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級語文下冊《記金華的雙龍洞》教案(精選16篇)
四年級語文下冊《記金華的雙龍洞》教案 篇1
一、教材分析
(一)主要內(nèi)容
這是一篇游記,記敘了作者游覽金華雙龍洞的情景。是按游覽順序記敘的。先寫沿途所見的美景;繼而寫外洞洞口、外洞;再寫孔隙;最后寫內(nèi)洞。
(二)中心思想
在游覽過程中表達了作者熱愛祖國秀麗山河的思想感情,激發(fā)學生對祖國錦繡河山的熱愛。
(三)文章結(jié)構(gòu)
全文按游覽順序,可分為四段:
第一段(第1節(jié)),交代作者游覽金華雙龍洞的時間及雙龍洞的地點。
第二段(第2、3小節(jié)),寫作者從金華城出發(fā),經(jīng)過羅甸,漸漸入山,一路上經(jīng)過的地方和看到的景物。先寫山后寫溪流,最后用“那溪流就是從洞里出來的”,引出描寫的重點雙龍洞。
第三段(第4、5、6、7小節(jié)),分別寫作者游覽外洞、孔隙、內(nèi)洞的情景。
第4節(jié)先寫在洞口觀山的感受,然后具體描寫外洞,寫出外洞口“寬”內(nèi)“大”的特點。最后又提到泉水,交代了泉水的流向。泉水靠著洞口的右邊往外流,這是外洞。
第5節(jié)寫作者從外洞通過孔隙進入內(nèi)洞的情形,這一節(jié)寫得很詳細,可分為五層:
第一層寫泉水的來路,承接上文,自然過渡,引出下文。第二層介紹泉水流出的孔隙的大小。第三層寫小船的形狀,使人對孔隙的矮、窄有了明確的認識。第四層介紹穿過孔隙進入內(nèi)洞的辦法。第五層寫穿過孔隙進入內(nèi)洞的感覺。先寫作者穿過孔隙之前的心情和所做的準備,再寫作者穿過孔隙時的感覺,讀了使人有身臨其境之感。
第6、7小節(jié)寫作者游覽內(nèi)洞時的情景,這部分是文章的重點,可分為四層:
第一層寫“黑”,“內(nèi)洞一團漆黑”。第二層寫“奇”。借著汽油燈光,首先看到的是“蜿蜒在洞頂?shù)碾p龍”,其次看到的是些“石鐘乳和石筍”。第三層寫“大”。“內(nèi)洞比外洞大得多,大概有十來進房子那么大。”第四層寫水“源”。“上源在深黑的石洞里”,指明泉水的發(fā)源地,點出了雙龍洞已到盡頭。這一段主要寫內(nèi)洞“黑”、“奇”、“大”三個特點。
第四段(第8節(jié)),寫出洞,自然結(jié)束文章。
這篇文章段落分明,條理清晰。一是按游覽順序劃分段落;二是另有一條水線在串連著全文,因而有兩條線:游線和水線同時貫穿全文。
分段時,如有的學生把4節(jié)看成第三段,5節(jié)為第四段,6、7節(jié)為第五段,也就是把全文分為六段也是可以的。
(四)語言因素
“山上開滿了映山紅,無論花朵和葉子,都比盆栽的顯得有精神。”這是一個比較句,拿滿山開遍的映山紅與盆栽的杜鵑花相比,比的結(jié)果是山上的映山紅“有精神”。“有精神”本來是形容人的,這里借用,形容花的長勢好。盆栽的杜鵑花也是映山紅,為什么比不過山上開的呢?山上的映山紅根深葉茂,沐浴著大自然的陽光雨露,植株高大,花朵大而繁多。盆栽的人工培育嬌嫩而不茁壯,比起山上的映山紅就顯得遜色了。
“一路迎著溪流,隨著山勢,溪流時而寬,時而窄,時而緩,時而急,溪聲也時時變換調(diào)子。”這是一句因果句式,溪流的流面、流速、流聲都與山勢有關(guān),請看下面的析句。
“首先當然是蜿蜒在洞頂?shù)碾p龍,一條黃龍,一條青龍。我順著他的指點看,有點像。”為什么“首先當然是”蜿蜒在洞頂?shù)碾p龍,因為它是雙龍洞的主要景點,雙龍洞也因此而得名,當然在內(nèi)洞諸多的景物中先看雙龍。葉老看后為什么說有點像,那么到底是像還是不像呢?兩條龍蜿蜒在洞頂,是動態(tài)的描寫,它們盤在那里,張牙舞爪,似要騰飛。再加上燈光搖曳,洞內(nèi)水汽蒸騰,看上去真有雙龍欲飛的感覺。但又因雙龍是石鐘乳自然形成,沒有經(jīng)過人工雕琢,因而葉老說有點像,還是肯定了像。
(五)詞語講解
臀部:人體后部兩股上端和腰相接近的部分。
蜿蜒:原指蛇類爬行的樣子。課文指洞頂上的石龍彎彎曲曲的樣子。
明艷:本課指明亮鮮艷的色彩。
孔隙:原指小的裂縫。本課指能通過一條小船的小洞。
時而:副詞。表示不定時地重復(fù)發(fā)生,有時候。
盤曲而上:盤曲,曲折環(huán)繞。課文指公路在山邊盤旋,繞著圈兒通到山上。
突兀森郁:形容山勢高峻,樹木茂盛。突兀,高起的樣子。森郁,森林茂盛。
進:課文中作量詞。平房一宅內(nèi)分成前后幾排,每排稱為一進。課文說內(nèi)洞有十來進房子那么大,即有十來排房子那么大。
(六)寫作特點
課文中描繪景色的句子,運用了對比、比喻、夸張的手法,引導(dǎo)學生仔細賞析、體會。如“眼前昏暗了,可是還能感覺左右和上方的山石似乎都在朝我擠壓過來。我又感覺要要把頭稍微抬起一點兒,準會撞破額角,擦傷鼻子。”作者通過心理活動的描寫,把雙龍洞的內(nèi)洞入口處低矮狹窄的奇異景象非常生動地反映出來。
課文按兩點線索寫的。一條是作者的游覽順序,抓住景物特點來寫。是“順”的線索;另一條是泉水、溪水的來路,是“逆”的線索。兩條線索巧妙地交織在一起,不僅使全文脈絡(luò)清楚,而且使事物的方位、方向和作者觀察的移動線索及角度都非常清晰。
(七)教學重點難點分析
教學重點,孔隙和內(nèi)洞是雙龍洞的重要景觀,學習“孔隙”那一節(jié),應(yīng)引導(dǎo)學生體會它的“矮”、“窄”、“險”。通過孔隙,險而不危,因而險中有奇、奇中有趣,著重體會心情。內(nèi)洞有兩個重點:一是奇景雙龍,一是各種形態(tài)和顏色的石鐘乳、石筍構(gòu)成的洞內(nèi)奇景,應(yīng)引導(dǎo)學生充分地想象,活躍他們的思維。
難點:課文中有幾個難懂的句子,應(yīng)引導(dǎo)學生弄懂它的內(nèi)涵。在教材分析中已經(jīng)涉及。
二、教學要求
1.使學生了解課文是按游覽順序記敘了作者游雙龍洞的所見所聞,激發(fā)學生熱愛祖國秀麗山河的思想感情。
2.學習抓住特點寫景物的方法,培養(yǎng)學生觀察周圍事物和有條理敘述事物的能力。
3.按空間順序給課文分段,并概括段意。
4.學會生字新詞,會用“稍微”、“好奇”造句。
5.了解一些句子在文章中的過渡作用。
三、教案
(一)課時內(nèi)容安排
第一課時:釋題、簡介作者、通讀課文、學習生字詞劃分段落。
第二課時:學習課文內(nèi)容、釋句、理解課文寫作方法。
(二)課時教案
第一課時要求:釋題、知道作者、了解游記段落劃分的線索,自學本課生字新詞。
第二課時要求:讀懂課文,掌握景物的特點,理解難懂的句子,并學習本課的寫作方法。
四、教學提示
1.學生幾乎都沒有去過巖洞,有條件的學校教師要播放錄像帶。沒有條件看錄像也可以看幻燈片。連這條件也不具備的,教師可搜集圖片讓學生看。總之,應(yīng)當有感性的材料供觀賞。
2.寫雙龍洞沿途景物要讓學生懂得它在全文中的作用。不然,學生寫游記,前面把看到的景物一一羅列會造成喧賓奪主,主次不分。
3.學完這課書,教師給學生組織一次旅游,可近距離的,讓學生抓住景物特點,按游覽順序?qū)懸黄斡洝?/p>
五、資料
作者簡介:葉圣陶(1894—1988年),原名葉紹鈞,江蘇關(guān)縣人。他從“五四”時期開始創(chuàng)作,作品很多,著名的短篇小說有《隔膜》、《城中》,長篇小說《倪煥之》,童話集《稻草人》等。1957年,他60多歲時,游覽了金華的雙龍洞和冰壺洞,寫了《記金華的兩個巖洞》這篇游記。本文是從這篇游記中節(jié)選的,節(jié)選時略有刪改。原文現(xiàn)收在葉圣陶的散文集《小記十篇》里。
四年級語文下冊《記金華的雙龍洞》教案 篇2
第一課時
一、談話導(dǎo)入課文
同學們,你們中間有誰去過溶洞,那里的景象是怎樣的?給同學們介紹一下
師總結(jié):在我們生活的這個地球上,不僅在地面上有高山,大海,平原等自然的風光,而且在地下也有著很多奇妙的景觀。其中溶洞就像童話世界中的迷宮
結(jié)合認讀溶洞、石鐘乳、石筍等詞語。
二、自學課文,認讀理解生字詞
1.讀一讀生字表中的13個生字,要求讀準字音,對其中筆畫較多的生字如簇、臀、擦、蜿等,要求識記它們的字形。
2.畫出課文中的新詞并根據(jù)上下文或查工具書,理解它們的大概意思。
3.質(zhì)疑問難。(可以同桌之間互相詢問,也可向老師提出不能理解的詞語。)
三、初讀課文
1.自由朗讀全文,遇到難讀的句子多讀幾遍。
2.指名分自然段朗讀。
3.默讀全文,要求邊讀邊畫出作者游覽路線示意圖。(可以各自進行,也可與幾個同學討論一起完成。)
四、交流
指名出示畫好的示意圖。并按圖說清圖意,然后相互補充或糾正不當之處。
五、對照示意圖,找到相應(yīng)段落再次朗讀。
六、布置課堂作業(yè)
抄寫詞語。
第二課時
一、研讀作者在去雙龍洞的途中所見的景物
思考:作者見到些什么?
感悟句子:
1.粉紅色的山,各色的映山紅,再加上或濃或淡的新綠,眼前一片明艷。
由具體的景物概括出明艷一詞,寫出金華一帶山區(qū)明亮艷麗的春色。
2.隨著山勢,溪流時而寬,時而窄時時變換調(diào)子。
引導(dǎo)發(fā)現(xiàn)這句話的特點。(如有兩對反義詞,用擬人手法,寫溪水的聲音)說說對這句話的理解,體會句子中的因果關(guān)系,音韻節(jié)奏感,和作者當時的心情等。
反復(fù)朗讀上述句子。
二、研讀洞口,外洞,內(nèi)洞各自的特點,以及作者是怎樣把這些特點寫具體的。
1.引導(dǎo)學生找到課文中概括特點的詞語或者能用恰當?shù)脑~語概括。
洞口:像橋洞似的,很寬。
外洞:寬敞。
孔隙:窄小。
內(nèi)洞:昏暗比外洞大有雙龍和石鐘乳
2.從文中找到作者用什么方法把這些特點寫出來。
(讓學生體會這些句子的意思以及采用的打比方,說感覺等手法)
著重感悟下列句子:
1.我又感覺要是把頭稍微抬起一點兒擦傷鼻子。
體驗由于孔隙的窄小而形成擠壓的感覺。
2.這些石鐘乳和石筍,形狀變化多端也很值得觀賞。
著重理解即使這部分的強調(diào)作用。
以上句子可先讓學生說說自己的感受,然后作適當?shù)狞c撥。
三、復(fù)述
要求學生任選雙龍洞其中一個景點進行復(fù)述。可采用導(dǎo)游介紹等形式進行。
四、總結(jié)全文
1.啟發(fā)學生談?wù)剬W了本文后的收獲,在相互交流對話中加深對課文的理解。
2.教師小結(jié)。
五、指導(dǎo)造句,寫段訓練
1.用時而時而寫句子。
2.把下面兩個句子表達的意思分別寫具體。
(1)那棵松樹的枝葉十分繁茂。
(2)登上山頂,我感到舒服極了。
六、布置課外語文活動
搜集有關(guān)溶洞的圖片或文字資料。
四年級語文下冊《記金華的雙龍洞》教案 篇3
一、導(dǎo)入 新課:
同學們,上節(jié)課我們初步學習了《記金華的雙龍洞》,課文的前三段向我們介紹了作者游覽的時間、目的地以及一路上的見聞,那盤曲而上的盤山公路,那令人眼前一片明艷的山路景色,那時時變換調(diào)子的溪流聲是多么迷人啊!那么作者游覽了哪些地方?這些地方又各有什么特點?這就是我們這節(jié)課要學習的內(nèi)容。
二、初讀課文,總體感知:
1、初讀課文,理清條理:
A、請大家打開書55頁,讀讀課文4--8自然段,看看作者游覽了哪些地方?
