聚珍本和范曄后漢書吳良傳李賢注引作“今良曹掾,尚無蔥”,書鈔卷一二九引同,僅無“
良”字,御覽卷五三九引亦同,僅無“今”字。
〔一一〕“望曰”,此下四句原無,姚本、聚珍本和范曄后漢書吳良傳李賢注引有,今據增補。
〔一二〕“宴罷”,此下四句御覽卷二六四引作“宴罷,轉良為功曹,恥以言受進,終不肯謁”。書鈔卷三七引“恥”上有“良”字,末句無“肯 ”字,余與御覽卷二六四引同。聚珍本無“宴罷”二字,“
恥”上有 “良 ”字,余與御覽引全同。御覽卷九三八引作“教署功曹,良恥以言受官,遂不肯謁”。
〔一三〕“良習大夏侯尚書”,此句聚珍本在上條“為郡議曹掾”句前。按范曄后漢書吳良傳載東平王劉蒼上疏薦吳良云:“躬儉安貧,白首一節,又治尚書,學通師法。”此處李賢注引東觀漢記“良習大夏侯尚書”一句。據此,“良習”云云也可能是劉蒼疏中之語。
〔一四〕“東平王蒼薦吏吳良”,“ 蒼”字下書鈔卷五六引有“上疏”二字。
〔一五〕“前見良頭須皎然”,此下四句原無,聚珍本有,又御覽卷三七四引云:“吳良為東平王所薦,詔曰:‘前見良頭須皎然,衣冠甚偉,求賢助國,宰相之職,今以良為議郎。’”今據增補。范曄后漢書吳良傳載顯宗語,與此略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