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師版三年級上冊數學第6單元去游樂園教案(精選2篇)
北師版三年級上冊數學第6單元去游樂園教案 篇1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初步建立米的長度概念,根據1厘米和1米的實際長度,知道1米=100厘米,初步學會估測物體的長度。
2、過程與方法: 發展觀察能力、空間想像能力、動手操作能力、估測能力以及相互合作學習的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把數學知識和實際生活相聯系,感知數學于生活并用于生活,對數學產生親切感。
教學重點:
建立一米的表象,掌握米和厘米間的關系,知道1米=100厘米。
教學難點:
能恰當的選擇單位表示物體的長度。
教學教法:
情境示范、操作演示法
教學學法:
自主探究和小組合作交流
教學準備:
多媒體、米尺、1厘米長的小木棒。
教學過程:
一、設疑導入
上節課我們學習了一個長度單位——厘米。想一想1厘米大約有多長?打手勢告訴老師。老師帶來了一些1厘米長的小棒,誰來用這些小棒測量這枝粉筆的長度?投影顯示學生測量過程,誰來用這些小棒測量教室的長度? 提問學生不愿意測量的理由。 學生說明理由:教室太長,小棒太短,測量起來費時費力且容易出錯。教師小結:厘米是用來測量比較短的物體的長度,而要測量教室地面的長,或者比較長的距離,那就需要用到一個比較大的長度單位,它就是米(板書:米)。它用符號來表示。(板書:) 米在生活中的應用非常廣泛,我們經常會遇到它。這不,長頸鹿大哥帶著它的小烏龜弟弟到游樂園去玩,就遇到了米,我們一起去看看吧。(大屏幕顯示教材第16頁主題圖) 引導學生觀察主題圖,明確圖意。提出問題: 1米有多長呢?讓學生說一說自己對“米” 的理解。
二、新課教學
1、認識“米” 出示米尺,介紹:同學們,這是一把米尺,它的長度是1米。你們伸開雙手比劃一下,1米大約有多長呢?
學生伸開雙臂比劃1米大約有多長,師逐一測量。
。1)比一比 請同學們比一比1米會從我們手臂伸平一邊的指尖到手臂另一邊的什么地方? 學生比劃并說一說。師小結兩臂伸長的長度和我們每個同學的身高差不多,一般來說個子高的同學手臂要長一些。 將米尺豎放,引導學生認識1米有多高。 學生估一估自己的身高,猜一猜一米會到自己身體的哪個部位, 和米尺比一比,驗證自己的猜測。
。2)找一找 找一找教室里哪些物體的長度大約是1米? 學生回答,師引導學生實地測量。
(3)估一估 請同學們估一估,我們的教室有多長、有多寬? 師帶領學生實地測量,對于估測較好的同學應給予肯定或表揚。
。4)量一量 學生用手中的尺子量一量自己身邊的物體,看看它們到底是多長?測量課桌、講臺的長、寬。.....
2、認識探究米和厘米的關系 師:請同學們拿出你們帶來的尺,找出1米的準確長度。 (大屏幕顯示米尺。)
師:請同學們認真觀察米尺,想一想:米和厘米之間有什么關系呢?1米有多少厘米?
生:1米有100厘米、1米等于100厘米。
師:你們是怎樣知道的?
生:尺子的末端有一個數100,所以1米有100厘米。
生:尺子上有10個大格,每個大格是10厘米,10個大格就 是100厘米。
生:米尺上面有很多小格,一小格就是一厘米,我一格一格(一厘米一厘米)的數,共數了100格才數完,所以我想到1米就等于100厘米。
師:我們一起來數一數。
提問: 90厘米里面有幾個10厘米?90厘米再增加10厘米是多少厘米?100厘米里面有幾個10厘米呢?