B、學生自由讀,教師巡視了解。
C、指名學生回答,并征求全體同學意見。
D、板書:外洞 孔隙 內(nèi)洞
2、再讀課文,歸納特點:
A、同學們再讀讀這幾段,看看外洞、孔隙和內(nèi)洞分別給你留下怎樣的印象?
B、學生閱讀理解,教師巡視了解。
C、指名學生回答,征求其余同學意見。
D、板畫并板書:(畫出外洞、孔隙、內(nèi)洞)
3、小結(jié)過渡,布置下一步學習任務(wù):
其實呀,你們剛才談的這些就是這幾個地方的特點。通過剛才兩次讀課文,我們知道作者游覽了這幾個地方,也知道了這幾個分別有著這樣的特點。那么,你對哪個地方最感興趣呢?(了解學生大概情況)同學們都分別找到了自己最喜歡的地方,你們想讓大家都來喜歡這里嗎?那就要你們?nèi)ゼ毤毜刈x文章,喜歡哪個地放就讀哪個部分,看看你從文章的哪些詞句中體會到了這些特點,然后把你的體會告訴大家。通過你的理解,通過你的表達,把別人都吸引過來,好嗎?
我們這樣去讀:這個地方有什么特點?你是從文章的哪些詞句中體會到這些特點的?找到后就按平時讀書的方法做上記號。
三、精讀課文,自讀自悟:
1、學生閱讀,做批注,教師巡視輔導(dǎo),并教給學生正確的讀書方法。
2、課堂討論:
A、組織:有一些同學已經(jīng)想好了。下面,我們先按課堂小組開展討論,跟同學們說一說你是從哪些詞句體會出這些個特點讓你喜歡的?
B、學生討論,教師巡視,初步了解學生自學情況。
3、交流評議:
A、分別指幾名同學圍繞以下幾個要點開展討論:
1)船小
2)行船方式
3)乘船姿勢
4)乘船感覺
(找出相關(guān)詞句,說出思維過程,弄明白作者通過寫什么來表現(xiàn)孔隙窄小的特點,讀出乘船的姿勢和感受。)
B、同學們體會得不錯。通過剛才幾位同學的介紹,有哪些同學也對孔隙產(chǎn)生了興趣?正因為作者抓住孔隙的特點寫,使我們?nèi)缗R其境。所以孔隙也就深深地吸引了你們,是這樣的嗎?
4、讀寫結(jié)合,突破難點:
A、那么作者又是怎樣把從外洞進入內(nèi)洞這個意思一步步說清楚的呢?請看黑板,作者先寫什么?接著呢?然后呢?最后呢?
B、誰能聯(lián)系課文中的內(nèi)容把這個問題連起來說一難問題?
5、分層朗讀,體會寫法:
這樣小的小船,這樣獨特的進洞方式和乘船姿勢,這樣奇特的乘船感覺,是多么有趣啊!下面,我們分組來讀這一段,再來體會一下作者是怎樣把從外洞進入內(nèi)洞這個意思一層層說清楚的請大家拿好書。
6、學法小結(jié):
我們在剛才的學習中,首先了解了空隙的特點是窄小的;接著抓住關(guān)鍵詞句進一步體會到了空隙的特點;最后弄清楚了作者是怎樣把由外洞進入內(nèi)洞這個意思一步步說清楚的。
7、指名介紹內(nèi)洞特點:
A、除了窄小的孔隙外,奇特的內(nèi)洞也很有趣,喜歡內(nèi)洞的同學,你們有信心把同學們都吸引過來嗎?好,一個個來,你先說。
B、你從這兒看出內(nèi)洞很奇特,能說說你是怎樣想的嗎?
C、為什么說即使不比作什么,也很值得觀賞?
D、那吸引你,使你們對內(nèi)洞感興趣的是什么呢?現(xiàn)在有哪些同學也對內(nèi)洞產(chǎn)生了興趣?
E、小結(jié):同學們談得不錯,聽的也很認真。作者抓住奇特這個特點來寫內(nèi)洞同樣打動了我們的心,我們來把這幾句讀一讀。那些同學想讀?想讀的同學一起來讀。
F、再看看,內(nèi)洞除了奇特的景象給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之外,還給你留下了怎樣的印象?你是從哪兒體會出來的?
理解進
8、總結(jié)學法:
A、學完了孔隙和內(nèi)洞,你準備怎樣來學外洞這一段呢?
B、洞內(nèi)寬大,洞外呢?知道的同學一起說。
C、學生答,教師版畫。(畫出后山)
四、讀寫指導(dǎo):
1、設(shè)疑質(zhì)疑:
A、游完了雙龍洞,回過頭來看,作者介紹最詳細的是哪個地方?剛才,我們也有很多同學對這兒感興趣,那作者為什么不先寫這兒呢?這樣重點不是更突出嗎?
B、那你說說作者的游覽順序是怎樣的呢?(學生回答時教師在黑板上標出路線圖)
C、那么,今后我們應(yīng)該怎樣來寫參觀游記呢?除了寫作順序之外,要想吸引讀者,打動讀者的心,還應(yīng)該抓住什么去寫?
2、小結(jié)寫作方法:
學到這里,我們得到兩點啟示:第一、寫參觀游記要按參觀游覽的順序?qū)懀坏诙⒁芽吹降氖挛锾攸c寫清楚。
五、賞讀課文,體會感情:
1、過渡談話:下面請同學們自由讀課文,你喜歡哪里就讀哪里,看看怎樣才能讀出文章的感情來。
2、自由讀、指名讀、學生評議。
六、總結(jié)本課內(nèi)容,布置下課時任務(wù):
課上到這兒就結(jié)束了。這節(jié)課我們不僅弄清楚了作者游覽了雙龍洞的那些地方,還弄清楚了雙龍洞的外洞、孔隙、內(nèi)洞各有什么特點。那么,作者又是怎樣出洞的呢?此外,作者從上山到進洞每次都提到的泉水和作者游雙龍洞又有什么關(guān)系呢?這些問題我們下節(jié)課再來討論。
四年級語文下冊《記金華的雙龍洞》教案 篇4
教學目標
1.通過了解作者的游覽順序,嘗試給課文編提綱。
2.通過語課文了解金華雙龍洞的特點,激發(fā)學生對祖國美好大自然的熱愛之情感。
3.學習本課生字、新詞,理解重點詞語。
4.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第5自然段。
教學重點
1.了解外洞、內(nèi)洞的特點以及怎樣由外洞進入內(nèi)洞。
2.理清課文的條理,練習給課文編提綱。
教學難點
理清課文的條理,練習給課文編提綱。
第一課時
一、教學目標
(一)學會本課生字、新詞,理解重點詞語。
(二)閱讀課文,了解課文主要內(nèi)容,找出作者的游覽順序。
(三)理清課文段落,概括段落大意。
(四)練習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體會作者對祖國山川景物的熱愛。
二、教學重點
(一)了解課文主要內(nèi)容,找出作者的游覽順序。
(二)理清課文段落,概括段落大意。
三、教學難點
理清課文段落,概括段落大意。
四、教學過程
(一)揭示課題。
同學們,我們的祖國以她那壯美的河山、神奇的風光吸引了人們的目光,留下了人們的贊嘆。《記金華的雙龍洞》就是作家葉圣陶游覽之后寫下的一篇游記。我們就沿著他的足跡去觀賞這一神奇的溶洞。
(板書:8.記金華的雙龍洞)
(二)檢查預(yù)習。
1.填寫生字表。
教師強調(diào)生字“浙”的讀音是zhè,不要讀成zhé;“蜿”的讀音是wān,不要讀成wǎn。“蜒”字中間是“廴”,不是“辶”。要求學生在讀寫時注意。
2.查字典并結(jié)合課文內(nèi)容解釋詞語。
解釋詞語要依據(jù)“字不離詞、詞不離句”的原則,聯(lián)系上下文準確地理解詞語在具體語言環(huán)境中的意思。
盤曲:曲折環(huán)繞。課文中指汽車沿盤山道曲折向上行駛。
(“曲”讀qū,不要讀成qǔ)
呈:顯出,露出。課文中指山上沙土顯出粉紅色。
明艷:明亮鮮艷。課文中指山上景物的色彩明亮鮮艷。
突兀:高聳。課文中指山勢高聳。
森郁:樹木茂盛繁密。課文中指山上草木生長得茂盛繁密。
孔隙:窟窿眼兒;縫兒。課文中指石壁上的窟窿眼兒。
(“隙”讀xì,不要讀成xī)
昏暗:光線不足;暗。課文中指洞中光線不足,視線模糊不清。
擠壓:靠攏壓迫。課文中指作者感受山石從左右兩邊及上方向他靠攏壓迫過來。
稍微:表示數(shù)量不多或程度不深。課文中指頭抬起的高度很低。
婉蜒:蛇類爬行的樣子。課文中形容洞頂雙龍彎彎曲曲的姿態(tài)。
石鐘乳:石灰?guī)r洞中懸在洞頂上的像冰錐的物體,常與石筍上下相對,由含碳酸鈣的水溶液逐漸蒸發(fā)凝結(jié)而成。也叫鐘乳石。
名目:事物的名稱。課文中指石鐘乳和石筍的各種名稱。
變化多端:變化多種多樣。端,項目。課文中形容鐘乳石和石筍的形狀多種多樣。
顏色各異:顏色各不相同。異,不同。課文中指石鐘乳和石筍的顏色各不相同。
四年級語文下冊《記金華的雙龍洞》教案 篇5
《記金華的雙龍洞》是葉圣陶先生早年寫的一篇游記。本文語言雖然直白,但是條理十分清晰,描寫具體生動。本節(jié)是我教授的第二課時,重要的學習目標就是讓學生學會課文是如何將孔隙狹小的特點寫清楚寫具體的方法并運用到自己的習作當中去。于是在這一課的教學過程中,我首先充分尊重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在適當引導(dǎo)的基礎(chǔ)上,把課堂交給學生,讓學生在朗讀中感悟,在思考中感悟,享受學習語文的樂趣,深層次感悟孔隙的特點。具體做法如下:
1、采用“讀進去,讀出來”的方法。
課文當中作者寫的最多的就是關(guān)于孔隙的描寫。雖然這里沒有華麗的辭藻,反而是用近乎白描的語言,卻將孔隙狹小的特點描寫得十分清楚具體,讀后給人身臨其境之感。所以在教學本課時,我采用“以讀為突破口,訓練學生的語感”的教學方式,讓學生既能“讀進去”——讀中有思考,又能“讀出來”——讀中有感悟。
2、豐富朗讀形式。
在教學中,我不斷引導(dǎo)學生,采用多種形式朗讀課文:齊讀,自己讀,讀給同桌聽,或者是男女生賽讀等方式。這種教學方式可以給學生充分的自由,讓學生慢慢變得愛讀,想讀,并能做到帶著情感和體會理解課文內(nèi)容,讀出文章的味道,還培養(yǎng)了學生的語感,使之內(nèi)化為自己的語言。總之,通過各種形式的朗讀,就是為了讓學生能夠從內(nèi)心讀懂孔隙,讀出自己的感悟,從而掌握如何寫好寫清楚一個景點的方法,以便學生可以運用到自己的習作當中去。
3、運用自主學習孔隙的方法,小組合作完成內(nèi)洞學習
在體驗內(nèi)洞之奇的時候,讓學生運用學習孔隙景點的.方法來小組合作學習“內(nèi)洞”部分,這樣可以達到讓學生學以致用。
4、掌握寫作技巧,拓展訓練提升
一節(jié)課的學習讓學生掌握如何寫好一篇游記及其寫好重點景物特點的方法,通過最后的小練筆讓學生在練習中得到提升。
本節(jié)課整體效果不錯,只是教學速度稍快,導(dǎo)致個別學生沒有跟上節(jié)奏,沒有及時掌握住學習的重點,在以后的教學中要適當放慢自己的教學速度,全面照顧學生的學情。
四年級語文下冊《記金華的雙龍洞》教案 篇6
【近義詞】
仿佛──似乎 寬廣──寬敞 蜿蜒──曲折 明艷──明麗
觀賞──欣賞 依據(jù)──根據(jù)
【反義詞】
蜿蜒──筆直 明艷──暗淡 聚集──分散 擁擠──松散
寬廣──狹窄 昏暗──明亮
【盤曲】 盤旋曲折。
例句:這棵樹的枝干盤曲而上,很有意思。
【映山紅】杜鵑花。
【明艷】明亮鮮艷。
例句:公園里,花紅柳綠,一片明艷。
【氣勢】人或事物表現(xiàn)出來的力量和態(tài)勢,本課指山高大宏偉的樣子。
【時而】有時候。
【突兀】 (山)高高聳立。
【森郁】形容樹木茂盛繁密。
【蜿蜒】 彎彎曲曲。
例句:長城蜿蜒在崇山峻嶺之中。
【名目】事物的名稱。
【顏色各異】顏色很多,各不相同。
【觀賞】觀看欣賞。
例句:這一天風和日麗,老師帶我們?nèi)ス珗@觀賞牡丹花。
【十來進】房屋分成幾個庭院,每個庭院稱為一進。十來進就是從前到后十來個庭院連在一起。
【變化多端】端,項目。變化多樣。
例句:火燒云的形態(tài)變化多端,真好看。
四年級語文下冊《記金華的雙龍洞》教案 篇7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學會 12個生字及新詞,認讀3個生字。
能力目標:在充分閱讀、理解、感悟的基礎(chǔ)上體會并學習游覽順序連段成篇的方法及過度句在文中的作用。學習“空隙”一段的描寫方法,寫一段話。
情感目標:了解金華雙龍洞奇異的景象,產(chǎn)生熱愛祖國山河的情感。
教學重點:
1.以本課為例繼續(xù)訓練學生從整體上把握課文主要內(nèi)容的能力。
2.在充分閱讀、理解、感悟的基礎(chǔ)上體會并學習課文聯(lián)段成片的方法。
3.體會重點詞句的意思,進行讀寫結(jié)合的訓練。
教學難點:
體會重點詞句的意思,抓住景物特點,仿寫一段話。
課時安排:
3 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學會 個生字及新詞,認讀1個生字。初讀課文,了解課文的寫作順序,找到文章的過渡句。
教學過程:
一、引入新課。
說一說咱們學過那些葉老寫的文章。
請同學說一說自己在課外讀過哪些葉老寫的文章。
二、新授。
(一)學習生字。
1.默讀課文,在課文中畫出本課要求會認和會寫的生字
兩個同學互相讀這些生字,要求讀準字音
2.生字從課文中走了出來,出示會認的生字,你們認識嗎?
