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三十六 論語十八
問:"注云:'此道體之本然也。'后又曰:'皆與道為體。'向見先生說:'道無形體,卻是這物事盛,載那道出來,故可見。"與道為體",言與之為體也。這"體"字較粗。'如此,則與本然之體微不同。"曰:"也便在里面。只是前面'體'字說得來較闊,連本末精粗都包在里面;后面'與道為體'之'體',又說出那道之親切底骨子。恐人說物自物,道自道,所以指物以見道。其實這許多物事湊合來,便都是道之體,便在這許多物上,只是水上較親切易見。"〔僩〕
公晦問:"'子在川上'注,'體'字是'體用'之'體'否?"曰:"只是這個'體道'之'體',只是道之骨子。"〔節〕
問:"如何是'與道為體'?"曰:"與那道為形體。這體字卻粗,只是形體。"問:"猶云'性者道之形體'否?"曰:"然。"〔僩〕
問:"注云:'此道體也'。下面云:'是皆與道為體。''與'字,其義如何?"曰:"此等處要緊。'與道為體',是與那道為體。道不可見,因從那上流出來。若無許多物事,又如何見得道?便是許多物事與那道為體。水之流而不息,最易見者。如水之流而不息,便見得道體之自然。此等處,閑時好玩味。"〔炎〕
"與道為體",此四字甚精。蓋物生水流,非道之體,乃與道為體也。〔學蒙〕
先生舉程子"與道為體"之語示過,言:"道無形體可見。只看日往月來,寒往暑來,水流不息,物生不窮,顯顯者乃是'與道為體'。"〔過〕
問:"伊川曰'此道體也。天運而不已',至'皆與道為體',如何?"曰:"'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道本無體。此四者,非道之體也,但因此則可以見道之體耳。那'無聲無臭'便是道。但尋從那'無聲無臭'處去,如何見得道?因有此四者,方見得那'無聲無臭'底,所以說'與道為體'。"劉用之曰:"如炭與火相似。"曰:"也略是如此。"〔義剛〕
徐問:"程子曰'日往則月來',至'皆與道為體',何謂也?"曰:"日月寒暑等不是道。宇錄云:"日往月來,寒往暑來,水流不息,物生不窮不是道。"然無這道,便也無這個了。惟有這道,方始有這個。既有這個,則就上面便可見得道。這個是與道做骨子。"問:"張思叔說:'此便是無窮。'伊川曰:'一個"無窮",如何便了得!'何也?"曰:"固是無窮,然須看因甚恁地無窮。須見得所以無窮處,始得。若說天只是高,地只是厚,便也無說了。須看所以如此者是如何。"〔淳〕(宇同。)
周元興問"與道為體"。曰:"天地日月,陰陽寒暑,皆'與道為體'。又問:"此'體'字如何?"曰:"是體質。道之本然之體不可見,觀此則可見無體之體,如陰陽五行為太極之體。"又問:"太極是體,二五是用?"曰:"此是無體之體。"叔重曰:"如'其體則謂之易'否?"曰:"然。"又問:"有天德便可語王道。"曰:"有天德,則便是天理,便做得王道;無天德,則做王道不成。"又曰:"無天德,則是私意,是計較。后人多無天德,所以做王道不成。"〔節〕
伊川說:"水流而不息,物生而不窮,皆與道為體。"這個"體"字,似那形體相似。道是虛底道理,因這個物事上面方看見。如歷家說二十八宿為天之體。天高遠,又更運轉不齊,不記這幾個經星,如何見得他。"經禮三百,曲禮三千",無一事之非仁。經禮、曲禮,便是與仁為體!哺摺
至之問:"'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便是'純亦不已'意思否?"曰:"固是。然此句在吾輩作如何使?"楊曰:"學者當體之以自強不息。"曰:"只是要得莫間斷。程子謂:'此天德也。有天德,便可語王道,其要只在慎獨。'慎獨與這里何相關?只少有不慎,便斷了。"〔宇〕
又曰:"天理流行之妙,若少有私欲以間之,便如水被些障塞,不得恁滔滔地流去。"問:"程子謂:'自漢以來,儒者皆不識此義。'"曰:"是不曾識得。佛氏卻略曾窺得上面些個影子。"〔儒用〕
問注中"有天德而后可以語王道"。先生云:"只是無些子私意。"
"子在川上"一段注:"此道體之本然也。欲學者時時省察,而無毫發之間斷。"才不省察,便間斷,此所以"其要只在慎獨"。人多於獨處間斷!灿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