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六十三 中庸二
"舜其大知",知而不過,兼行說,"仁在其中矣"。回"擇乎中庸",兼知說。"索隱行怪"不能擇,不知。"半涂而廢"不能執。不仁。"依乎中庸",擇。"不見知而不悔"。執。
問:"舜是生知,如何謂之'擇善'?"曰:"圣人也須擇,豈是全無所作為!他做得更密。生知、安行者,只是不似他人勉強耳。堯稽于眾,舜取諸人,豈是信采行將去?某嘗見朋友好論圣賢等級,看來都不消得如此,圣賢依舊是這道理。如千里馬也須使四腳行,駑駘也是使四腳行,不成說千里馬都不用動腳便到千里!只是他行得較快爾。"又曰:"圣人說話,都只就學知利行上說。"〔賜〕夔孫錄云:"問:'"舜大知"章是行底意多,"回擇中"章是知底意多?'曰:'是。'又問:'"擇"字,舜分上莫使不得否?'曰:'好問好察,執其兩端,豈不得擇?嘗見諸友好論圣賢等級,這都不消得,他依舊是這道理。且如說圣人生知、安行,只是行得較容易,如千里馬云,只是他行得較快爾,而今且學他如何動腳。'"
◎第八章
問:"顏子擇中與舜用中如何?"曰:"舜本領大,不大故著力。"〔夔孫〕
正淳問:"呂氏云:'顏子求見圣人之止。'或問以為文義未安。"人杰錄云:"若曰'求得圣人之中道',如何?"曰:"此語亦無大利害。但橫渠錯認'未見其止'為圣人極至之地位耳。作'中道'亦得,或只作'極'字亦佳。"〔僩〕
呂氏說顏子云:"隨其所至,盡其所得,據而守之,則拳拳服膺而不敢失;勉而進之,則既竭吾才而不敢緩。此所以恍惚前后而不可為像,求見圣人之止,欲罷而不能也。"此處甚縝密,無些滲漏。〔淳〕
◎第九章
"中庸不可能"章是"賢者過之"之事,但只就其氣稟所長處著力做去,而不知擇乎中庸也。〔銖〕
問:"'天下國家可均',此三者莫是智仁勇之事否?"曰:"他雖不曾分,看來也是智仁勇之事,只是不合中庸。若合中庸,便盡得智仁勇。且如顏子瞻前忽后,亦是未到中庸處。"問:"卓立處是中庸否?"曰:"此方是見,到從之處方是行。又如'知命、耳順',方是見得盡;'從心所欲',方是行得盡。"〔賜〕
公晦問:"'天下國家可均也,爵祿可辭也,白刃可蹈也',謂資質之近於智而力能勉者,皆足以能之。若中庸,則四邊都無所倚著,凈凈潔潔,不容分毫力。"曰:"中庸便是三者之間,非是別有個道理。只於三者做得那恰好處,便是中庸。不然,只可謂之三事。"〔賀孫〕
徐孟寶問:"中庸如何是不可能?"曰:"只是說中庸之難行也。急些子便是過,慢些子便不及。且如天下國家雖難均,舍得便均得;今按:"舍"字恐誤。爵祿雖難辭,舍得便辭得;蹈白刃亦然。只有中庸卻便如此不得,所以難也。"徐曰:"如此也無難。只心無一點私,則事事物物上各有個自然道理,便是中庸。以此公心應之,合道理順人情處便是,恐亦無難。"曰:"若如此時,圣人卻不必言致知、格物。格物者,便是要窮盡物理到個是處,此個道理至難。揚子云說得是:'窮之益遠,測之益深。'分明是。"徐又曰:"只以至公之心為大本,卻將平日學問積累,便是格物。如此不輟,終須自有到處。"曰:"這個如何當得大本!若使如此容易,天下圣賢煞多。只公心不為不善,此只做得個稍稍賢於人之人而已。圣賢事業,大有事在。須是要得此至公之心有歸宿之地,事至物來,應之不錯方是。"徐又曰:"'為人君,止於仁;為人臣,止於敬;為人子,止於孝',至如'止於慈,止於信'。但只言'止',便是心止宿之地,此又皆是人當為之事,又如何會錯?"曰:"此處便是錯。要知所以仁,所以敬,所以孝,所以慈,所以信。仁少差,便失於姑息;敬少差,便失於沽激。毫釐之失,謬以千里,如何不是錯!"〔大雅〕
◎第十章
忍耐得,便是"南方之強"。〔僩〕
問:"'南方之強,君子居之',此'君子'字稍稍輕否?"曰:"然。"〔僩〕
問:"'南、北方之強',是以風土言;'君子、強者居之',是以氣質言;'和而不流'以下,是學問做出來?"曰:"是。"〔夔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