找同學讀。
全班齊讀。
回憶課文中所組的詞語。
全班齊讀詞語。
3.出示會寫的生字。
分成小組利用部首查字法,把這些生字注上拼音
小組內(nèi)讀這些生字,把字音讀正確
讀課文中的詞語
4.記住生字字形。
自己看生字,找到易寫錯的地方
同學互相交流
觀察田字格里的生字,說一說怎樣寫才能漂亮
自己練寫生字
全班進行交流
5.這些生字你們都認識了,能把課文讀得更加熟練嗎?
自己練習朗讀課文
請同學讀課文
全班齊讀課文
6.課文中有哪些詞語的意思你還不理解,畫下來。
查閱漢語詞典,掌握詞語的意思
請同學交流這些詞語的意思,說一說他們在課文中是什么意思。
(二)初讀課文。
1.自己小聲讀課文,一邊讀一邊想,課文講了什么
用自己的話說一說
思考文章是按照什么順序?qū)懙模龑?dǎo)學生體會按照游覽的順序?qū)懙?/p>
理清泉水流動的線路。泉水怎樣流,用筆畫下來。
(深黑的石洞)(內(nèi)洞)(孔隙)(外洞)(洞口)(路上)
兩條線索對比體會句子意思“一路迎著溪流,順勢而上。”
2.你能把文章每一段的意思用簡單的話說一說嗎?
在此引導(dǎo)學生從文章中找準確的詞語進行概括。
幫助學生把寫相同內(nèi)容的段落進行歸并。
途中的風光(1—3);雙龍洞口和外洞(4);通過孔隙到內(nèi)洞(5—7);出洞(8)
讀了課文你感受到了什么?和同學們說一說
你還有什么不理解的問題,寫在書上提出來。
請同學試著提出幾個問題,大家一起點評
使學生明白提出的問題不僅僅是不理解的詞語,應(yīng)該是對文章的理解有幫助的。
可以從文章的題目、重點句子、重點詞語等方面提問
三、鞏固。
朗讀課文
自由結(jié)合小組畫簡單的示意圖
四、作業(yè)。
1.熟讀課文
2.寫生字詞語
3.收集相關(guān)的資料
課后反思:
請同學們自己讀課文后畫圖,然后對照課件進行檢驗,利用這種方法檢查了學生初讀課文的情況。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在充分閱讀、理解、感悟的基礎(chǔ)上體會并學習游覽順序連段成篇的方法及過度句在文中的作用。了解金華雙龍洞奇異的景象,產(chǎn)生熱愛祖國山河的情感。
教學重點:
以本課為例繼續(xù)訓練學生從整體上把握課文主要內(nèi)容的能力。 在充分閱讀、理解、感悟的基礎(chǔ)上體會并學習課文聯(lián)段成片的方法。
教學過程:
一、引入新課。
北山的雙龍洞景色奇麗,洞內(nèi)景物更是引人入勝,讓我們跟隨著葉老一起游雙龍洞。
二、新授。
1.請學生通讀全文,然后以小組為單位展示游覽路線。
2.品詞句,抓景物特點。
提問:葉老站在外洞洞口抬頭望,看到了什么?有什么感覺?讀讀有關(guān)的段落。
(山高、突兀森郁、感覺有氣勢)
誰能說說“突兀森郁”是什么樣的景象?同桌之間可以交流,也可以查字典。
洞口像什么?外洞像什么?葉老師怎樣感覺的?用了什么句式?(洞口寬,像橋洞似的。外洞像大會堂。這里用了比喻句)
順著泉水走,來到靠左邊石壁下方的孔隙,請同學朗讀課文,然后講出空隙有什么特點?
(窄,只能容兩人并排仰臥的小船。)
(矮,小船進出靠工人拉、人仰臥在船內(nèi))
(險,左右和上方的石頭是似乎都在朝我擠壓過來)
朗讀描寫內(nèi)洞的兩個自然段,想一想:內(nèi)洞景物有什么特點?用筆畫出來。(黑、大、奇)
提問:為什么“首先當然是蜿蜒在洞頂?shù)碾p龍?葉老為什么說有點像,到底是像還是不像?(引起爭論,發(fā)散思維,最后得出結(jié)論。)
其次看到的是石鐘乳和石筍,游覽過溶洞的同學見到石鐘乳和石筍。誰能給我們講解一下,石鐘乳和石筍是怎樣形成的?沒有游覽過溶洞的同學也別遺憾,老師這就帶你們觀看錄像,請你們一邊看一邊展開想象,說說這些石鐘乳或石筍的樣子都像什么?
教師小結(jié):雙龍洞無論外洞、孔隙、內(nèi)洞景色各異都值得觀賞。可是請同學們看,課文的二三自然段寫的卻是沿途景色,為什么也納入文中啊?
學生讀后談出自己的理解。
教師小結(jié):沿途景色猶如懸掛在天地間的一幅巨大的彩色山水風景畫。它那么吸引人,雙龍洞在此山水之中,不是景中景,畫中畫了嗎?它就更美了。洞內(nèi)外渾然一體,美不可言。
三、鞏固。
1.課文里有一個“向?qū)А芭阒覀円宦酚瓮孢^來,大家知道它是誰嗎?
引導(dǎo)學生從泉水著眼,再擬游蹤。
2.做個小練習,把溪流的走向填下來。
(路上)(洞口)(外洞)(孔隙)(內(nèi)洞)(深黑的石洞)
3.這個“向?qū)Р粌H陪著我們,一路上也陪著作者,想象作者的游覽順序是怎樣的?
(路上)(洞口)(外洞)(孔隙)(內(nèi)洞)(深黑的石洞)
作者進洞游覽順序與溪流走向相反。
這樣引導(dǎo)學生以溪流走向為起點,再擬游覽順序,使學生對作者“溪水流向、景點轉(zhuǎn)移”的寫作順序有了更為清醒的認識。
四、作業(yè):
1.背誦自己喜歡的段落。
2.摘抄感興趣的句子。
板書:
記金華的雙龍洞
路上 景色明艷
洞口望 山高、有氣勢
經(jīng)外洞入內(nèi)洞 路狹小
內(nèi)洞 景美、寬闊
課后反思:
在體會“空隙小”這個環(huán)節(jié)中,啟發(fā)學生思考“空隙小為什么還能容納小船呢?”經(jīng)過學生討論學生能夠理解這個“小”是相對而言的,同時補充相關(guān)的資料,難點解決較好。
第三課時
教學目標:
學習“空隙”一段的描寫方法,寫一段話。
教學重點:
體會重點詞句的意思,進行讀寫結(jié)合的訓練。
教學難點:
體會重點詞句的意思,抓住景物特點,仿寫一段話。
教學過程:
一、整體朗讀這一段,讀中學寫,感悟?qū)懽鞣椒ā?/p>
教師出示一段于原文不同的文字引導(dǎo)學生默讀。(很窄、很小、很黑。)
對比后談一談喜歡哪一種表達方式?為什么?
師生共同歸納:形象生動。結(jié)合自己的真實體驗和感受來突出特點更加真實自然。
再讀這段,體會寫法。
二、練習圍繞一句話寫具體。
課后小結(jié):講解了如何圍繞一句話寫具體的方法,學生理解了可以通過描寫景物、人物等方面,從側(cè)面去說明要寫的一句話的內(nèi)容。經(jīng)過練習,學生能夠掌握了方法,但還需要不斷步練習。
四年級語文下冊《記金華的雙龍洞》教案 篇8
一、說教材
《記金華的雙龍洞》是人教社義務(wù)教材小學語文第八冊中的一篇講讀課文,它以精練生動的筆墨記敘了作者游覽金華雙龍洞的經(jīng)過,表達了作者對山川景物的熱愛。通過認真鉆研教材,我在教學第一部分路上見聞時,設(shè)計了一個聽的訓練,巧妙運用媒體,激發(fā)興趣,有效地提高了學生的聽說讀寫本領(lǐng)。課件出示葉圣陶老老師先容游覽的時間、所在及沿途的山、樹、水等迷人景致設(shè)計了范讀、賽讀、配樂讀等多個臺階,扎踏實實地進行了讀的訓練。第二部門,外洞、內(nèi)洞的特點以及作者怎么由外洞進入內(nèi)洞的過程是教學的重點。難點是引導(dǎo)學生在明白語言筆墨的過程中,睜開想像,感悟祖國江山奇麗,基于對以上課本的明白,依據(jù)新課標和本文特點,特訂定如下教學要求:
1、使學生相識課文是按游覽次序記敘了作者游雙龍洞的所見所聞。憑據(jù)教學要求、教學重點、難點分別是:
重點:領(lǐng)會金華雙龍洞景象的奇怪。
難點:孔隙的形貌。游記類課文的學法。
二、說教學要領(lǐng)
運用導(dǎo)讀和建立景象聯(lián)正當,并注意游記類文章的學法引導(dǎo)。
三、說教學過程
〈一〉課件引路,引導(dǎo)學生急中生智
險些全部的文章都存在重點、難點,相應(yīng)的語文教學也就存在著中央關(guān)鍵。究竟上,教學運動中重點關(guān)鍵的處置處罰優(yōu)劣通常是評價一堂課樂成與否的關(guān)鍵。適當運用電教本領(lǐng),每每能吹糠見米地突出重點、突破難點,從而使教學工具茅塞頓開。在先容洞口的特點時,適時出示課件,讓學生用自己的話形容洞口的景象。有的說:“山很高,樹很茂密。”師隨即進行詞語訓練,換詞還可以怎么形容?立刻有同學說:“山石嶙峋,樹木枝繁葉茂。”老師隨即出示課件詞語“突兀森郁。”學生通過視察畫面,感悟了詞義,這種教學要領(lǐng)較之以老師以詞解詞,生硬貫注無疑要高超得多。在先容外洞特點時,當學生讀到:“走進去,好像到了個大禮堂,四周是石壁,頭上是高高的石頂。”時,外洞究竟有多大呢?這時課件出示:“在那邊聚集一千或是八百人開個會,肯定不以為擁擠。”然后通過多種情勢的朗讀,進行語感訓練,外洞究竟有多大明了于心。滲透排泄作者團體感知又詳細化形貌的寫法。外洞這么大,內(nèi)洞是什么樣的?我們怎么由外洞進入內(nèi)洞的,此時出示課件:小船之小,用繩索拉船,心情朗讀進洞時的覺得,讀中悟文,感知孔隙之小。
〈二〉創(chuàng)設(shè)情境,啟迪學生展開想像
在抓重點段進行教學過程中,借助多媒體課件,進行想像頭腦的訓練,當老師問學生對內(nèi)洞的什么風景最感興趣?學生說出石鐘乳、石筍時,老師隨即出示課件——石鐘乳、石筍,孩子們好奇心強,興趣濃重,全神貫注地寓目之后,老師問:“這些石鐘乳、石筍悅目嗎?”學生說:“悅目。”老師問:“那書上怎么寫的呢?”生齊讀:“那些石鐘乳、石筍形狀變革多端,顏色各別,縱然不比作什么,也很值得撫玩。”老師隨即接到:“那么要是比作什么,就更值得撫玩了。”四人一小組討論交換:“這些石鐘乳、石筍像什么?”老師發(fā)圖片,聯(lián)合課件開導(dǎo)學生想像。“一石激起千層浪”同學們踴躍發(fā)言:“有的像微笑的彌勒佛……”“有的像金碧光輝的宮殿……”“有的像仙女下凡,把幸福帶給人間……”全班同學紛紛舉手,充實激活了學生的頭腦,給學生插上了想像的黨羽。內(nèi)洞的石鐘乳,石筍自己就多姿多彩,獨特悅目,被學生想像成種種神仙、動物、器用、宮室后,枯燥的語言筆墨在學生眼前變幻成生動的畫面,使人感觸身臨其境,意見意義無窮。
〈三〉音像豪情,開導(dǎo)學生口語外交
學生興高采烈地學完課文之后,老師說:“雙龍洞云云迷人,下面誰樂意當導(dǎo)游,領(lǐng)導(dǎo)大家到此一游?一女生走到臺前,老師引導(dǎo):“這位導(dǎo)游小姐,如今下面都是游客,你怎么稱謂他們?”該生隨口接到:“列位老師、列位密斯,你們好!接待你們來浙江金華的雙龍洞來觀光……”音像出示,導(dǎo)游教學,游客提問,引導(dǎo)學生口語外交,在內(nèi)化語言的同時,又進步了學生的念書悟文本領(lǐng),可謂一石二鳥。
〈四〉拓展延伸,感悟作者寫作要領(lǐng)
在同學們追隨導(dǎo)游飽覽了雙龍洞迷人的景致后,導(dǎo)游相機說道:“實在下面的游客呀,大概比我相識得還多,對雙龍風景區(qū)你們知道的也可以給大家講講呀?”同學們小手如林,躍躍欲試,由于課前老師發(fā)給他們的資料,已積聚在胸,此時生生互動,大家感情鞭策沖動,老師隨即總結(jié):實在像金華風景區(qū)這樣的景點另有許多,我們的祖國地大物博,山水奇麗,以后有時機去游覽,盼望你們做生活的故意人,用眼看,埋頭記,學習葉圣陶爺爺?shù)膶懽饕I(lǐng),也寫下膾炙生齒的名篇。
四、說板書設(shè)計
我采用了板畫的形式,形象直觀,學生從圖上就感知了內(nèi)外洞的大小,及船的小、孔隙的窄,讓人一目了然,真正為理解課文起到了輔助作用。
四年級語文下冊《記金華的雙龍洞》教案 篇9
教學要求:
1、通過語言文字了解金華雙龍洞的特點,激發(fā)學生對大自然的熱愛。
2、了解作者的游覽順序,練習給課文編提綱。
3、學習本課生字新詞。
4、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教學重點:了解外洞、內(nèi)洞的特點以及怎樣由外洞進入內(nèi)洞。
教學難點 :理清課文的條理,練習給課文編提綱。
教學準備:多媒體課件
教學時間:三課時
教學要點:導(dǎo)學4-8自然段
教學過程 :
一、激趣導(dǎo)入
上節(jié)課,老師和大家一同坐上了開往金華雙龍洞的旅游車。在途中我們聽到了導(dǎo)游小姐的熱情介紹,欣賞到了美麗的途中風景。迎著溪流我們來到了雙龍洞洞口。今天這節(jié)課,我們請導(dǎo)游帶大家去雙龍洞洞內(nèi)看看,領(lǐng)略一下那奇特、美麗的自然景觀,大家愿不愿意?(愿意!)
