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班教案小蝸牛(通用5篇)
中班教案小蝸牛 篇1
【活動目標】
1、理解故事內容,學習故事中的對話,感受故事的情趣。
2、通過故事,了解蝸牛的行動方式和特點。
【活動準備】
1、蝸牛爬行視頻。
2、掛圖《小蝸牛看蘋果花》。
3、蝸牛、猴子、松鼠、小貓和喜鵲頭飾。
【活動過程】
一、展示小蝸牛,引導幼兒觀察它的形態與走入的姿勢。
師:這是什么?你在哪里見過?你覺得它什么地方很有趣?它背著什么?
師:你知道蝸牛是怎么走路的嗎?你覺得它走路快還是慢?你知道它是用什么走路的嗎?
二、欣賞故事《小蝸牛看蘋果花》。
第一遍聽故事,引導幼兒討論。
師:小蝸牛想看什么花呢?它要怎樣才能看到呢?
師:最后,小蝸牛看到了嗎?
再次欣賞故事,引導幼兒討論。
師:小蝸牛最后看到了什么?為什么沒有蘋果花了你覺得它心情會怎么樣?
師:小蝸牛在去看蘋果花的路上發生了什么事情?天氣怎么樣?小蝸牛遇見的小動物是怎么對蝸牛說的?小蝸牛又是怎么做的?(引導幼兒學習故事中的`對話。)
師:你喜歡小蝸牛嗎?為什么?
三、創編故事。
師:小蝸牛看到了蘋果花,他該回家了。我們來想一想,它們是怎么樣回家的?路上經歷了一些什么故事呢?回到家的時候蘋果樹會有什么變化呢?
【活動延伸】
1、表演故事《小蝸牛看蘋果花》。
幼兒熟悉角色之后,教師可以分配角色,自己在中間扮演小蝸牛,熟悉以后再讓幼兒上來表演整個故事。
2、引導幼兒在美工區制作“小蝸牛”。
中班教案小蝸牛 篇2
活動背景
中班幼兒的好奇心強,喜歡對新鮮的、感興趣的事物詢問、探索,特別喜歡尋找草叢里的小蟲子、小動物。在一次散步的時候,幼兒無意中在圍墻的草坪里發現了一只小小的蝸牛,就聲喊:“快來看,小蝸牛。”家都圍過去:“真的是蝸牛呀!”“小蝸牛身上有殼!”“小蝸牛的身子一爬一爬的。”于是這個有關蝸牛的話題引起了家的興趣。我們發動幼兒、家長一起尋找蝸牛,并搜集關于蝸牛的一些資料,為了讓幼兒對蝸牛有一個比較清楚的認識,我們設計了這一活動方案。
活動目標
1、認識蝸牛,初步了解蝸牛的外形特征及生活習性。
2、萌發對事物的探究興趣。
活動準備
1、有關蝸牛的圖片、VCD、錄像、放鏡等;
2、課前捕捉蝸牛。
活動過程
1、了解蝸牛的外形特征。師:蝸牛的身體是怎樣的?
幼A:蝸牛的背上有殼,像小房子。
幼B:它的殼是一圈一圈的。
幼C:蝸牛還有兩根細細的腳呢?
師:蝸牛頭上的角叫觸角,那蝸牛的眼睛長在哪里呢?
幼A:不知道。師:就長在觸角上。師:蝸牛是怎樣走路的呢?它有腳嗎?
幼A:蝸牛沒有腳,它身體一動一動的就是在走路。
幼B:蝸牛沒有腳也能走路,它本領真。
幼C:不是,蝸牛有腳的。師:你怎么看見蝸牛有腳的?
幼C:正我看見的。
師:蝸牛到底有沒有腳,讓我們一起去找找,仔細地看一下。
評析:通過觀察,幼兒發現蝸牛真的有腳,而且是一只腳,就像鞋底一樣,家為這驚人的'發現而歡呼。幼兒通過共同探索活動,增長了知識、開闊了眼界。
2、觀察蝸牛,觀看VCD,了解蝸牛的生活習性。
幼:(觀察)蝸牛爬行。
師:剛才你們發現了什么?蝸牛走過的地方會留下什么?