師小結:現在我們知道了1米=100厘米,它也可以寫成1 = 100 c。我們把它齊讀一遍。
(板書1米 = 100厘米或1 = 100 c)
認識了米和厘米,我們在用的時候一定要仔細思考,認真辨別,不能用錯,下面是小明在學習了米和厘米之后寫的一篇日記,我們共同來看一看。師生共同讀一讀,引導學生理解內容,做出評價并改正。 小明的日記 今天是星期一,早上洗臉后我用60米長的毛巾擦臉。第一節上課我用長約17米的鉛筆寫了一篇田字格。第二節課下課是升旗儀式,在全校同學的注目下,國旗升上了高約8厘米的旗桿。
三、練一練
1、大屏幕顯示教材第16頁“試一試”圖。
師:請同學們看第一個題,門高約2什么?你選什么做單位?
生:我選米( ),若是2厘米(c)就連我的一個手都塞不進去呢!
師:是!說得真好!下面看第二個題,黃瓜長約20什么?
生:黃瓜長約20厘米。
師:如果黃瓜長約20米那該破世界紀錄,震驚全世界了。我們要依據現實情況來恰當的選擇單位表示物體的長度。剩下的小題學生小組合作完成。 各小組代表回答,師生共同交流評定。
2、這張課桌大約有多高?
。ㄕl猜得對?)
剛才我們對自己的課桌已經測量過了,現在請同學們想一想,剛才自己在測量課桌之前所做的估計與所測量的結果,然后再對書上各個小朋友的估計做出判斷吧。
。▽W生自主發表意見,師生交流后得出較為合理的結論。)
3、說一說
回到主題圖,學生說一說1米有多長,判斷小動物的身高并說一說誰應該買票。
四、課堂小結
學生暢談收獲。
五、作業布置
北師版三年級上冊數學第6單元去游樂園教案 篇2
設計說明
本節課教學的是兩位數乘一位數(一次進位)的筆算乘法,學生將首次在豎式計算時遇到進位的情況,因此,引導學生理解算理、感受數學知識的邏輯性是本節課應重視的問題。為了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本節課的教案設計做到了以下幾點:
1.引而不替,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
在教學中,教師始終以引導者的身份出現,讓學生利用已有的知識經驗,用遷移和類推的方法理解并掌握新知識,既培養了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又激發了他們學習數學的興趣,樹立了學好數學的信心。
2.關注練習題的設計,為鞏固新知服務。
生動有趣的練習題不僅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能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成為鞏固新知的“催化劑”。讓學生板演、說筆算方法、指出筆算中的錯誤、把豎式補充完整等環節的設計,不但讓學生把剛學過的知識在腦海中打下了烙印,而且提升了學生語言表達、邏輯推理等方面的能力。
課前準備
PPT課件學情檢測卡口算卡片
教學過程
⊙復習舊知
1.口算。
10×4+2 20×3+8 30×2+7 40×2+6
7×8+68×9+55×6+93×6+7
2.列豎式計算。
32×2=321×3=431×2=
設計意圖:復習口算和多位數乘一位數(不進位)的筆算方法,為進位乘法的學習作鋪墊。新舊知識的銜接,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可以有效地指導新課的教學。
⊙探究新知
1.引入新課。(課件出示教材54頁例題情境圖)
師:星期日,幾個小朋友去游樂園游玩?,他們已經來到了游樂園的售票處,請同學們獨立觀察情境圖,從情境圖中你們了解到了哪些數學信息?
(學生觀察,口頭表述從情境圖中了解到的數學信息)
2.探究算法。
師:對于情境圖中的數學問題,我們先看看淘氣是怎么算的,一起來判斷一下他做得對不對。
(學生逐個判斷)
生1:第一個做對了。
生2:第二個也做對了。
生3:第三個做錯了。
師:共同交流找出“5人坐太空船,需要多少元?”的計算方法。
(學生小組討論后匯報)
口算方法:10×5=50 2×5=10 50+10=60
表格呈現法:
50+10=60
豎式計算:
(重點指導學生說清豎式計算每一步的實際意義,師板演)
3.指導標準豎式形式的書寫方法。
(1)12×5的豎式該怎么寫?先乘哪一位?(相同數位對齊,先乘個位)
(2)個位上相乘的積滿十怎么辦?(個位上相乘的積滿十應向十位進1,0寫在積的個位上,1寫在十位和個位中間的橫線上,寫小一點)
(3)再乘哪一位?(十位)
(4)在豎式計算中,對于進到十位上的數該怎么處理?(在計算十位上的數時,應該把進到十位上的數加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