二、學生自由朗讀課文,整體感知課文內(nèi)容。
1、讀后回答:作者游覽雙龍洞的順序是怎樣的?你是從哪些詞看出來的?
(答后歸納板書:外洞--孔隙--內(nèi)洞--出洞)
三、導(dǎo)學課文第4自然段。
1、生大聲朗讀第4自然段,然后回答:
①你讀懂了什么?
②你還有哪些不懂的地方?師梳理歸類:
a、外洞有哪些特點?從哪些詞句可以體會到?
b、作者是怎樣寫出外洞高、寬、大的特點的?
2、學生自讀、自寫、自劃后,同桌討論上述問題,師巡回輔導(dǎo)。
3、指名釋疑,其他學生評議、補充。
(師歸納板書:高、寬、大)
4、指導(dǎo)朗讀訓練:
a、指名讀這段話,讀后評議朗讀效果。
b、男、女生比賽讀這段話。
5、指名當小導(dǎo)游,模擬導(dǎo)游的語言、動作、神態(tài),向同學們推介外洞這一景點。小導(dǎo)游介紹完畢后,教師引導(dǎo)學生評議。
四、自學第5自然段
過渡:剛才,我們通過自讀自悟,了解到外洞的特點。再加上"小導(dǎo)游"風趣的介紹,使外洞在我們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怎樣由外洞進入內(nèi)洞呢?請大家先自由朗讀第5自然段。然后,結(jié)合課文內(nèi)容,向大家詳細介紹由外洞進入內(nèi)洞的方法。
1、學生自由讀第5自然段,師巡回輔導(dǎo),糾正學生的讀書姿勢。
2、指名當"小導(dǎo)游",結(jié)合多媒體課件(大屏幕顯示由外洞進入內(nèi)洞的情況)和課文內(nèi)容,介紹怎樣由外洞進入內(nèi)洞。
3、"小導(dǎo)游"講完后,師引導(dǎo)全班學生評議補充。
4、同桌間互相給對方當"小導(dǎo)游",介紹怎樣由外洞進入內(nèi)洞?
5、歸納小結(jié):指名說說,剛才通過自已讀書,自已當小導(dǎo)游,你了解到孔隙有哪些特點?從哪些詞句可以看出?(師板書:小、窄、矮)。
6、指名感情朗讀你想讀的句子,并說說自已是怎樣做到讀得有感情的?
五、導(dǎo)學6-8自然段
過渡:通過剛才驚險的水上之旅,我們終于來到了內(nèi)洞。內(nèi)洞的景色又怎樣呢?請大家默讀第6-8自然段。
1、學生默讀第6-8自然段。
2、學生讀后質(zhì)疑問難,師梳理歸類。
a、內(nèi)洞有哪些特點?從哪些地方可以看出?
b、為什么說"即使不比做什么,也很值得觀賞?"
3、學生自思后,同桌討論,然后指名回答。
4、師歸納小結(jié)板書:大、黑、奇
5、組織朗讀訓練
a、學生自讀后,指名讀,讀后評議。
b、師與生比賽讀。
6、指名當"小導(dǎo)游",向同學們介紹神奇的內(nèi)洞。
六、課堂小結(jié),滲透教育:
聽了剛才幾位導(dǎo)游的介紹,通過你自已的學習,你對金華的雙龍洞有一種什么樣的感情?你此時想說點什么嗎?(學生自由發(fā)表贊嘆)
七、布置作業(yè) :
抄課后生字詞。
板書設(shè)計
8、記金華的雙龍洞
高 小 黑
途中見聞 外洞寬 孔隙 窄 內(nèi)洞 大 出洞
大 矮 奇
四年級語文下冊《記金華的雙龍洞》教案 篇10
一、說教材
《記金華的雙龍洞》以精練生動的筆墨記敘了作者游覽金華雙龍洞的經(jīng)過,表達了作者對山川景物的熱愛。通過認真鉆研教材,我在教學第一部分路上見聞時,設(shè)計了一個聽的訓練,巧妙運用媒體,激發(fā)興趣,有效地提高了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課件出示葉圣陶老先生介紹游覽的時間、地點及沿途的山、樹、水等迷人景色設(shè)計了范讀、賽讀、配樂讀等多個臺階,扎扎實實地進行了讀的訓練。第二部分,外洞、內(nèi)洞的特點以及作者怎么由外洞進入內(nèi)洞的過程是教學的重點。難點是引導(dǎo)學生在理解語言文字的過程中,展開想像,感悟祖國山河秀麗,引發(fā)熱愛祖國的思想感情。
基于對以上教材的理解,依據(jù)新課標和本文特點,特制定如下教學要求:
1、使學生了解課文是按游覽順序記敘了作者游雙龍洞的所見所聞。激發(fā)學生熱愛祖國秀麗山河的思想感情。
2、學習抓住特點寫景物的方法,培養(yǎng)學生觀察事物和有條理敘述事情的能力。
3、按空間順序給課文分段,并概括段意。
4、學會生字、新詞。
5、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喜歡的自然段。
根據(jù)教學要求、教學重點、難點分別是:
重點:體會金華雙龍洞景象的奇異。
難點:孔隙的描寫。游記類課文的學法。
二、說教學方法
運用導(dǎo)讀和創(chuàng)設(shè)情景結(jié)合法,并注重游記類文章的學法指導(dǎo)。
(讀、劃、議、悟、讀五步走)
三、說教學過程
1、課件引路,引導(dǎo)學生悟文生智:
幾乎所有的文章都存在重點、難點,相應(yīng)的語文教學也就存在著中心環(huán)節(jié)。事實上,教學活動中重點環(huán)節(jié)的處理好壞通常是評價一堂課成功與否的關(guān)鍵。恰當運用電教手段,往往能立竿見影地突出重點、突破難點,從而使教學對象茅塞頓開。在介紹洞口的特點時,適時出示課件,讓學生用自己的話形容洞口的景象。有的說:“山很高,樹很茂密。”師隨即進行詞語訓練,換詞還可以怎么形容?馬上有同學說:“山石嶙峋,樹木枝繁葉茂。”老師隨即出示課件詞語“突兀森郁。”學生通過觀察畫面,感悟了詞義,這種教學方法較之以老師以詞解詞,生硬灌輸無疑要高明得多。在介紹外洞特點時,當學生讀到:“走進去,仿佛到了個大會堂,周圍是石壁,頭上是高高的石頂”時,外洞究竟有多大呢?這時課件出示:“在那里聚集一千或是八百人開個會,一定不覺得擁擠。”然后通過多種形式的朗讀,進行語感訓練,外洞究竟有多大了然于心。滲透作者整體感知又具體化描寫的寫法。外洞這么大,內(nèi)洞是什么樣的?我們怎么由外洞進入內(nèi)洞的,此時出示課件:小船之小,用繩子拉船,表情朗讀進洞時的感覺,讀中悟文,感知孔隙之小。
2、創(chuàng)設(shè)情境,啟迪學生展開想像:
在抓重點段進行教學過程中,借助多媒體課件,進行想像思維的訓練。當教師問學生對內(nèi)洞的什么景物最感興趣?學生說出石鐘乳、石筍時,老師隨即出示課件——石鐘乳、石筍,孩子們好奇心強,興趣濃厚,聚精會神地觀看之后,老師問:“這些石鐘乳、石筍好看嗎?”學生說:“好看。”老師問:“那書上怎么寫的呢?”生齊讀:“那些石鐘乳、石筍形狀變化多端,顏色各異,即使不比作什么,也很值得觀賞。”老師隨即接到:“那么要是比作什么,就更值得觀賞了。”四人一小組討論交流:“這些石鐘乳、石筍像什么?”老師發(fā)圖片,結(jié)合課件啟發(fā)學生想像。“一石激起千層浪”同學們踴躍發(fā)言:“有的像微笑的彌勒佛……”“有的像金碧輝煌的宮殿……”“有的像仙女下凡,把幸福帶給人間……”全班同學紛紛舉手,充分激活了學生的思維,給學生插上了想像的翅膀。內(nèi)洞的石鐘乳,石筍本身就多姿多彩,奇特好看,被學生想像成各種神仙、動物、器用、宮室后,枯燥的語言文字在學生面前幻化成生動活潑的畫面,使人感到身臨其境,趣味無窮。
3、音像激情,啟發(fā)學生口語交際:
學生興致勃勃地學完課文之后,老師說:“雙龍洞如此迷人,下面誰愿意當導(dǎo)游,帶領(lǐng)大家到此一游?一女生走到臺前,老師引導(dǎo):“這位導(dǎo)游小姐,現(xiàn)在下面都是游客,你怎么稱呼他們?”該生隨口接到:“各位先生、各位女士,你們好!歡迎你們來浙江金華的雙龍洞來參觀……”音像出示,導(dǎo)游解說,游客提問,引導(dǎo)學生口語交際,在內(nèi)化語言的同時,又提高了學生的讀書悟文能力,可謂一石二鳥。
4、拓展延伸,感悟作者寫作方法:
在同學們跟隨導(dǎo)游飽覽了雙龍洞迷人的景色后,導(dǎo)游相機說道:“其實下面的游客呀,可能比我了解得還多,對雙龍風景區(qū)你們知道的也可以給大家講講呀?”同學們小手如林,躍躍欲試,因為課前老師發(fā)給他們的資料,已積累在胸,此時生生互動,人人情緒激昂,老師隨即總結(jié):其實像金華風景區(qū)這樣的景點還有很多,我們的祖國地大物博,山川秀麗,以后有機會去游覽,希望你們做生活的有心人,用眼看,用心記,學習葉圣陶爺爺?shù)膶懽鞣椒ǎ矊懴履捴巳丝诘拿?/p>
四、說板書設(shè)計
我采用了板畫的形式,形象直觀,學生從圖上就感知了內(nèi)外洞的大小,及船的小、孔隙的窄,讓人一目了然,真正為理解課文起到了輔助作用。
四年級語文下冊《記金華的雙龍洞》教案 篇11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1、學會本課生字、新詞,理解重點詞語。
2、閱讀課文,了解課文主要內(nèi)容,找出作者的游覽順序。
3、練習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體會作者對祖國山川景物的熱愛。
〖教學重難點〗
1、了解課文主要內(nèi)容,找出作者的游覽順序。
2、知道課文是按什么順序?qū)懙摹?/p>
〖教學過程〗
一、創(chuàng)設(shè)情境,激發(fā)興趣
教師以學生的“春游”創(chuàng)設(shè)情境。“老師當導(dǎo)游,帶你們到金華的雙龍洞游玩,好嗎?汽車開動著,看看那里的景色怎么樣。現(xiàn)在正是春暖花開的季節(jié),同學們現(xiàn)在下車,我們一邊登山一邊欣賞這優(yōu)美的景色吧!