幼A:蝸牛走過的地方有一根白線。
幼B:這白白的東西是什么?
幼C:是小蝸牛的唾沫。師:這可不是唾液沫,你們看,小蝸牛在爬的時候身體在蠕動,它的腹部就會分泌出這種白色的沾液,看上去就像白線一樣。
幼A:那為什么要分泌這種白色的東西呢?
師:讓小蝸牛自己來告訴你們吧。(觀看VCD“趣味動物小百科)師:原來蝸牛是靠身體蠕動來爬行的,它分泌這種白色的沾液,是為了讓身體更潤滑,這樣在爬行的時候就不會擦傷皮膚了,而且前進的更快。
3、交流信息,繼續了解蝸牛的生活習性。在前一次“蝸牛搜索”活動中,孩子們都產生了一個問題。
師:最近我們怎么找也找不到蝸牛?
幼B:蝸牛是不是都躲起來了。
幼C:蝸牛怎么老喜歡睡覺,它冬眠了嗎?師:老師也覺的奇怪,蝸牛好像很少,讓我們一起來揭開這個秘密。
幼A:我爸爸我去圖書館查了,蝸牛要冬眠的。
幼B:我媽媽對我說,她在網絡上看到的,蝸牛不但要冬眠,還要夏眠。師:蝸牛真有趣,我蜜察很仔細,了解的也很多。讓我們再到自然角去看看螺螄,跟蝸牛相比,有什么相同或不同的地方?
活動延伸
用橡皮泥做蝸牛。
活動反思
在這次活動中,幼兒自己去尋找問題的答案,而不是人灌輸。出一個問題,然后讓孩子自己去圖書館找書、上網查資料,這樣孩子獲得的知識更系統、全面、深刻,學習能力由此增強。無疑,網絡是一本百科全書,提供知識更為快捷、方便。在這次活動中,幼兒還初步了解到網絡給學習帶來的好處,這為他們成為信息時代的合格人才產生了極的影響。
中班教案小蝸牛 篇3
活動目標:
1、觀看課件,引導幼兒圍繞情節,結合生活經驗展開討論,感受努力的艱辛和成功的喜悅,懂得堅持的重要。
2、利用教材的情感因素,以境激情,引發幼兒獲得不同的情感體驗。
3、能認真傾聽同伴發言,且能獨立地進行操作活動。
4、培養幼兒樂意在眾人面前大膽發言的習慣,學說普通話。
活動準備:
1、課前使幼兒了解蝸牛,知道蝸牛的一些基本特征;
2、課件:《小蝸牛》
活動過程:
一、點擊課件,出現小蝸牛,談話引出主題
師:你們瞧,這是誰啊?它的表情是怎么樣的?它為什么不開心呢?(幼兒猜想)
那到底是為什么?還是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二、觀看課件,引導幼兒結合生活經驗展開講述
1、第一次觀看前半段,“從蝸牛艱難地攀爬到被螳螂從樹上打落”
引發情感體驗:小朋友,你看懂了嗎?看了這個片子,你心里有什么感覺?(幼兒講述)
噢!你們看了以后都覺得很難過!是什么事讓你們覺得很難過呢?(幼兒討論)
那還有些什么事讓我們覺得難過呢?讓我們再來看一次!
2、第二次觀看前半段,(幼兒邊看,教師邊講述重點段)
(1)自主討論:蝸牛想做一件什么事?它為什么想要爬上大樹?(爬上高高的大樹,看地更遠!)
一路上發生了什么事?遇到了哪些困難?
根據幼兒回答逐一打出相關圖片,并提問講述。
小動物超過它(為什么它總是被小動物超過呢?)
小蝸牛是怎么爬的,我們來學一學吧!(幼兒與教師表演爬得很慢、感覺很累)它的速度這么慢,想要爬上那么高的一棵大樹,容易嗎?
那它有沒有停下來呢?(雖然它總是被小動物超過,可它還是繼續爬)
喝露珠(它為什么只喝一點露珠?)小蝸牛連一點吃的東西都沒有,多可憐呀!
寫信(小蝸牛在給誰寫信?它會說些什么?如果你是小蝸牛,你會?你們在難過、傷心、一個人很孤單的時候,最想告訴誰?怎么說?)
