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級下冊第五章《中國四大地理區域劃分》導學案
環節 活動內容 我的教案 集備反思 1.在地圖上找出秦嶺、淮河,并說出秦嶺——淮河一線的地理意義。
2.運用地圖指出北方地區、南方地區、西北地區、青藏地區四大地理區域的范圍,了解個區域的自然特征,初步探究其形成的原因。
3.比較各地理區域自然地理的差異,說出它們的自然地理環境對生產、生活的影響。
4.通過學習認識地理環境中各要素之間的對立統一關系,體會人地協調關系,進一步樹立因地制宜、可持續發展的思想。 學習
重點 秦嶺-淮河一線的地理意義。 學習
難點 分析導致秦嶺-淮河一線以北地區和以南地區自然差異及影響因素。
【教學過程】
教學環節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
意圖
導入與
交流
觀察
與
發現
學習借鑒
比較
與
探究
比較
與
探究
[多媒體情境導入]:
展示西北沙漠、東北的林海雪原、青藏的牧場、南方的水田圖片。
[教師講述]:同學們請看大屏幕:我國疆域遼闊,祖國大地姿態萬千,風光無限。不同地區的地理環境差異很大,地理景觀也就有所不同。
[教師點撥]:p2課本上四幅圖片展示的是我國四大地理區域的景觀,請同學們對照p3地圖,在四幅景觀圖片上填寫出我國的四大地理區域的名稱!
新授:(板書)
一、四大地理區域的劃分
多媒體展示中國四大地理分區圖
[教師講述]:下面我們將根據各地的氣候和地形等自然地理要素的不同,將我國分成四大地理區域,既北方地區、南方地區、西北地區和青藏地區。(這時,在中國地形圖上出現閃動的區域界線)
教師用光標指到哪個區域,請同學們集體讀出這個區域的名稱。
[診斷提問]:??]: 同學們簡單的畫個“十字” 型或手寫體“x”型,在空白處寫上①.②.③.④ ,用來記憶四大地理區域。在兩條線上標注a.b.c作為區域分界線,在線上填寫出主要的山脈并分析各自的劃分依據。
[啟發式講述]:同學們剛才描繪的界線a就是季風區與非季風區的界線的北段,這里是什么山?(大興安嶺)其實這條界線是由五個山脈組成的,你還能記得嗎?(大興安嶺、陰山、賀蘭山、巴顏喀拉山、岡底斯山)這五個山脈是夏季風所能影響的最遠地區,由此我們可以得出界線a的確定依據是?(夏季風能否影響)
[啟發式講述]:界線b是秦嶺——淮河一線,它是我國一月0℃等溫線通過的地方,還是800毫米等降水量線通過的地方。這兩側的氣溫和降水有明顯的差異,山脈兩側氣候有顯著的不同。由此我們可以得出界線b的確定依據是?(氣溫和降水,也就是氣候。)
[啟發式講述]:青藏地區主要位于我國地勢的第幾階梯?(第一階梯),它周圍有昆侖山、祁連山和橫斷山脈等圍繞,這些山脈也是我國哪兩個階梯的分界線?(第一和第二階梯)由此我們可以得出界線c的確定依據是?(地勢)
[教師強調]:由此我們看出,四大區域的劃分主要根據氣候和地形等要素的不同進行的。 學生觀看不同區域的地理景觀圖片。
第一幅景觀是沙漠,分布在我國的西北。
第二幅景觀是林海雪原,分布在我國的東北地區。
第三幅景觀是高寒牧場,分布在我國的青藏高原。
第四幅景觀是水田,分布在我國的南方地區。