二、整體感知,擬定郊游
1、教師讓學生通讀全文,在課堂練習本上擬出游蹤,請一生到黑板前畫出導(dǎo)游圖。
2、教師和其余學生一起協(xié)助修正、定圖。從整體上感知全文,擬出游覽路線,學生頭腦中有清晰思路,為下面的分景點學習打好基礎(chǔ)。
3、認讀本課的生字新詞,理解詞語的意思。
4、檢查朗讀情況:指名學生朗讀課文的段落。你會讀哪一段就讀哪一段吧。
分組朗讀課文的段落。
三、看著黑板上的導(dǎo)游圖,說說我們將要旅游的地方
1、對照黑板上的圖,到課文中找出有關(guān)的句子,自己感受一下將要游覽的景點。
2、做一次導(dǎo)游,為即將出發(fā)的各位游客介紹一下行程。
3、課文是按什么順序?qū)懙模?/p>
四、說說對此次旅游的期望
五、小結(jié)
旅程是否精彩,下節(jié)課我們就出發(fā)去體驗一下。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1、進一步了解雙龍洞的特點,激發(fā)學生熱愛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2、理清課文順序,分清文章的主次。
3、引導(dǎo)學生學寫各部分景點的解說詞,培養(yǎng)學生的說、寫能力。
4、感情朗讀全文,背誦自己喜歡的段落。
〖教學重點、難點〗
1、清課文順序,分清文章的主次。
2、引導(dǎo)學生學寫各部分景點的解說詞,培養(yǎng)學生的說、寫能力。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dǎo)入
老師:上節(jié)課我們已經(jīng)知道了游雙龍洞的行程路線,大家對這次的游覽充滿了各種各樣的期待和幻想。這節(jié)課就讓我們?nèi)ビH自體驗一番吧。
二、緊緊扣住每個景點不同特點
采用多種教學方式,充分調(diào)動學生的視聽想象等多方面感官,培養(yǎng)學生的文學鑒賞能力,學習游記的寫作方法:
1、領(lǐng)悟美,感受情──學習“路上”:
⑴ 課文中哪些是寫路上的?
⑵ 把描寫路上美的句子找出來,想想美在哪里?全班齊讀這些美句。(教師把剪貼畫“路上”放在導(dǎo)游圖中路上位置)
⑶ “粉紅色的山,各色的映山紅,再加上或濃或淡的新綠,眼前一片明艷”這句話寫作順序怎樣?這么多顏色,你感覺怎么樣?這么美的句子值得我們好好品讀。
(學生比賽回答、比賽讀)
⑷ 為什么“溪流時而寬,時而窄,時而緩,時而急,溪聲也時時變換調(diào)子?”哪位同學能讀出溪流變化?(在學生朗讀過程中,教師播放自然界中溪水流動變化的聲音)
⑸ 閉上眼睛,聽老師把前三個自然段朗讀一遍,邊聽邊欣賞路上的美景。(教師配樂朗誦)
⑹ 這么美的句子,如果能把它記下來多好啊。看誰在3分鐘內(nèi)記得又多又好。
學生自己讀句子。交流,并請記得多的學生介紹一下自己的經(jīng)驗。
2、扣詞句,抓特點──學習“洞口”、“外洞”:
過渡:
路上景色如畫,但我們目的不在這里,我們目的在雙龍洞。
⑴ 自由朗讀第四自然段。(教師把剪貼畫“外洞”放在導(dǎo)游圖中的外洞位置)
⑵ “突兀森郁”什么意思?從這個詞可看出洞口什么特點?
⑶ “走進去,仿佛到了個大會堂……在那里聚集一千或八百人開個會,一定不覺得擁擠”說明外洞什么特征?(教師點學生回答,師生概括)
⑷ 了解外洞特點,體會雙龍洞的“雄”。如果說沿途的風光可用一個“美”字來概括,那么洞口和外洞你會用哪兩個字來概括。
請一名學生有感情地朗讀第三段。
(板書:山路美)
(洞口可用“寬”字來概括,外洞可用“大”字來概括)
(板書:寬大)
(洞口外的景色使你產(chǎn)生什么感覺?讀一讀,說一說。
(高山之上,樹木繁密,感到很有氣勢,也不禁對雙龍洞產(chǎn)生一種神秘感)
作者的哪些描寫讓你體會到外洞的大?(走進去,仿佛到了個大會堂……在那里聚集一千或八百人開個會,一定不覺得擁擠。)
⑸ 作者又一次提到“泉水”,從全篇來看,它起什么作用?
(它是作者在洞中游覽的一條線索。迎著溪流入洞—乘船通過泉水流出的孔隙進出內(nèi)洞)
3、入情境,悟特點──學習“孔隙”:
過渡:
參觀完了外洞,順著泉源,乘船從孔隙中穿過是什么滋味,我們也來試試。
⑴ 請兩位同學前去探探路。這兩位同學合適嗎?這兩位同學不合適可看出孔隙什么特點?(教師點兩位較胖的學生上講臺)
⑵ 船怎樣進出孔隙呢?(師生齊讀“船兩頭系著繩子……船就出來”)請看錄象,船是怎樣進出孔隙的。從錄像中,可以看出孔隙又小又窄,進孔隙,你的心情怎樣?(教師放錄像,配錄音介紹)
⑶ 請一同學上講臺,把黑板當小船,模擬作者是怎樣進孔隙的?體驗作者當時的心情。(學生以黑板為小船做動作,師生評價)
⑷ 分組朗讀,讀出好奇、緊張心情,看哪一組讀得最好。(教師點評朗讀)
三、穿過這驚險的孔隙,我們的眼前又會出現(xiàn)什么樣的景象,我們下節(jié)課再學
四、課后作業(yè)
把前面已經(jīng)游覽過的地方編成導(dǎo)游詞。
第三課時
〖教學目標〗
1、了解內(nèi)洞的特點,感受內(nèi)洞的“奇”。
2、練習利用課文內(nèi)容編寫導(dǎo)游詞。
〖教學重點〗
1、了解雙龍洞內(nèi)洞的特點。
2、學習游記。
〖教學難點〗模仿課文寫一篇游記。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dǎo)入
穿過孔隙,又別有天地,我們趕快去看看吧。
1、馳想象,析特點──學習“內(nèi)洞”:
過渡:
仰臥小船進孔隙,行了兩三丈水程,就到了內(nèi)洞。內(nèi)洞里的景象又是怎么樣的呢?
請一名學生有感情地朗讀第五段,學生邊聽邊畫出寫洞中雙龍的句子。
2、討論學習:
內(nèi)洞的景象是怎樣的,給你的感覺是什么?
學生四人一組討論學習,互相啟發(fā),開闊思路。
(內(nèi)洞有很多石鐘乳和石筍,它們形狀變化多端,顏色也各不相同。有的像龍,有的像神仙,有的像動物……給人的感覺是神奇而有趣。內(nèi)洞比外洞還要大得多)
(板書:奇)
洞中有名稱的石鐘乳和石筍多達四十多個,而工人首先指點給作者看的是洞頂雙龍,為什么?
(因為這是“雙龍洞”名稱的由來)
請一名學生朗讀描寫雙龍的句子。
雙龍有形有態(tài),更妙的是一黃一青,雙龍盤繞在洞頂,為洞中平添了幾分氣勢。洞中有千姿百姿的石鐘乳和石筍,側(cè)耳傾聽,耳邊響起輕緩的聲音,尋聲找去,只見……
(學生接下去讀寫泉水的句子)
(板書:深黑的石洞里)
3、誰知道石鐘乳、石筍?能不能想象一下石鐘乳、石筍的形狀,愿想什么就想什么。(教師出示千奇百怪、顏色各異的石鐘乳、石筍的圖片,學生暢所欲言)
4、默讀,找內(nèi)洞特點。(教師把剪貼畫“內(nèi)洞”放在導(dǎo)游圖中內(nèi)洞位置)
二、著眼泉水,總結(jié)全文
1、一路游玩過來,哪幾處見到泉水?
2、我們就是沿著溪流參觀雙龍洞的。
小結(jié):作者乘船出洞,結(jié)束了雙龍洞之游。我們同作者一道感受了雙龍洞的雄偉、驚險與神奇。面對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我們不禁折服于自然之偉大、自然之神奇!
3、有感情地齊讀課文,請大家回味一下我們的游覽路線怎樣?
4、學完課文后,我們知道作者是用什么順序組織全文的?(師生概括寫作特點)
三、續(xù)編導(dǎo)游詞
把昨天讓大家去編寫的導(dǎo)游詞加上今天的內(nèi)洞,寫完整。
誰來做一回小導(dǎo)游?(學生讀導(dǎo)游詞)
四、暢談感想,學寫游記
1、雙龍洞游完了,你有什么話好說,有何感想?(學生踴躍發(fā)言)
2、寒假就要到了,以此文為范例,做一篇游記。
提示:在寫一篇文章之前,我們的大腦中要有一個思路—我要寫一篇什么內(nèi)容的文章(板書:題目),我要表達的中心思想是什么(板書:中心),我要怎樣把文章寫具體,寫通順(板書:材料安排)這個思路就是文章的提綱。列好提綱再寫作文,文章的條理就會清楚得多。
四年級語文下冊《記金華的雙龍洞》教案 篇12
3 記金華的雙龍洞
一、學習目標:
1、學習本課生字,掌握“浙江”等詞語。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自己喜歡的部分。
3、了解作者的游覽順序和雙龍洞各景點的特點。
4、感受雙龍洞的奇特風光,激發(fā)熱愛大自然的情感。
二、教學重難點:外洞、內(nèi)洞的特點以及作者是怎樣把由外洞進入內(nèi)洞的過程寫具體的。
三、教學時間:2課時
四、教學準備:多媒體課件
五、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情境導(dǎo)入
1、師:同學們,明媚的春天來了,這種季節(jié),正是外出旅游的好時機。今天,我們跟隨葉圣陶老先生去游覽過一個地方—— 雙龍洞(板書),好嗎?
2、誰知道“雙龍洞”在哪兒?補充板書:“金華的”、“記”。
3、課題中的“記”是什么意思?猜猜,葉老會以什么順序?qū)懰挠斡洠口s快去文中發(fā)現(xiàn)發(fā)現(xiàn)。
二、初讀課文,感知順序
1、學生按初讀要求自由讀文。
2、師:首先請一些同學用朗讀帶我們走馬觀花一番——抽號按自然段輪讀課文。相機正音、評價。
3、默讀課文:作者是按怎樣的順序游覽雙龍洞的?在自然段里劃出關(guān)鍵詞語。
4、指名匯報。(幫助學生理清作者游覽的路線:金華→羅甸→入山→洞口→外洞→孔隙→內(nèi)洞→出洞)
三、合作學習,概括內(nèi)容
1、默讀課文,思考:游記主要寫了哪些景點?同桌合作:根據(jù)作者游覽的順序,畫一張游覽示意圖。
2、嘗試概括主要內(nèi)容,方法:
①拓展小標題法:路途——外洞——孔隙——內(nèi)洞——出洞。
②連接段意法:課文先寫了路途中的見聞,再寫外洞的特點,接著講如何通過孔隙,然后講內(nèi)洞的特點,最后講出洞的事。
3、結(jié)合文章分辨一下哪些是主要的內(nèi)容,哪些是次要的內(nèi)容。
四、學習字詞
1、課件出示所有字詞,各種形式認讀。
2、理解詞語,如:突兀森郁:突兀、高聳、森郁。
3、小組合作學習:誰是強記王(能記住最多的生字)。
4、指導(dǎo)書寫學生提出的難點字。估計有:臀……
五、布置作業(yè)
1、朗讀課文,家聽詞語。
2、收集雙龍洞的相關(guān)資料。
第二課時
一、復(fù)習導(dǎo)入
1、聽寫字詞。
2、回憶本游記的游覽路線:金華→羅甸→入山→洞口→外洞→孔隙→內(nèi)洞→出洞。
3、現(xiàn)在,讓我們帶上欣賞的眼光、思考的大腦,去文字中游覽,細細領(lǐng)略雙龍洞景區(qū)的神奇風光。
二、品讀交流,理解深化
1、板書重點描寫的景點:路途、外洞、孔隙、內(nèi)洞。
2、請學生選取一處自學。要求:讀懂每處景點的特點,想想作者是怎樣把這些特點說明清楚的。方法:邊讀邊想,邊讀邊圈點批注,然后在小組內(nèi)交流。學得快的同學可多選兩處。
3、小組派代表匯報。
路途(2-3)
(1)特點:景色明艷,一路迎著溪流。
(2)結(jié)合文章,理解“明艷”;理解“溪流”的活潑以及作者游覽時的心情。
①出示句子:“粉紅色的山,各色的映山紅,再加上或濃或淡的新綠,眼前一片明艷。”
(明艷:明亮鮮艷,“明”的是什么?“艷”指的是什么?結(jié)合理解“精神”,這里指植物長得很有活力,并不是指人的某種品質(zhì);紅花綠葉相襯景色挺美。)
②出示句子:“一路迎著溪流。隨著山勢,溪流時而寬,時而窄,時而緩,時而急,溪流聲也時時變換調(diào)子。”(引導(dǎo)想象小溪的形態(tài)、流速,聲音上如何變換調(diào)子,體會溪流的活潑,大自然的情趣。然后練習朗讀,注意朗讀時的停頓和節(jié)奏,讀出一高一低聲調(diào)變化。)
外洞(4):
①特點:寬敞。
②聯(lián)系生活經(jīng)驗體會寬敞,理解句子。“走進去,仿佛到了個大會堂,周圍是石壁,頭上是高高的石頂,在那里聚集一千或八百人開個會,一定不覺得擁擠。”(哪些詞可看出“寬敞”?能坐千兩八百人的大會堂有多大?)
4、爭當小導(dǎo)游活動:模擬導(dǎo)游的語言、動作、神態(tài),向同學們推介外洞這一景點。
孔隙(5)
①特點:小、窄、矮。
②怎樣說明“窄小”的?又是怎樣說明“低矮”的?