用樹葉當被子(小蝸牛連被子都沒有,可憐嗎?)
被螳螂打落(螳螂看起來是怎么樣的?它把小蝸牛怎么樣了?)
(2)點擊課件,同時出現五幅圖片,引發幼兒情感體驗:
師:小蝸牛想為夢想努力,可是卻碰到了這么多的困難,最后還被螳螂一掌打了下來,這時候,它的心情會是怎么樣的?
(3)激發討論:那它會繼續下去嗎?這樣吧,我們和旁邊小朋友互相討論討論!
(教師參與幼兒的討論)
師:討論得怎么樣了?誰愿意把你的想法告訴大家?
你認為蝸牛會不會繼續努力?為什么?
3、在幼兒充分辯論的基礎上,觀看后半段錄像
(1)師:我們現在有兩種不同的意見,小蝸牛到底繼續下去還是放棄了呢?讓我們接著看下去;
(2)提問:
小蝸牛被誰救上來了?小蜘蛛會對它說些什么?
(如果你是小蜘蛛,你會對小蝸牛怎么說?)
請個別幼兒上來學小蜘蛛,對小蝸牛說一說鼓勵的.話,
小蝸牛聽了小蜘蛛的話,是怎么做的?(一邊唱歌,一邊前進)
原來小蝸牛選擇了繼續努力,最后怎么樣了?(爬上了樹頂,成功了!)
三、經驗遷移,懂得堅持的重要,培養抗挫心理
師:你們看,小蝸牛遇到了這么多困難,都能堅持下去,那你們以后碰到困難,會怎么做呢?(不怕困難,堅持到底)
師小結:對,做什么事只要我們堅持下去,就能象小蝸牛一樣,獲得成功!
四、體驗成功的喜悅,為小蝸牛的成功祝賀,點擊課件,出現小蝸牛的笑臉
師:你們瞧,小蝸牛現在的心情變得怎么樣了?(變好了!開心了!)
你們的心情呢?(很高興!)那就讓我們帶著好心情去給小蝸牛祝賀吧!
教學反思:
總觀這堂課,我個人覺得我抓住了本課的教學目標,對教材內容也做了正確處理,教學設計板塊清晰,發揮了小組合作的有效性,但還存在很多細節問題。
中班教案小蝸牛 篇4
教學目標:
1.認識11個生字,會規范書寫5個生字,認識部首“子”“王”。
2.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理解“好久”等詞語的意思
能說出四季特定的景象,感受故事中“反復”表達。
教學重難點:
重點:準確識記11個生字,會寫5個生字
難點: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模仿運用故事中的“反復”表達。教法學法、突破重難點的方法:在具體的操作活動中進行獨立思考與同學交流,2、2、“激趣”教法設計:創設問題討論情境
3、“樂學”學法設計:分角色朗讀課文
教具準備:
教學過程:
一、謎語導入
1.導入語:今天老師給大家帶來了一個謎語,大家瞧:(PPT出示謎語)“沒有腳,沒有手,背上房子到處走,有誰把它碰一碰,趕緊躲進房里頭。(打一動物)”(師舉手示意,讓生舉手回答)對啦,就是這可愛的小蝸牛(PPT出示小蝸牛圖片)。
2.板書課題《小蝸牛》
師板書“小
牛”(出示蝸牛圖片)看圖識字“蝸”(口述:一只的小蟲子(寫“蟲”旁);沒有腳,沒有手,背上房子到處走(寫“口”);有誰把它碰一碰,趕緊躲進房里頭(寫“內”)讀準
3.蝸牛的介紹
蝸牛的生活環境:蝸牛喜歡溫暖陰暗潮濕的環境中生活
2.蝸牛的.食物:主要以一些植物的葉和嫩的葉芽為食物
3.蝸牛的形態:形態多樣,但身體結構結構基本相似
二、初讀課文,識記生字
閱讀《小蝸牛》
(一)自學
2.過渡:同學們,想和蝸牛一起玩嗎?那就跟隨蝸牛一起走進課文吧!請同學們看自學要求(幻燈片出示自學要求)
大聲朗讀課文
2.標注自然段
3.圈畫生字詞
(三)群學