結(jié)合句子“怎樣小的小船呢?兩個人并排、仰臥,剛合適,再設(shè)法容第三個人,是這樣小的小船。”理解船的小以及“從行船的方式”上理解孔隙的狹窄。
再結(jié)合作者體驗到的“眼前昏暗了,可是還能感覺到左右和上方的山石似乎都在朝我擠壓過來。我又感覺要是把頭稍微抬起一點兒,準會撞破額角,摔傷鼻子。”反復(fù)朗讀,結(jié)合孔隙的低矮和狹窄。
內(nèi)洞(6-7)
①特點:大、黑、奇。
②結(jié)合相關(guān)句子重點體會景色的“奇異”上,可發(fā)揮學生想象,可能有哪些神仙、動物以及宮室、器用等。如“黃龍吐水”、“彩云遮月”、“天馬行空”、“海兔探海”、“兔蛇共生”、“壽星與仙桃”、“青蛙盜仙草”等。
5、爭當小導(dǎo)游活動:介紹怎樣由外洞進入內(nèi)洞。
6、找出描寫泉水的句子,研究泉水的流經(jīng),體會作者的構(gòu)思之妙。(從深黑的石洞流進內(nèi)洞,再經(jīng)過外洞流出洞口,然后隨著山勢流下山去。)
三、拓展延伸
1、觀看課件,回憶重點段落,指導(dǎo)感情朗讀。
2、游覽完雙龍洞,你們有什么感受?
3、雙龍洞現(xiàn)為國家森林公園,是國家級風景名勝區(qū),其自然風景名勝的歷史已有1600多年,自東晉以來就為世人所鐘愛,唐宋明清幾度輝煌,文人墨客慕名而來,李白、王安石、孟浩然、蘇東波、李清照等歷史名人都曾有佳作,毛澤東、朱德、宋慶齡、彭德懷等黨和國家領(lǐng)導(dǎo)人也在此留下足跡。請同學們課外閱讀相關(guān)的書籍。
四、布置作業(yè)
1、感情朗讀課文,背誦喜歡的段落。
2、為雙龍洞寫導(dǎo)游詞。
四年級語文下冊《記金華的雙龍洞》教案 篇13
師:這堂課我們共同學習《記金華的雙龍洞》。(板書課題)請大家齊讀課題。(生讀)
生:從課題看,你能知道些什么呢?
生:這是一篇游記,我從“記”字看出來的。
生:我知道雙龍洞在金華,屬于浙江省。
師:看了課題,你還想知道些什么呢?
生:我想知道雙龍洞為什么叫“雙龍”,那里真有龍嗎?
生:我想知道雙龍洞有多大。
生:我想知道雙龍洞有多大。
生:我想知道雙龍洞有哪些地方值得游覽。
師:看來,同學們的興致一點兒也不來于作者葉圣陶爺爺。這節(jié)課,我們就陪葉老一起游洞,大家愿意嗎?
生(齊):愿意。
師:請打開書。快速讀課文,看看作者從哪兒出發(fā)?經(jīng)過哪兒,到哪兒?
生:從金華出發(fā)到羅甸,漸漸入山,先到洞口,從外洞經(jīng)孔隙到了內(nèi)洞,然后出洞。
(生邊回答,師邊板畫。)
師:讀了一遍課文,雙龍洞的哪部分給你留下的印象最深。大家不必急于回答,再讀一遍課文,體會體會。
(學生聚精會神地讀課文)
生:乘小般經(jīng)過孔隙這段給我的印象最深刻。
(多數(shù)學生舉手,意見一致同上。)
師:既然這么多同學都喜歡這段課文,我們就先學這段。(指名讀),從這段中你知道了什么?
生:孔隙是一個裂縫。
生:孔隙是一個很小的洞。
師:你們兩個都認為孔隙很小,是嗎?(學生點頭)看書,聽老師讀一句話:“雖說是也隙,也可容得一只小船進出。”能容得下一只小船進出的地方,它小嗎?(師用手比量大小)
生:不小,挺大的。
師:那孔隙到底是大還是小呢?說清理由。
生:從孔隙本身看,能容一只小船進出的空間不很小。
師:你認為孔隙挺大的。(該生點頭)那為什么又把它稱為“孔隙”呢?
生:稱它為“孔隙”,是拿它和外洞相比。書中說外洞,“走進去,仿佛到了個大會堂”。能容一只小船進出的空間與大會堂相比,就顯得太小了。
師:這個同學很會讀書。他能從課文中找到根據(jù)來理解句段,這種讀書方法叫“聯(lián)系上下文理內(nèi)容”。
生:我從下段課文中寫到的“內(nèi)洞比外洞大得多”可以看出,孔隙的小是相對于外洞、內(nèi)洞的大而言的。
師:“相對”這個詞用得很準確!孔隙的大小就像人的高矮、胖瘦一樣,是相對而言的。再看看課文,你們還知道些什么?
生:我知道經(jīng)過孔隙要乘小船,小船上只能容兩個并排仰臥。(生讀出“小船”句)
師:“并排仰臥”怎么講?(請一生到前邊,師生共同做“并排”狀。)說明孔隙怎樣?
生:很窄。
師:作者明明是寫孔隙,為什么要先寫小船呢?
生:因為小船有多窄,孔隙就要有多窄。
生:這里是用小船的窄突出孔隙的窄。
師:除了“窄”之外,孔隙還有哪些特點?
生:(讀“我懷著好奇的心情……撞破額角,擦傷鼻子”。)從這些語句中可以想見孔隙的低、矮?
師:這些語句中哪些個詞形象地反映出孔隙的低、矮?
生:“貼”
師:請你給“貼”換個詞。把換的詞放在原句中,再讀一讀,體會哪個詞一些?(生換“*”“挨”“粘”等詞,體會到它們都沒有“貼”用得準確。)
生:“擠壓”這個詞在句中我不太懂,山石怎么會向人擠壓過來呢?
師:(用手勢做“擠壓”的動作)從左右向中間用力,就叫——(生:擠)從上向下用力,就叫——(生:壓。)山石是真的朝人擠壓過來了嗎?(生:不是。)從哪能個詞能看出來?
生:“感覺”“似乎”,說明這不是真的擠壓。可能看出此時作者有點害怕。
生:不是害怕,是緊張。
師:“擠壓”一詞既寫出了孔隙的低矮、窄小,又寫出了過孔隙的緊張、驚險。
(放映過孔隙的錄像,師解說。)
師:這段該怎樣讀呢?
生:重點詞語要突出強調(diào)。如“并排抑臥”“剛”沒有一處“貼”“擠壓”“稍微”“準會”。
(該生按自己的體會讀了一遍)
生:要讀好這段,還應(yīng)該把自己引導(dǎo)象成作者本人,仿佛真的在過孔隙一樣。(該生按自己理解又讀一遍。)
師:剛才兩位同學讀得都很精彩。把自己當成作者,身臨其境般地去讀,眼前就會浮現(xiàn)出過孔隙畫面。請大家自由練習朗讀,帶著和作者一樣的心情去讀,突出關(guān)鍵詞語。
(生自由練讀后指名讀,再齊讀。)
師:孔隙有三個特點——窄、矮、險。內(nèi)洞又有哪些特點呢?請大家默讀寫“內(nèi)洞”的段落,概括出來。
生:黑、大、美。
生:奇。
師:(板書:黑、大、奇)內(nèi)洞“奇”,“奇”在哪?作者用“首先”“其次”連接的。先讀“首先”句。(一生讀)“有點兒像”到底是像還是不像呢?請各小組交流討論。(學生小組討論)
生:“有點兒像”是說不太像。
生:“有點兒像”是說“像”。不然,雙龍洞就不叫“雙龍洞”了。
師:“像”還是“不像”,還是要到文中找根據(jù)。“蜿蜒”一詞寫出龍的什么?
生:“蜿蜒”指蛇類彎彎曲曲爬行的樣子,寫出龍的形態(tài)。
師:形態(tài)有了。“一條黃龍,一條青龍”寫出了——(生:顏色。)你們看,(出示投影圖片,師做手勢。)再加上提著的汽車燈燈影的搖曳,有什么感覺?
生:感覺龍像要飛起來一樣。
師:所以說“有點兒像”。既然像,那為什么不說“非常像”“特別像”?
生:龍是神話中的動物,沒有人風過真的龍,所以只能說“有點兒像”。
生:洞頂?shù)碾p龍是天然形成的鐘乳石,不可能特別像,人們只是依據(jù)它的形態(tài)把它想象成龍,所以說“有點兒像”。
師:作者用詞相當精確。除了“蜿蜒在洞頂?shù)碾p龍”,作者還看到了什么?(一生讀“其次”句)懸崖在洞頂?shù)慕惺裁矗浚ㄉ菏娙椤#┲绷⒃诘孛娴哪兀浚ㄉ菏S)
師:(出示彩圖)這些石鐘乳和石筍顏色各異,形狀變化多端。看這幅圖上的石鐘乳,你能想到什么?把你想象的用一段話寫下來。
(生動筆寫段。然后指名讀,全班交流,師生當面評論。)
生(讀):“呈現(xiàn)在我眼前的石鐘乳,像一個老者。他長著花白的胡須,身披寬大的棉袍,右手拿一把拂塵,那若有所思的神情,讓我想起了呂洞賓。不,還有點像太上老君。不,還有點像太上老君。”(還有學生將其想象成動物、植物。)
師:不同的想象產(chǎn)生了各異的形象。這正是雙龍洞的神奇之所在。(下課)
【評析】
曹老師這一課采用精講重點段,導(dǎo)讀其他段的教學方法。在理清游覽路線的基礎(chǔ)上,直接切入學生感受最深的“孔隙”一段圍繞孔隙的特點與作者過孔隙時的感受,導(dǎo)學、導(dǎo)練、導(dǎo)讀,獲知悟理,強化語感訓,激發(fā)了學生自主參與教學的欲望。隨后,采用學習重點段的方法導(dǎo)讀“內(nèi)洞”一段,引導(dǎo)學生自讀自悟,強化形象思維訓練,從讀學寫。
教學重點段,先從內(nèi)容入手,圍繞孔隙“窄小”的特點,拋出“疑點”——“孔隙到底是大還是小?”引發(fā)學生聯(lián)歡系課文展開爭論,相機滲透了任何事物的大與小都是想對而言的辯證思想,同時巧妙點撥在平臺系上下文讀書理解內(nèi)容的方法。然后,將學習孔隙“窄小”特點的方法進行遷移,結(jié)合作者過孔隙時的動作和感受理解孔隙“低矮”的特點。在理解中抓住“貼”“擠壓”等重點詞語,通過換詞體會、動作演示來進行感悟。在理解的基礎(chǔ)上,強化讀的訓練,感受語境,再現(xiàn)畫面。這部分的教學,教師點撥精要得法,于學生無疑之處生疑,“一石激起千層浪”,活躍了學生的思維和課堂氣氛,激發(fā)了學生主動探求的熱情。詞句的理解與訓練巧妙地與課文的理解相結(jié)合,達到了省時高效的目的。朗讀的指導(dǎo)建立在學生自己感悟的基礎(chǔ)上,注意給全體學生朗讀實踐的時間與機會,朗讀過程充分,訓練扎實。
教學“內(nèi)洞”一段,教師引導(dǎo)學生利用學習“孔隙”一段的方法,先讀書概括內(nèi)洞“黑、大、奇”的特點。學生通過讀書,很容易體會內(nèi)洞“黑”“大”兩個特點,所以教師將教學的重點引向?qū)?nèi)洞“奇”這一特點的體會上。主要抓住“有點兒像”這一詞語來進行體會。通過討論、交流體會了“雙龍”的特點,體會了作者用詞的準確性。之后出示圖片,要求學生楊象畫面并寫下來。這部分的教學,教師立足于學生自讀自悟,突出理解的重點,注重形象思訓練,在學生討論中給予點撥,收到良好效果。從理解掌握與運用相結(jié)全出發(fā),教師安排的依據(jù)畫面進行想象并寫出文字來的練習,實際上是形象思維和由讀而寫能力的遷移運用,這也十分有助于學生創(chuàng)造性思維的培養(yǎng)。
這節(jié)課的曹永鳴“以學定教·討論點撥·自讀自悟”教學模式的一個很好的反映,體現(xiàn)了自日常語文教學“精講、多讀、巧練”的特點。學生在教師的引導(dǎo)下,自讀自悟,討論釋疑,真正參與到了知識與能力形成的全過程,突出了對竽點內(nèi)容的理解和重點訓練點訓練,使閱讀理解和能力培養(yǎng)有要結(jié)合,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課堂教學氣氛融洽和諧,教師教得“輕松”,學生學得“投入”。
《記金華的雙龍洞》教學紀實與評析
執(zhí)教者 哈爾濱市花園小學 曹永鳴
評析者 哈爾濱市教育研究院 李 威
師:這堂課我們共同學習《記金華的雙龍洞》。(板書課題)請大家齊讀課題。(生讀)
生:從課題看,你能知道些什么呢?
生:這是一篇游記,我從“記”字看出來的。
生:我知道雙龍洞在金華,屬于浙江省。
師:看了課題,你還想知道些什么呢?
生:我想知道雙龍洞為什么叫“雙龍”,那里真有龍嗎?
生:我想知道雙龍洞有多大。
生:我想知道雙龍洞有多大。
生:我想知道雙龍洞有哪些地方值得游覽。
師:看來,同學們的興致一點兒也不來于作者葉圣陶爺爺。這節(jié)課,我們就陪葉老一起游洞,大家愿意嗎?
生(齊):愿意。
師:請打開書。快速讀課文,看看作者從哪兒出發(fā)?經(jīng)過哪兒,到哪兒?
生:從金華出發(fā)到羅甸,漸漸入山,先到洞口,從外洞經(jīng)孔隙到了內(nèi)洞,然后出洞。
(生邊回答,師邊板畫。)
師:讀了一遍課文,雙龍洞的哪部分給你留下的印象最深。大家不必急于回答,再讀一遍課文,體會體會。
(學生聚精會神地讀課文)
生:乘小般經(jīng)過孔隙這段給我的印象最深刻。
(多數(shù)學生舉手,意見一致同上。)
師:既然這么多同學都喜歡這段課文,我們就先學這段。(指名讀),從這段中你知道了什么?
生:孔隙是一個裂縫。
生:孔隙是一個很小的洞。
師:你們兩個都認為孔隙很小,是嗎?(學生點頭)看書,聽老師讀一句話:“雖說是也隙,也可容得一只小船進出。”能容得下一只小船進出的地方,它小嗎?(師用手比量大小)
生:不小,挺大的。
師:那孔隙到底是大還是小呢?說清理由。
生:從孔隙本身看,能容一只小船進出的空間不很小。
師:你認為孔隙挺大的。(該生點頭)那為什么又把它稱為“孔隙”呢?
生:稱它為“孔隙”,是拿它和外洞相比。書中說外洞,“走進去,仿佛到了個大會堂”。能容一只小船進出的空間與大會堂相比,就顯得太小了。
師:這個同學很會讀書。他能從課文中找到根據(jù)來理解句段,這種讀書方法叫“聯(lián)系上下文理內(nèi)容”。
生:我從下段課文中寫到的“內(nèi)洞比外洞大得多”可以看出,孔隙的小是相對于外洞、內(nèi)洞的大而言的。
師:“相對”這個詞用得很準確!孔隙的大小就像人的高矮、胖瘦一樣,是相對而言的。再看看課文,你們還知道些什么?
生:我知道經(jīng)過孔隙要乘小船,小船上只能容兩個并排仰臥。(生讀出“小船”句)
師:“并排仰臥”怎么講?(請一生到前邊,師生共同做“并排”狀。)說明孔隙怎樣?
生:很窄。
師:作者明明是寫孔隙,為什么要先寫小船呢?
生:因為小船有多窄,孔隙就要有多窄。
生:這里是用小船的窄突出孔隙的窄。
師:除了“窄”之外,孔隙還有哪些特點?
生:(讀“我懷著好奇的心情……撞破額角,擦傷鼻子”。)從這些語句中可以想見孔隙的低、矮?
師:這些語句中哪些個詞形象地反映出孔隙的低、矮?
生:“貼”
師:請你給“貼”換個詞。把換的詞放在原句中,再讀一讀,體會哪個詞一些?(生換“*”“挨”“粘”等詞,體會到它們都沒有“貼”用得準確。)
生:“擠壓”這個詞在句中我不太懂,山石怎么會向人擠壓過來呢?
師:(用手勢做“擠壓”的動作)從左右向中間用力,就叫——(生:擠)從上向下用力,就叫——(生:壓。)山石是真的朝人擠壓過來了嗎?(生:不是。)從哪能個詞能看出來?
生:“感覺”“似乎”,說明這不是真的擠壓。可能看出此時作者有點害怕。
生:不是害怕,是緊張。
師:“擠壓”一詞既寫出了孔隙的低矮、窄小,又寫出了過孔隙的緊張、驚險。
(放映過孔隙的錄像,師解說。)
師:這段該怎樣讀呢?
生:重點詞語要突出強調(diào)。如“并排抑臥”“剛”沒有一處“貼”“擠壓”“稍微”“準會”。
(該生按自己的體會讀了一遍)
生:要讀好這段,還應(yīng)該把自己引導(dǎo)象成作者本人,仿佛真的在過孔隙一樣。(該生按自己理解又讀一遍。)
師:剛才兩位同學讀得都很精彩。把自己當成作者,身臨其境般地去讀,眼前就會浮現(xiàn)出過孔隙畫面。請大家自由練習朗讀,帶著和作者一樣的心情去讀,突出關(guān)鍵詞語。
(生自由練讀后指名讀,再齊讀。)
師:孔隙有三個特點——窄、矮、險。內(nèi)洞又有哪些特點呢?請大家默讀寫“內(nèi)洞”的段落,概括出來。
生:黑、大、美。
生:奇。
師:(板書:黑、大、奇)內(nèi)洞“奇”,“奇”在哪?作者用“首先”“其次”連接的。先讀“首先”句。(一生讀)“有點兒像”到底是像還是不像呢?請各小組交流討論。(學生小組討論)
生:“有點兒像”是說不太像。
生:“有點兒像”是說“像”。不然,雙龍洞就不叫“雙龍洞”了。
師:“像”還是“不像”,還是要到文中找根據(jù)。“蜿蜒”一詞寫出龍的什么?
生:“蜿蜒”指蛇類彎彎曲曲爬行的樣子,寫出龍的形態(tài)。
師:形態(tài)有了。“一條黃龍,一條青龍”寫出了——(生:顏色。)你們看,(出示投影圖片,師做手勢。)再加上提著的汽車燈燈影的搖曳,有什么感覺?
生:感覺龍像要飛起來一樣。
師:所以說“有點兒像”。既然像,那為什么不說“非常像”“特別像”?
生:龍是神話中的動物,沒有人風過真的龍,所以只能說“有點兒像”。
生:洞頂?shù)碾p龍是天然形成的鐘乳石,不可能特別像,人們只是依據(jù)它的形態(tài)把它想象成龍,所以說“有點兒像”。
師:作者用詞相當精確。除了“蜿蜒在洞頂?shù)碾p龍”,作者還看到了什么?(一生讀“其次”句)懸崖在洞頂?shù)慕惺裁矗浚ㄉ菏娙椤#┲绷⒃诘孛娴哪兀浚ㄉ菏S)
師:(出示彩圖)這些石鐘乳和石筍顏色各異,形狀變化多端。看這幅圖上的石鐘乳,你能想到什么?把你想象的用一段話寫下來。
(生動筆寫段。然后指名讀,全班交流,師生當面評論。)
生(讀):“呈現(xiàn)在我眼前的石鐘乳,像一個老者。他長著花白的胡須,身披寬大的棉袍,右手拿一把拂塵,那若有所思的神情,讓我想起了呂洞賓。不,還有點像太上老君。不,還有點像太上老君。”(還有學生將其想象成動物、植物。)
師:不同的想象產(chǎn)生了各異的形象。這正是雙龍洞的神奇之所在。(下課)
【評析】
曹老師這一課采用精講重點段,導(dǎo)讀其他段的教學方法。在理清游覽路線的基礎(chǔ)上,直接切入學生感受最深的“孔隙”一段圍繞孔隙的特點與作者過孔隙時的感受,導(dǎo)學、導(dǎo)練、導(dǎo)讀,獲知悟理,強化語感訓,激發(fā)了學生自主參與教學的欲望。隨后,采用學習重點段的方法導(dǎo)讀“內(nèi)洞”一段,引導(dǎo)學生自讀自悟,強化形象思維訓練,從讀學寫。
教學重點段,先從內(nèi)容入手,圍繞孔隙“窄小”的特點,拋出“疑點”——“孔隙到底是大還是小?”引發(fā)學生聯(lián)歡系課文展開爭論,相機滲透了任何事物的大與小都是想對而言的辯證思想,同時巧妙點撥在平臺系上下文讀書理解內(nèi)容的方法。然后,將學習孔隙“窄小”特點的方法進行遷移,結(jié)合作者過孔隙時的動作和感受理解孔隙“低矮”的特點。在理解中抓住“貼”“擠壓”等重點詞語,通過換詞體會、動作演示來進行感悟。在理解的基礎(chǔ)上,強化讀的訓練,感受語境,再現(xiàn)畫面。這部分的教學,教師點撥精要得法,于學生無疑之處生疑,“一石激起千層浪”,活躍了學生的思維和課堂氣氛,激發(fā)了學生主動探求的熱情。詞句的理解與訓練巧妙地與課文的理解相結(jié)合,達到了省時高效的目的。朗讀的指導(dǎo)建立在學生自己感悟的基礎(chǔ)上,注意給全體學生朗讀實踐的時間與機會,朗讀過程充分,訓練扎實。
教學“內(nèi)洞”一段,教師引導(dǎo)學生利用學習“孔隙”一段的方法,先讀書概括內(nèi)洞“黑、大、奇”的特點。學生通過讀書,很容易體會內(nèi)洞“黑”“大”兩個特點,所以教師將教學的重點引向?qū)?nèi)洞“奇”這一特點的體會上。主要抓住“有點兒像”這一詞語來進行體會。通過討論、交流體會了“雙龍”的特點,體會了作者用詞的準確性。之后出示圖片,要求學生楊象畫面并寫下來。這部分的教學,教師立足于學生自讀自悟,突出理解的重點,注重形象思訓練,在學生討論中給予點撥,收到良好效果。從理解掌握與運用相結(jié)全出發(fā),教師安排的依據(jù)畫面進行想象并寫出文字來的練習,實際上是形象思維和由讀而寫能力的遷移運用,這也十分有助于學生創(chuàng)造性思維的培養(yǎng)。
這節(jié)課的曹永鳴“以學定教·討論點撥·自讀自悟”教學模式的一個很好的反映,體現(xiàn)了自日常語文教學“精講、多讀、巧練”的特點。學生在教師的引導(dǎo)下,自讀自悟,討論釋疑,真正參與到了知識與能力形成的全過程,突出了對竽點內(nèi)容的理解和重點訓練點訓練,使閱讀理解和能力培養(yǎng)有要結(jié)合,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課堂教學氣氛融洽和諧,教師教得“輕松”,學生學得“投入”。
(評析者 哈爾濱市教育研究院 李 威)
四年級語文下冊《記金華的雙龍洞》教案 篇14
教學要求:
1、通過語言文字了解金華雙龍洞的特點,激發(fā)學生對大自然的熱愛。
2、了解作者的游覽順序,練習理清文章的條理。
3、學習本課生字新詞。
4、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教學重點:
1、了解外洞、內(nèi)洞的特點以及如何由外洞進入內(nèi)洞。
2、練習理清文章的條理。
教學難點:
練習理清文章的條理。
教學準備:
相關(guān)的資料及媒體課件。
教學時間:
2課時
第一課時
一、揭示課題,導(dǎo)入新課。
同學們,我們的祖國以她那壯美的河山、神奇的風光吸引了人們的目光,留下了人們的.贊嘆。《記金華的雙龍洞》就是作家葉圣陶游覽之后寫下的一篇游記,我們就沿著他的足跡去觀賞這一神奇的溶洞。
二、檢查預(yù)習。
1、指名讀導(dǎo)讀。
2、開火車按自然段朗讀課文。
3、同桌輪流讀課文,邊讀邊議每個自然段的意思。
4、指名說作者是按怎樣的順序游覽雙龍洞的。
三、學習游覽路上看到的景色。
1、哪幾個自然段是講游覽路上景色的?