過渡:同學們,初讀了課文,你知道蝸牛帶我們走了那幾個季節嗎?(春夏秋冬)
小蝸牛還要給同學們介紹新的生字朋友,同學們想交朋友嗎?那現在就和蝸牛一起去認識吧!同學們看群學要求:(PPT出示要求)
組長抽生領讀生字
2.男女生分別領讀文中生字詞
3.對學互考生字,給自己認錯的生字做上標記,再請人教讀幾遍。
(四)群學檢測
自讀帶音生字,數出自己能認讀的個數。
2.小組展示讀帶音生字
3.齊讀帶音生字
4.去音齊讀
5.個別生挑戰讀
6.開火車(摘蘋果)游戲鞏固
(五)拓展鞏固遷移
認讀生字詞語
①齊讀詞語
③走迷宮游戲鞏固
2.選詞填空“孩子
玩具
回來”
(六)精讀課文,隨文認寫生字。
(一)學習第一二自然段
.齊讀第一自然段,運用“旁邊”一詞造句。
2.學第二自然段,引讀:①春天來了,太陽出來了,冰雪,小樹(板書:春天來了,小樹發芽了)。
②春天來了,多好玩啊,蝸牛媽媽對小蝸牛說:。
(二)重點學習第三自然段
過渡:春天多美好,小蝸牛決定出去痛痛快快地玩。
引讀:小蝸牛(爬呀,爬呀),它看見了小樹。一天過去了,蝸牛媽媽想,怎么還沒回來,一個月過去了,蝸牛媽媽想,怎么還沒回來,小蝸牛,它看見了碧綠碧綠的草地上長著(板書:夏天來了,草莓結果了)。小蝸牛要回家了,它,終于爬回了家,告訴媽媽。
3.齊讀第三自然段
4.碧綠碧綠
復習ABAB型
雪白雪白火紅火紅
金黃金黃烏黑烏黑
(三)學習第四五自然段
引讀:媽媽知道已經是,讓小蝸牛去。(積累“幾顆草莓”)小蝸牛,爬了好久才爬回來,對媽媽說。
2.板書(秋天到了,樹葉全變黃了)
(四)學習第六七八自然段
齊讀六七八自然段
2.發現不同季節樹的變化。
板書(冬天到了,樹葉全掉了。)
3.分角色朗讀
(五)看圖讀文
連線練習:將圖畫與對應的段落連起來
(五)提問
故事中經歷了幾個季節?你怎么知道的?蝸牛媽媽是怎么判斷出來是哪個季節呢?每個季節小樹林呈現出來的景色是什么樣子的?
(六)小組討論
蝸牛媽媽一共說了幾次話?
小蝸牛到森林去了幾趟?
蝸牛媽媽讓小蝸牛做了幾件事?小蝸牛都做到了嗎?為什么?
(七)再讀課文
思考:已經是什么意思?在中出現了幾次?試著用“已經”造個句子。
中班教案小蝸牛 篇5
活動目標:
1、了解并拍出3/4拍的強弱弱的節奏特點。
2、感受歌曲歡快的節奏和旋律,學唱歌曲。
3、了解蝸牛的特征,體驗蝸牛快樂的情感。
4、通過肢體律動,感應固定拍。
5、學會歌唱本首歌曲。
活動準備:
鼓、蝸牛PPT、美麗的風景背景、蝸牛房子等圖片
活動過程:
一、了解3/4節奏強弱弱的特點
1、小朋友,聽,這是什么聲音?(敲打鼓聲,咚噠噠,強弱弱,敲四下)
2、那我們一起來學一學。(敲鼓并說咚噠噠咚噠噠)
3、現在老師要敲出兩種不同的鼓聲,你們聽一聽,有什么不一樣?第一種:咚咚咚,敲四下,第二種:咚噠噠,敲四下。
4、告訴我,哪里不一樣?(幼兒自由回答)
5、第一種鼓聲他的聲音大小都是一樣的,咚咚咚(敲鼓,并說),第二種鼓聲他的聲音有的強有的弱,敲鼓并說咚噠噠,強弱弱強弱。那我們把這種第一拍是強拍,后面兩拍是弱拍的節奏叫做強弱弱的三拍子。那我們一起來學一學,伸出小手,用小手拍咚噠噠咚噠噠。
6、那我們還可以用身體的.哪些部位來拍出強弱弱的聲音呢?你來說。我們學一學。
7、那今天我們就要用這種強弱弱的聲音來學習一首歌曲。
二、學唱歌曲
1、學習歌曲之前,我們先來認識一位好朋友,瞧!他是誰?(出示PPT)(小蝸牛)
2、那小蝸牛長得怎么樣呀?
3、哦,小蝸牛的背上有一個圓圓的殼,那這個殼有什么用?(這個殼像房子一樣,可以躲在里面,很安全)我是快樂的小蝸牛,呦呦,背著房子去旅游,呦呦。(出示圖片貼在卡紙上)
4、它的頭上有什么?(觸角)
5、那我們給他一個好聽的詞,叫小犄角。
6、好,現在伸出你的兩根小手指,當小蝸牛的小犄角。伸出兩只小犄角,呦呦,一邊看來一邊走。呦呦(出示圖片)
7、小蝸牛開心的時候會唱歌,它唱:咿呀而喲,呀咿而喲。我們來學一學。
8、小蝸牛唱的這么開心,那他會回頭嗎?(不會)
9、小蝸牛說:我從來不回頭不回頭。
10、老師現在把我們剛才所說話的編成了一首兒歌。你們看,指著圖譜念兒歌,要求幼兒一起念)(我是快樂的小蝸牛……)
11、現在我們用三拍子的節奏來年這首兒歌,跟著老師一起念。(邊敲鼓邊念)
12、老師把這首兒歌編成了一首好聽的歌曲,叫《快樂的小蝸牛》,你們聽:開始唱,并敲鼓。
13、你喜歡哪句?我們來學一學。(鋼琴伴奏,敲鼓)
14、現在老師彈琴,老師大聲地唱,你們小聲的唱。(彈琴,敲鼓)
15、現在老師輕輕地唱,你們大聲地唱。(彈琴,敲鼓)
三、趣味性演唱和表演
1、(出示ppt)現在老師這里有三只蝸牛,一只蝸牛媽媽,兩只蝸牛寶寶。蝸牛媽媽這么大,走路的聲音應該怎么樣?(很響)老師很響的敲下鼓。那蝸牛寶寶這么小,走起路來怎么樣?(輕輕地走)所以蝸牛寶寶輕輕地走路沒有聲音。所以三只蝸牛走路的聲音應該是咚--沒有聲音(邊敲鼓邊解釋,第一拍敲鼓,二三兩拍不敲,以前一拍動作延伸后兩拍)
2、我們一起來學一學三只蝸牛走路的聲音,伸出小手,拍手練習咚-的節奏,第一拍拍手,后兩拍延續拍手之后的伸展動作),要求有一個老師安排敲鼓。
3、練習完之后,要求小朋友用所學拍手的動作一邊唱歌一邊拍手,之后也可以拍腿。老師和幼兒一起做拍手唱歌動作,要求有個老師在一旁敲鼓,一個老師彈琴。
4、現在,我邀請小朋友上來做游戲,請五位小朋友上來按咚-噠-噠的節奏敲鼓,其他小朋友來唱小蝸牛的歌曲。請五位小朋友輕輕搬起小椅子面向大家坐好,然后給每個小朋友一個鼓和一根棒。老師說開始小朋友就開始敲鼓,老師在一旁用鈴鼓穩定節奏,其他小朋友大聲唱歌曲。
5、現在我來當蝸牛媽媽,蝸牛媽媽要帶寶貝們出去旅游了。誰愿意上來當蝸牛寶寶?(點5個、10個、全班小朋友上去饒教室一圈)
6、排好隊后,老師在前面做咚噠噠有關三拍子節奏的動作,幼兒跟在后面學做,也可以是幼兒自己想的三排節奏的動作。要求一邊做動作,一邊大聲唱歌,坐在位置上的小朋友也一起大聲唱歌。(要求有個老師彈琴,有個老師敲鼓)
教學反思:
1課前導入得太直接,不夠貼近生活化。
2教學教具過少,沒有掛圖。
3師生互動過少,課上應該穿插多種游戲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