2、自由朗讀2、3自然段,想想路上的景色有什么特點。
3、討論路上景色的特點。幻燈片顯示討論題。
在學生發(fā)言的基礎(chǔ)上,著重理解以下詞句。
(1)映山紅,就是指杜鵑花。
(2)新綠,指春天新長出的草和樹葉的綠色。
(3)明艷,指顏色明亮鮮艷。
(4)時而,指有時候。“溪流時而寬,時而窄,時而緩,時而急”,就是指溪寬,有時侯窄,有時候慢,有時侯快。
四年級語文下冊《記金華的雙龍洞》教案 篇15
一、說教材
這是一篇游記,記敘了作者游覽金華雙龍洞的經(jīng)過,情融于景,表達了作者熱愛祖國秀麗山河的思想感情和品賞大自然的情趣。
課文按游覽的是順序,依次寫了洲金華雙龍洞時的路上見聞、游外洞、由外洞進入內(nèi)洞、游內(nèi)洞的所見所聞所感及乘船出洞的情況,寫了路上的景色明艷,溪流歡唱,外洞的寬敞,內(nèi)外洞連接處孔隙的窄、小、險;內(nèi)洞的黑、奇、大;在讀者眼前展現(xiàn)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美倫美奐令人產(chǎn)生身臨其境的欲望。全文結(jié)構(gòu)嚴謹,內(nèi)容安排渾然一體,井然有序,兩條線索(一是游覽的順序,二是泉水流經(jīng)的路線)有機交融,貫穿始終;觀察仔細,描寫形象生動,景物特點鮮明;敘述有詳有略,詳寫孔隙、內(nèi)洞風貌突出了雙龍洞的特色。了解外洞、孔隙、內(nèi)洞的特點和落實“分清文章的主次”這一重點訓練項目是本課教學的重點,感受孔隙窄、小的特點是教學的難點。選編本課的意圖在于讓學生學習作者觀察表達的`方法,通過語言文字領(lǐng)略金華的雙龍洞的神奇之美,培養(yǎng)對大自然的熱愛。
二、說學習目標
根據(jù)《新語文課程標準》對教學的要求,以及教材的編寫目的和學生的特點,我制定了以下教學目標:
1、通過語言文字感受金華雙龍洞的神奇,培養(yǎng)學生對大自然的熱愛。
2、了解作者的游覽順序,練習理清課文的條理。
3、學習本課生字新詞。
4、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三、說教法
圍繞本課的教學目標,緊扣新課標的教材訓練重點,體現(xiàn)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dǎo),訓練為主線的教學思想,體現(xiàn)以讀為本,以讀促學的教學方法,注重看、聽、說、讀、寫、練的教學思想,使學生掌握最基本的語文學習方法。
《記金華的雙龍洞》是一篇講讀課文,依照教材的編寫目的,并根據(jù)學生已經(jīng)有一定的獨立分析問題的能力這一特點,我主要采用“引導(dǎo)探究、啟發(fā)討論式”的教學方法,充分激發(fā)學生的興趣,調(diào)動了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使他們能更好、更快、更準、更深地把握教學中的重點、難點,從而深入地理解課文內(nèi)容。
四、說學法
在學法上,我們教學的目的是教學生會學,教是為學服務(wù)的,為了調(diào)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我引導(dǎo)學生采用“自讀、自悟、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以饒有興趣的說、議等方法,調(diào)動學生參與學習過程,充分理解課文內(nèi)容,學習作者的觀察方法和表達方法,代替我們教師單一的講、管形式,達到教是為了不教,最大限度地發(fā)揮學生的自主性、主動性,發(fā)展性,創(chuàng)造性的主體精神被大大激發(fā),其學習效率就會大大提高,從而達到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的目的。
五、說教學程序
思路縝密、條理清楚、安排合理的教學程序是教學成功的關(guān)鍵所在,根據(jù)本節(jié)課的重難點和學生的認知特點,我設(shè)計了以下教學環(huán)節(jié):
(一)導(dǎo)入新課:
導(dǎo)語設(shè)計
恰當?shù)膶?dǎo)語設(shè)計很重要既有前后銜接的作用,又可以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同學們,上節(jié)課我們初步學習了《記金華的雙龍洞》,課文的前三段向我們介紹了作者游覽的時間、目的地以及一路上的見聞和美麗景色!那么除此之外作者還游覽了哪些地方?這些地方又各有什么特點?我們一起來學習課文。
通過導(dǎo)語把學生的思維拉到了本節(jié)課的位置,又使學生在腦海中起到了提示的作用,促使學生對上節(jié)課的內(nèi)容進行短暫的回顧,并將思維定位到本節(jié)課的內(nèi)容當中。
(二)出示課件,總體感知課文:
1、有了前面的導(dǎo)入,學生的思維就還跟著老師回到本節(jié)課,這時候出示課件,讓學生跟著瀏覽課件圖片,然后打開書,仔細讀讀課文4--7自然段,看看作者游覽了哪些地方,圖文對照,初步感受這一部分的內(nèi)容。通過交流使學生體會到游覽的地方和順序:外洞孔隙內(nèi)洞
(三)精讀課文,自讀自悟:
在整體感知課文內(nèi)容的基礎(chǔ)上,組織學生逐段學習,體會各景點的不同特點
1、學習第四自然段。
①出示外洞的景圖,對照圖片,讓學生閱讀課文內(nèi)容,并提出問題:作者是如何介紹洞口的?外洞給人的感覺是怎樣的?作者運用了什么樣的說明方法?體會外洞的特點;
②師生共同討論,初步了解學生自學情況。
③在討論的基礎(chǔ)上小結(jié):讓學生了解到作者運用了打比方,作比較,列數(shù)字等說明方法;以及外洞的特點——寬敞。
2、學習第五自然段
在學習第五自然段時采用指導(dǎo)圈點、批注,落實讀書方法。抓住文中的重點句、重點詞指導(dǎo)學生研讀、比較、批注。如文中第5自然段的教學,我抓住“貼”、“稍微”、“剛合適,再沒法容第三個人”這些重點詞句采取換詞、換句及手勢示意的方式指導(dǎo)學生研讀,并出示進入內(nèi)洞孔隙幻燈圖片,讓學生對照圖片,找出文中的重點詞語,然后互相探究討論,引導(dǎo)學生自己進行小結(jié)。這樣,學生通過對照圖片從“行船方式、乘船姿勢、乘船感覺”體會出進入內(nèi)洞孔隙的特點:窄小、低矮。
3、學習第六、七自然段
在教學“內(nèi)洞”這一部分時,為理解石鐘乳和石筍的變化多端、顏色各異,先讓學生觀察內(nèi)洞圖片,引導(dǎo)學生發(fā)揮想象。有的說像孫悟空騎著白馬在飛奔,有的說像觀音在講經(jīng),有的說像白胡子老者在砍柴,有的說像壽星老人捧著仙桃來祝壽……
然后再在學生發(fā)揮思維的基礎(chǔ)上,讓學生反復(fù)閱讀課文,并提出問題:這兩段主要介紹了什么內(nèi)容?內(nèi)洞有什么特點?內(nèi)洞的奇特主要表現(xiàn)在哪些方面?并畫出有關(guān)語句。
通過圖文對照,學生對內(nèi)洞的特點有了充分的了解,這時候再指導(dǎo)學生對課文內(nèi)容進行小結(jié),學生就很容易的得出結(jié)論:這一步分主要介紹內(nèi)洞的景物;內(nèi)洞的特點是:黑、奇特、大;主要體現(xiàn)在形態(tài)各異的石鐘乳上;并能畫出相關(guān)的語句。
在了解了內(nèi)洞特點之后,組織學生討論:為什么說“即使不比作什么,也很值得觀賞”?使學生進一步體會到這句話的深刻含義:大自然的鬼斧神工、美倫美奐,創(chuàng)造了眼前美麗的自然景觀,很有觀賞價值。
(四)讀寫指導(dǎo):
語文的教學不僅僅是教會學生學習文章,還要指導(dǎo)學生學會寫作,所以讀寫的指導(dǎo)也很重要。
1、設(shè)疑質(zhì)疑:
在全文內(nèi)容學過之后,提出問題:游完了雙龍洞,回過頭來看,作者介紹最詳細的是哪個地方?那你說說作者的游覽順序是怎樣的呢?并讓學生互相討論,得出結(jié)論:外洞、孔隙、內(nèi)洞三個地方的景物寫的詳細;作者游覽的順序是:外洞→孔隙→內(nèi)洞
2、小結(jié)寫作方法:
有了前面的結(jié)論,再提出問題:今后我們應(yīng)該怎樣來寫參觀游記呢?除了寫作順序之外,要想吸引讀者,打動讀者的心,還應(yīng)該抓住什么去寫?然后學生帶著問題去思考考論,得出自己的結(jié)論:有的會說“按照觀看的路線寫的,內(nèi)洞寫的詳細”;有的會說“按照行走的路線寫的,外洞寫得詳細”;也有的會說“按照看的順序?qū)懙模紝懙煤茉敿殹薄绱说鹊取?/p>
最后老師在學生得出結(jié)論的基礎(chǔ)上,進行歸納總結(jié):
第一、寫參觀游記要按參觀游覽的順序?qū)憽?/p>
第二、要把看到的事物(要把參觀的景物)特點寫清楚。
第三、加入自己的親身感受表達思想感情。
四年級語文下冊《記金華的雙龍洞》教案 篇16
一、教學目標
①、學習本課生字詞,朗讀課文,背誦第五自然段。
②、按游覽的順序給課文分段,概括段落大意和主要內(nèi)容。
③、歸納中心思想,練習按文章敘述的方法給課文列提綱。
④、通過學習語言文字了解金華雙龍洞的特點,激發(fā)學生對大自然的熱愛。
二、教學重難點:
1、理清課文的條理,練習給課文編寫提綱。
2、了解外洞、內(nèi)洞的特點以及作者怎樣由外洞進入內(nèi)洞的。
第一課時
一、預(yù)習探究
1、出示小黑板,朗讀生字。
2、理清課文的游覽順序,給課文分段。
3、教學課文一、二、三段。
二、合作交流
1、談話引入,導(dǎo)入課題,板書題目。齊讀題目,指導(dǎo)理解“記”的意思。
2、通讀課文,說說課文大概寫了什么。
3、檢查預(yù)習情況,指導(dǎo)讀準生字詞。
4、理清條理,給課文分段。
1)問:按游覽的順序,課文可以分幾段?怎樣分?
2)檢查分段情況,指導(dǎo)分段。
板書:金華城—→路上—→洞口—→外洞—→孔隙—→內(nèi)洞—→出洞
三、品讀體驗
1、作者出了金華城,去雙龍洞的路上看到了什么?默讀課文說說。(映山紅)(油桐)、(沙土)、(新綠)、(溪流)。
2、這些景物有什么特點?給作者的感受怎樣?(板書:一片明艷)
3、觀看錄相,親自感受。你覺得路上的景色如何?指導(dǎo)感情朗讀。
4、作者還聽到了什么?溪聲有什么特點?為什么會有時而窄,時而寬,時而緩,時而急的變化?觀看錄相,然后說說。
5、作者為什么要寫路上看到的景色?這溪流和雙龍洞有什么關(guān)系?
6、作者先游覽了洞口,你覺得洞口有什么特點?(板書:突兀森郁)理解這個詞是什么意思?
7、外洞又有什么特點?讀讀文中的句子,仔細體會,然后說說。
8、觀看錄相,親自感受。感情朗讀寫洞口和外洞的語句。
9、有感情朗讀一至三段。
四:鞏固延伸
金華城的瀏覽路線還有嗎?
第二課時
一、預(yù)習探究
1、出示小黑板,朗讀生字。
2、復(fù)習舊課,導(dǎo)入新課。
二、合作交流
1、上一節(jié)課,我們初步學習了課文,弄清了作者的游覽順序,了解了作者先寫了路上的景色和洞口、外洞是怎樣的等內(nèi)容。
2、誰還記得作者的游覽路線是怎樣的嗎?外洞、洞口各有什么特點?(結(jié)合板書:引導(dǎo)學生說,先指名說,再各自練說)
3、沿途的景色如此迷人,洞中的景物更值得一看,讓我們和作者一道去玩賞、領(lǐng)略,好嗎?
4、過渡:從外洞到內(nèi)洞要經(jīng)過一段路,這就是孔隙,那么什么叫孔隙?
三、品讀體驗。
1、這孔隙有什么特點?請同學默讀第四段,邊讀邊想。
2、讀后問:
①作者用什么方法通過孔隙?(小船)這樣小的小船通過孔隙說明了孔隙有什么特點?(孔隙窄板書:窄)
②人臥在船上后那個樣子是怎樣的?用“--”劃出有關(guān)的句子,
讀一讀,仔細體會一下。人要這樣貼著船才能通過孔隙又說明了孔隙有什么特點?(孔隙矮板書:矮)
③那么,坐小船經(jīng)過孔隙時的感覺是怎樣的?用“~~”劃出有關(guān)的句子,出示“眼前昏暗了......擠壓過來。”一句,自由朗讀,讀后問:“擠壓”是什么意思?(擠過來,壓下來)為什么會有這樣的感覺?從這又說明了孔隙還有一個什么特點?(孔隙險板:險)
3、小結(jié):從這一段的.理解可以知道孔隙的特點是......(指著板書理解)
4、設(shè)計引讀:孔隙很窄,只有......;孔隙很矮,只要你.......體會孔隙的特點。(按課文寫孔隙特點的內(nèi)容設(shè)計)
5、經(jīng)過孔隙就進入了內(nèi)洞,內(nèi)洞又有什么特點呢?
6、默讀第五段,思考這一段有幾句話?每句話講了什么?
7、指導(dǎo)理解每句話講了什么,并結(jié)合理解“變化多端”、“顏色各異”等詞,理解“即使不比作什么,也很值得觀賞。”一句,概括出內(nèi)洞的特點。(板書:黑、奇、大)
4、內(nèi)洞確實很黑、很奇、很大,觀看錄相,欣賞體會。
5、下面請同學再仔細朗讀課文,看看課文是怎樣描寫內(nèi)洞的?
6、讀到這里,你知道雙龍洞名的來歷嗎?哪個句子講明了?指名讀出有關(guān)句子,再相機點題。
四、作者游完了內(nèi)洞,又排隊出了洞,你能用上第五自然段的有關(guān)句子來說說怎樣出洞的嗎?出示幻燈,學生先說,再指名說。我排隊等候,又仰臥在小船里,出了洞。
五、小結(jié):
第三課時
這一節(jié)課,我們學習四、五、六段,跟著作者游覽了孔隙和內(nèi)洞,了解了孔隙和內(nèi)洞的特點,那上了這一課,你有什么感受?(時間允許,再自由朗讀四、五、六段,欣賞體會。)
教學要點:
1、朗讀課文,總結(jié)全文。
2、歸納段意,概括課文的主要內(nèi)容。
3、概括中心思想,指導(dǎo)給課文列寫提綱。
教學過程:
一、有感情地朗讀全文,指名說說每一段講了什么?
二、試概括文章的主要內(nèi)容,從文章的主要內(nèi)容可以反映出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贊美雙龍洞的美麗奇特,體現(xiàn)出對祖國山河的熱愛)板書:可愛河山美麗奇特指導(dǎo)概括課文的中心思想。
三、指導(dǎo)給課文列提綱。(先自由完成,然后小組交流,再匯報討論)
四、質(zhì)疑,完成課后練習,讀讀寫寫。
五、堂上檢查,背誦第五自然段。
六、總結(jié)全文:
同學們,通過學習《記金華的雙龍洞》這一課,我們欣賞了雙龍洞的美麗奇特,領(lǐng)會到了祖國山河的可愛。課后大家要認真讀讀課文,好好欣賞欣賞。有機會,我們親自到雙龍洞去游一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